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020年是中國現代控制理論研究的先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黃琳教授從事控制教育60年。11月22日上午,由北京大大學工學院主辦的「黃琳院士從事控制教育60年座談會」在北京西郊賓館舉行。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龔旗煌院士,亞洲控制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郭雷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原校長胡海巖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管曉宏院士,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段慧玲教授、力學與工程科學系主任唐少強教授,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秦化淑教授等50多位同行專家出席座談會,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系統與控制專業多位教師和黃琳部分已畢業學生參加。座談會由北大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副系主任楊瑩教授主持。
研討會現場
黃琳生於戰火年代,在病魔和流離的陰影中頑強成長,終成控制學林中一棵挺拔喬木;他潛心治學、成果斐然,以滿腔熱忱築成學科基業,潛心奉獻傳道育人;動亂曲折之際,他在崎嶇的科研之路上雖壯志難酬,仍勇擔千鈞。座談會回顧了黃琳 60年科研教育歷程,旨在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精神,鼓舞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同時對控制學科的教學、人才培養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交流和探索。
龔旗煌代表北京大學師生向黃琳致敬。他指出,黃琳是北京大學控制學科和一般力學博士學科點的創建者,中國控制學界的拓荒者和傑出的學術帶頭人,動亂中長成的愛國主義者,大半北大校史的見證人。他表示,黃琳學術造詣深厚,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前瞻性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育人不倦、桃李天下,真正符合習總書記對人民教師「執著於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的要求。發展新工科是北京大學的重大戰略舉措、提升「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抓手,新時代,北大將大力傳揚黃琳等老一輩北大學者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銘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加快形成更高級別的人才培養體系,大力發展控制學科等新工科內容,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龔旗煌致辭
段慧玲回顧了黃琳的主要成就以及在北大力學發展、控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重大貢獻。她指出,北大工學歷史悠久,今年正逢北大「工學門」110周年,力學學科是工學院發展的重要基石,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為工學院四個「雙一流」學科之一。黃琳在工學院發展、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各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建議和大力支持,此前長期擔任工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北大力學及工學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段慧玲向黃琳致以真摯祝願,希望他帶領控制學科再創輝煌。
全程負責黃琳「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項目的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王金枝教授在會上作了「黃琳院士從事控制教育60年曆程回顧」報告。她從求學時代奠定堅實基礎、工作初期的黃金歲月、陝西漢中十年、改革開放後教學和科研活動及老驥伏櫪、老有所為等五個方面,系統梳理介紹了黃琳在科學研究、教書育人上的貢獻。
王金枝作報告
