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教育的根本之路,在於發掘人性的根性、靈性,培養學習的心性、品性,訓練思維的悟性、覺性。
靈性是人或動物與生俱來的感受力、靈動性,反映一個人或者小動物對他人內心情緒,對事物之間的聯繫、對事態的趨勢敏銳地洞察、直覺地感受、靈活地判斷。靈性是一種悟性,一種表達能力,折射的是人的本能、慧能。越有靈性的生命體越會關注和周圍現實世界有和無關的東西,從而生發出靈感和智慧。
悟性是指對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指對事物的分析、判斷、理解能力。悟性是本性所具智慧中所透露出來的部分,可以觸類旁通,聞一而知百,可以迅速理解感悟某一抽象事物的道理。每個人的悟性不一樣,它由先天和後天因素共同影響。
學習《故都的秋》,非常需要抓住靈性、心性、悟性、覺性教育進行教學。
所謂靈性,是指作者鬱達夫獨特且獨特的觀察力、領悟力、表現力。鬱達夫的作品,能夠察別人未察,覺別人未覺,述別人未述,通過《故都的秋》,我們就看見其對大自然和生命的覺察力,非同一般。正是因了鬱達夫自己的生活閱歷、性情、性格、生活境遇、學識修養、生活志趣的獨特性,才有了《故都的秋》的特別的文筆、文風、基調。而特定的歷史背景、環境、機遇,又讓鬱達夫對特定的事物,有了超出常人的覺察力、領悟力、判斷力。於是,《故都的秋》的主題思想,就顯現出落寞時,他對故都牽掛、思念、留戀的深刻、特別,即使故都蕭條、衰敗、陳腐,卻依然擋不住他對故國的眷戀。這種子不嫌母醜的基本人性,讓他的文學顯現超出常人的領悟力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我認為,教學《故都的秋》,一定要從人性的根源去挖掘,決不能任意膚淺、機械、程式化式教學,絕對不可以隨意對作品進行拔高、美化、粉飾,更不能率性地對文章的基調進行貶低、歪曲、扭曲!
情境帶入法教學、性靈溝通法教學、本性嫁接法教學,在《故都的秋》這篇課文上,是非常有益的形式,所有的亦步亦趨、按部就班、事無巨細的教學,都會淡化《故都的秋》的美,都會衝淡它的藝術和思想的魅力。
所以,我覺得,教學《故都的秋》最好先講根性、靈性、心性、品性、覺性、悟性這一系列的人性,從人的生理、心理出發,從認知世界的道理、事理著眼,從發掘人的靈性、提升人的悟性著力,進行教學。深刻的事理挖掘,深邃的文化積澱,是洞悉《故都的秋》的力量。
春天,是生命甦醒的季節,是流淌音樂的季節,是舞蹈的季節。夏季,是激情飛揚的季節,是大喜大悲的季節,濃烈的夏季,就像一杯窖藏了千年的美酒,濃縮了人生的精華,濃得化也化不開。
秋天,火熱的激情已然消散,取代它的,是秋日和煦的微風。秋天畢竟是秋天,很肅殺的。君不見,枯瘦的草在秋風中瑟瑟戰慄著冬的恐懼,失去光鮮的落葉悵然旋轉著春天的記憶和被棄的哀嘆。樹,向天伸著光禿禿的手指,祈求著柔情的回歸。荷,褪去了亭亭玉立的翠綠,在秋雨摧殘中,掙扎著無奈的破敗。虎視眈眈的冬,已在高高的山頂,張牙舞爪著寒心的慘白,歡快的流水漸漸緩慢了跳躍的腳步,沉重著凝固的痛苦。秋天,一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裡,各種莊稼陸續成熟了,果園裡,各種果樹都碩果纍纍,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仙;另一方面也會給人帶來破敗、悽涼之感。西風漸緊,北雁南飛,滿天枯葉紛飛,田野裡,收穫後,一片狼藉,沒有了茂盛碧綠的景象,西北風中已夾雜著冬的寒意,讓人心緒悲涼。
所以,歐陽修就在《秋聲賦》裡極力寫到:「噫嘻悲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現代醫學、心理學研究到,秋季是抑鬱症的高發期,在臨床上稱為「秋季抑鬱症」。心理學家認為,陽光不再充沛是第一大殺手,當陽光強度降低時,松果體興奮,由它控制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分泌就會減少,在血中的濃度降低。甲狀腺素、腎上腺素能喚起細胞興奮,它們的減少使細胞興奮性降低,人就會處於抑制狀態,情緒低沉,總感覺疲憊。秋季氣溫不定、花木凋零、草枯葉落,使一些人心中產生悽涼、苦悶、垂暮之感有關。
因秋氣肅殺,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秋」的篇章數不勝數,名篇迭出,上至《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下至唐詩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宋詞中的「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有人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裡,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有人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體會蘊含在文章字裡行間的思想感情」。
我覺得,教學《故都的秋》,先要提升對自然的洞察力,對生命的領悟力,才會真切、深刻領悟到《故都的秋》強大的生命力、渾厚的文化穿透力、巨大的藝術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