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2021-01-10 歷史知心人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不知道你有沒聽過這樣一句話:「說自己孤獨的人往往不孤獨,真正的孤獨者是偶然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

前者很好理解,後者便有些深奧了。那不妨來看看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吧。

這本書在出版的兩年內,發行超過百萬冊,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有人側重於它行雲流水的文筆,有人沉思於它發人深省的人生導向。正如讀者所言:「它同賈老一般值得敬重,是一本生命之書。」

這也是許多人愛上這本書的緣由——賈平凹《自在獨行》:人生最好的活法,原來是這樣。

「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這段話是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說的,我覺得說得很好。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賈平凹在剛上初中的時候,迫於生計,他輟學回到家中務農。但是他沒有放棄學習,在拼命掙工分、上山砍柴的同時,依然堅持自學,讀完了初中和高中的課程。

在他19歲時,命運垂青了這個內心深處藏著巨大憂鬱和孤獨的孩子,帶他走進了西北大學的校門。面對這樣一個完全陌生和未知的世界,他是那樣的小心翼翼。

知識的自卑讓他對所有人都保持著敬畏,他悄無聲息地坐在閱覽室的角落裡埋頭苦讀,用一個指頭敲著老師家的家門請教問題,默默地聽同窗的高談闊論。

他是那樣安靜,甚至孤僻,也曾遭受過旁人的嘲笑和議論,但他沒有惶恐和消沉,反而時時刻刻鞭策著自己。

在與孤獨相處的日子裡,他對周圍的事物,總會抱有獨特的想法和解讀。

就是這樣一個少年,他和他的孤獨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友情。在獨行中的每一步,都比旁人更加執著和堅定,這也促使他慢慢地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原來,孤獨是生命賜予的禮物。人生就是自我和孤獨之間的一場遭遇和救贖。

在這場遭遇和救贖中,我們學會了思考,慢慢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看清楚自己的脆弱和堅強、夢想和渴望。

在遭遇孤獨之前是迷茫,經歷孤獨之後是成長。

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真正的孤獨。

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人說,自己很孤獨,沒有伴。而一旦有人陪伴的話,這種孤獨立馬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類「孤獨」,其實算不上孤獨,只是需要人陪。

這類的「孤獨」具有3種特徵:1、持續時間短;2、只要有人陪、有事做,「孤獨」就會消失;3、陪你的人,不需要懂你,只是各取所需。

比如,沒有人一起吃飯、逛街、看電影、聊天等。只要這時有人陪,不管這個人是否懂你,這種「孤獨」立馬就沒有了。

這類的「孤獨」,只是需要人陪,並不是真正的孤獨。那什麼是真正的孤獨呢?

獨行於世界,自在於內心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那便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賈平凹做到了。

他喜歡安靜,他說平生最害怕的就是敲門聲。讓他覺得自在的,是行走於天地之間,去感受世間萬物的情懷,或只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靜享禪意的安寧和從容。

自在獨行,是很難做到的。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每天的生活只顧著溫飽,只顧著事業的打拼,或者只顧著享受物質的豐足,真正做到精神上的獨行的人只是少數。而能夠在精神上享受獨孤的,大多是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群,比如科學家、畫家、作家、藝術家等。

有位哲學家就說過:為了從事創造性工作,人類需要孤獨,可是在孤獨中,廣義的人類仍存在於內心。

也就是說,精神上的獨行,是個人的自主行為。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每一個人想什麼,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能夠把握,沒有人能夠走進他的腦子裡去探清楚他到底在想什麼。雖然現代的科技可以使用儀器來探測人的腦部活動,但是真正需要去動用這些科技的人仍然是少之又少。

所以說,大多數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仍然是不為外人所知的。那其實就像是自己的一個「王國」,自己是國王,也是子民。

能夠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自在獨行的人,一定是精神超脫凡塵的人。他不為世俗的紛爭所累,不為現實的名和利所累,只願意自己的精神豐足,「國土」豐盈。

很多路需要一個人孤獨地走,每個人都應該有獨行的態度,以及獨行的勇氣。

《自在獨行》是賈平凹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選。書名禪意濃濃,猶有「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醍醐灌頂之力。不過,住在高樓裡悟禪,遠沒有走在山澗裡悟禪那麼來得輕巧和灑脫。

《自在獨行》中寫滿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生活兩個字包含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去觀察去對待,都能在這本書裡可以找到答案!

