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多少個「虛假的盛世」?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例子

2021-01-20 指點江山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的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

唐太宗在位期間,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時年號為「貞觀」 ,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所以,他統治的這一時期史稱「貞觀之治」。

後世之人一直認為: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且在《新唐書》中有這樣的敘述,大意如下:「貞觀四年,市場上的米價為每鬥四錢到五錢,外出幾個月的百姓均無需閉戶,街面上隨處可見牛馬等牲畜,百姓外出幾千裡都無需儲備乾糧。」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貞觀四年的時候,唐朝的生產力已經達到了鼎盛,至少已從此前的戰亂中有了根本性的復甦。

熟悉經濟學的朋友都知道,用糧食價格來衡量社會狀況顯然是不準確的,也不具備說服力。用《漢書》中的一句話來反證,就是「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大意為:糧食的價格低得不合理,就會使農民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糧食的價格高得離譜,更會危害社會的經濟命脈。

因此,糧食的價格處於不正常水平,這說明:貞觀四年李氏王朝的政績仍是不成功的,反倒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經濟危機。更何況,唐朝時期的首都很難出現每鬥米四錢的怪事。想要了解真相,我們不妨繼續拿《新唐書》中的內容來舉例。

在《新唐書》的某部分中,有這樣的記載,意為:唐朝時期的長安附近的土地雖然肥沃,但是,可供耕種的土地非常稀少,根本無法滿足都城的日常需要。

因此,長安的糧食往往需要通過漕運這種方式從各個地方調運。

眾所周知,漕運糧食需要耗費相當數量的運費,由於唐朝時期的交通不便,通常一鬥米的運輸成本要達到三錢左右。按照《新唐書》中,長安每鬥米僅需四錢的說法來看,莫非這些糧食在出產地售賣的價格僅需一文一鬥?顯然這是不符合常理的,這也是《新唐書》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長安米貴」這句話,用來形容唐朝時期的長安經濟再合適不過。

早年,白居易拜訪前輩時,就曾聽到過「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這樣的風涼話。此外,貞元年間有據可考的關中最高米價為每鬥千錢,而當時長安地區儲備糧最大的糧倉——太倉,僅儲備了供天子六宮食用十天的糧食。從唐太宗到唐高宗,短短幾十年,米價就從四錢漲到千錢,顯然這也是不符邏輯的。

其實,貞元年間,長安地區糧食的價格也曾創過「歷史新低」,這是一次百年難遇的特例。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貞元初年宰相陸贄曾建議朝廷向民間購買低價米,擴充太倉的糧食儲備。隨後,朝廷就在關中地區收購了大量的穀子,而這些未脫殼的穀子仍需七十錢一鬥。在高宗登基之初,且史書中明確記載的「谷賤」時期,谷價就已達到了七十錢一鬥,與前文中所提的貞觀年間米價四錢相距甚遠。

撥開重重迷霧,我們不妨繼續推敲。在《新唐書》中,不可信的數字究竟說明了什麼?筆者認為:完全是史官從中偽飾,所以,才為後人呈現了「米價四錢」的荒誕笑話。我們僅通過此一事管中窺豹,就有充足的理由懷疑發生在初唐時期的那場盛世。

那麼,一個國家的國力究竟如何?

僅靠史官寥寥數筆是無法詳細敘述的,還需看外人的評價。當時與唐朝交情匪淺的高昌國王鞠文泰,曾說過這樣的話:「往吾入朝,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也。」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無非就是說:初唐的經濟水平比不上前朝罷了。

實際上,終李世民的一輩子,也沒能讓唐朝的經濟追趕上隋朝,在人口上更是與隋朝相距甚遠。在李世民駕崩三年後,某日,李治曾向戶部官員詢問今年人口的增長量,偶然得知,隋朝時期全國總人口有八百餘萬戶,而如今唐朝人口僅有不到四百萬戶。

由此可見,李世民奮鬥了一輩子,也沒能讓國家的人口追趕上前朝,甚至連一半都不如。

偽造盛世古而有之,其實,早在貞觀之前,就已有統治者通過這種方式為自己的王朝貼金了,相比之下,唐朝只能算作「後來者」。在《晉紀總論》中,曾如此評價過太康時期的社會狀況:

「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

那麼,太康時期的國家真的如此繁盛嗎?顯然,這非常值得推敲。如果真的像這段內容中所說,太康又怎會三代而亡國呢?顯然,這是不切實際的。

由此看來,李世民不過是照搬了先人的套路,在史書中為自己的臉上貼金罷了。

參考資料:

