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外篇10.抗美援朝時期的中國騎兵
這一章啊。我估計會引起爭議,因為涉及民族問題。所以我醜話說在前邊,本樓的任何一層都歡迎討論和爭辯,但這一層禁止,尤其禁止吵架,來一個刪一個,絕對不過夜。
——————回到龍源裡阻擊戰場————————————————————
在龍源裡戰場,志願軍阻擊部隊打的非常慘烈,三天三夜的阻擊戰,真是戰士們拿鮮血和生命堅持住的
30日晚上,增援部隊到了,是騎兵。
步2師的美國俘虜們還記得當時的情景,我很奇怪,為什麼國內的資料很少提及中國騎兵的參戰,反倒是美國人留下了記錄「我們看到了中國騎兵源源不斷投入戰場,突圍行動失敗了,前一秒鐘我們還在向中國人的陣地進攻,後一秒鐘只剩下四散奔逃。鋪天蓋地的中國人騎著矮小但善於奔跑的蒙古馬,穿著土黃色的棉襖,翻過崇山峻岭,出現在我們的背後,他們舉著馬刀,發出韃靼人的吶喊著向我們奔來,我們陷入混亂,只得投降。」這隻騎兵的番號很難查找,我只找到了一個疑似的番號:志願軍炮兵210團,由騎兵31團成建制改編,前身是烏蘭夫組建的內蒙古軍區騎兵獨立師。入朝參戰時,他們是一支成建制參戰的騎兵隊伍,雖然頂著炮兵的名義。
中國軍隊,窮啊。我們曾經有一支坦克部隊入朝,一輛坦克都沒有,任務就是把繳獲的美軍坦克開回來。認窮,但不服窮,這是一代代PLA的錚錚傲骨。
三所裡阻擊戰,以「鋪天蓋地的中國騎兵」在戰場上的出現宣告了美軍突圍的徹底失敗。這支騎兵部隊和絕大多數四野騎兵一樣,大多數士兵是精於騎術的少數民族,而其中的主力,是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
圖1為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蒙古族戰士合影,他們是上文提到的志願軍炮兵210團的老兵,都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共和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他們的部隊歷史很有趣:敖漢蒙古騎兵是1945年「8•15」日本投降後,由敖漢蒙民自衛隊改編為八路軍冀察熱遼軍區熱東分區二十五旅一O三團蒙古騎兵第二營,1946年10月擴編為內蒙古軍區卓盟縱隊蒙古騎兵第六支隊。同年,按烏蘭夫主席指示,敖漢蒙古騎兵第六支隊改編為內蒙古自衛軍第十二支隊,並頒發了套馬杆子交叉一支步槍五角星帽徽。1947年3月改編為熱遼軍分區蒙民騎兵第六團。1948年5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蒙民騎兵三十一團,1951年4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直屬炮兵一團,騎兵變炮兵於1951年10月赴朝參戰,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二一O團,1953年11月從朝鮮回國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要塞師。筆者看過老兵們的退伍證,此時退伍的老兵們的退伍證上寫的都是「遼東要塞師四團」。現如今前身是「敖漢蒙古騎兵」的這支部隊仍在守衛著祖國的東北大門。
圖2、3為開國大典中,通過主席臺接受檢閱的解放軍馬隊,他們來自四野的內蒙古軍區騎兵獨立1師,曾在遼瀋戰役的黑山阻擊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估計兔吧的許多吧友都看過@世界力量 寫的淺說系列文章,他不是漢族,是藏族,當時我說,我也不是漢族,是什麼族現在大家知道了吧。好,知道了就行了。
——————————————————————
抗美援朝,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抗美援朝,不僅僅是漢族,其他少數民族同樣穿起軍裝扛起槍,跨過鴨綠江,五十六個民族的鮮血共同染紅了朝鮮的三千裡江山。在上甘嶺戰役中英勇犧牲,電影《上甘嶺》中拍到的志願軍烈士龍世昌,是四川苗族人,空軍王牌飛行員林虎,是俄羅斯族人,60軍軍長,開國中將韋傑,是回族人。從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算起,八一軍旗從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鮮血共同染成的,她的上邊,同樣有蒙古族烈士的鮮血。
我們,同樣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同樣為保衛祖國捨生忘死啊。。。
是的,在歷史上,元朝曾經入主中原,但是,中華文明的優越性就在於它從來就不以血統,而以文明和認同感來界定民族。從明朝建立開始,蒙古族就開始一步步融入中華大家庭,永樂大帝朱棣最信賴的衛隊,是朵顏三衛組成的三千營,萬曆援朝之役,上萬蒙古騎兵跟隨李如松在朝鮮痛揍倭寇,廣寧慘敗後,兵微將寡的巴彥蒙古依然勇敢地向後金髮起進攻,掩護熊廷弼的明軍撤退。清代,蒙古騎兵曾跟隨清軍出兵雅克薩,打退貪婪的沙俄,曾西徵準格爾維護國家的統一。民國四分五裂,外蒙不幸丟失,但八年抗戰,蒙古人還是奮起反抗日軍的侵略,無論是八路軍的大青山縱隊,李運昌的冀熱遼軍區,還是傅作義的五原大捷,百靈廟大捷,蒙古馬刀都不止一次砍向鬼子的頭顱。
