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書蟲媽媽
第一次當父母,你踩過哪些育兒誤區?我回想起第一次當媽媽的時候,那時候網絡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學習育兒知識。當時我能學到的育兒知識,只能通過婆婆、媽媽的經驗傳授。
因此,在寶寶6個月之前,我踩過很多「坑」,例如:月子裡就給寶寶把屎把尿;寶寶一哭鬧就餵奶;寶寶三個月就添加輔食了。還好,生二胎前,我通過書本和網絡學習了很多科學育兒的知識。二寶出生後,我避開了這些育兒誤區,實現了科學,輕鬆育兒。
那麼,0~6個月的寶寶,要避開哪些育兒誤區呢?對於小月齡的寶寶,特別是6個月以內的嬰兒,新手媽媽的育兒方式也有可能會出現錯誤。我列出了以下這些容易出現的誤區,新手父母提早學習,可以更好地照顧寶寶,輕鬆育兒。
6個月寶寶的餵養誤區
寶寶6個月之前,這些餵養誤區要避開。新手爸媽快來看看,你是否也正在做?
【誤區一:母乳不足就放棄母乳餵養】
在寶媽群裡,經常看到一些新手媽媽訴苦說,母乳餵養太難了,自己的奶量實在沒有辦法滿足寶寶的需求,只能直接放棄母乳餵養了。
【科學育兒小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母乳餵養協會要求純母乳餵養至少堅持6個月。新手媽媽不要因為母乳不足而放棄母乳餵養,母乳是越吸越多的。媽媽除了保持好心情、保證營養、多休息外,讓寶寶多吮吸也可以保持乳汁的分泌。
如果因為媽媽身體原因,奶量不足可以嘗試混合餵養的方法。六個月以內的寶寶需要混合餵養時,具體操作方法:先餵母乳,再補充奶粉,特別夜晚更要堅持先餵母乳,保證寶寶每天吸吮母乳8次以上,每次儘量吸空。這樣做的好處,寶寶先吸吮母乳,使媽媽"糧倉「按時受到刺激,保持乳汁分泌。
【誤區二:寶寶添加輔食越早越好】
有些家長在餵養上比較心急,為了增加寶寶的營養,寶寶兩三個月大,便開始添加輔食了。他們認為給寶寶添加輔食,越早越好。其實,這是一個餵養誤區。
【科學育兒小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寶寶6個月以後開始添加輔食。6個月內的寶寶,乳類餵養可以滿足寶寶對各類營養的需求,可以不添加輔食。而6個月的寶寶已具備消化吸收輔食的能力,消化系統基本成熟,需要開始添加輔食。我國很多育兒專家建議,寶寶輔食添加,最早不能早於4個月。
那麼,4~5個月的寶寶什麼情況下可以添加輔食?當寶寶有這3種情況時,說明寶寶身體發育良好,已經具備添加泥糊狀食物的條件。
寶寶進食時間很規律,夜間不再需要餵奶;
寶寶的體重已經超過了14斤;
寶寶看到食物時,頭向前靠,流口水,甚至張開嘴巴很想吃的樣子,能很好控制頭部轉動的方向。
【誤區三:寶寶邊吃奶邊排便是身體不好】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有些母乳餵養的寶寶,特別是新生兒寶寶,常會吃奶後就排便甚至邊吃奶邊排便。媽媽就擔心寶寶是不是身體不好,有些媽媽甚至亂給寶寶吃藥。
【科學育兒小建議】
有些母乳餵養的寶寶每次進食後不久就會排便或是邊吃邊排便,這是胃結腸反射造成的。每當胃部有食物進入時就會刺激消化系統活動,而引起排便,以後隨著消化系統功能成熟會好轉。
新手父母要學會看懂寶寶的大便,對了解寶寶的身體健康狀況有很好的幫助。母乳餵養的寶寶大便多為淡黃色黏稠狀,中間夾雜著一些細小的顆粒,有時稀如米糊狀,有奶瓣。母乳餵養的健康寶寶排便次數一般比較多,每日次數可頻繁至10~12次。只要寶寶精神和食慾好,體重增長正常,這都屬於正常現象,父母無需過度擔心。
餵配方奶粉的寶寶的大便通常褐色或黃色,質地比母乳餵養的大便黏稠。而不同寶寶的排便規律也有較大的差異。父母在護理寶寶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寶寶的體重變化,並做好記錄,如發現異常,要及時查找原因。
6個月寶寶的護理誤區
如果對小月齡的寶寶護理不當,毛病就很多,媽媽會很勞累,寶寶未來健康發展要付出更大的努力。6個月之內的嬰兒,護理要避開這些誤區。
【誤區一:新生兒黃疸不用重視】
很多老一輩的人告訴新手父母,新生兒黃疸很常見,只要多曬曬太陽就好了,不必太重視。
【科學育兒小建議】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常見情況。但它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新手父母要學會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基本區別。生理性黃疸是正常現象,無須緊張,但病理性黃疸應引起重視,及時處理。
新手父母要學會觀察寶寶黃疸的情況。具體可以這樣做:要在白天很亮的自然光線下觀察。如果新生兒膚色深不易觀察,可用手指輕壓皮膚後放開,即可發現有無黃疸現象了。
【誤區二:寶寶一哭就抱不好】
很多老人告訴年輕媽媽,寶寶不能一哭就抱,否則會慣壞他的,以後就很難帶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科學育兒小建議】
寶寶的哭是語言,是在向爸爸媽媽訴說,是對爸爸媽媽的傾訴,父母當然要及時回應。新手父母要學會聽懂寶寶的哭聲。聽到寶寶哭,要在第一時間內作出反應,解讀寶寶的哭聲,並做出恰當的回應。
嘴裡說著,手上做著,父母每一次的積極反應,對寶寶的心智發育都是一次最好的開發。在照顧二寶的時候,我通常是這樣做的:
寶貝是不是尿了,讓媽媽看看,噢,真的是尿尿了。不怕不怕,現在媽媽給你換尿布。
寶貝餓了嗎?來來,媽媽給你餵奶,吃飽飽的。
寶貝想媽媽抱抱,是嗎?好,媽媽抱著寶寶一起玩。
父母這樣面對寶寶的哭,和寶寶進行這樣的交流,有利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並逐漸產生對父母的依戀感情。
【誤區三:寶寶吃手,要立即糾正】
有些媽媽看到寶寶總是喜歡啃自己的小手,認為這個行為不衛生也不利於身心健康,於是想方設法糾正寶寶吃東西的行為。其實,小嬰兒吃手,其實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心理需求和一過性行為,是一個認知的過程,父母不要盲目幹涉。
【科學育兒小建議】
手是重要的感覺器官,讓手自由活動,這對寶寶大腦發育有很重要的意義。2~3個月的嬰兒吃手很自然,這是孩子的探索行為,不需要阻止。4~6個月的嬰兒吃手是感知力發展 。
父母要勤給寶寶洗手,保持手部清潔衛生,同時,還可以給寶寶提供適合的玩具,訓練寶寶的精細動作,把小手解放出來。
小書蟲媽媽溫馨寄語:
新手父母由於缺乏養育經驗,往往在寶寶的餵養和護理等問題上存在一定的誤區。其實,只要新手父母肯用愛心和細心找到適合寶寶的養育方案,都可以培養出聰明、健康的寶寶。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