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自在是人生的最美狀態——讀季羨林《一生自在》

2020-12-06 湖南24小時

◇劉細雲

《一生自在》是季羨林的散文集,輯錄了他關於個人修養、道德與品質、人生意義和價值體現等方面深刻見解的作品。全書共有五章,分別為「書卷伴青燈,足以慰平生」「從容坦蕩,心裝萬物」「一念放下,萬般自在」「見識天地,遇見自己」「與其完滿,不如自在」。季老在書裡告訴人們: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活得坦蕩、清醒,並以切身體會告訴世人以坦蕩心胸行走人間的自在智慧,字裡行間可見季老的用心良苦。讀著讀著,就像與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面對面坐在一起,聽他娓娓道來,一種別樣的感覺油然而生,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的自在。

書中,季老以獨特的視角,自如的說辭,與我們就自在的話題,展開了層層探討。他說,活得自在一點,是許多人的生活目標。那自在從哪裡來?他說:「人類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須傳承下去,因而書也就必須讀下去。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中,我們必須及時得到信息,所以非讀書不可。」他還說:「如果讀書也算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愛好就是讀書」書中列舉了他讀過並影響他的名著,如《史記》《世說新語》《紅樓夢》,還有李白、杜甫的詩和蘇軾的詞,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書本裡,凝集著數千年的人類智慧,不僅了解到各種信息,還蘊含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鑑於此,他主張每一個人都應該抱著「開卷有益」的旨趣。先生的說辭深入人心,給人共鳴,有道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籍是人類保存智慧的手段,我們都要力求在讀書的悠然中去獲得長久的自在。

關於做人和處世,季老認為,「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反之,生活就有煩惱。」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他用自己的經歷向我們闡述了做人和處世的原則,詮釋了處世智慧的人間自在。

關於如何排解壓力,季老認為,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關於時間、事業、婚姻、孩子等等都可以成為人為的壓力的來源。而面對壓力,只要心裝萬物,泰然處之,一念放下,才得萬般自在,表現出其心胸豁達的心境自在。

關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季老說:「不管還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的,但是,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如果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裡。」語言真摯淳樸,平易天然,既樸雅嚴謹,又緩慢舒散,表現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給人啟迪,催人奮進。

有道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如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日月。」季老一生順應本心,不為外物所擾,坦蕩清醒,把自在和堅持分享給每一位同路人。捧著他的散文集,靜心閱讀,遠離浮躁,猶如進入一個清新淡雅的世界。願能從中吸取營養,活得從容自在,如果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就拓展生命的寬度,活成人生最美的狀態。

