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房玄齡-大唐第一良相

2020-12-24 太史公講歷史
房玄齡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人才井噴的時期,期間湧現出無數的英雄人物。其中不光有勇猛的善戰的李靖等,還有能謀善斷的文人,其中尤其以唐太宗手下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最為有名,兩人一個善謀,一個善斷,史稱「房謀杜斷」。可惜的是杜如晦英年早逝,在唐太宗剛坐上皇位後就去世了。而房玄齡則陪伴了唐太宗的一生,為貞觀之治的盛世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這位為大唐謀盡一生的賢相。

房玄齡是山東淄博人,出身官宦世家。家族之中出過很多名人名士,家族風氣很好,所以房玄齡自幼年開始就受到家族的影響,從小就喜愛讀書,特別是經史一類,不僅是博覽群書,而且已經十分精通。於是,房玄齡很自然的就走上了科舉之路取得進士後,房玄齡開始在地方擔任職務。

當時已經是隋朝末期,隋煬帝不惜民力,大肆修建宮殿,還多次徵討高麗,最終導致國力受損,各地爆發了大範圍的農民起義。此時。隋煬帝的表兄弟,唐高祖李淵也不講親戚情份了,趁勢在太原起兵。房玄齡深感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走投無路,於是便想要在亂世做出一番功業。經過一番思慮,他選擇了為唐高祖李淵打頭陣的秦王李世民,於是前去投奔。李世民見他善於謀略,又精通經史,於是便將他留在自己身邊,負責軍務。

李世民率軍作戰,每次取得勝利後,諸位將領都是搜找財物珍寶,只有房玄齡不講這些東西放在心上。每次取勝後都是儘量保護對方的人才,用心保護,與他們結交為好友,暗中品評他們的品行和才德,然後推薦給李世民任用。要知道,無論是什麼年代,人才都是最重要的。錢學森價值五個師可不是簡單的說笑,像錢老這樣的人才,不要說五個師了,五個軍也不會有人交換的,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李世民也對房玄齡非常看重,都是讓他處理軍政大事。在秦王府中,就屬房玄齡和杜如晦最為受寵,連尉遲恭等猛將都自愧不如。

杜如晦

正是因為他們的重要性,太子李建成為了削弱李世民,千方百計的打擊秦王府的勢力,首當其衝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因為少了他們兩個,秦王府就剩下一些匹夫之勇了,一戰即可擒獲。李世民也深知這兩個人的重要性,竭盡全力去保全他們,可惜最後還是被調走,外出任職,並禁止再進入秦王府。

此時的李世民,雖然身邊還有許多猛將,可就好比空有一身蠻力的壯士,在敵人的圈套面前,已經岌岌可危了。關鍵時刻,房玄齡和杜如晦冒著欺君之罪的風險偽裝進入秦王府,向李世民建議當機立斷,奪取帝位。李世民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仍然念著親情,不願背上弒君的名聲,於是猶豫再三。房玄齡等於是就用激將法勸諫李世民,同時讓他從天下出發,為了天下百姓,絕不能讓江山落到李建成那些人的手裡。這些話語最終堅定了李世民奪位的決心,於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爆發了。

最終,李世民斬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控制了朝政大權,逼迫唐高祖李淵封李世民為太子。等政局穩定後不久,便傳位給李世民,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貞觀之治拉開了大幕。

唐太宗李世民

房玄齡因為在玄武門之變中的作用,,因功被封為第一,封為邢國公。受封后的房玄齡並沒有恃功而驕,相反,他還主張不忘創業之艱難,戒驕戒躁,不要驕奢淫逸。同時,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吏治上,他認為治國最重要的就是選拔人才,人盡其才。考量人才,品評德行,同時根據國家初期財政不足的問題,精簡機構,裁撤冗員,減少國家的支出,降低百姓的負擔。

同時,制定法令制度,完善國家的儀典,讓唐朝走向制度化,法制化。同時廢除了隋朝的嚴法苛律,以寬和為本,這讓受夠了隋朝律法的人如沐春風。雖然位高權重,但是房玄齡仍然謙和仁愛,每日兢兢業業忙於國事,不敢有絲毫倦怠之情,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繁重的工作耗盡了他所有的精力,房玄齡最終病倒。李世民親自看望,並派名醫治療,都不見好轉。房玄齡深知自己已經時日無多,但是在病榻前還是一心為公,勸諫李世民以天下蒼生為重,不再濫用民力,徵伐高麗。李世民感動不已。接受了他的建議。還把他的兩個兒子都加封,以表彰他對國家的貢獻。幾天之後,房玄齡病逝。李世民十分心痛,下令停朝三日,以示悼念。

