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真的是由日本刀演變而來,它和抗倭利器戚家刀有何淵源?

2020-12-14 武士刀傳奇

苗刀,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先進兵器之一,創製於西漢初年,苗刀最為直系的傳承是由漢環首改編、魏晉御刀,隋唐儀刀。儀刀並出現了弧度。這已經是近代苗刀的形狀。宋代又稱為御刀。一直以來為皇家御林軍(千牛衛,羽林衛)所持,別名:細刀,長刀,千牛刀。刀柄佩皇家專用龍鳳環,彰顯皇家威儀!而苗刀在明代就有御林軍刀之稱。足以看出其傳承關係。唐刀四制中,儀刀是唯一沒有爭議的!!

苗刀

苗刀-中國傳統刀劍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制式源於環首刀類。後由戚繼光將其揚名。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 所以被稱為苗刀。

所以明代時打擊倭寇(官修《明史·日本傳》裡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裡也說:「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日本刀殺傷力巨大非一般兵器所能抵擋。戚繼光以日本刀改進成戚家刀,大破倭寇。同時因倭寇刀法犀利,明代民間武術家對日本劍道產生濃厚興趣,通過對日本刀法參考並結合中國武術自身,出現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和戚繼光編寫的【辛酉刀法】。從此中國雙手刀技又開始出現,苗刀在這時有了刀法,開始全軍重視,最重要的就是苗刀抵抗北方蒙古騎兵。從苗刀刀身微彎比武士刀更長結合中國人體質的刀法中,可以看出這就是明代士兵與蒙古騎兵作戰,結合了槍術,可以馬上衝刺的效果!可以說明代以前苗刀就是作為皇家衛士專用,在明代時因為刀法的引進苗刀真正的應用到了戰場。自此苗刀殺敵致果,斬將搴旗,賴以刀法,威震華夏。不過經過幾百年變化,苗刀刀法已經脫離了許多日本元素,成為中國特色武術一部分。

戚家刀

戚繼光以日本刀引進的戚家刀,大多為單手持,這是為了配合一手拿盾,擺鴛鴦蝴蝶陣!可以說戚家刀是苗刀的一種,但是要說苗刀起源戚家刀,這是無稽之談!清朝民間苗刀技術低迷,但沒有失傳。

民國,民間滄州武術家劉玉春,將中國這類長度120~160,刀身形似禾苗的刀統稱為苗刀,這是北洋政府曹錕官方認可的命名!而劉玉春傳承下來的苗刀刀法歷經幾百年變革,是為一路苗刀,已完全脫離日本刀技風格。後來其高徒郭長生結合通臂絕技,創二路苗刀,並且流傳至今。

民國開始,苗刀再次在武術界朝氣蓬髮,引得日本劍道重視,直到後來1991年中國武術團訪問日本,應日本劍道強烈要求郭瑞祥表演家傳苗刀,榮獲金牌,引起整個日本劍道高度重視,至此日本劍道多次邀請中國苗刀高手切磋實戰,然而日本劍道敗多勝少。

總的說來苗刀過程是這樣的:漢環首刀~魏晉御刀~唐儀刀~明御林軍刀~苗刀。而苗刀的一種戚家刀的過程是這樣的:漢環首刀~唐大刀~武士刀~戚家刀。

日本武士刀

日本武士刀本就結合漢刀,唐刀的冶煉技術,這是不爭的事實,日本刀刀型,與日本早年仿製的唐大刀形狀,基本無二。

中國苗刀自古有傳承,自然不能說苗刀是來自日本武士刀,苗刀刀法源自日本,戚家刀源自日本這倒是事實。中國宋代的確失傳了雙手刀法,明代的確參考並融合了日本刀技,但是經過幾百年變遷,已經成了中華特色的武術技法。與日本劍道區別明顯。

可以看出苗刀的基本定型是在明代,並廣泛推廣使用,明代名「御林軍刀」,它刀身修長,共五尺,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且可單、雙手變換使用。臨陣殺敵,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相關焦點