書籍封面上印有一句「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寥寥幾個字,卻觸動了我的內心。在我看來,人生其實是一場苦修行,而我們需要不斷苦中作樂,盡力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

看完這本書,或許你會更明白孤獨的真正含義,也就是普通人的一頓飯錢,就能讓你在生活裡多一份面對獨行的從容與瀟灑。

相關焦點

  • 賈平凹《自在獨行》: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這個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圓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賈平凹從來沒有讀過賈平凹先生書籍的我,因為書名買下了這本《自在獨行》,越長大內心就越浮躁,越害怕孤單就越渴望內心的安寧,渴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個活得很自在,享受孤獨的人,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告訴我怎麼自在通透的活在這個世上吧,所以就毅然決然的買下了,很顯然我買對了。
  • 《自在獨行》10句精華摘錄,戳中成年人的心,生命是場孤獨的旅行
    前些日子讀了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他的作品我雖涉獵不多,卻在《自在獨行》一書中感受到了他對艱苦生活坦然從容的態度,以及對俗世處之泰然的智慧,最重要的是他對生命孤獨的無畏與釋然。《自在獨行》賈平凹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選,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賈平凹說這本書寫給生命的行者,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
  • 自在獨行: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
    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寫了這麼一段話: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嫌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自在獨行》01.這是一本很有意味的散文集,文風樸實,娓娓道來,按照內容進行分類,編為五章,每個章節內容又各具特色。
  • 賈平凹:因為獨行,所以自在
    賈平凹不僅小說創作的成就斐然,他還是一位散文大家,而且在中短篇小說的創作舞臺上也頗有建樹。平凹先生低調冷智、謙和厚道,他是一位世間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獨行者。筆者最近正在閱讀賈平凹熱銷的散文散《自在獨行》,感受頗多。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既有世俗的智慧,又有生活的趣味,於2016年出版以來深受讀者喜愛。
  • 賈平凹《自在獨行》:真正的孤獨是沒人理解,那如何排遣孤獨呢?
    「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這段話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說的,我覺得說得很好。為什麼呢?第一、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孤獨。第二、真正的孤獨是沒有知己,沒有人懂。這兩點,我是十分認同的。一、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真正的孤獨。
  • 《自在獨行》賈平凹寫給生命的行者,願他們在生活裡多一份從容
    《自在獨行》是賈平凹新出版的散文集。書中有這樣一段經歷:他和一個男人筆墨傳情,感情越來越好,發展成纏綿的黃昏戀,延續了4年之久。而他的愛,讓那個男人一直活在幸福中。臨去世前,還託賈平凹保存好他最珍視的東西,是一個精緻的小箱子。
  • 《自在獨行》文學大師賈平凹寫給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
    在家的賈平凹聽到敲門聲,裝作不在家,一聲也不敢出。可越這樣,喉嚨越發癢,想咳嗽。小便也來了,想去廁所尿,又怕發出聲音,被門外人聽見。這時的他,覺得自己成了一名逃犯。賈平凹在新出版的散文集《自在獨行》中講述了他最害怕,也最無奈的事情,寫在《敲門》這個短篇裡。
  • 《自在獨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賈平凹&nbsp&nbsp&nbsp&nbsp推薦理由:&nbsp&nbsp
  • 賈平凹《自在獨行》:時間終究會讓我們學會笑而不語、痛而不言
    讀到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裡寫的這段話,突然覺得,作為母親,為母則剛背後,得承擔著多少的隱忍與迫不得已。賈平凹年少時,父親被送去「改造」,一去就是7年,這七年裡,母親的堅強與倔強也感染著那時年幼的賈平凹。因為沒錢養活幾個孩子,母親從最初再窮也一定要賈平凹讀書,到後來帶著愧疚似的勸說賈平凹,讓他把書拿回來自學。這其中的情感以及心理變化,無不催人淚下。
  • 《自在獨行》書評
    文/種花家兔子先生我用了一周的時間來讀《自在獨行》,每次都慢慢的將一章讀完,再寫一篇感悟。因為阿多尼斯在詩中寫道:「寫作吧,這是最佳的方式,讓你閱讀自己,聆聽世界。」讀書,本就是為了和靈魂對話,不僅要聽別人的靈魂訴說,也要讓自己的靈魂開口。
  • 賈平凹的《自在獨行》怎麼樣?是否適合普通上班族和大學生讀?
