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孤獨到深處》:研讀孤獨,終得自在

2020-12-06 有夢想的唐糖

1989年,科學家發現了世界上最孤獨的一隻鯨魚,它的發聲頻率在52赫茲左右,正常鯨魚則是發出5~15赫茲的頻率,而鯨魚又只能靠聲波交流,所以沒有同類能夠聽到它的語言。

科學家花了3年時間才找到這隻鯨魚,於是他們認為這條鯨魚也許是不見光不照太陽的,是的,它就這樣終日像幽靈一樣在大海裡遊來遊去。

孤獨,大概是人世間最難解的終極話題,最近讀到季羨林老先生的一本散文合集《孤獨到深處》,在扉頁上寫著八個字:研磨孤獨,終得自在。深以為然。

最初被吸引,是因為這本書的名字——《孤獨到深處》,試問我們每個人,誰不都是孤獨到深處呢?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孤獨的,任何關係的陪伴都只能是一段路,唯一與我們相伴終生的,只有自己的影子,雖然這麼說聽上去有點傷感,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認真面對的真實。

季羨林是文化大師,他精通12國語言,通曉14門學科,尤其是他研究的吐火羅文,在全世界也沒幾個人懂,但即使他被眾星捧月,被譽為國寶、泰鬥,但他的內心卻依然是孤獨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這種徹骨的孤獨,大概來自於他童年的經歷。這本書一共分為5個部分,分別是

告別慈母,踽踽獨行人間百態,皆是滋味花開如火,也如寂寞見識天地,行者無疆心裝萬物,自在獨行

這五個部分一共精選了季老的35篇散文,從童年講起,將季老成長經歷中的苦難、經歷、自然、生活娓娓道來。

都說文如其人,我覺得一個人的散文其實最能顯示出ta的真實性情,季老的文章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亦來自於真,每一個字都彰顯出他的質樸與真摯。

在這5部分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乃是第一部分,讀的過程中,雖然季老並未使用任何煽情的語言,但卻讓我忍不住淚溼雙目。

他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的一個赤貧農家,因是家族裡唯一的男丁,6歲時被過繼給叔父,接到城裡念書,從此遠離父母。對這段經歷,他寫道:」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以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裡哭著醒來。儘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肯紅高粱餅子就鹹菜。」

他在《我的童年》一篇中,第一句話寫的便是:「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從某種意義上說,」灰黃「是他一生的人生底色。雖然學通古今,盛名在外,但內心的孤獨感卻一生相伴,早年離開父母,青年赴外留學,一路的艱難和辛苦,非外人所能體會,他的傳記作者,同為助手的張光麟教授曾說:季先生在情感上是個孤獨的人。18歲那年,他在叔父的操持下,娶了只有小學文化的22歲的姑娘彭德華,兩人在思想上實在相差太遠,一生難有共同語言。

早年失去母愛,婚姻缺少滋養,情感缺失帶來的孤獨感,最是深入骨髓。

關於童年離開父母的感受,季老在文章中寫道:「(想要回家)的願望當然只能是一個幻想。我毫無辦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好一個「毫無辦法」,從心理學的角度說,作為弱者——孩子的分離焦慮讓ta難以承受時,ta便會滋生出其他的自我保護的手段。從這個角度說,「適應」本身,也是一種讓自己擺脫痛苦的手段,但很可惜,適應的背後,卻是難以彌補的創傷。

這讓我想起很多孩子的分離焦慮其實都來自於上幼兒園的階段。家長認為孩子多上幾天就習慣了,並為孩子的適應能力深感欣慰,也確實有不少孩子表現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但其實很少有家長知道,在那顆幼小的心靈裡,經歷了怎樣的創傷,那種「毫無辦法」的無奈,會在一個人的心裡最深處,留下怎樣的烙印。

季老在總結自己性格的時候,說:」我一生自認為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一個上不得臺面的人」,但在回憶自己童年經歷時,他又寫道:「可是現在回想起來,我在新育小學時期,性格好像不是這個樣子,一點也不內向,而是外向的很。」於是他捫心自問:「我無論如何也不能算是一個內向的孩子,怎麼會一下子就轉成內向了?」經過自我分析,他這樣解釋道:」我6歲離開母親,童心的發展在無形中受到了阻礙,我能躺在一個非母親的人的懷抱中打滾撒嬌嗎?這是不能夠想像的。我不能說叔嬸虐待我,那樣說是謊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歧視卻是可以感覺到的,比如說做衣服有時候就不給我做,在平常瑣末的小事中偏心自己的親生女兒,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為怪。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對於這些事情並不敏感,但是積之既久,在自己潛意識中難免留下些印記,從而影響自己的行動。」

