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探索》線上開播,大製作卻成反面教材,論科幻片嚴謹度問題

2020-12-22 十三Y先生

《星際探索》是詹姆斯格雷導演,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一部太空科幻片,目前這部電影已經在國內的各個視頻平臺上映。作為一部製作成本高達8750萬美金的大製作,又是名導演加名主角的黃金組合,上映之前備受期待。

然而電影上映後口碑大跌,票房也上不去,用一個非常俗氣的詞形容這部電影,就是「撲街」了。電影的豆瓣評分只有可憐的6.8,完全配不上這樣的大製作,這部電影到底怎麼了?

其實這部電影踩了所有失敗的科幻片最容易踩的坑,科學嚴謹度出了問題:世界觀與時間發展脫節!

作為一部科幻片,格雷還是找來了NASA和SpaceX的專家做技術支持

這電影幾乎被科幻迷吐槽得體無完膚,但是導演格雷並不是一點功課都沒做的,電影還是找來了航天專家做技術支持,但是為什麼還是踩坑了呢?

這個鍋還是得導演背!

從之前格雷接受訪問的資料裡看來,他犯了一個非常核心的技術性問題,他把航天專家給他的一些現在的科學信息,用在了未來的世界裡。

舉兩個例子:

1、比如在電影裡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羅伊要去火星,需要去月球乘坐飛船

這裡導演是諮詢過專家的,據說是因為月球的引力比較小,從月球軌道起飛,比較節省資源,不需要用大火箭。

然而格雷忘了一件事情,當世界發展到了那個階段,人們可以去月球進行商務旅行,在月球建立殖民地,在火星地下也有基地的時代,我們的飛船居然還是火箭?而且是和現代幾乎無差別的火箭?

按照那個時代,但凡有點想像力,都知道我們完全有能力直接做遠距離的星際旅行,而不是如此的艱難。

2、再比如火星的基地為什麼在地下?

據說是專家指出,火星的地下存在熔巖隧道,可以成為現成的居所。

估計這個專家是SpaceX的,因為之前該公司就提出過在火星建立人類居所,必須在火星上挖掘地下隧道。而對於在火星建立人類城市的初期,在地下居住是比較集中的共識,因為在火星上建立大型居住空間的代價太大。

但是還是那個問題,缺乏時間的發展性,如果星際旅行已經成為常態,在月球都已經建立殖民地,那麼把今天的科學猜想用上去,就顯得過時。

對比一下經典科幻片《星際穿越》

其實《星際穿越》裡的世界也被吐槽的不少,特別是穿越黑洞的一幕,廣受爭議。但是這部電影同樣為了裡面的科學性找來了專家做顧問,後來那位顧問還得了諾貝爾獎,不過這個是題外話。

同樣是科學顧問,有什麼不一樣呢?《星際穿越》找來的是物理學的頂尖科學家,顧問的是對未知領域的可能性的思考,而不是問他月球上的地心引力有多大之類的無腦問題。

這就是兩部影片在這個問題上最核心的差異。

好的科幻片所營造的世界觀,必須要和設定的時間相匹配,這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片最基本的要求!而《星際探索》恰恰踩了這個坑。

除了用現代的眼光看未來的變化,格雷還忽略了很多基本的常識

1、地球和海王星的距離超過4光時,而羅伊從火星只飛了79天就到達

人類曾經對海王星進行過一次探索,結果那個探索器飛了12年才到達目的地。而羅伊坐著火箭,只花了79天就到達了海王星,匪夷所思。

一般來說在電影裡,人類進行長途星際旅行都有兩種手段,要不就是穿越蟲洞,要不就是進行休眠旅行,比如電影《太空旅客》,要不然到達目的地人就已經老了。再或者就是基因醫學成功讓人長生不老也都是合理的。

但是《星際探索》處理得非常簡單粗暴,一飛就到。按照這個速度,意味著火箭的速度達到了160萬公裡/小時,人都散架了,就算不散架,這個速度要是被一塊小石頭打中,也完蛋了。

