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年,丞相曹操送給軍師聯盟首席謀士荀彧送來包裝精緻的一個食品盒,荀彧打開食品盒見裡面空空如也後,服藥自殺,時年50歲。
太祖饋彧食,發之乃容器也,於是飲藥而卒。《三國志》
君子絕交,一切盡在不言中。曹操與荀彧這兩位三國時代,叱吒風雲人物毅然決然地結束了20多年,親密無間的合作關係,荀彧更是付出了慘痛的生命代價。
食品盒默言:芝蘭當道,不得不除,既然你堅決不改變立場,那也就別怪我無情。
毒藥默言:道不同不相為謀,命可喪道不能失,事已至此,夫復何言!
三國時期的一對共事多年,彼此敬重,合作愉快的師友,因人生價值觀不同,揚鑣分道。給歷史留下了幾多異議,幾多迷惑。
曹操為什麼要殺竭盡全力助他成功的荀彧?荀彧當初為什麼要投靠曹操,又反對曹操?是什麼原因釀成荀彧的悲劇人生?便成為後世議論的主題。
荀彧協調了曹操與世家大族的關係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軍閥混戰,鬥爭激烈。荀彧為了實現維護漢室統治,選擇了與曹操合作。他們倆人的合作,當屬於相輔相成形的合作。荀彧作為士大族代表,協調了曹操與世家大族的關係。同時也依靠曹操的軍事力量,使漢王朝統治得以延續。
荀彧,字文若,出身於東漢世家大族。祖父曾任郎陵令,當時號為「神君」。史載荀彧「為人偉美」、「瑰姿奇表」,屬於那種表裡皆為男神級帥哥。189年荀彧舉孝廉,不久被任命為守宮令,直接服務於皇帝及中央機關的行政後勤幹部。由於董卓起亂,荀彧棄官歸鄉。
東漢末年,世家大族一直左右著東漢時期的政治大局。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幾個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形成。此時的軍閥割據勢力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如果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承認和支持,是很難維持下去。因此各割據勢力爭奪世家子弟鬥爭也非常激烈。
一開始,荀彧把匡濟漢室的希望寄托在同為世家大族的袁紹身上,但他很快就判斷出袁紹難成大業。於是,荀彧棄袁紹投奔曹操。雖然說曹操也出身於官宦世家,卻門第不佳。在群雄割據之初,勢力還非常弱小,當時的曹操還只是奮武將軍,只有幾千士兵,非常需要世家名士加入自己的集團中來。
曹操得到荀彧後大喜,高呼著「吾之子房」。荀彧追隨曹操後,為其引薦一些名士歸附於曹操集團,協調了曹操與世家大族的關係。化解了曹操的危機,穩定了北方政局,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動蕩的時局決定了荀彧對政治集團的依附性
曹操在討伐董卓時的英勇表現,贏得了許多人的敬重。荀彧受事君以忠儒家思想觀點的影響,匡扶漢室便成為了他的終身志向。
無奈的是,荀彧只有政治目標,卻沒有實權,手中沒有軍隊和權勢。他既不能像軍閥一樣割據一方,也不能像貴族們那樣擅權。他的政治目的,必須依靠有實力的軍閥來實現。
這些軍閥們也都非常歡迎名士的到來,並希望名士們能為其出謀獻策,壓倒異己。所以,荀彧只有投奔曹操作為實現理想的依託。曹操在諸多方面,對荀彧也是言聽計從,並贊荀彧:
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三國志》
儘管如此,在曹操心中,荀彧不論才智如何超群,有多勞苦功高,卻仍然是他的下屬,其生死決定權依然是由曹操來決定。如果荀彧知趣順從自己,性命可期,否則荀彧的生死只能聽任曹操的發落。
荀彧和曹操的關係簡單又微妙,荀彧需要投靠軍閥曹操,來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曹操集團需要世家大族名士輔佐支持,出謀劃策打擊異己,稱霸天下。但名士只是軍閥們的附屬,生死決定權握在軍閥手中。
荀彧根深蒂固的忠漢思想
荀彧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見漢室崩亂,每懷匡佐之義。《後漢書》
跟隨曹操後,荀彧更是盡忠盡責,為曹操出謀獻策,助曹操獲得勝利,為漢天子掃除亂軍,平定天下。漢獻帝流落洛陽,荀彧向曹操進言,他列舉奉迎獻帝的兩大好處。
符合曹操的政治需要,獲得民望、服群雄、德義兼收的目的。獻帝雖然沒有控制全國的實力,但大漢天子的名份還在。百姓依然尊崇天下共主,有較大的政治價值。
曹操奉迎獻帝後被任命為司空、車騎將軍,實際上總纜朝政,號令一切,獲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獻帝遷建都許昌後,任命荀彧為侍中,守尚書令。曹操還主動將女兒嫁給了他的長子荀惲。封邑二千戶。之後曹操在外徵伐軍國大事也都寫信與荀彧商量。
荀彧也達到了保護獻帝,維護漢朝正統的地位。荀彧也一直認為只有曹操可以統一天下,並且希望曹操統一之後將天下交還給漢帝。
最初討伐董卓時,他也是為了匡佑漢室,一直以漢丞相之位而終,輔佐漢獻帝數十年,這也呈現出了荀彧的政治遠見。但是,隨著他實力一步步增強,政治野心也就開始膨脹,希望自己稱王天下。