後世的史學家在評選唐朝良相的時候,房玄齡總是位列第一。無論是才德還是品行,他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唐第一良相。

相關焦點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楊國忠-大唐盛世的掘墓人
    楊國忠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此之後,唐朝再也沒有了以往的盛世氣象,最終亡於藩鎮之手。雖然說安史之亂的爆發有很多原因,但是時任宰相楊國忠絕對是首當其衝的罪人。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這位唐朝有名的奸相。楊國忠出身很高貴嗎?沒看出來。畢竟史書上能找到的記載也只是他自稱是東漢太尉的後代,區區太尉,其實真沒啥。再說了都幾百年了,別說人走茶涼了,連茶壺都未必能找到。這跟喝多了張口當年我的親戚如何如何是一個道理的,沒啥用,也就自娛自樂,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楊國忠很有才嗎?沒看出來。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身後的男人房玄齡
    中國歷史幾千年來名臣將相出了不少,但是能夠官爵長青幾十年,特別是作為開國肱骨,保持永久高位的臣子更是少之又少。大唐開國名臣房玄齡卻是箇中翹楚,那麼他官爵長青有什麼秘訣嗎?
  • 歷史謎團:渭水之盟,除了李世民房玄齡和高士廉,還有三人是誰?
    公元626年的渭水之盟(也稱便橋之盟),唐太宗李世民力挽狂瀾避免了和強大的突厥提前決戰,也因此成為大唐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次會盟大唐這邊有六個人,不過哪六個人史書上卻語焉不詳,沒有全部提及,這也成為了一個歷史謎團,我們先來看看史書上的記載:
  • 貞觀之治:真賢相與脫穎而出的諫臣
    太原晉祠公園裡的唐太宗和群臣塑像大唐貞觀年間,魏徵的光芒實在太耀眼了,以至於我們常常忽略了另一個人,唐太宗比之以蕭何的另一位開國重臣:房玄齡。房玄齡自晉陽起兵就一直跟隨著李世民打天下,魏徵卻一路輾轉,直到玄武門之變後才投靠秦王府。
  • 被人當面狀告謀反,房玄齡將告狀人急送到太宗面前,太宗:砍頭
    ,不為後嗣長計,混諸嫡庶,使相傾奪,諸後藩枝,競崇淫侈,終當內相誅夷,不足保全家國。唯有房玄齡盡心尋訪結交當地賢才良將,籠絡他們為主上李世民所用。隨軍徵戰的十多年中,房玄齡為主上李世民籠絡建立了強大的文臣武將人才庫。其中著名的有:虞世南、許敬宗、杜如晦、程咬金、秦叔寶等人。人才即是生產力,這些人才的存在成為秦王李世民登基為君和締造貞觀盛世的強大助力。而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高祖李淵起兵後,李世民所立的戰功多一分,哥哥李建成對他的忌憚就多一分。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前面介紹了很多宰相,無一不是滿腹經綸,各類經史子集基本都有涉獵,總之都是學問大家。可是歷史上卻有這麼一位,雖然身為宰相,位高權重,但是卻讀書不多,號稱自己就讀過半部論語。可是他卻擔任兩朝宰相,可謂歷史上的一大奇觀。今天就來認識下大名鼎鼎的北宋第一宰相-趙普。趙普是河北人,出身官宦世家。當時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國歷史上三大分裂時期之一,為了躲避戰亂,趙普的父親舉家遷到洛陽。作為長子的趙普並沒有展現出高人一等的智慧和表現,他沉默寡言,待人仁厚,是個標準的老實孩子。
  • 西安大唐不夜城裡的大國巨匠都有誰?(第一部分)
    以眾多高水準、重量級的大型展覽展示了自己的藝術實力,並於2020年1月1日當天開放全新展館—中國年文化館,此館是以展示年文化為主體的科學文化場館,在這裡不僅可以讓您感受這一脈相傳,生生不息的盛世中國年,同時還能夠讓您了解到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歷史沿革及發展變遷,講述屬於大唐不夜城的「歷史記憶」。
  • 這個宰相的老婆,皇帝也怕了,賜毒酒一杯
    隋末天下大亂,房玄齡前往渭北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之一。後來,房玄齡參與謀劃玄武門之變,是輔佐李世民奪得皇位的大功臣。唐太宗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相當於宰相。房玄齡不但擅長計謀,而且精通治國之道,被後世成為一代賢相。
  • 【法史故事】震驚朝野的大唐宰相遇刺案
    【法史故事】震驚朝野的大唐宰相遇刺案 2020-11-14 0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高熲-兔死狗烹終難逃