  • 苗刀、戚家刀是一回事?
    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另外中國國家博物館中還收藏有另一種雁翎腰刀,刀長70~80cm,刀身寬3.5~4cm,「平造」刀體兩面有血槽4條,刀身上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的字樣,所以博物館認定這把腰刀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佩刀
  • 苗刀和戚家刀,是不是同一種刀?
    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我們常說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而在這十八般兵器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刀。當前我國比較流行的就是苗刀和戚家刀。但是,苗刀一詞源自民國時期。而戚家刀,則起於明清。兩種刀的款式都和日本刀有相似之處。而日本刀又源自何處呢,據史料記載,日本刀引自中國。
  • 苗刀的真相|留刀 一座江湖
    我們之前說過了唐刀,這一期說一說苗刀。苗刀和唐刀差不多,都是用來跟日本刀較勁用的,唐刀的人設是日本刀的祖宗,而苗刀的人設則是戚繼光抗倭的兵器。當然,就像唐刀背景是假的一樣,苗刀的背景也是假的,只不過沒有唐刀那麼假。
  • 《虎豹騎》古今奇談 明苗刀王者歸來
    本期就由虎豹騎老玩家「幸運星」和大家聊聊冷兵器。在說苗刀之前我得先說說我國環首刀一脈也就是中國雙手長刀在宋代的發展,很多人認為中國環首刀一脈至宋代已經失傳,其實不然,據宋代《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斬馬刀》記載:漢成帝時,朱雲請上方斬馬劍斷張禹頭,以厲其餘,則斬馬劍之名,已見於漢代矣。 宋朝神宗熙寧中,又制斬馬刀,其犀利則莫比,蓋亦取漢氏舊名為稱也。
  • 抗擊倭寇的最強冷兵器——殺傷力驚人的戚家刀
    抗日名將戚繼光:「遭之身多兩斷」,被砍者多被兩斷 明軍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傷極重,爾後發展出厚背砍刀相抗,雖不再易斷,但一經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傷敵,況且器又沉重,遠不如日本刀的靈動沉猛。
  • 馬未都:我有一把戚家刀,刀苗子窄細彎神似日本刀,可惜沒有刀鞘
    馬未都:我有一把戚家刀,刀苗子窄細彎神似日本刀,可惜沒有刀鞘戚家刀,這是一款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名刀。但凡能擁有一把戚家刀的人,必然是一個幸運的人。畢竟,中國現存至今的基本上都是明清刀,數量極為稀少。馬未都就是一個幸運的人,他表示「我有一把戚家刀,刀苗子窄細彎神似日本刀,可惜沒有刀鞘」。馬未都收藏,必屬精品,他的戚家刀有何獨特之處?在人們的印象中,馬未都搞收藏主攻瓷器,兼善古木家具,對於其他雜項略知一二。鮮為人知的是,馬未都也是一個對冷兵器頗感興趣的人。在他的觀復博物館中,不僅有流星錘,還有明代鐵尺,甚至還有為江湖所不齒的傷人暗器袖箭!
  • 苗刀源於日本刀?其實兩者差異還是挺大的
    在網絡中都說苗刀源於日本刀,這個不可否認,苗刀與日本刀是有很大的淵源的,但其技法以及苗刀的刀法與日本刀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性的。苗刀定名是在民國時期,而其從明朝到民國的發展,清時期少有記錄。由此這些古代的記錄可以看出,明時期的長刀與倭刀有著很大的關係,長刀其實在明戚繼光抗倭時期也並沒有大批量的裝配到軍隊之中,長刀的應用多配備給長槍手,以提高長槍手的自衛能力。而明中、後期,長刀在御林軍中多有配備,這些刀的形式制以及長度均符合日本進貢給明皇室之御林軍大刀,其品相完美。
  • 此刀是中國十大名刀之一,戚繼光為其寫了刀法,成了明朝抗倭利器
    古代屬於冷兵器時代,要想行走江湖,一把趁手的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古代有名的神兵利器也不在少數。刀和劍都是古代常用的兵器,關於兩者之間究竟誰更具有實戰意義,也是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成了熱門的話題。關於這兩種兵器,最早的記載是在黃帝和蚩尤大戰的時候,據傳皇帝佩戴的是軒轅劍,而蚩尤所持的是苗刀。因為蚩尤最後戰敗了,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劍更勝一籌。不過這也是一段傳說,苗刀的出現時間比較晚,所以也只是後人的娛樂罷了。雖然苗刀不是蚩尤的佩刀,但是卻在十大名刀之列,而且成為了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 苗刀為什麼是日本刀的剋星?
