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它的意思是說,水不能夠裝得太滿,不然,它就會從杯子中溢出;月亮如果圓到極致,那麼,它便很快會變得殘損。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生而為人,凡事都要給自己留一點餘地,如果將事情做得太絕,那麼,最後受傷的人,也只能是我們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欣賞那種性格豪爽之人,因為他們往往具有那種能夠一擲千金,快意恩仇的豪邁,然而,這些人卻看不到硬幣的另一面:他們一擲千金之後,很可能會迎來生活的窘迫;他們快意恩仇完了,也難免會遭遇到孤家寡人的落寞。
人生是一場長途跋涉,完美的人生,需要的不是一時的酣暢淋漓,而是能夠對人生有一個長遠的規劃,這樣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小確幸。
俗話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做人,要在這三個地方留有餘地,我們的人生,才會過得圓滿。
第一,說話要留有餘地。
俗話說,福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個說話不懂得留有餘地的人,往往福報淺薄。
這樣的人,大多管控不好自己情緒的人,無論遇到好事,還是壞事,他都喜歡將話說盡,不給自己留有絲毫的餘地。
開心時,他們會將人稱為至交,對人許以重利;憤怒時,他們會痛罵別人,將臉撕破,不給雙方一點緩和的餘地。
當他們把話說盡之後,卻會發現,他們無法給予他人重利,也無法和撕破臉的人不再有交集,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落得自己處於失信於人的尷尬境地。
所以說,做人要懂得在說話的時候留有餘地,不要把話說絕,不然,最後為難的只有自己。
第二,做事要留有餘地。
古人說,窮寇莫追。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一個人走到了絕境的時候,要懂得給他留一條生路,不然的話,他只會奮力反撲,使我們自身遭受到傷害。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日常的為人處世中,我們待人處事,要留有餘地,不能將他人逼得太死,否則,他人就會對我們懷恨在心,引起無謂的怨恨,這其實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
古時候,那些極其吝嗇的人,到了逢年過節時,也會給家裡的工人加餐,就是因為這些吝嗇的人懂得,雖然自己想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也不夠將事做絕,使得家裡的工人心生不滿,這樣,反倒會影響了自己的生意。
所以說,為人處世,要在做事上留有餘地,這樣,才不會讓人心生怨恨,從而造成自己的損失。
第三,善良要留有餘地。
有人說,善良的人,大多命苦,這是因為善良的人總是愛心泛濫,他們總是信奉「幫人幫到底」的觀念,在幫助他人時不考慮自己的能力,沒有分寸,這樣的人,最後只會讓他所幫助的人,對他產生依賴心,一旦再無法給予他們幫助,他們就會對你懷恨在心。
其實,「幫人幫到底」這句話並不正確,一個人在有能力的時候,可以幫人幫到底,這是美德,不過,假如一個人在自身都沒有能力的情況下,還逞強地去幫別人,那麼,這種善良,就是愚蠢。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善良的人,只有把握住了善良的分寸,他才能夠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保全自己,不讓他人對自己產生依賴和怨恨。
所以說,人的善良,要留有餘地,這樣,才既能幫助到別人,又不讓自己活得太「苦」。
是啊,人生是一場長途旅行,我們不應該在出站口,就將身上的錢花得身無分文。一個人要想擁有一段完滿的人生,一定要懂得,凡事都不能做得太絕,要給自己留有餘地。
說話要留有餘地,否則就是為難了自己;做事要留有餘地,要懂得給他人以方便;善良要留有餘地,善良才不會被辜負。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做人,要在這三個地方留有餘地,人生才會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