在童年的文章記錄中,季老多半記錄的是他的趣事,但偶爾在其中夾雜著一個孩子遠離母親的創傷與無奈,足以讓人心疼。一個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下,他能怎麼辦呢?恐怕也唯有遺忘和轉移吧,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才如此沉醉在小兒書的幻想世界,想必那些故事會讓他忘記煩惱,心生歡喜。

阿德勒說,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可能正因為如此,季羨林一生都與孤獨感相伴,從這個角度說,他是不幸的,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他又是幸運的,也許因為經歷了如此多的磨難,才讓他終於能夠「研磨孤獨,終得自在。」

其實孤獨這個話題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功課,面對孤獨,我們唯有自渡。修心、磨志,把生活的困境當作養料,與大自然連結,深刻的體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份子,與塵世連結,在細碎生活中體悟生活的小確幸,最終明白,人生在世,孤獨乃是常態和本相,然後真心地接納孤獨,豁達的面對人生中的聚散離合。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英雄之旅,我們最初都不想踏上這條路,但最終卻殊途同歸,都要走上這條自我救贖之路。

正如這本書的扉頁所寫:研讀孤獨,終得自在。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和寫作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讚,評論,打賞...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相關焦點

  • 自在獨行: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
    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寫了這麼一段話: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嫌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自在獨行》01.這是一本很有意味的散文集,文風樸實,娓娓道來,按照內容進行分類,編為五章,每個章節內容又各具特色。
  •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不知道你有沒聽過這樣一句話:「說自己孤獨的人往往不孤獨,真正的孤獨者是偶然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前者很好理解,後者便有些深奧了。那不妨來看看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吧。這本書在出版的兩年內,發行超過百萬冊,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 賈平凹《自在獨行》:真正的孤獨是沒人理解,那如何排遣孤獨呢?
    「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這段話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說的,我覺得說得很好。為什麼呢?第一、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孤獨。第二、真正的孤獨是沒有知己,沒有人懂。這兩點,我是十分認同的。一、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真正的孤獨。
  • 賈平凹《自在獨行》: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賈平凹從來沒有讀過賈平凹先生書籍的我,因為書名買下了這本《自在獨行》,越長大內心就越浮躁,越害怕孤單就越渴望內心的安寧,渴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個活得很自在,享受孤獨的人,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告訴我怎麼自在通透的活在這個世上吧,所以就毅然決然的買下了,很顯然我買對了。
  • 內心深處的孤獨何時才會靠岸
    心若沒有歸宿,到哪都是孤獨。沒有人會喜歡獨自一人孤苦伶仃的去漂泊,所有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找尋一種歸屬感。若心靈沒有歸宿,到哪裡都是在流浪。可我不怕流浪,只怕沒有盡頭的放逐,我很喜歡憂傷的感覺,因為很符合我的漂泊感。
  • 讀《百年孤獨》的句子,在深淺不一的孤獨中,得來一份安慰
    文∣閒時翻書君讀到《百年孤獨》中的句子:「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馬爾克斯孤獨的形式若馬爾克斯沒有說錯,孤獨就是人一生中的背負,如同一切劇情總有其落幕,遠離了聚光燈,就接近了孤獨。從形式上說,對孤獨的排斥,是因為我們需要溝通,正如廣告詞裡說:「快樂可以分享。」無論快樂悲傷,溝通的意義都在於理解。
  • 「一生自在」——季羨林
    昨晚在錄喜馬拉雅的時候,讀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生自在》感受頗多。本書是季老在年老之年對自己人生的一個小回顧,以日記的形式,告訴我們每一位人生應有的狀態——自由、清醒、活得瀟灑坦蕩。讀了第一篇章裡的:我和書/我的處女作 有感我和書:好像至今我也有這種藏書的習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 《自在獨行》10句精華摘錄,戳中成年人的心,生命是場孤獨的旅行
