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不知道你有沒聽過這樣一句話:「說自己孤獨的人往往不孤獨,真正的孤獨者是偶然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
前者很好理解,後者便有些深奧了。那不妨來看看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吧。
這本書在出版的兩年內,發行超過百萬冊,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有人側重於它行雲流水的文筆,有人沉思於它發人深省的人生導向。正如讀者所言:「它同賈老一般值得敬重,是一本生命之書。」
這也是許多人愛上這本書的緣由——賈平凹《自在獨行》:人生最好的活法,原來是這樣。
「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這段話是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說的,我覺得說得很好。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賈平凹在剛上初中的時候,迫於生計,他輟學回到家中務農。但是他沒有放棄學習,在拼命掙工分、上山砍柴的同時,依然堅持自學,讀完了初中和高中的課程。
在他19歲時,命運垂青了這個內心深處藏著巨大憂鬱和孤獨的孩子,帶他走進了西北大學的校門。面對這樣一個完全陌生和未知的世界,他是那樣的小心翼翼。
知識的自卑讓他對所有人都保持著敬畏,他悄無聲息地坐在閱覽室的角落裡埋頭苦讀,用一個指頭敲著老師家的家門請教問題,默默地聽同窗的高談闊論。
他是那樣安靜,甚至孤僻,也曾遭受過旁人的嘲笑和議論,但他沒有惶恐和消沉,反而時時刻刻鞭策著自己。
在與孤獨相處的日子裡,他對周圍的事物,總會抱有獨特的想法和解讀。
就是這樣一個少年,他和他的孤獨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友情。在獨行中的每一步,都比旁人更加執著和堅定,這也促使他慢慢地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原來,孤獨是生命賜予的禮物。人生就是自我和孤獨之間的一場遭遇和救贖。
在這場遭遇和救贖中,我們學會了思考,慢慢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看清楚自己的脆弱和堅強、夢想和渴望。
在遭遇孤獨之前是迷茫,經歷孤獨之後是成長。
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真正的孤獨。
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人說,自己很孤獨,沒有伴。而一旦有人陪伴的話,這種孤獨立馬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類「孤獨」,其實算不上孤獨,只是需要人陪。
這類的「孤獨」具有3種特徵:1、持續時間短;2、只要有人陪、有事做,「孤獨」就會消失;3、陪你的人,不需要懂你,只是各取所需。
比如,沒有人一起吃飯、逛街、看電影、聊天等。只要這時有人陪,不管這個人是否懂你,這種「孤獨」立馬就沒有了。
這類的「孤獨」,只是需要人陪,並不是真正的孤獨。那什麼是真正的孤獨呢?
獨行於世界,自在於內心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那便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賈平凹做到了。
他喜歡安靜,他說平生最害怕的就是敲門聲。讓他覺得自在的,是行走於天地之間,去感受世間萬物的情懷,或只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靜享禪意的安寧和從容。
自在獨行,是很難做到的。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每天的生活只顧著溫飽,只顧著事業的打拼,或者只顧著享受物質的豐足,真正做到精神上的獨行的人只是少數。而能夠在精神上享受獨孤的,大多是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群,比如科學家、畫家、作家、藝術家等。
有位哲學家就說過:為了從事創造性工作,人類需要孤獨,可是在孤獨中,廣義的人類仍存在於內心。
也就是說,精神上的獨行,是個人的自主行為。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每一個人想什麼,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能夠把握,沒有人能夠走進他的腦子裡去探清楚他到底在想什麼。雖然現代的科技可以使用儀器來探測人的腦部活動,但是真正需要去動用這些科技的人仍然是少之又少。
所以說,大多數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仍然是不為外人所知的。那其實就像是自己的一個「王國」,自己是國王,也是子民。
能夠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自在獨行的人,一定是精神超脫凡塵的人。他不為世俗的紛爭所累,不為現實的名和利所累,只願意自己的精神豐足,「國土」豐盈。
很多路需要一個人孤獨地走,每個人都應該有獨行的態度,以及獨行的勇氣。
《自在獨行》是賈平凹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選。書名禪意濃濃,猶有「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醍醐灌頂之力。不過,住在高樓裡悟禪,遠沒有走在山澗裡悟禪那麼來得輕巧和灑脫。
《自在獨行》中寫滿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生活兩個字包含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去觀察去對待,都能在這本書裡可以找到答案!
書籍封面上印有一句「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寥寥幾個字,卻觸動了我的內心。在我看來,人生其實是一場苦修行,而我們需要不斷苦中作樂,盡力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
看完這本書,或許你會更明白孤獨的真正含義,也就是普通人的一頓飯錢,就能讓你在生活裡多一份面對獨行的從容與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