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到2010年的時候,網際網路逐步在中國普及,當時一大批的軍事論壇和社區興起,而熱衷於軍事的朋友們也在這些論壇或社區中廣泛討論武器、戰史等話題。
其中關於中日海上軍力的對比是非常火的一塊,當時的對比雖然經常討論得熱火朝天,但實際上也就那麼回事。
因為日本海自的基本實力數就在那裡擺著,而我們當時除了一大票051驅逐艦和053護衛艦外,堪稱先進的主力艦也無非是「江南四劍客」、現代級「四大金剛」、「中華第一艦」「中華俄盾艦」等有限的幾艘。
當年大名鼎鼎的深圳艦
所以當時的討論結果基本就是中國海軍在水面艦艇實力上不及日本海上自衛隊;而在潛艇方面,常規艇的技術性能上也有差距,但核潛艇卻是對日本有絕對優勢,因為日本根本沒有;另外就是海軍航空兵的飛豹戰機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我水面艦艇上的弱勢。
可當時間線進入到2010年代,我們發現網上中日海上實力的對比熱度其實是越來越低的趨勢,前幾年還有討論,但到了2010年代中期,基本就很少能看到對比的情況了,只有日本海自的熱點軍艦,如出雲號服役等還值得一番討論。
而從2017年到目前為止,日本海上自衛隊即便有什麼主力艦下水、服役的動向,在中國網際網路上也只不過是淡如水的新聞一則而已,很難激起什麼波瀾。
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中國海軍發展太快了。
如果說2000年到2010年還只是蓄力階段的話,那麼2010到2020年就是爆發階段。
曾經中國海軍的現代化軍艦屈指可數,而在近幾年中幾乎每年都要服役10多艘新銳主力戰鬥艦,這也被網友稱為是「下餃子」。
據中國海軍網報導,2016年全年共入列艦艇總噸位近15萬噸,而日本海上自衛隊當時的噸位總和約為40餘萬噸。中國海軍一年服役的新戰艦噸位就超過了日本海自的三分之一,這速度該有多快已經不用再強調了。
正是因為中國海軍的實力快速地超過了日本,所以再將兩者進行比較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如果兩個人的成績都是六七十分還值得討論對比一番,而其中一位的成績躍居到八九十分了,兩人之間就不再是一個討論區間了。
不過咱們是這麼想的,國外有些「反射弧」較長的媒體、學者卻還沒有很快地繞過這個彎兒來。
據美國福布斯網站5月25日援引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最新報告稱,中國海軍規模現已超過日本海上自衛隊。
這份評估報告認為:
在1990年至2020年之間,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驅逐艦和直升機母艦的數量從64艘下降為51艘。而在2020年,中國海軍護衛艦、驅逐艦和航母總數超過80艘,如果加上小型巡邏艦艇,這一總數超過120艘,是日本水面艦艇數量的2.5倍。
僅以這份數量對比數據來看,其是將驅逐艦、護衛艦和日本所稱的直升機航母單列出來的(其實還包括兩棲運輸艦)。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51艘此類艦艇分別為:
2艘出雲級直升機航母、2艘日向級直升機、3艘大隅級兩棲運輸艦、1艘摩耶級驅逐艦、2艘愛宕級驅逐艦、4艘金剛級驅逐艦、4艘秋月級驅逐艦、1艘旗風級驅逐艦、2艘朝日級驅逐艦、5艘高波級驅逐艦、9艘村雨級驅逐艦、8艘朝霧級驅逐艦、2艘初雪級驅逐艦、6艘阿武隈級護衛艦。
中國海軍的艦艇數量上,這份評估報告認為有80艘,其加上小型巡邏艦艇(可能指056級護衛艦)後認為有120艘。
具體中國海軍有多少艦艇,我們也無需一一考證,但艦艇數量上超過日本海自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這份報告也給日本海自找補了一個優點:艦艇的平均噸位要超過中國。
這個其實不用專門研究我們也是清楚的,日本海自造了那麼多年自稱的「護衛艦」,其實大家都明白這放在其他國家就是實實在在的驅逐艦,這樣下來它的平均噸位自然是小不了的。
而中國海軍新銳水面戰鬥艦中除了航母,其實是四級體系,即1萬噸級的055型驅逐艦、6000/7000噸級的052C/D驅逐艦、4000噸級的054/054A級護衛艦、1500噸級的056輕型護衛艦。
就目前情況來說,萬噸級的055服役數量才1艘,而1500噸級的056輕護則有數十艘之多,這樣來平均艦艇的數量,自然中國海軍的要更輕一些。
但日本海自的這個優勢有沒有意義呢?其實並不大。
中國海軍現在已經有2艘航母了,加起來就是10多萬的噸位,相當於日本海自多少艦艇?