【《新唐書·志四十一》、《貞觀政要·卷一·政體》、《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長孫皇后,李世民「貞觀之治」背後的女人
    貞觀八年的時候,長孫皇后跟隨李世民出巡,路上感染風寒,引發了舊疾,隨後調養時病情也不見好轉。長孫皇后認為人的生死是天理命數,不能由人力幹擾,且自己一生並未做過有損德義之事,所以並不同意祈福。長孫皇后以身作則,嚴以律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助力貞觀簡樸之風的營造,為唐朝不斷恢復戰後國力以至迎來大唐盛世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勸喻進諫 保護諫臣長孫皇后不直接幹預政事,但是卻從旁提點太宗,巧妙勸諫太宗。
  • 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有什麼關係?全靠他兩人的高瞻遠矚
    中國是一個擁有燦爛歷史文化的的國家,在其久遠的歷史文化中,經歷過很多朝代的更替。但是有一個朝代,始終在中國人的心中以及世界範圍內擁有者特殊的地位,那就是唐朝。開元盛世場景圖,感謝原作者唐朝對於世界強大的影響,來源於其強大的國力以及當時國家的快速發展,唐朝的開元盛世一度被稱為的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期。
  • 四本精品歷史小說,每本都展示了唐朝盛世,讓我們一品貞觀盛世
    看著三個倒地慘叫的侍衛,蘇寧覺得很爽,非常愉快,好久沒有打人帶來的就是渾身不舒坦,今天終於打人了,還是這樣的爽,打人,蘇寧從來不留手,這三個侍衛有斷手腳的,也有斷肋骨了,還有既斷手腳也斷肋骨的,反正是起不來了,一個太監兩個內侍渾身顫抖的躲在後面,只剩下呆掉的而已。
  • 春洲:貞觀之治被神化了?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春洲】提及中國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從助父太原起兵,平定各路諸侯,再到定鼎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就貞觀之治。他三徵高麗,抗擊東突厥,平定吐谷渾,統一高昌,是華夏一家的「天可汗」,為唐朝世界性帝國的締造奠定了基礎。
  • 唐高祖平天下,唐太宗休養生息,成就「貞觀之治」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並於次年618年建立唐朝,開啟了在中國歷史上的極為昌盛、開明的朝代。唐朝開始繁榮自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在其統治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史稱「貞觀之治」。貞觀時期,國家安定,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各民族融合。為日後的「開元盛世」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 李世民欲修洛陽宮,張玄素罵他是隋煬帝,李:睡大街上也不修了
    >李世民非常留戀江都的繁華,自武德初打下洛陽時就被其豪華的宮殿所震撼,貞觀一朝有十多次巡幸江都;貞觀末年備受李世民信賴的李大亮死前進諫,勸其以關中為意,以宗廟為重,不要效仿隋煬帝南巡。」說完又向張玄素保證:「後日或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言外之意就是「睡在大街上我也不修洛陽宮了!」
  • 李世民是個聖明的君主,他也有被人詬病之事,你知道是什麼嗎?
    李世民稱帝後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當然李世民也有犯糊塗的時候,下面我們就去看看他到底有哪些「昏庸」之處? 李世民把弟媳納為己有 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以逼宮的形式登上了帝位。雖然說他在政變中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兩,但這都是他們兩步步緊逼之後而造成的,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動手,那麼死的將是他。
  • 吃不飽飯的康乾盛世,歷史上的盛世是騙人的嗎?
    《八旬萬壽盛典》這麼一看,我們好像總在期盼盛世,也總是對歷史上的「盛世」念念不忘,什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啦,這些都是人們只要知道一點歷史常識就一定能脫口而出的名詞。這可能因為歷史上的亂世、衰世實在是太多了,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是常態。有了能夠對比的榜樣就會有期望,所以,太平盛世就成為了每一代人的共同追求。不過,上述眾多盛世之中,有一個曾多次被質疑是自吹自擂混進「盛世」名單的,它就是爭議頗多的康乾盛世。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身後的男人房玄齡
    中國歷史幾千年來名臣將相出了不少,但是能夠官爵長青幾十年,特別是作為開國肱骨,保持永久高位的臣子更是少之又少。大唐開國名臣房玄齡卻是箇中翹楚,那麼他官爵長青有什麼秘訣嗎?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沒殺李淵,卻娶了大嫂,這是什麼腦迴路?
    中國歷史上,皇帝就是權力的頂端,想要成為皇帝的人數不勝數,真正當上皇帝的,也不過幾百餘人。而在這些皇帝裡,唐太宗的威名是最大的一位,也是最受後人推崇的優秀帝王。大唐王朝因為有了他的治理,在短短十餘年便呈現出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雖然不及他的後代李隆基開創的開元盛世,但是開元盛世可是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才建立起來的,同樣,武則天時期的貞觀遺風也是如此。所以說,李世民對唐朝的發展做了居功至偉的貢獻。不過,即使是這位皇帝史上最出名,能力最出眾的帝王,也依然有不可見人的黑暗面。
