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2020-12-16 長夜醬

文|長夜醬關注長夜醬,為您帶來更多精彩!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這是季羨林的人生觀,也是他近百年時光歲月的感慨。美學家朱光潛也有相同的感觸——缺陷美,豐子愷也曾表示「生活因極簡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

這種人生求缺不求滿的精神與現實多數人的期望是相背而馳的。更多的人都有著完美生活的預期,希望通過一條康莊大道躲避所有的不幸與苦楚,平凡但也幸運、美滿地走過一生。

可這看似簡單的要求,實則在複雜的人生旅途之中,又是那麼的虛無縹緲。

誰都無法保證明天的太陽會不會照常升起,清晨的蟲鳴鳥叫會不會重複聽見,出著太陽也可能會下雨,下著雨的天或許轉瞬間就放晴……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無論你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無論文化高低、年齡長幼,都無法預測人生的幸運與精彩,也無法躲避人生可能的種種意外與不幸。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會面臨各種各樣意外的課題,小到一次車禍一場病,大到海嘯地震,或是2020年的這場疫情。不幸的事情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不斷地發生。

如果想一味追求完美的人生,欲望與現實的不匹配,只會讓這不完美的人生更是雪上加霜。佛家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是每一個人都會面對的事實。

但也正是這人生之苦,才讓更多人懂得生命的珍貴;正是這人生各個階段的遺憾,才讓不同人的生活五彩繽紛,回憶起來既有苦也有甜。

詩人倉央嘉措曾在《問佛》中這樣寫道: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每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並且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只要生命還在的一天,各種災難就不會遠離。如果一個人始終看不破生活的種種苦難,那麼他將陷入永恆的痛苦,永遠體會不到幸福。

在路遙的筆下,人就是在不斷的苦難與矛盾中成長、成熟起來的,無數平凡人經歷各種各樣的苦難與矛盾。在他們的平凡世界中,過好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生活而拼搏奮鬥,就是不平凡的人生。

在季羨林的筆下,人生是世間最平凡的不凡之作。平凡體現在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路,這是世間最平常的存在。

但它又是最不平凡的,每個人的人生各具特色,每個人的目標與使命各不相同,人生承載了不同的責任與希望,不同軌跡的人共同奔赴向前,擦出多彩壯麗的煙火。

不過,無論平凡與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首不完美的樂曲,選擇了一條人生軌跡,就需要放棄無數條其他的道路,就如那樂曲,總會有不同的旋律,真正屬於你的或許只有一種。

這不正如那句詩所說: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我選擇了人跡稀少的一條從此便決定了我的一生

沒有選擇的路終究成為遺憾,但季老認為,這既是遺憾,也是希望。遺憾的是人生中有很多美麗不能同享,希望則是正是這遺憾,才讓人體會到生命的波瀾壯闊,奮力一搏去追尋更好的人生。

近百年的生活經歷,發出「不完滿才是人生」的生活感悟,這份通透與豁達正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學習的。看似簡單,實則飽含深意,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怎麼能達到如此的人生境界。