荀彧謀略助曹操統一北方
曹操得知徐州牧陶謙死訊後,準備趁機奪取徐州,再回軍消滅呂布。荀彧覺得不妥,馬上勸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曹操採納了荀彧的意見,放棄進攻徐州。抓住戰機,收割熟麥,儲存糧秣,積畜實力。曹操大敗呂布,呂布棄營撤回徐州。曹操又乘勝奪取定陶誠,又兗州之戰獲勝,為曹操統一北方,成就大業縣有重大意義。
曹操迎天子引起了袁紹的不滿。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兵少糧盡,曹操曾一度打算退軍。荀彧寫信告訴曹操「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荀彧又以度勝、謀勝、武勝、德勝鼓勵曹操,增強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和氣勢。曹操出奇兵燒了袁紹的糧草,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曹操想向南討伐荊州劉表,荀彧就建議先乘勝平定北方,以防在討伐劉表時,袁紹從背後套擊。結果又使曹操順利取得了青、冀、幽、並四州。
208年,曹操伐劉表,荀彧又提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果然,劉琮及將士投降。
荀彧在曹操統一北方戰爭中,功勳卓著,貢獻最大。正因如此,也就惹來了許多人罵荀彧虛偽。說他先不遺餘力地幫著曹操打天下,後來又想搏取漢室忠臣的名譽。
荀彧的性格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荀彧是個率直,講求原則的人,這種性格算是一把雙刃劍。因為率直,所以曹操信任他,對他言聽計從,為他開放最大的空間,任他盡情揮灑自己的才能。
而荀彧對曹操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曹操有疑難之處時,或者當荀彧感到那裡不妥時,荀彧都會直言不諱地向曹操進言。
然,這種率直的性格也使荀彧對看不慣的事,會直言反對。特別是在曹操進爵國公,加九錫的事上,荀彧是持堅決反對的態度直言不忍。這樣也就惹惱了曹操,招來了殺身之禍。
曹操的性格「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曹操殺孔融、斬華佗、賜死崔琰、罷免毛玠等,無一不表現出其毋人負我的性格。當然荀彧也就不能例外了。
213年,漢獻帝下詔恢復《禹貢》兗、豫、青、徐、荊、楊、雍、益、冀九州之名,刪封曹操為魏公,賜象徵帝王權力的九錫。遭到了荀彧的堅決反對。
而當荀彧觸犯到曹操切身利益時,曹操也不顧及荀彧的功勳有多大,他只想到我對你荀彧那麼好,給你身份、地位、名望,我的好事卻遭到了我最信任的人的反對。
既然你我不是同道中人,既然你不義,就別怪我不仁。我絕不可能留下一個,一心忠於漢室的人在自己的身邊。於是,曹操表請:
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三國志》
意思是說,曹操要去徵討孫權,於是乘機請令:讓荀彧在譙犒勞三軍,但這時荀彧因為生病而留在壽春。最終,荀彧看到空食品盒,明白一切都將成為一場空了。荀彧也在「毋人負我」中死去。
總結
荀彧的悲劇,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動蕩的時局,荀彧不得不依附於雄才大略的曹操政治集團,進行軍事上、政治上的合作。同時也與曹操和荀彧的性格有關。
荀彧給自己的人生定位是,矢志不渝地忠於漢王朝。寧做忠臣死,不做賊臣苟活。他的原則是,只要曹操不篡漢,維護劉氏漢王朝,將自己定位在臣子的位置上。
荀彧希望曹操同他一起作為漢室的又一次「中興」的名臣永留青史。然而,曹操是把雙刃劍,他一面劈向割據勢力,恢復統一秩序,措漢室於磐石之安,又一面劈向漢室,給漢王朝的歷史劃上句號。
當曹操越來越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時,荀彧便陷入了深深地痛苦之中:他必須得時刻關注曹操因成功多而增大篡政的危險,又不得不支持曹操一次又一次地成功。只好寄希望於「君為臣綱」的道德律令,和忠臣義士的價值觀來制約曹操。
你可以權傾朝野,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可以擅自廢立,擁有皇帝所有的權力。而我荀彧就無條件地擁護你,心甘情願地為你效犬馬之勞。但是,你曹操若想篡漢,我將不惜付出生命代價,也要與你分道揚鑣。
而對於曹操來說,北方是他平定的,他也保全了漢獻帝20名年,為啥他就不可以當皇帝?東漢的劉秀平定天下後,也沒說請出漢成帝的子孫出來當皇帝。所以曹操對荀彧的態度是,只要你荀彧支持我的所有活動,我就決不虧待你,我還可以給你三公的榮譽。
然,曹操的這個價值觀。是不附和當時名士的主流價值觀。這也是荀彧的痛點,他要麼選擇支持曹操篡漢,繼續享受曹操給他的榮華富貴。要麼選擇堅決反對曹操篡漢,結束自己的生命。
歷史選擇了曹操,荀彧選擇了悲劇。這就是政治權力鬥爭的血腥與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