    高熲隋朝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被拿來和秦朝相比較。二者都是結束了前面的混亂時代,一統中華,卻都是二世而亡。雖說隋朝是亡在隋煬帝手裡,但是隋文帝楊堅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隋文帝楊堅在歷史上是一位評價複雜的皇帝,雖說他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創立了自西晉後又一個大一統王朝-隋朝。但是他是通過和司馬懿,趙匡胤等那樣奪權的方式做到了,更重要的是而且他奪取的是自己外孫的江山。雖說都是欺負孤兒寡母,但是楊堅卻是對自己人下手,所以歷史上口碑很差。
  • 婁師德,大唐一個忍者神龜式宰相!
    婁師德曾經兩次出任宰相,是狄仁傑的老師,堪稱大唐的忍者神龜。太后武則天任命他為同平章事,因為婁師德這個人性格寬厚,為政清廉,為人謹慎,很多人冒犯他,他也不計較。他與宰相李昭德一同入朝,婁師德身體肥胖行動緩慢,李昭德每次上朝總要等他,他很久才來,見面就便怒罵他:鄉巴佬,!婁師德笑著說:呵呵呵,我就是鄉巴佬,我不做鄉巴佬誰做!婁師德的弟弟出任代州刺史,將要赴任時,婁師德對他說:我任宰相,你又不是為州刺史,得到的恩龐太盛,是別人所妒忌的,你說,該怎麼避禍?
  •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要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由大唐第一殺神尉遲敬德,捧著軍神李世民的殺人之劍,就意味著武裝政變決心已定,劍將出鞘,猶如開弓已無回頭箭。如此,房玄齡與杜如晦才能不再有顧慮,放膽而行。而房杜二人,之所以要弄到得讓尉遲警德拿佩劍去請的地步。決不是房杜要擺架子,或已生出二心。也決不是李世民懷疑二人!
  • 一介布衣的傳奇——讀長篇歷史小說《大唐布衣郇謨傳》
    一介布衣的傳奇——讀長篇歷史小說《大唐布衣郇謨傳》「郇」是多音字,讀作「huán」時,與唐代一介布衣有關,那就是長篇歷史小說《大唐布衣郇謨傳》的主角——郇謨。郇謨本姓旬,郇為唐代宗李豫所賜之姓,意在請郇謨做帝王的耳朵,幫助朝廷傾聽百姓聲音、了解百姓訴求,同時也做一把利刃,斬盡貪官汙吏,穩固大唐江山。讀音為「huán」,還有協助還令於天下之意。一位大唐天子,因何為一介布衣賜姓,還請求他協助治理江山?木訥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大唐布衣郇謨傳》告訴我們答案。
  • 原來「百家姓」上的姓氏是分等級的,看看你的姓氏在哪個位置
    公元638年,也就是大唐王朝的貞觀十二年,距離著名的"玄武門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大唐在李世民和一眾能臣幹吏的協助下被治理的生機勃勃。這一年,李世民剛剛進入不惑之年。「子」曾經「曰」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40歲,是一個男人在真正意義上進入成熟期的標誌性人生階段。古仁人到了這個年齡,經歷已經足夠豐富,子女也都開始成家立業。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武三思-給皇帝戴上兩頂綠帽的神人
    所以歷史上一直都活躍著很多外戚,他們大多都不是什么正面形象,有些還直接導致了王朝的覆滅。但是這股勢力卻代表著封建王朝的某些特質,所以還是有必要講下的,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梁王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是完全憑藉武則天才得以進入朝堂的。
  • 喋血街頭,從大唐宰相武元衡遇刺,來看唐憲宗平藩舉措
    唐憲宗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早晨,一條消息便傳遍長安,震驚朝野,大唐首輔武元衡遇刺身亡!此日凌晨,天還沒亮,大唐宰相武元衡從家出來準備上朝。從他的靖安坊府邸到朝門有一道專修的沙面大路,加上長安城治安很好,武元衡雖身為首輔,身邊隨從並不多。剛出靖安坊東門,忽有人從路旁竄出來,吹滅燈籠。
  •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十大名相
    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開國元勳,早年耕作於有莘國,後輔助商湯打敗夏桀,商朝建立後拜為尹(丞相),尊號"阿衡",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治理天下,歷事商朝五任君主,輔政五十餘年,為商朝富強興盛立下汗馬功勞,去世之後被以天子之禮葬於亳都(今河南商丘市),以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
  • 歷史上的宰相與丞相有什麼樣的區別?誰的權力更大?
    在中國歷史上,除遼代曾置南北宰相府,即以宰相為之長外,宰相併不是一個具體而確定的官稱。而丞相則是宰相在某個歷史時代的具體體現,是某一時代固定的宰相官稱。 奴隸社會的商周政權中,尹和太宰是最為重要的官職,他們即是奴隸社會的宰相。他們輔佐王處理政事,代表王發號施令,對政治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