2、結局的時候羅伊依靠核彈爆炸的推力回到地球,想像力又過了

這個設定實在有點好笑,羅伊最後是從海王星被一個核彈炸屁股,被彈回地球的,這麼遠的距離,如果彈歪了一度,不知道羅伊去了哪裡。

至於飛船的堅固程度就更不用說了,這一幕的設定導演的想像力忽然又有了,但是又太過了。

其實《星際穿越》是一部文藝片

最初以為《星際穿越》是科幻片,後來看著看著發現是典型的美國英雄片,一個人拯救世界,再看著看著發現氣氛壓抑,其實這是一部文藝片。

很多人不喜歡這部電影,觀眾的描述,都是看睡著了。如果你抱著看商業片的心思來看這部電影,睡著是一種常態。因為這根本不是商業片,就是一部披著科幻片外表的文藝片。

電影其實講述了一個特別特別簡單的故事,羅伊小時候,父親去太空尋找外星生命,從此一去不復返。20多年後,地球收到了羅伊父親的信息,發現他沒死,但是他切斷了飛船上的部分生命維持系統,殺死了其他船員,一個人繼續任務。地球受到毀滅性的「電湧」來自於羅伊父親的飛船。後來羅伊劫持飛船去到了海王星找到了自己的父親,父親最終選擇了葬身太空,羅伊則回到地球,想起了要珍惜眼前人。

羅伊從小沒有父親,父親為了人類探索探空奉獻了一切。羅伊成為了一個軍人,但是為人冷漠,冷漠的背後藏著一種無法發洩的憤怒。

而羅伊的父親,為了太空事業奉獻了一切,最終並沒有找到所謂的外星生命,世界上其實只有你和我,沒有外星人。為了這個讓人沮喪的結果,他拋妻棄子,獨自一人走向星空,所以最後可以回地球的時候他放棄了。他的生命早就已經和任務連為一體,他已經沒法再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他選擇了自己在太空中做最後的無止境的漫遊。

但是坦率地說,如果把這部電影作為一部文藝片來看,似乎深度又相當有限,很多東西都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的挖掘。

對於外星社會的一些思考,還是沒有擺脫現有的意識慣性

在月球上,我們有看到了三個字「殖民地」,殖民地是戰爭年代的產物,帶有被剝奪的意味,已經過時了。

可以想像未來如果人類真的開啟太空移民計劃,難道又會重複歷史嗎?個人覺得不會,因為世界已經不是那樣的了。

打個比方,A國家和B國家在月球上佔領了一片土地,他們會因為月球上的土地爭奪開戰嗎?顯然很難打起來,因為地球的大本營還在,如果月球上打起來,地球上估計也得開戰,這是不符合利益選擇的,所以最終會以協商的形式解決問題。

所以如果真的有人類的月球基地,應該不是那個樣子的。在電影裡無論是月球基地還是火星基地,感覺就像人類舊社會的樣子,完全不符合未來的發展觀。

至於月球海盜的設定更是覺得有點可笑,幾輛月球車的較量像玩的一樣,關鍵是也不知道他們想打劫什麼,另外這些劫匪難道有自己建立月球基地的能力?

國內的科幻片之路才剛剛開始,一定要引以為戒

《流浪地球》拉開了中國的科幻電影的大幕,然而後續跟進的電影屈指可數。後來出了一部爭議很大的電影作品《上海堡壘》,其實就是踩了《星際探索》幾乎一樣的坑。

《上海堡壘》裡的未來世界,更像日本漫畫裡的未來世界,那些商業寫字樓和現在幾乎一樣,士兵帶著幾個無人機就成了未來戰士,從科幻片的角度,簡直兒戲,甚至有很多觀眾表示看到了奧特曼的即視感,坦率地說裡面的戰鬥機真的挺像。

結語

《星際探索》其實劇本內核還是很有看頭的,完全可以做成科幻大片,可惜格雷沒有做到。作為一部科幻片,電影的嚴謹度不足,作為一部文藝片,電影的深度又不足,兩頭不著邊,遭遇滑鐵盧不奇怪。

科幻片其實是一個很特別的電影類別,對未來世界的世界觀的構建還是有要求的,至少要保持基本的一致性。所以科幻片是需要被敬畏的,如果隨便套上科幻的外套,卻不用嚴謹的態度去對待,影片失敗幾乎就會成為定數。