唯有看透生活,方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關焦點

  • 季羨林《心安即是歸處》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
    或者說,不完美的,才是人生,這才是一個「平凡的道理」。02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完滿才是人生總是事事要求最完美,但是世上哪有什麼最完美,能做到儘可能好已經了不得了。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要知道不完美的才是人生,那些一直追求完美,追求不到就不會進行下一步的人,一般對自己的要求都太嚴苛。這一類人,優秀起來自己都害怕,但是也有可能沒有優秀的機會,因為他一直在準備的過程中。
  • 《一生自在》: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生智慧
    -02-《一生自在》,可以說一篇雜文、白話文,與其說是一本書,更像一本季老先生的日記,真實、實在、樸實記錄了季老先生對生活、對人生、一些瑣碎事情的感悟與見解,是一本體現季羨林自在智慧、真性情的作品。正是因為見到了天地的廣袤,經歷了風雨的洗禮,才有了一顆謙遜、平和的心,才有了踏實、堅定的腳步,才能遇見越來越沉靜、越來越豐厚的自己。(五)「與其完滿,不如自在」——關於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
  • 季羨林一生多災多病,卻活到98歲高齡,他說:靠的是「三不」養生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羨林談人生》人生的追求到底是什麼呢?下次編輯再來催他交稿子,他只躲在房間裡不出聲,裝作不在家。編輯沒有辦法,就地蹲守了一周才把季羨林逼出來,季羨林出來後第一句話就是抱怨:「你也太勤勞啦!」當然,季羨林並不是完全不鍛鍊,他只是不會進行系統固定化的鍛鍊。
  • 季羨林:讀書越多,人生就越坎坷
    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在《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中,也是同樣的看法:讀書越多,人生就越坎坷。讀書人一般都很倒黴季羨林作為我國著名的學者,他在《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中直言:自己的一生,嘗過酸甜苦辣,也經歷過喜怒哀樂。曾經春風得意,也有過四處碰壁。
  • 活得自在是人生的最美狀態——讀季羨林《一生自在》
    ◇劉細雲《一生自在》是季羨林的散文集,輯錄了他關於個人修養、道德與品質、人生意義和價值體現等方面深刻見解的作品。全書共有五章,分別為「書卷伴青燈,足以慰平生」「從容坦蕩,心裝萬物」「一念放下,萬般自在」「見識天地,遇見自己」「與其完滿,不如自在」。季老在書裡告訴人們: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活得坦蕩、清醒,並以切身體會告訴世人以坦蕩心胸行走人間的自在智慧,字裡行間可見季老的用心良苦。讀著讀著,就像與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面對面坐在一起,聽他娓娓道來,一種別樣的感覺油然而生,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的自在。
  • 《季羨林全傳》:領略文化巨匠的精彩人生
    1月10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文化巨匠的人生歷程」——《季羨林全傳》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在活動中,季羨林親炙弟子、《季羨林全傳》作者梁志剛回憶了與季羨林先生的點滴過往,並介紹了《季羨林全傳》的成書過程。梁志剛說:「從季老53歲到98歲,45年的時間,我們不斷受到季老的指導和幫助。」
  • 季羨林:人間歲月長,致彷徨的你
    這一年,你的人生是否又在縫縫補補中度過?彷徨像一個影子,在每個燈光正熾的路口,從不缺席。那些年,季羨林先生也一樣。他才華蓋世,是國寶、大師、北大終身教授,精通多國語言的的學者。命運卻從未因此停止對他的考驗。
  • 季羨林:太明白是痛苦,但真糊塗是悲哀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是對季羨林先生的人生智慧的高度濃縮,照應他的一句話:「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本書共收錄了其46篇美文,其中包括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如《不完滿才是人生》《清塘荷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老貓》《賦得永久的悔》等。在季羨林看來,糊塗分兩種:真糊塗和假糊塗。
  • 季羨林:人生的智慧,就藏在這3句話裡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生活上要知足,學習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簡簡單單3句話,濃縮了老先生一輩子悟來的人生智慧。季羨林先生01 生活上要知足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悶悶不樂的國王問智者:怎麼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
