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序卦傳中說:「困於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水井之所在,不離田野,不遠於民眾,乃是民生之本原,國家之基石,所謂下者,乃指百姓而言,百姓處在下位,不像在上位之賢人君子,其生息動作,皆國家之根本,而要在能給予凡民之食,裕民之生,以安以和,以蕃以庶,所以水井的重要性,難道僅僅是指一木一水之勞而言嗎?
《雜卦傳》中說「井通而困相遇」,所以井卦從澤水困卦而來,困則澤涸而無水,反之則為有水,是井困相通而易之理,無水則萬物失去德澤之潤而枯,有水則萬物得養人惠物之功而繁榮,所以其致用之德澤無窮,而足以為君子所法。
比如說古時候,各個地方的鄉紳們,盡己之所能,為自己的家鄉進行修路鋪橋、助學賑災、道旁鑿井養民等各種善心義舉,便是效法井卦中的智慧,一是以養人惠物為功,希望能以己之德澤而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二是藉此機會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增益自己的德行智慧。
因為水出於地之穴而聚為井,井之有水,取用不竭,而養人惠物之功無窮,就像彖辭中所說的一樣「井養而不窮」,只要井沒有壞,其功用便不會停止,並且,人、物雖然得井水以為養,便井水並不會因此而有所損耗,水在井裡,人、物不去汲之而為功用,水井也不會因此而有所不悅。
井中之水雖然任由取用而德澤萬物,可是水井也不會因此緣由而自以為有功於人,不會產生要求回報之心,也不會有高高在上,認為自己是施惠於萬物而有高人一等之心,而是隨時而出,隨君取用,以不爭之心,行德澤廣普之事而不以為意。
水井之惠物,自不為意,而受井水之惠者,亦未嘗歸功於井,是兩全其美之道,若一方生出執著之念,則成人為之私,反而不美,私心雜念生成,則德澤無法隨時而周流,反而會有窒息之險,因為井卦之大用,本以無窮為功,若是涉及私利,恐怕很難想像其敗壞之像。
井水雖然有養人惠物之功,可是它本身並不會自己主動的去德澤萬物,必須要藉助人們的汲水於上之功,其德澤萬物的功用才能發揮出豐人,所以如果井雖有水而人不汲之,或者人們在汲水的過程中產生了「繘井、羸其瓶」,又甚至是掘井而不及泉的事情,那麼,其結果肯定是兇險的,因為水井成為虛設,其養人惠物的功用便無從談起。
就像賢人君子想要以德澤而惠於天下臣民一樣,君子雖有惠人之志,但若是行百裡而半九十,半途而廢,又或者說天下臣民於此德澤不以為意,於君子雖無所損,但其德澤天下之功卻終究會無法達成,欲得其功,必須要隨時而出,以萬民之需為望,方可成井養無窮之功。
水井之成,必賴眾人之力,水井之敗,只須一人之功,是成難而敗易,必賴眾人之力,方可時時德澤萬物而無敗事,若私心一起,收井為私物,則惠人者寡而敗之者易,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則井養無窮之功不可限量,非是德行智慧完備之君子,又豈能輕解其中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