    前些日子讀了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他的作品我雖涉獵不多,卻在《自在獨行》一書中感受到了他對艱苦生活坦然從容的態度,以及對俗世處之泰然的智慧,最重要的是他對生命孤獨的無畏與釋然。《自在獨行》賈平凹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選,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賈平凹說這本書寫給生命的行者,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
  • 願你學會在孤獨中,仰望孤獨
    畢竟,這是一座新城,比老城大得多,住進這座城的人來自各個地方,誰也不認識誰。以前的鄰居,早已分散;以前的同學,很少再聯絡;以前認識的很多人,都成了記憶裡的一個影子。這一次,和上次一樣,沒遇上一個熟人,一個也沒遇上。莫名的,有些悵然,有些孤獨。臉上雖無半分異樣,心卻沉甸甸的。
  • 《一生自在》: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生智慧
    捧一杯清茶,伴一盞青燈,打開《一生自在》,走進一個智慧老人的世界。-01-季羨林,作為一代國學大師,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在學術界取得的榮譽數不勝數,他學貫中西,在世界上也有著極高的名望與權威,尤其他精通的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 《百年孤獨》:10句話道盡人生孤獨,生命中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
    短短的一句話中,用現在時、過去時、未來時造成一種時間的迴環,而更加令人遐思的是,當你讀完整本書,就會發現這個段落更像是整部書的縮影,從「冰塊」開始,到「冰塊」結束。在網上很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如果這一輩子只能讀一本書,那我選《百年孤獨》。書中經典10句話,這輩子至少讀一次!1、他的確經歷過死亡,但是忍受不了孤獨,所以回到這兒來了。
  • 「孤獨的人,一看便知」:真正孤獨的人,往往會有四個顯性特徵
    但是,不愛說話的人,並不代表他們內心是孤獨的,有的人,平時獨來獨往,但是,他們卻活得充實自在,讓我們羨慕。而真正內心孤獨的人,他們的表情、他們的言行、他們的一舉一動,等等,往往會表現出一些與眾不同的顯性特徵。而這些與眾不同的特徵,我們一看便知。大家快進來看看你們有嗎?
  • 哪一刻你覺得自己很孤獨?你得學著與孤獨相處,而不是被孤獨打敗
    可那天出奇得忙,忙到深夜十一點才下班到家。高跟鞋一脫,往床上一癱,她才想起來蛋糕還沒取。於是飛奔到超市,發現超市早就關門了。她打開手機電筒,透過玻璃窗看到了她的蛋糕,於是趕在十二點前,對著玻璃窗許了個願。
  • 孤獨情結:「兩百年的孤獨」與「精神失根的孤獨」
    可見,在人類早期社會,「孤獨」便已開始佔據中西方文學家們的創作思想了,並由此繼續深入人心,逐漸成為文學創作範疇中一個難以忽略的重要寫作主題。「孤獨」主題發展到世紀,在世界文壇上已成為文學創作中極為廣泛的一個重要內容了。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是人類內心世界的不斷異化。
  • 《自在獨行》文學大師賈平凹寫給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
    賈平凹在新出版的散文集《自在獨行》中講述了他最害怕,也最無奈的事情,寫在《敲門》這個短篇裡。他出了名之後,應酬越來越多,家住在哪裡總有人打聽到。來他家拜訪,找他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次數多了他摸到了規律。前幾下文明禮貌,不開門,節奏就緊起來,越敲越重,似乎不耐煩了,最後咚的用腳一踢。
  • 喧囂和孤獨,孤獨的人都渴望被理解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拒絕轉載,歡迎關注) 孤獨與喧囂,若要從中選擇一個,你會怎麼選呢? 01- 一個人時,自然會明白孤獨的悲情。
  • 小學生滿分作文《孤獨》,通篇沒有「孤獨」二字卻讓老師心疼到哭
    小學生滿分作文《孤獨》,通篇沒有「孤獨」二字卻讓老師心疼到哭 一位老師,把自己批改的一篇孩子的作文,放到了網上。 老師要求以「孤獨」為題,寫一寫孩子們自己對這個詞的想法。
  • 黃公紹的《青玉案》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孤獨,想一個人才真的孤獨
    真正的孤獨者,不管他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中,他都能讓自己安靜,能自得其樂。李二和在他的《流浪的夢》裡說過:「我所理解的孤獨是指個體生命過程中,所毅然持守的獨立特性並具有出色價值理想的精神狀態。」所以,一個人的時候,並不見得心靈是孤獨的,孤獨的感覺和一個人的獨處,也許會有著不同的概念,也許會有著相同的心境。
  • 讀書筆記:《孤獨的力量: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
    我們也可以從他們的筆下感受到,獨孤不再是可怕的一件事,而是我們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在孤獨中尋找內心的寧靜平和,重新獲得對抗現實的力量。孤獨是永恆的話題,人孤獨地來,孤獨地去,孤獨貫穿一世。孤獨並不可怕,它是萬物的開始,亦是萬物的終結。
  • 《百年孤獨》中最孤獨的句子,看完就能理解孤獨的意義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