上述的統計中,日本是將兩棲類戰艦也加進去的,中國海軍現有多艘071型登陸艦和坦克登陸艦,這些艦艇的噸位又有多少?
而且特別「壓秤」的055驅逐艦、071登陸艦,乃至於075登陸艦還排著隊等著服役,052D驅逐艦這個「過氣網紅」也還有多艘尚未入役。
不誇張地說,就是中國海軍的在建新銳艦艇數量恐怕都比日本海自目前能湊出來的新銳戰艦要多很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日本海自其實是一支比較「老齡化」的海軍了。
上面統計中的51艘艦艇中,2010年到2020年間服役的只有2艘出雲級直升機航母、1艘日向級直升機航母、1艘摩耶級驅逐艦、2艘朝日級驅逐艦、4艘秋月級驅逐艦,只佔到了日本海軍現役主力艦數量的20%。
其餘艦艇中上世紀90年代服役者都為數不少,而以日本海上自衛隊當下的新艦列裝速度來看,未來也不會有飛速提升,基本上就是年均1艘新艦到位的態勢。
日本是年均一艘,而中國這邊幾乎是年均10艘,其中噸位與日本海自相當者也至少是半數。這樣一來雙方在數量和噸位上的差距只會更大,而不是更小。
而且在技術性能上來說,中國海軍主力艦的技術水平已經佔據了優勢,055這一級的軍艦在實用化技術水平方面已經是領跑地位了。且不說日本海自如何如何,就連美國海軍被朱姆沃爾特帶偏後,重新搞的伯克3其實都不如055當下的先進水平。
所以在上面提到的報告中,日裔研究者吉原恆淑索性就沒有特別點出這一點,而是說「在同等情況下,軍艦越大,可以在海上停留的時間越長,戰鬥力越強」。
可問題是誰要跟你平均了?誰要跟你玩兒同等情況下了?
我在有大量主力艦的情況下,僅僅是出動主力艦就能具備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優勢,誰會跟你玩兒什麼「同等情況」呢?
更何況有航母的海軍跟沒有航母的海上力量,在海戰的玩兒法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單純對比中日兩國海上力量,其實就這麼失去了討論的價值,因為怎麼討論日本海自都佔不到優勢,當優勢差距過大,討論的意義也就很小了。
實際上吉原恆淑自己不是不明白這一點,其在2014年接受採訪時就表示中國海軍到2020年肯定會超過日本海自,但他當時也認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軟實力較強,包括海上經驗、訓練、與盟友的配合等,都強於中國海軍。
而且吉原恆淑一直對美國海軍特別推崇,他自然也認為美國海軍的優勢是日本海自力量的「倍增器」。
因此在報告的最後,吉原恆淑再一次點出了日本海自真正的優勢:
日本列島為亞太美軍提供了重要基地,這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投射力量的基礎。因此在遭遇重大戰事時,美國將與日本並肩作戰。也就是說,對比中日海上實力,還必須考慮美國的海軍實力。
說白了就是,我比不過你,但是我抱的大腿粗,畢竟中國海軍目前還沒有美國海軍的實力強。
這其實是大實話,我們當然知道現在中國海軍的實力還遠遠比不上美國海軍。
但是請注意,我們當年的海軍實力還比不上日本,後來是怎麼反超的呢?也正因為我們的海上實力還遠不如美國,這與中國現在的國力很不匹配,所以我們才要堅持不斷地繼續「下餃子」,向星辰大海繼續挺進。
畢竟,誰還沒點追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