    真正的自在獨行來自於內心的從容和那份淡定。今天小叔說書要跟大家分享一本不僅使用於普通上班族人看的書更適合大學生讀的一本書。賈平凹的這本《自在獨行》你一定不能錯過閱讀這本書,推薦這本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因為這本書看完就像是有魔力能讓你牢牢抓住眼球,充滿了力量。非常適合成年人讀的一本書,書中的情節有很多生活的感悟,經歷過現實生活的人一定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有很多感慨,從而跟賈平凹步調一致的觀點引起與自己心中的一種共鳴。
  • 讀賈平凹的《自在獨行》,這三點告訴你做個獨行的人多麼重要
    賈平凹先生不僅在小說創作領域成績斐然,獲得過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和法蘭西文學藝術榮譽獎,以及茅盾文學獎等數十個國內外文學大獎。同時賈平凹先生也是一位散文大家。這本《自在獨行》便是他的散文精品。《自在獨行》是2016年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更有生活的趣味。
  • 《自在,獨行》書評
    他的引言:賈平凹的獨行世界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安寧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自在獨行》是2016年6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賈平凹。這本書的目的是寫給生命的行者,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平凹先生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就是行走於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先生其實也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並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 「青聽你的聲音」賈平凹,《自在獨行》
    生命的睿智——從容是真。賈平凹 《自在獨行》朗讀者:殷夢瑤技保中心通信室團支部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 賈平凹《自在獨行》:10句經典語錄,戳中成年人的心,忍不住落淚
    賈平凹老師的散文通常著眼於自然的林中一花、河中一沙,通過對自然深情的抒寫,還原生命的純粹和本真,以及對萬物生靈的思索。這是一份對萬事萬物由衷的熱情與好奇。賈平凹不僅小說創作的成就斐然,他還是一位散文大家,而且在中短篇小說的創作舞臺上也頗有建樹。
  • 《自在獨行》: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賈平凹,當代文壇聲名顯赫的文學大師,極具叛逆又不失純樸本色。長篇小說代表作有《秦腔》《古爐》《帶燈》《極花》《山本》等。他不僅小說創作成績斐然,還是一位散文大家,代表作有《自在獨行》等。但賈平凹做到了。他喜歡安靜,他說平生最害怕的就是敲門聲。在他不幸染上了B肝病毒後,他把這當做了自己的護身符,逢人便要告訴他。從前總是嚷著要吃要喝,弄得家中狼藉無序的「朋友」很少來串門了。他的生活因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舒心,別日裡那些不願瞧見的骯髒醜惡之事也都能避免了。
  • 讀完《自在獨行》後忍不住淚目:取悅自己,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作家賈平凹說:「人可以無知,但不可以無趣。」活得有趣,才是生命的正能量,在有趣的事情上多浪費一些時光,不要讓忙碌淹沒了生命中的美好,畢竟人活一輩子,不過是「開心」二字,心之所向,無問西東!周末讀完了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散文集,作者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侃人生,書中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讀完《自在獨行》後忍不住淚目:取悅自己,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1.
  • 賈平凹:只有歷經孤獨的人,才能活出人生的真正滋味
    他的作品《生命是孤獨的旅程》,獻給每一位在生命旅途中跋涉的你。這本書中寫道「人人生而孤獨,相比於快樂與熱鬧,孤獨總是如此綿長而深切,讓人無助又彷徨。」在《生命是孤獨的旅程》這本書中,賈平凹先生以平易樸實的筆觸,寫其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見所歷,既有對過往生活的追憶,也有對親友的懷念,對故鄉的留戀……字裡行間,遍陳生命中的孤獨、苦痛與真實。生命是孤獨的旅程,孤獨是生命的答案。讀完賈平凹先生的這本書,你恍然如悟。
  • 賈平凹河邊撿石頭,意外撿到罕見佛像,身邊朋友都來磕頭許願
    這就是《殘佛》中記錄的賈平凹和殘佛的奇緣。其實,很多時候,緣分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的佛都在自己心中,只不過大多數人被世俗蒙蔽,漸漸的失去了本心。前段時間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是他40年的散文選集,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 賈平凹《自在獨行》|最好的風景是在街頭上看人
    如若不是這樣,人死了會變成鬼,鬼仍活在這個世上,那麼一代代人死去仍在,活著的繼續生出,街頭該是多麼的水洩不通啊! 世界上有什麼比街頭豐富呢,有什麼比街頭更讓你玄思妙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