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仰望天空。天空之上,鳥兒自由飛翔,盡情歌唱,那是我們沒有的自由,那是我們無盡的渴望。」——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最近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太空探險電影,叫作《星際救援》。不得不說,《星際救援》的片名Ad Astra還是很有內涵的,Ad Astra並非英文而是源自於一句拉丁諺語Per Ardua Ad Astra,整句諺語翻成中文有「前往星空很困難」的意思。而其中的Ad Astra,在古拉丁語裡則是前往星空to thestars的意思,也就是全片所描繪的穿越星空展開救援的大行動。
除此之外,片名的翻譯也很有意思,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同一題材的《火星救援》。不過,兩部電影雖然名字相近命運卻大相逕庭。《星際救援》在豆瓣的評分僅有6.9分,相對於《火星救援》來說只能算是一部平庸之作。不過在我看完影片之後,有一些不一樣的體會。接著,咱們就來細品這部《星際救援》。
影片「跑偏」導致口碑平平
《星際救援》口碑不好是事實,它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跑偏」了。從《2001太空漫遊》到《火星救援》,以太空冒險為題材的電影並不罕見。這些優秀作品無論是在特效上還是立意上都令人回味無窮,即便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效也無法掩蓋影片想要表達的深刻含義。但是,《星際救援》卻跑偏了,相對於救援本身,空洞的個人英雄主義大有喧賓奪主之勢。
空洞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受觀眾待見,乾巴巴的內容沒有市場馮內古特在《泰坦的女妖》中寫到,「無盡的宇宙所給予的獎賞,只有三樣:空洞的個人英雄主義,匱乏的幽默感,和無意義的死亡。」
對於一部科幻片來說,個人英雄主義是有利有弊的,但是空洞的英雄主義就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了。布拉德·皮特在影片中飾演男主羅伊,他所表現出來的個人英雄主義雖有可取之處,但又過於強烈,使得影片的重心或多或少有所偏移。不可否認的是,布拉德.皮特確實適合當主角,他在表演方面的才能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諸多影評人對他在《夜訪吸血鬼》裡面演的角色給予一致好評,認為他擁有巨大潛力。此後,在《七宗罪》一片中布拉德·皮特演的偵探一角同樣非常出色。
這就導致《星際救援》全片演技上完全就是布萊德.皮特在獨挑大梁,他細膩的演出詮釋了片中主角與父親間的愛恨交織,與妻子疏離的婚姻生活,以及遇險前後的心態的起伏變化。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羅伊的戲份本來就很多,再加上他內心獨白的大量運用,多少會降低這部太空探險電影本身的觀賞性。在影片中,羅伊刻意地表現出「找到父親」與「忘掉父親」的心理鬥爭,讓這部好端端的科幻片成了又一部《搏擊俱樂部》!
由於絕大部分片段用來由刻畫和塑造「羅伊」這個角色,導致整部電影不僅個人英雄主義嚴重,還顯得有些空洞乏味。其中不少劇情是沒有意義的,如灶神星遭遇變異生物的片段,只是導演為了羅伊的個人秀而強行加上去的戲碼,這種乾巴巴的內容顯然不被大眾所接受。更為糟糕的是,導演可能不懂科幻片。
格雷導演可能不懂科幻片導演詹姆斯·格雷絕對是馮內古特宇宙觀的信徒。他對宇宙的奇觀似乎不感興趣,也無意尋找創世神一般的高級生命,甚至用影片中父親任務的失敗,直接否定了人類在宇宙中不孤獨這一假說。興許,茫茫太空對他來說只是一面恢弘的背景板或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那些並不新鮮的痛苦。
格雷並非一無是處,他很擅長探索人類和空間之間的關係,他將自己的主角放入一個陌生的場景,用環境的變化和意外的奇遇去推動他們認識和接受自我。他把移民女人放進她夢想中的美國,把一心求功名的軍人放入險象環生的南美雨林,而這一次,在無邊際的宇宙和星光之間,他放進去了一個最像他自己的男人。
的確,與之前上映的大多數太空探險電影不一樣,《星際救援》所走的並非傳統的熱血路線,而是較為文藝的風格,可能是導演在情節上拿捏不準,使得影片整體上缺乏連貫性。敘事、視效、和結局仿佛東拼西湊一般,毫無邏輯性可言,而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則有種莫名的違和感。
就視覺特效而言,有一個片段是羅伊遇到了太空雷暴,從近百公裡的外太空僅憑藉太空服就直接降落到地球表面。這一點情節設計,除了引出太空雷暴之外,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太空直降這點為將來埋下伏筆。雖然塑造了皮特的沉著冷靜、技能高超的特點,也埋下了伏線千裡的劇情,但也開始暴露了影片最大的問題無視邏輯和常識的肆意妄為,而和硬科幻開始背道而馳。
就敘事而言,影片僅靠羅伊的心理活動來推動救援行動的發展,對羅伊的心理成長和變化刻畫得很詳細,但是與「星際」這種大格局就顯得格格不入了。此外,在整個故事中竟然放棄塑造女性角色,導致沒有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主角,實在是有些遺憾。
