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句老話叫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就是說一個人若是一朝得勢,他家裡面的記和狗都可以因此沾光。事實上很多人都會出現這樣類似的思想,在功成名就之後會選擇幫助自己的親人或是朋友,例如大貪官和珅在自己成為吏部侍郎之後就讓自己的弟弟和琳提為正五品官員。這樣的行為雖然不合法律,但也是情理之中。(並非洗白)
曾經有一個名叫鄭信(又名達信)的華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在海外做皇帝的華人,成為皇帝之後卻只給他的鄉親父老留下了18罈子破鹹菜,當時所有的鄉親都說鄭信是一個數典忘祖的守財奴,當上了皇帝就只給老鄉這麼點東西,之後知道真相的鄉親們全部都傻眼了。
鄭信1734年出生於廣東潮州華富村,他的父親鄭鏞是華富村中的一個富商,和泰國境內一個叫拍耶節悉的大臣關係匪淺。鄭信出生不久之後鄭鏞就受到了拍耶節悉的邀請,前往泰國定居。拍耶節悉非常喜歡聰明伶俐的小鄭信,便將鄭信收為了義子,並為鄭信取了一個泰國名字鄭信,將他安排在泰國寺院中學習文化和語言。
1755年鄭信在寺院住持的主持下正式削髮為僧開始在寺院中參悟佛法,大概兩個月之後泰國皇室發生劇變,拍耶節悉便找到鄭信希望鄭信能夠幫助他。聽聞義父有難,鄭信立即從寺院中還俗,在拍耶節悉的推薦下成了一名宮廷侍衛,因為在皇室動亂中保護當時泰國的毋隆葛國王有功,鄭信被封為了泰國軍政長官,兼任達城城主。
毋隆葛國王去世之後由億卡塔王繼承王位,之前泰國的國力已經因為動蕩大幅度下降,平叛之後朝局依舊動蕩,緬甸國便抓住王位繼承這個空虛時機對泰國用兵,億卡塔王就讓鄭信領兵前往迎敵。但是當時鄭信的士兵已經沒有鬥志,鄭信眼見無法正面對抗,就開始韜光養晦,而泰國的曼普鑾王朝就在這次戰爭中被滅。
1767年鄭信率領著他的士兵在泰國南部徵收士兵,幾個月內就將隊伍從500擴大到了5000。鄭信先收復了吞武裡城附近地區,之後又沿著湄南河逆流而上,偷襲了緬甸軍總指揮的大營,之後又聯合之前的一些泰國殘軍,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收復全境。光復國家之後鄭信被推舉為皇帝,定都吞武裡,鄭信就是泰國吞武裡王朝的第一任皇帝,當時只有34歲。
之後鄭信加強軍隊戰鬥力、安撫受戰亂的百姓,幫助泰國重新站起來,因為鄭信的功績,他也是泰國最有威望的皇帝之一,現在泰國12月28日的鄭皇節就是為了紀念鄭信。當時廣東潮州官府聽聞鄭信當了皇帝,還派出了鄭信的老鄉來到泰國慰問。在泰國玩了一個月之後這些老鄉打道回府,鄭信就給了他們18壇鹹菜。
這些老鄉心想這皇帝也太摳門了吧,在渡海回家的時候就扔了17壇,可是回到潮州打開罈子一看,這些人都傻眼了:這罈子裡上面是鹹菜,下面卻是金子,原來是鄭信怕他們在路上遇到海盜才做這樣的偽裝。事後很多人都到了當時的海域打撈,可惜並沒有收穫,至今這個故事還在潮州鄭氏家族中流傳,那個罈子也被作為鄭氏家族的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