遼瀋戰役的高潮在黑山、大虎山圍殲戰,這是林帥畢生的得意之作,而以風捲殘雲之勢衝破廖耀湘兵團的指揮系統,牢牢將胡家窩棚陣地拿到手的,是內蒙古軍區騎兵第1師上萬騎兵的突襲。
抗美援朝二次戰役的西線戰場,是蒙古馬刀最後一次在戰場上,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砍向中華民族之敵。
驀然回首,世上已千年。
軍事科技日新月異,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卷中,但是,蒙古馬刀的精神還在,永遠等待,祖國那一聲召喚。
下層為轉載。《追憶解放軍中的蒙古騎兵》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史上,記載著這樣一支驍勇善戰的草原鐵騎——內蒙古騎兵。他的建制是整編五個師。
在解放戰爭期間相繼 組建。這支部隊的組建, 曾任國家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國家民委主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第一政委,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的烏蘭夫上將功不可沒。解放以後各盟,市軍分區又相繼成立了騎兵團。有的騎兵團或獨立騎兵營還參加了西藏平叛。這支部隊的成立,使內蒙古的東部盟市在1946年或1947年就陸續解放了。這支部隊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們馳騁在我國遼闊的北疆大地上,參加遼瀋戰役 和平津戰役,肅清內蒙古草原殘匪,為新中國的誕生建立赫赫戰功。在抗美援朝時期,他們又為朝鮮戰場運送和調訓戰馬、支援前線。60多年過去了,當年「馬蹄踏處堅城破、戰刀揮舞鬼神驚」的英雄們已到耄耋之年,但是他們 的傳奇故事早已銘記在草原人民心中。
1938年1月,中共中央確定,內蒙古工作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各族人民團結抗日。4月,八路軍警備騎兵第一團開赴伊克召盟,內蒙的抗日遊擊戰爭由此迅速發展起來。不久,當地的黨組織也成立了一支蒙漢抗日遊擊隊,在大青山南麓打擊敵人。到1938年秋,發展成有200多人的騎兵遊擊隊,為建立大青山根據地創造了條件,這兩支部隊也就成了最早的內蒙古騎兵部隊。內蒙古騎兵的另一部分來源是偽盟軍,日本投降後,內蒙古德王的衛隊中有不少士兵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部隊,另外,有不少的偽蒙部隊也投降了共產黨。
內蒙古騎兵一度曾擴編到了10個師,13萬人。當時,整個內蒙古的蒙古族才有200多萬人,所以內蒙古騎兵師中包括了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漢等各民族青年戰士。
1946年9月,卓索圖盟騎兵縱隊在內蒙古赤峰成立。這樣,內蒙古人民武裝就發展為5個師、1個縱隊,共2萬多人。其中,除警衛團是步兵外,其餘全部為騎兵。1948年1月,內蒙古人民自衛軍也包括當時王爺的舊部隊)統一整編,改稱為內蒙古解放軍。
內蒙古騎兵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以蒙古族為主,由達斡爾、鄂溫 克、鄂倫春、回、滿、漢各族指戰員組成的人民騎兵部隊。
內蒙古騎兵第一師共三個團,2000餘人。第一任師長莫德勒圖,第一任參謀長都固爾扎布。同年3月,中國共產黨西滿分局派胡秉權出任騎兵第一師第一任政委。1946年5月編入內蒙古人民自衛軍,1948年1月改稱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在東北解放戰爭時期,騎一師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序列。1949年5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師。1950年11月,騎兵第一師建制撤銷,所屬部隊分編為錫林格勒和察哈爾兩個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一師,1986年才改為摩步師,2000年改為機步師。
這支部隊在剿滅國民黨「光復軍」激烈戰鬥中,逐漸成為一支能徵善戰的軍隊。在遼瀋戰役中,師長帶領全師鐵騎執行圍困長春、堵擊長春突圍之敵任務,殲 敵一萬餘名,有力地支援了東北解放戰爭。
1948年9月,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第一場戰役——遼瀋戰役拉開了序幕。騎兵第一師主力奉東北野戰軍總部電令,阻擊廖耀湘兵團。在胡家窩棚和青苔泡阻擊戰中激戰52天。參戰部隊英勇頑強,與敵人死打硬拼,勝利地完成了任務。胡家窩棚阻擊戰是黑山戰役的序幕,也是騎兵第一師戰爭史上最激烈、最殘酷的一次陣地堅守站。