相關焦點

  • 最嚴謹的科幻神作《星際穿越》
    要知道,《星際穿越》是2014年的片子,距離首映已經過去了6年,究竟是什麼魔力讓影迷們願意花錢去影院裡欣賞這部6年前的老電影呢?我的答案是——嚴謹,苛刻到讓人找不出瑕疵的嚴謹。這位年已80的老爺子依舊站在科研一線,他是當今世界上研究廣義相對論下的天體物理學領域的領導者之一,當年就是他為這部《星際穿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想從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創作的劇本中找理論漏洞?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
  • 《星際探索》號稱2019年最好看的科幻片就拍成這樣?
    《星際探索》號稱2019年最好看的科幻片就拍成這樣?《星際探索》於2019年8月29日在第76屆威尼斯影展上舉行全球首映,預算8000萬~1億美元,但票房目前(2019/9)5070萬美元。導演葛雷將《星際探索》的故事與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黑暗的心》做了比較。他希望該片的特色是在電影上最真實的太空旅行描寫,太空對我們非常敵視。
  • 《星際救援》:一部「跑偏」的科幻片,一部深刻的文藝片
    接著,咱們就來細品這部《星際救援》。影片「跑偏」導致口碑平平《星際救援》口碑不好是事實,它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跑偏」了。從《2001太空漫遊》到《火星救援》,以太空冒險為題材的電影並不罕見。這些優秀作品無論是在特效上還是立意上都令人回味無窮,即便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效也無法掩蓋影片想要表達的深刻含義。
  • 《星際探索》宇宙、人性和探索精神
    通過現實想像——登月「航班」模仿客機進港「人性與科學、探索之間的矛盾」,是本片的主題。事實上,格雷並沒有想直接給出這個矛盾的答案,未來的太空探索究竟是烏託邦的還是反烏託邦的?我們都不知道。但是,我們能通過當下人類社會的狀況,來想像符合邏輯的未來場景。這也是《星際探索》中各個細節的總原則。
  • 林更新劇中角色玩浪漫,做法被官媒點名批評,成反面宣傳教材
    嚴謹他也沒啥錯,主要是太愛了。」 比如嚴謹這個角色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為他不但有霸道總裁的那股兒勁,還有溫柔的一面,浪漫的一面。在他追求季曉鷗的過程中,這麼浪漫的手法,很可能被一些年輕人模仿,樂山消防及時出面批評,是很有必要的。
  • 《星際穿越》重映票房超6500萬,5個細節嚴謹到讓人「難以理解」
    從2014年上映至今,《星際穿越》一直都是科幻迷們津津樂道的硬派科幻片,導演諾蘭一向關注敘事的精準性、邏輯的嚴密性,團隊在製作《星際穿越》的時候更是把嚴謹做到了極致,那麼,電影裡都有哪些嚴謹的細節呢?更加難得的是,索恩雖然已經是領域裡的大佬,但是對於一些不了解的問題,他從來沒有一拍腦門糊弄過去,而是回去查論文,跟其他科學家討論,然後經過一系列的運算,才把最終結果告訴諾蘭。因此可以說,整個劇本是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基礎之上的。
  • 《星際探索》|場面宏大的視覺盛宴,探索人類心靈皈依的文藝片
    冠以「星際」之名的影片《星際探索》,難免會讓觀眾聯想到《星際穿越》,但兩部電影在敘事等方面的確又完全不同。影片從海報到影片簡介無疑都充滿了科幻元素,簡介中描述「羅伊肩負拯救地球的重任」「跨越星際時空的尋父旅程」,這一切似乎都抬高了觀眾的期望值。然而,細細品來該片確是一部被太空題材耽誤的文藝片。
  • 《星際探索》:太空之行,內心之旅
    近年來,以「星際」為名的科幻片,多得令人感到索然無味起來。這一「命名」的困境,事實上也反映了影片內容的困境:人類探索太空的本質,與人類證明自我、發現自我的需要相關,這一需要被眾多影片從不同角度表現過,在基本敘事已被設定、能夠加以表現的空間(異常)有限的情況下——承認吧,宇宙浩渺無邊,能夠被我們利用與支配的卻極少——表現太空探索的科幻片漸漸落入俗套,除了少數幾部表現出新穎的視角或動人的情感(如《火星救援》《星際穿越》)。
  • 《鬥羅大陸》被家長舉報,小舞獻祭劇情,被成為反面教材!
    當時小編在廁所流淚到紙不夠用,這裡劇情就是在小舞最後獻祭的那一幕,舉報原因,衣服過於暴露,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早戀的問題。在之前的鬥羅大陸劇情中,因為小舞與唐三的肢體接觸,被家長認為是早戀現象,小編想說的,人家兩人的開始人設是兄妹情,後面的戀愛情還沒到呢!在之前的設定和動作算早戀的話,那女孩和男孩應該分開就沒有可能了!
  • 《星際探索》:視效震撼 情感直擊人心