  • 芥子納須彌,把自己看作一粒塵埃,卻不囿於塵埃
    其實光與陰不一定是要相互對立的,且看那殘月彎彎不也是如此美好嗎?所以我可以只是一顆塵埃,也可以讓世界為我而造。芥子是如此微小的事物,卻有容納須彌的胸懷。只有懷著一顆謙虛的心和寬廣的胸懷,才能正確看待人生。畫家齊白石,到了晚年仍然虛心求教,最終華技更加精進;大師季羨林,在病榻上說出「把我頭上的三頂珠冠拿下來」,隨後含笑而終……他們都懷有一顆謙虛的心,把自己看成了一粒塵埃,卻讓世界為之屈服。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小編記得是2000年上下,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也不知道始於什麼時候?人們開始熱衷於討論一位默默無聞了60多年的老教師到底是不是大師?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很難再找到像季羨林這樣做學問的人,在維繫著些許關於知識分子的記憶。2003年的冬天,92歲的季羨林住進北京301醫院,從此就再也沒有回過家。在病房的5年多時間裡,他依然每天6點起床讀書,筆耕不輟。
  • 大師季羨林患過兩種癌,卻依然98歲高壽:長壽之道,只有「三不」
    我首創了三不主義: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 1、不鍛鍊——反對「鍛鍊主義」 季羨林說,自己沒有時間去探索養生、長壽之道,也不可以鍛鍊身體。用他的話就是:「我並不反對體育鍛鍊,而是反對那種『鍛鍊主義』。」
  • 「一生自在」——季羨林
    昨晚在錄喜馬拉雅的時候,讀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生自在》感受頗多。本書是季老在年老之年對自己人生的一個小回顧,以日記的形式,告訴我們每一位人生應有的狀態——自由、清醒、活得瀟灑坦蕩。讀了第一篇章裡的:我和書/我的處女作 有感我和書:好像至今我也有這種藏書的習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做人,要在這三個地方留有餘地,才完滿
    人生是一場長途跋涉,完美的人生,需要的不是一時的酣暢淋漓,而是能夠對人生有一個長遠的規劃,這樣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小確幸。俗話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做人,要在這三個地方留有餘地,我們的人生,才會過得圓滿。
  • 想要活得開心快樂,就少做這兩件事情,做多了只會讓自己不開心
    季羨林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從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一個人,追求生活的絕對完滿,其實就等同於是在毀掉自己。因為世間無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事情,即便我們用盡全力,也無法讓自己變得絕對完美,讓生活變得絕對完滿。
  • 季羨林散文裡的書影
    【光明書話】    季羨林先生散文用情極深,或賦花草貓狗以靈性,或寄天地以悲憫,或追述母愛,或抒發一以貫之的愛國情懷。這在東方出版中心新近出版的季羨林散文合集《園花寂寞紅》裡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 還原更接地氣的季羨林:我愛天下一切狗,一字一句見真純
    比如,他多次寫過自己的德國女房東,雖然有文化隔閡,交集不多,可是這個誠懇善良的普通女性,會願意尊重中國青年想吃三餐熱飯熱茶的習慣,勤勞樸實處理好一切生活瑣事,從心底裡接受這個年輕人——因為願意和他分享自己的人生和故事。
  • 學術之外的季羨林:寫日記吐槽 是真實的性情中人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供圖「到最後,季老住進醫院,那時最後一本文集可能就是《病榻雜記》,到了那麼大年紀,身體不太好,查不了什麼資料,只能寫點小文章,這對他也是小菜一碟。」梁志剛說。「他一向是對自己評價比較客觀,而且偏低。」梁志剛說,季羨林生前講過一件趣事,「季老90歲時應家鄉邀請回去過生日,結果沒想到去了那麼多人、場面挺大,他就會自嘲。
  • 西方的13層地獄,中國的十殿閻王,季羨林的比較地獄學
    季羨林形容自己寫的《牛棚雜憶》雖然是用血和淚寫的,但卻是「一本小書」,這本小書其實一點也不小,因為它記錄了特殊年代發生的光怪陸離的人和事。至於人間可以有多少匪夷所思的事情和紛繁複雜的人性,季羨林先生就用他樸實的語言,平鋪直敘的方式,一點點記下了他被打成「反革命」之後的遭遇以及內心感受。
  • 學術之外的季羨林:喜歡寫日記吐槽,是真實的性情中人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供圖「到最後,季老住進醫院,那時最後一本文集可能就是《病榻雜記》,到了那麼大年紀,身體不太好,查不了什麼資料,只能寫點小文章,這對他也是小菜一碟。」梁志剛說。「他一向是對自己評價比較客觀,而且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