1948年10月23日凌晨3時許,胡家窩棚阻擊戰打響了。
敵人二O七師三旅在重炮和飛機的掩護下,向我騎兵第一師一團胡家窩棚防禦陣地發起猛烈進攻。面對五六倍於我方的國民黨部隊,一團將士勇猛抗擊,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堅守陣地7個小時,斃傷敵人數百名,65名將士英勇犧牲,為黑山、大虎山阻擊戰贏得了時間。在遼瀋戰役的52個日日夜夜中,內蒙古騎兵第一、二師始終配合東北野戰軍戰鬥在最前線,勝利完成了所擔負的任務,為解放全東北做出了貢獻。
在錦州戰役時,騎兵第一師充分發揮機動靈活的優勢,半小時左右即殲滅國民黨軍騎兵第五團,俘獲敵團長、副團長以下30餘人,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受到第四野戰軍總部的通報嘉獎。
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騎兵部隊參加了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為解放東北和華北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當時,內蒙古騎兵第一、二、三師主要徵戰於東北戰場,配合東北解放軍部隊參加了1947年的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而第十六師、十一師則配合華北戰場作戰。1948年9月,騎兵第一師和第二師奉命參加了遼瀋戰役中的黑山、大虎山地區阻擊戰和圍困長春、解放瀋陽之戰。騎兵第十六師和十一師配合華北解放軍主力參加了察綏戰役。同年12月,騎兵第十一師參加了平津戰役中的張家口圍攻戰。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譜寫了新的篇章。
騎兵具有快速、機動、靈活、勇猛的特點,擅長戰役偵察、遠距離奔襲、運動防禦、追殲敵人。騎兵相比步兵,不但能徒步作戰,還擅長馬上射擊和劈刺。蒙古族的騎兵戰士都精通馬術,他們跨上戰馬以後,在馬上簡直什麼都能做。當時為了躲開敵人的空襲,騎兵部隊經常白天隱蔽、夜間行軍,在急行軍時一晚上甚至能奔行200多公裡。在夜間行軍時,幾百人、上千人的騎兵部隊,只要最前面的人和馬清醒,其他人都可以邊騎馬邊睡覺,戰馬會按照隊列的順序走,絕不會有一匹馬掉隊。當時驍勇善戰的騎兵戰士挎著馬刀、端著機關槍在茫茫草原上長途奔襲,如神兵天降,讓敵人措手不及、聞風喪膽。與國名黨打仗的時候,國名黨部隊將領面對潰敗的戰事,無奈地對屬下講:「你們不要逃跑,外面有5萬蒙古騎兵,你們跑出去就會被他們全殲。」當時戰俘也稱:「我們就怕拿著大刀的蒙古騎兵部隊。」
1947年5月1日至1949年4月30日,內蒙古騎兵部隊與國民黨正規軍和地方軍作戰633次,斃傷俘敵19875人,繳獲各種炮69門、輕重機槍132挺、長短槍8359支、各種炮彈1203發、子彈68935發、戰馬20082匹,擊毀敵機一架。
1949年5月,內蒙古人民解放軍正式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改稱內蒙古軍區,下轄騎兵第一至五師,原第十師改稱三師、原第十一師改稱四師、原第十六師改稱五師。內蒙古騎兵部隊是馳騁於東迄長春、瀋陽,西至綏蒙原野的快速機動部隊。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們肅清匪患,安定社會秩序,在區外配和野戰軍部隊作戰,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英名。 平津戰役之後,內蒙古騎兵部隊進行了改編,大部分散到各軍分區和武裝部,編成了地方部隊。也有一部分改編成炮兵團和運輸團,編在四野或者三野的部隊裡。直到上個世紀的1975年,在廣州軍區的海南島,還有內蒙古騎兵部隊改編成的使用馬匹的運輸團,1975年以後,廣州軍區、武漢軍區的運輸部隊全部改成了汽車,第四野戰軍下屬的蒙古騎兵部隊才最後消失。很多蒙古族幹部戰士回了內蒙古,留下來得只佔很少數。如今,在廣東的一些軍分區幹休所裡還可以見到當年的蒙古族老幹部。
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騎兵部隊共殲敵上萬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開國將領中,除步兵外,騎兵是產生將軍最多的兵種,我軍共有(包括內蒙古騎兵)騎兵出身的將軍36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5人;少將29人。36顆騎兵將星閃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騎兵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