    《星際探索》是由詹姆斯格雷執導,布拉德皮特、湯米李瓊斯、麗芙泰勒、唐納德薩瑟蘭、魯絲內伽、約翰奧提茲聯袂主演的冒險科幻電影 。影片講述了地球上接連出現神秘怪象,科學家發現某種失控的反物質反應正在威脅整個太陽系,人類生存極度堪憂……地球生死攸關之際,天才航天工程師羅伊(布拉德皮特 飾)被派往外太空,試圖揭開謎團拯救人類。
  • 《全職高手》06:主力戰隊圍剿葉修,孫翔成為反面教材,嘉世完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咕十三,每天陪你們追動漫,咕咕咕~導讀:《全職高手》第二季第6集更新了:孫翔練成龍抬頭,嘉世主力戰隊圍剿君莫笑,孫翔成反面教材,嘉世完了02「那又怎樣」全明星賽上,孫翔被韓文清奚落了一番,所以足足利用半個月的時間來苦練龍抬頭,然而當他真正在葉修面前使出龍抬頭的時候
  • 2019年的硬科幻大片星際探索,劇情俗套節奏拖沓,但值得一看
    《星際探索》看這部電影前我沒有做任何功課,所以完全是出於科幻迷的本能被片名和海報吸引所以才進的電影院,這部電影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從碧藍星球到浩瀚銀河,大量的航天細節和宇宙美景真的把我震撼了,實在是太美了!
  • 朱芳雨時隔十年回應"升龍拳":這是一個反面教材
    十年前的這場中巴熱身賽,比賽剛開始張慶鵬就被對手撞倒在地,後來雙方的動作越來越大,最終爆發了群毆。時隔十年,當再度被網友問到這次群毆時,朱芳雨認為打架並不是處理問題最好的方式,「平時我在網絡上也經常看到(中巴群毆)的視頻,打架並不是一個最好的解決方式,其實我們也可以有很多方式在場上去解決這個衝突和矛盾。」朱芳雨說。
  • 這部劇給出3個反面1個正面教材,發人深思
    這部劇給出的3個反面1個正面教材,發人深思。正面教材阿米爾·汗飾演的男主蘭徹(真實姓名是馮查·旺度)是已故園丁的兒子,他沒有因出身卑微而放棄自己的人生,他熱愛學習,沒有條件創造一切條件也要上。聰慧的他六年級可以幫富人的兒子做十年級的作業。
  • 《星際探索》:爸爸,讓我們一起點燃海王星!
    那麼用一句話概括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太空科幻片《星際探索》,那則是:爸爸,讓我們一起點燃海王星!當同檔期的某部國產電影一路大V吹噓、一路評分狂跌的時候,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星際探索》卻逆勢上漲,豆瓣評分從6.7分漲至了7.1分?!而在北美老家,這部電影的評分同樣兩極分化。
  • 《星際探索》:引人流淚的科幻電影
    有把外星生命想像成善良的朋友的,更多的是把外星生命想像成危險的惡魔。《星際探索》裡的克利福德·麥克布瑞德(湯米·李·瓊斯飾演)就是這樣一位把一生都獻給尋找外星生命事業的太空人,直到在太陽系最外圍的海王星失蹤。20年後,他的兒子羅伊(布拉德·皮特飾演)在他的影響下,也成了一名出色的太空人,並受命到火星去給被懷疑還活著的父親發一條語音信息。
  • 作品成「反面教材」當街示眾,漫畫家當場凌亂了
    照片中,她的作品中的兩位角色被當成了「反面教材」,掛在了新宿街頭示眾。畫面中的歲納京子撲向吉川千夏的場景基本上每一集都會發生,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貼貼」。兩人的圖片被打了一個叉,表示這種社交距離太過密集了。宣傳語是「等待信號燈的時候,也要注意保持距離」。
  • 火星上驚現《星際迷航》LOGO 相似度高達90%,網友:難道是紀錄片
    本月12日,美國宇宙局科研團隊公布了一張圖像,這張圖像是太空飛行器在火星上拍攝下來的,整個圖形看起來和《星際迷航》的LGOG十分相像,可以說相似度已經達到了90%,這個意外的巧合讓科幻迷們十分興奮,甚至有網友戲稱難道《星際迷航》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一部記錄片嗎?
  • 《星際探索》是一部史詩級巨作?還是經典的複製品?
    在電影節場刊《綜藝》(Variety)中歐文·格裡伯曼(Owen Gleiberman)談到:《星際探索》的導演兼合著者詹姆士·格雷是目前宇宙探索中你能想到的最有遠見之人。他是一位嚴謹的獨立電影製片人,其成名代表作《迷失Z城》《移民》和(我最喜歡的電影)《兩個情人》都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收益。
  • 國產電影拍不出《星際穿越》這種科幻片?網友:正在趕超!
    就如國足一樣,國產科幻片也成為了國產電影中的一塊硬傷。究其原因,有人說是因為國人科幻熱情不夠,有人說是科幻硬核的電影風險很大投資人不敢投資。眾說紛紜中,那麼到底為什麼目前國產影視圈拍不出像《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片呢?首先,如果說科幻電影的上一層是科幻小說,那麼科幻小說的上一層則是科學普及教育和想像力,想像力是科幻電影創造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