黃琳圍繞技術科學思想及其發展,作題為「控制——技術科學之路」的報告。他以「從哥廷根到帕沙迪拉」為引,闡述了包括馮·卡門、錢學森在內諸多大家的技術科學思想,並論述了技術科學與基礎科學之間的對比與關係:技術科學的特點在於務實思維,以「用」為目的,以實際存在的事物為對象,從實際出發、研究實際有用的問題;同時,技術科學與基礎科學各自有發展空間的同時,應互相溝通促進發展。他還結合控制科學的發展談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報告最後,黃琳向教育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教授學生知識與技能,怎樣培養出研究技術科學所要求的思維與習慣?報告受到與會專家的髙度評價,被認為是一次富於啟迪性、有指引作用的報告。
黃琳作報告
自由發言環節,郭雷、胡海巖、陳杰、管曉宏一致肯定黃琳的科學成就和嚴謹治學,孜孜以求、唯真求實、矢志創新的科學精神,並從自身成長不同角度談到黃琳對他們的影響。郭雷從主持重大基金項目做出重要成果、長期擔任關肇直獎評審主任立下公正透明的規矩和承擔「控制科學發展戰略研究」項目三個方面闡述了黃琳為推動我國控制事業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胡海巖對黃琳的學術報告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是對錢學森先生技術科學思想很好的闡述。他談到黃琳所著的線性代數著作對他事業的重要影響,對黃琳能在逆境下寧靜致遠、潛心治學十分欽佩,他最近又認真研讀了黃琳60年代所寫的重要文章,看到黃琳20多歲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風格,其中仍有一些需細加領會的地方,期待黃琳即將出版的50年前的著作能有更多的詮釋。陳杰以一個事例說明黃琳一貫認真做事、低調為人的風格:2008年北京理工大學胡校長邀請黃琳作學術報告,中央電視臺得知後表示希望全程錄像以便宣傳,黃琳堅決不同意,但同意北理工為教學需要自行錄像留作資料,那天報告會在禮堂舉行,座無虛席。管曉宏當年曾在清華聆聽黃琳講線性代數課,他回憶道,當時的清華領導已認識到培養研究生的數學理論水平不足而又苦於在清華無人可以承擔此重任,只好請黃琳出馬。他認為對於清華走向現代控制的研究,黃琳的授課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表示,自己現在正在主持系統工程發展戰略研究,黃琳六年前對控制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做法提供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與黃琳相識共事已有近60年歷史的秦化淑教授親切地回憶在各種情況下與黃琳精誠合作的往事,表示在老一輩科學家關肇直、楊嘉墀、屠善澄等人心中,黃琳一直是「有思想,有理論,敢說話,能創新」的有為青年。在她講線性系統課與黃琳討論時,黃琳指出「要講好線性系統課必須要有明確的工程背景,幾何上的直觀和線性代數的工具,三者缺一不可」,這一精闢見解使她印象深刻。毛劍琴教授是黃琳早年的學生,她曾因故無法完整聽完控制理論課,後來黃琳給了她講義,指導她進一步學習;在她畢業後工作中碰到的控制問題只要請教黃琳都能得到認真滿意的回答,她表示,黃琳對她來說真是「終生為師」。孫常勝教授原本也是北大數力系的學生,因為時代運動失去了做黃琳學生的機會,後到北大來講調節原理課用的就是黃琳60年代編的講義,後又認真閱讀了黃先生編的最優控制講義,他作為見證人高度評價這兩本講義的學術水平,認為是傳世之作。來自北航的霍偉教授是髙為炳院士的博士生,因到北大聽黃琳開設的線性控制的幾何理論課,與黃琳聯繫增多,在北航控制理論與工程博士點面臨危機時,黃琳立即應邀在幾無報酬的情況下到北航工作幫助指導,並帶領他們與北大團隊聯合申請基金。霍偉激動地說:「人們常說錦上添花的事容易做,而黃琳對我們做的是雪中送炭。」清華大學梅生偉教授當年是中科院系統所的博士生,攻讀博士期間,他不僅來北大聽黃先生的課,還一直參加黃琳主持的討論班。座談會上,他專程帶來經塔爾寺活佛點化過的哈達敬獻給了黃琳。作為黃琳的博士生代表,在航天再入返回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胡軍最後發言。他當初到北大來師從黃老師讀博,是因為他在清華本科畢業後到航天部門工作,發現很多挑大梁而又理論底蘊深厚的人均來自北大數力系,其中很多是黃琳的學生。他深情地回憶在北大求學的經歷,指出黃老師淵博的知識、深遂的科學見解使他終生受益。
與會者自由發言
多位參會者都從自己成長的經歷暢談了黃琳的重要作用和影響,他們紛紛表示,黃琳身上體現的唯真求實的科學精神是他們一生的寶貴財富,黃琳對中國控制事業的重要貢獻始終激勵他們努力前行,並向黃琳送出發自內心的真誠祝福。
會議最後,黃琳對大家的到來深表謝意,表示自己能做出一點成績源於北大學術包容的環境和老師們對他的大力支持。他認為自己只是個普通人,只是做到信守一生「說老實話,幹老實事,做老實人」的原則。
與會人員合影
黃琳寄語:
「做科研,必須喜歡科學,這是最重要的;如果老想著享受,想著能拿多少錢、分多少房子、拿到什麼位置,這樣動力就偏了。對科學要有一定的著魔,要有責任感。當然個人發展也很重要,因為(時代不一樣了)不能像我們當初一切只從工作出發。個人的事情也要考慮,但首先科學沒有獻身精神是做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