  • 貞觀初年的五位宰相,一個被李世民逼死,另外四個被李世民侮辱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迫於形勢,有條件退位為太上皇。李淵退位的條件,是保留武德朝的一批宰相,以此維繫在朝中的存在感。 李世民根基不穩,不能和父皇翻臉,就接受了父皇的條件。貞觀初年,朝中的宰相班底,保留了武德朝的裴寂、宇文士及、陳叔達、蕭瑀、封德彝。
  • 李世民:大唐何時亡?袁天罡:豬能上樹時!李世民大笑,結果預言成真
    李世民:大唐何時亡?袁天罡:豬能上樹時!李世民大笑,結果預言成真! 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明君聖主,這中間李世民就是相當有名的一個,在他在位期間更是開啟了唐朝的盛世,歷史上稱「貞觀之治」。
  • 大唐貞觀年間,君臣關係堪稱典範,為啥後世少見?人治巔峰難複製
    封建社會,說白了就是人治;而貞觀年間清明政治風氣的形成,根本原因就在於皇帝李世民個人。你不信?那我舉個例子: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他先後跟隨妹夫南徵北戰、參與玄武門之變、為貞觀之治獻策獻力,無論在任何階段,他都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一展所長。而李世民對他也是無比信任,君臣關係無比和諧。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房玄齡-大唐第一良相
    其中不光有勇猛的善戰的李靖等,還有能謀善斷的文人,其中尤其以唐太宗手下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最為有名,兩人一個善謀,一個善斷,史稱「房謀杜斷」。可惜的是杜如晦英年早逝,在唐太宗剛坐上皇位後就去世了。而房玄齡則陪伴了唐太宗的一生,為貞觀之治的盛世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這位為大唐謀盡一生的賢相。房玄齡是山東淄博人,出身官宦世家。
  •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為何51歲時突然暴斃?
    李世民離開高句麗後,高句麗王族鬆了一口氣,高句麗人民依依不捨...。在高句麗以低戰損打得敵方哭爹喊娘,但李世民卻說了一句,如果魏徵還在,就不會讓我來打這戰了。李世民這個人在歷史上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他有時說話聽起來很容易讓人覺得他在「裝13」,但是你知道他不是故意的,而且還是發自肺腑。
  • 大隋王朝:終結魏晉南北,成就唐宋盛世,被歷史屏蔽四十年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千古盛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這之前的隋朝-- 一個只有38年國祚、出現了著名暴君隋煬帝的歷史小透明-- 也曾經有過不亞於唐朝的輝煌時代。在這短暫的38年中,隋帝國一度紅光滿面,也一度灰頭土臉。
  •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將應該如何排名?
    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為了紀念當初與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將士,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唐朝知名畫師閻立本,在凌煙閣依照功臣的官職排名,依次繪製了24幅畫像,歷史上稱之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些畫像形同真人大小,面朝北面而立。凌煙閣畫像分為三層,最內一層為官職上至宰相,中間為各路王侯,最外則是其它功臣。
  • 李世民到底有多強?
    虎牢關大戰之後的李世民早已是天下第一人,功高蓋世,李建成可以和當時的「天下第一人」相提並論嗎?在這個基礎上,玄武門之變就是必然,不是因為他和李建成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而是太子和天策上將根本不能共存,李世民不殺兄弟,兄弟就要殺李世民。
  • 李世民很「英雄」的一首詩,20字完美詮釋盛世君王,讀完熱血沸騰
    其實這個題目也簡單,是漢樂府時期的歌辭,最早有記載的詩,則應該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寫徵夫思婦的生活與情感。大概這個題目最初,就是用來形容戍卒和思婦之間的聯繫。飲馬長城窟,也就是長城邊上有戰事,長城的本質是防禦設施,也就是邊塞的代名詞了。與後來的邊塞詩,寫徵夫思婦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 為什麼歷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嫡長子卻比較平庸?
    而頗為有意思的是在歷史上可以稱得上雄主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比如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九子或十子(史料記載有爭議),唐太宗是唐高祖的次子,明成祖是明太祖的第四子,康熙皇帝是順治皇帝的第三。似乎高成材的都是非嫡長子。這裡面有沒有什麼深層次原因呢? 首先,這些位歷史上的成功帝王大部分情況下,嫡長子要麼不存在,要麼死於非命。漢景帝朝並沒有嫡長子,皇后沒有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