    苗刀,獨創於中國,它的發明時間是在西漢,距離今天大約有兩千多年了。苗刀的存在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都是不可或缺,它經過許多次的改良之後越發的精良,據說苗刀可以和世界四大名刀之一的日本刀抗衡,那麼苗刀為什麼是日本刀的剋星呢?關於苗刀為什麼是日本刀的剋星?要從戚繼光改良苗刀說起。
  • 日本刀被苗刀擊敗,為何日本刀成為日本人的榮耀,苗刀卻被遺忘
    我們知道歷史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的就是冷兵器,但是關於冷兵器的話題中,日本刀本身,以及和苗刀的關係是非常讓人好奇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為什麼日本刀被苗刀擊敗,反而日本刀成為日本人的榮耀,苗刀卻被人遺忘。
  • 日本武士刀號稱世界第一名刀,但是中國的這種刀專門克它—是苗刀
    歷史上早有「苗刀」一詞,但那只是對苗族人所用各類刀具的籠統簡稱,非正式稱謂。苗刀,中國古兵器,它刀身修長,共五尺,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且可單、雙手變換使用。臨陣殺敵,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比。苗刀在中國漢代就有其雛形,稱長刀。苗刀和河南省劉家渠東漢墓出土的環首長刀、山東蒼山發現的漢安帝永初六年發現的長刀均有共同的特徵。
  • 日本刀原來源自中國,難怪倭寇刀那麼厲害,還是被中國刀追著砍!
    戚家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發明的。話說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28歲的戚繼光奉旨去抗擊正在浙江燒殺搶掠的倭寇。結果第一仗就輸的很沒面子,幾千號明軍竟然被幾百名倭寇追著砍。
  • 苗刀
    早在三國時期,在回贈日該國的物品中就有五尺長刀,後隨中日文化交流,長刀(唐時的長刀被後世稱為唐刀)傳入日本。在日本,長刀逐漸演化為今天的日本刀。明朝中期倭寇來犯,倭寇使用的刀(日本刀)被那時的人稱為倭刀。苗刀又稱「御林軍刀」,它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之故而得名。
  • 雖無中國國刀之名,卻有國刀之實——威力強大的中華苗刀
    西漢以後,根據實戰需要,長刀經過不斷改良,發展出一種刀身修長、設有護手、刀柄可雙手握持的刀型。在長刀發揮作用的鼎盛時期,其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開展而流入日本。
  • 在速度與力量相同的情況下,唐刀、苗刀、日本刀哪家強?
    由於不同唐刀,日本刀,苗刀等等並不是一個標準化的設計,因此每一把刀之間又不一樣。像西方的長劍,不同年代的設計趨勢不一樣,劈砍性能也就不一樣了,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苗刀 日本武士人少,武器也少,專注於單種武器小部隊作戰的改進精良。而中國專注的是集團式作戰,併集團式武器供應。
  • 極具野性和殺傷力的名刀,武士刀遇上它們,也得靠邊站!
    每一個有血性的人內心中都有一個嚮往,而刀則是我們內心中最真實具體的代表。在這個名刀泛濫的時代,如同我們這個浮躁的社會一樣。大多的愛刀者追求的不過是外表的奢華和歷史氣息,而單純追求刀具破壞和殺傷力的卻是少之又少。
  • 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
    不少人以為,日本刀是由唐刀流變而來。其實早在周秦時代,就有中國刀劍流入日本。日本就曾發掘出不少形制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古劍相類的銅劍。到了漢代,中國的環手大刀傳入日本。環手刀鍛造精良,威力巨大,深受倭人喜歡。1964年,在日本大和櫟東大寺山古墓中,就出土了一把東漢中平年制的環手刀,上有「百鍊精剛(鋼),上應星宿,下闢不詳」的銘文,作為墓主的心愛之物陪葬。
  • 馬未都: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
    馬未都: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馬未都搞收藏也確實是搞出了境界,不僅收藏有大量的瓷器、家具、玉器等,而且也收藏了不少冷兵器。比如大名鼎鼎的戚家刀,馬未都就收藏有。其實,人們不知道的是,戚家刀是以日本刀為原型的。究其根源,戚繼光抗倭時已經認識到了中國刀不如日本刀,並且刀法也不如日本刀。為此,戚繼光吸收日本刀與刀法長處,改良出了戚家刀。因而,馬未都所言「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也是有一定依據的。那麼,馬未都為何要這麼說?筆者先從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說起,那就是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