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正於程十髮美術館舉辦的「畫院掇英——院藏女畫師作品展」,人們很容易同時產生這樣兩種感受。首先固然是驚嘆。原來,我們熟悉的她們(其實只是她們的八卦掌故)——陸小曼、周錬霞、李秋君、陳小翠等等,畫藝如此之好!巾幗不讓鬚眉!
進而則不免帶了些惋惜。不少人認為她們在繪畫本身的開拓力度、對於時代的表現力等方面,相比同時代的男性畫家,多少還是有些距離的(唯一的例外是陳佩秋)。言下之意似有,到底還是女流。對於這樣的評價,我倒是不以為然。
上世紀60年代畫院女畫師切磋畫藝,左起:侯碧漪、吳青霞、陳佩秋、龐左玉、周鍊霞、李秋君(背對者)
不是只有畫與性別反差大的題材,用驚世駭俗的表現方式,女畫家才能被刮目相看。女畫家的價值,與作為「半邊天」的女性群體的特質、境遇相關,很大程度上在於她們在作品中有沒有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例如體現對於女性境遇甚至是困境的關注,或者充分釋放著女性特有的天真爛漫和奇思妙想,這些都應該是值得被看到以及肯定的。
五色鯉魚
侯碧漪
無年款
64.5×71cm
上海中國畫院藏 收錄於:《候碧漪書畫集 》
《候碧漪書畫集 》裡講這些民國女畫師最值得後世回望之處在於,在掙脫封建枷鎖時間並不算長的那個年代,她們對於自我內心的忠實。畫畫對於她們來說,儘管日後在進入畫院之後成為了職業,但更是各自興趣之所在。從她們畫面的內容來看,雅逸的花卉、清幽的山水、靈動的鯉魚、嫻靜的仕女……的確都是人們印象中的女性繪畫慣用的題材,但這也都是與她們的氣質、心境相匹配的,又怎可以「小家子氣」「閨閣畫」等概念化的評價來予以輕視。
報春圖
陳小翠
1966年
58×31.5cm
上海中國畫院藏
她們的繪畫,也僅僅是其豐厚個人修養、優雅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換而言之,她們的人生還有更多元的面向有待發現。例如,陳小翠13歲便能吟詩作對,她的詞集有十三卷,既懷文人書畫文玩的情趣,又有閨秀筆記念舊的幽思。她甚至還擅長作曲,有中國曲學史上最後一位閨秀曲家之譽。周錬霞也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她的創作被認為能夠從中看到李清照的影子,灑脫率真,顯得很大氣。活成傳奇的陸小曼,除了是畫家,還擅長跳舞、京戲、散文、詩作。
蔡文姬修史圖
周鍊霞
1978年
65×49.5cm
上海中國畫院藏
民國女畫師之於藝術長河的意義,倒不妨參考文人畫。談論她們的畫,拘泥於畫作本身意義不大——這樣的畫背後,有著她們文學藝術整體修養的支撐,是創作者個人情致的體現,畫面形象反倒退居次要地位。或許她們中的每一位對於繪畫史的影響是有限的,然而她們作為一個整體對於繪畫史乃至社會生活史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圖文/少白公子)
註: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庚子年 【鼠年】記於華東齊白石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