再來說說結局,《星際救援》走的是溫暖的家庭路線,這倒和威爾史密斯的《重返地球》不謀而合。羅伊在片中原本算是頗具悲劇色彩的人,父親在他年少時就失蹤了。羅伊結婚成家後,也沒能跟妻子艾娃好好經營婚姻。這些遺憾,在片中確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彌補,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淡化悲情色彩的作用。不過,導演在想要表現家庭溫暖時,卻又在無形中削減了妻子以及父親的戲份,因此夫妻情和父子情的塑造缺少相應的深度,這算是影片的又一大不足。
從結構上來看,《星際救援》並非主流的科幻大片,而更像是一部典型的「太空歌劇」,同時帶有一些文藝片色彩。如果抱著看科幻片的心態來看《星際救援》自然會感覺糟糕透頂·,但是將它當作文藝片來欣賞就別有一番風味了。
科幻片不成,卻意外成就了一部深刻的文藝片
有意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格雷導演沒能把《星際救援》拍成一部震撼的科幻片,卻意外地成就了一部深刻的文藝片。
影片的文藝範十足,內涵深刻而引人深思人類本身,到人類工業發展的極致太空飛行器,乃至整個人類文明,放在星辰之中、宇宙之中,是無比的渺小。整個人類文明也許都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存在。我想這是影片想表達的虛無主義的哲學,所以多次出現在浩瀚的星河裡發著微光的飛船和渺小的太空人的畫面。主角的父親奮鬥一生的追求,甚至不惜為此殺人,到頭來不過是一場虛無。
而從另一個角度,存在主義哲學在接受了虛無主義之後,認為去追尋存在的意義本身就是意義。於是影片中的兒子在目睹了父親選擇流浪和死亡之後,問了自己,我在做什麼,而後努力回到地球,選擇用愛來為自己的存在做註腳。也許將存在的意義的答案打包成「愛」,於我而言有些單薄, 但是我確實找不到更容易被接受的答案。而我依然覺得虛無是永恆的,存在只是一種妥協的接受。當然,影片只是給出一個哲學的探討,並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藝術史中最重要的三個顏色,白,紅,藍,分別出現在月球,火星和海王星的場景。這三個星球勾勒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軌跡。而這三色,又恰恰是法國國旗的三色,象徵著自由,平等,博愛,也許是對那部法蘭西三部曲《藍》,《白》,《紅》的致敬,也許只是單純的勾勒出文明的顏色。無論如何,其視覺感受在IMAX屏幕上帶給我的震撼是難以超越的,上一次有這樣的感受還是看《2001太空漫遊》的時候。
此外影片多次出現沒有盡頭的隧道,像是對生命的起源和終結的暗示。你不知自己如何來到這世上,也不知自己將走向哪裡。掛著繩索的太空人懸掛在星空中,像是通過臍帶與宇宙相連的嬰兒,這也暗示著人類文明的年輕和幼稚。
父子情深度不足,廣度足矣!父子情貫穿全片,雖然影片塑造的父子情缺少相應的深度,卻有著足夠的廣度!父親和兒子,有如上帝和信徒一般。延伸男權社會下的父子關係裡,總是成不了權力的影子。一個英雄的父親,難以避免地成為了兒子永恆的陰影。
影片無論是從兒子在生活上對工作的投入和拋棄妻子想要有所成就,還是從劇情上兒子無論如何也要找到父親的角度,父親都成了兒子一直追尋的目標。而隨著父親的偉大形象一點點被解構和崩塌,兒子的情緒也從完全的非人一般的冷靜漸漸的走向情緒化和更加具有人情味。
如此看來,父親的偉大形象成了壓迫兒子的影子。只有當這個影子被打破,兒子才能真正獲得自由。從另外一個角度,創造者的身份,或者是上帝與他的信徒之間也存在這種權力的支配。被創造者想要完成自我的徹底解放,就必須要擺脫來自創造者的壓迫,這不免讓人聯想起古希臘戲劇中的弒父情節。
羅伊跨越了星際站在父親面前,終於第一次釋懷了父親對自己和母親的傷害,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作為一個人的他,而不是作為父親,丈夫,或者什麼國家英雄。跨越三十年,羅伊終於完成了遲來的精神上的弒父,從此他是個與父母割裂的個體,獲得了又一次新生。
有觀眾戲言,如果你不恨你的父親,那你看不懂《星際探索》,這話其實不無道理。但理解羅伊並不需要仇恨那麼強烈、極端的情感,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用父母的肯定來標定自己的價值,在互相傷害中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和相親,在逃避命運的路上,成為與父親或母親相同的人。
此外,影片中父與子相見時的對話,父親站在高點俯視,兒子站在低處仰視。這個角度,就像是對著神禱告的信徒一樣。而當父親說出「我根本不愛你」之後,兒子選擇走上前來與父親平視。這個安排仿佛是在將上帝對其信徒或者說父親對兒子的愛類比為權力。當被愛包裝的權力壓迫被釋放後,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自我。
結語
《星際探索》是一部好壞參半的作品,它的短板很明顯,格局太小,主題又有所偏移,這就註定了它的口碑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狀況。不過,作為一名觀眾,我們不應當全盤否定別人的嘔心瀝血之作,這樣一部平庸之中的極致影片還是有其可取之處的。如果你覺得它不是一部優秀的科幻片不妨將它當作一部文藝片來細細品味,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