【來源:永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一生自在」——季羨林
    昨晚在錄喜馬拉雅的時候,讀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生自在》感受頗多。本書是季老在年老之年對自己人生的一個小回顧,以日記的形式,告訴我們每一位人生應有的狀態——自由、清醒、活得瀟灑坦蕩。讀了第一篇章裡的:我和書/我的處女作 有感我和書:好像至今我也有這種藏書的習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 《一生自在》: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生智慧
    捧一杯清茶,伴一盞青燈,打開《一生自在》,走進一個智慧老人的世界。-01-季羨林,作為一代國學大師,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在學術界取得的榮譽數不勝數,他學貫中西,在世界上也有著極高的名望與權威,尤其他精通的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 季羨林:讀書越多,人生就越坎坷
    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慢慢發現,歷史上那些讀了很多書的人,好像都過得不怎麼樣。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在《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中,也是同樣的看法:讀書越多,人生就越坎坷。讀書人一般都很倒黴季羨林作為我國著名的學者,他在《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中直言:自己的一生,嘗過酸甜苦辣,也經歷過喜怒哀樂。曾經春風得意,也有過四處碰壁。季羨林將這一切的原因歸結為一句話:「人生識字憂患始。」人只要讀書了,憂患意識就會向你奔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詩聖杜甫。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治癒書單I如果你困在當下,就讀一生自在
    #大學生寶藏書單#今日書單 《一生自在這本《一生自在》是寫給困在當下的自由靈魂,願你心裝萬物,自在獨行。同時這本書,也是一本體現季羨林自在智慧的作品。 見識天地,遇見自己 與其完滿,不如自在這是一本從讀書啟蒙的書中自在,處世智慧的人間自在,心胸豁達的心境自在,海外求學的人身自在到感悟人生的生命自在的人生智慧寶典。
  • 季羨林《孤獨到深處》:研讀孤獨,終得自在
    孤獨,大概是人世間最難解的終極話題,最近讀到季羨林老先生的一本散文合集《孤獨到深處》,在扉頁上寫著八個字:研磨孤獨,終得自在。深以為然。最初被吸引,是因為這本書的名字——《孤獨到深處》,試問我們每個人,誰不都是孤獨到深處呢?
  •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季羨林的人生觀,也是他近百年時光歲月的感慨。美學家朱光潛也有相同的感觸——缺陷美,豐子愷也曾表示「生活因極簡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這種人生求缺不求滿的精神與現實多數人的期望是相背而馳的。更多的人都有著完美生活的預期,希望通過一條康莊大道躲避所有的不幸與苦楚,平凡但也幸運、美滿地走過一生。
  • 佛說:活得自在的人,皆是想通了這三點,一念放下,方得自在
    人的一生不能奢求太多,人生幸福與否,取決於自己。這世間沒有不幸福的人,只有得不到滿足的心。知足的人,能常樂。所以佛說:若想活得自在,便要想通這三點,一念放下,方得自在。01人生之苦,苦在執著世間事,人間情,最怕的就是人的執念。所以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 《季羨林全傳》:領略文化巨匠的精彩人生
    1月10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文化巨匠的人生歷程」——《季羨林全傳》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在活動中,季羨林親炙弟子、《季羨林全傳》作者梁志剛回憶了與季羨林先生的點滴過往,並介紹了《季羨林全傳》的成書過程。梁志剛說:「從季老53歲到98歲,45年的時間,我們不斷受到季老的指導和幫助。」
  • 觀大自在,活得自在
    人生百年,一了百了。這是凡夫俗子普遍的認知羈絆。其實宇宙眾生,包括人身中的性靈是生生不滅的,或者說是本有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如如存在的。多數人死後隨業在六道輪迴,不得解脫,活得好不自在。特別是投胎在三惡道的人,有千般苦萬般難,根本得不到自在。
  • 季羨林:人生的智慧,就藏在這3句話裡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生活上要知足,學習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簡簡單單3句話,濃縮了老先生一輩子悟來的人生智慧。季羨林先生01 生活上要知足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悶悶不樂的國王問智者:怎麼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
  • 季羨林一生多災多病,卻活到98歲高齡,他說:靠的是「三不」養生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羨林談人生》人生的追求到底是什麼呢?千百年來,這一直是人們思考的難題,人生的意義,在每個人看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車子票子房子是人生的追求所在,有人認為,吃香喝辣是人生追求所在;有人的追求是遊山玩水,踏遍大好河山、有人的追求是龜縮在家中,懶懶散散。這並不稀奇,每個人生長的環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得到的利益不同 ,心中的理想生活自然也有所不同。
  • 活得自在的人,懂得把握住這一個字
    每個人都想活得自在一些,但是不知道為何走著走著卻越活越累,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或許現實的生活的確讓人喘不過來氣,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讓自己活得那麼累,那麼辛苦,那些活得自在的人,其實就是懂得把握住一個度。
  • 季羨林:人間歲月長,致彷徨的你
    這一年,你的人生是否又在縫縫補補中度過?彷徨像一個影子,在每個燈光正熾的路口,從不缺席。那些年,季羨林先生也一樣。他才華蓋世,是國寶、大師、北大終身教授,精通多國語言的的學者。命運卻從未因此停止對他的考驗。
  • 佛家一句話,勝讀十年書!10個佛家智慧心語,助你靜心開悟
    佛家一句話,勝讀十年書!10個佛家智慧心語,助你靜心開悟,輕裝前進。01人和人的學識不同,見識不同,能力不同,對事的看法就不一樣,人與人之間有碰撞、有摩擦、有矛盾,是缺乏謙卑,缺乏。02人的一生充滿變數,定力如何,直接影響到人生的走向。所謂定力,就是對自己的控制力。定力好的人,謹言慎行,不隨波逐流,不放縱慾望,有所為,有所不為。因而常不被情緒左右,淡看名利得失,寧靜做自我,從容過生活。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於是,季羨林利用自己精通的吐火羅文,對此進行了考證,很快發表了題為《浮屠與佛》的文章,解決了二人爭論的難題。在學術界轟動一時,也讓胡適對年輕的季羨林,更加刮目相看。1929年,季羨林有一次聽了陳寅恪的佛經文學課,他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學問方向。當時,他深深地被吸引,他甚至跟同學一起希望陳寅恪開個梵文班,但陳寅恪說:自己教不了。但是,這一次偶然,讓季羨林對梵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堅持一生。
  • 還原更接地氣的季羨林:我愛天下一切狗,一字一句見真純
    (一) 人間自有真情在——善於發現「小而美」的人生真諦季先生,最為世人所知的身份,是「國學大師」。實際上,很少有人深入了解他的領域專業是印度學,不是質疑他的國學建樹,而是他的研究精力主要集中在印度學上,但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黎文,能讀俄文、法文,尤其是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 季羨林散文裡的書影
    【光明書話】    季羨林先生散文用情極深,或賦花草貓狗以靈性,或寄天地以悲憫,或追述母愛,或抒發一以貫之的愛國情懷。這在東方出版中心新近出版的季羨林散文合集《園花寂寞紅》裡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 淡若清風,自在安寧的三大星座,一生有高低,有甘苦,方為人生
    所以,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終究還是能夠做到淡若清風,活得自在安寧的,因為唯有如此,人生才能活得痛快。每個人的一生之中,都有起伏高低,有甘甜,也有苦澀,歲月所饋贈之餘,也著實讓我們走得相當沉重。甚至可以說,一些人為了一時的蠅頭小利,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態,從而越走越累,人生越來越難。
  • 季羨林:太明白是痛苦,但真糊塗是悲哀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是對季羨林先生的人生智慧的高度濃縮,照應他的一句話:「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本書共收錄了其46篇美文,其中包括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如《不完滿才是人生》《清塘荷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老貓》《賦得永久的悔》等。在季羨林看來,糊塗分兩種:真糊塗和假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