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了半年的一款黑茶,因為貴,一直不捨得喝,昨天忍不住想嘗嘗,撬下一塊後,驚喜地發現裡面竟養有金花,開心之餘也給大家做下黑茶金花的知識普及。
黑茶中的金花是什麼?
「金花」即冠突散囊菌,是安化黑茶中茯磚茶獨有的一個特點,也是國家標準中唯一要求「冠突散囊菌」這項指標的黑茶類品種。
是茯磚茶在特定溫溼度條件下,通過「發花」工藝長成的自然益生菌體,俗稱「金花」。 茯磚茶加工周期長,製造工藝複雜,從毛茶到製品須通過三十多道工序,其間「發花」是茯磚茶所特有和十分美妙的一道工藝。
「金花」是一種益生菌,幹嗅之,有一種黃花的淡淡的清香味道;而泡飲時,能分泌茶葉中的澱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葉中的澱粉轉化為單糖,催化多酚類化合物質氧化,使茶葉湯色棕紅,滋味清純不粗、口感強勁,具有一定的調節新陳代謝、保健等作用。
是黑茶都會長金花嗎?
因為金花的產生條件相當苛刻,過去只在千年靈芝上出現過,而安化黑茶「金花」的多少也是茶品質好壞的重要一局。但並不是所有安化黑茶都會長金花,一般只有茯磚茶才有金花,而千兩茶在合適的儲存條件下也會長出金花,像黑磚茶、天尖茶,這些都是沒有金花的。
「千兩茶」是安化的一個傳統名茶,以每卷(支)的茶葉淨含量合老秤一千兩而得名,因其表面的篾簍包裝成花格狀,故又名花卷茶。
千兩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工藝商品,其全部製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在自然條件下自行發酵、乾燥,制茶歷史已逾千年。
前生今世「黑茶之王」千兩茶
千兩茶被譽為「世界茶王」「黑茶之王」,制茶歷史已逾千年,是中華茶文化之瑰寶,又因多數銷往邊疆及國外地區,也被認為是「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千兩茶始創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湖南省安化縣江南一帶。清道光元年(1821年)之前,陝西商人到湖南安化採購黑茶,為騾馬運輸方便,減少茶包體積,節約運輸費用,將採購的散裝黑茶踩壓成包運回陝西。後又對茶包作了改進,將重量100兩的散黑茶踩壓捆綁成圓柱形的「百兩茶」和用大長竹篾簍將黑毛茶踩壓捆綁成圓柱形的「千兩茶」。
千兩茶,分為本號和副號。本號茶卷以全白梗黑茶製成,每卷長五尺(1.665米),卷圍1.7尺(0.56米);副號茶卷由茶白梗黑茶拼制,每卷長五尺,卷圍長1.8尺(0.6米)。
千兩茶的加工技術性強,做工精良,工藝保密,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白沙溪茶廠成為獨家掌握千兩茶加工工藝技術的廠家,從1952~1958年共生產千兩茶48550卷(支)。由於千兩茶的全部製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勞動強度大,工效低,白沙溪茶廠始創了以機械生產花卷茶磚取代千兩茶,停止了千兩茶的生產。1983年,白沙溪茶廠恐千兩茶加工技術失傳,決定將當年在廠加工生產千兩茶的老技工李華堂聘請回廠傳藝帶徒,從初夏至深秋歷時四個餘月,共製作出千兩茶300餘支。這批千兩茶後來以不同渠道和形式,一部分流入各階層百姓家庭中消費和收藏;一部分被各地博物館收藏,而一部分卻流至海外及港澳臺地區。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1997年白沙溪茶廠恢復了傳統的千兩茶生產。
千兩茶屬於黑茶後發酵茶,能夠隨時間的推移慢慢地陳化、香醇,其衍生的金花顆粒大小會隨著溼度等因素變化而發生變化,茂盛的時候似「米蘭」,萎縮時會變小,甚至變成白色的小斑點,但品質和功效不減, 口感醇和爽口、甜滑回甘,有助消化減肥和補充各類維生素、微量元素。具有較強的促消化、降血脂、溶解脂肪、調節糖類代謝等健康作用。
喜歡喝茶,愛茶購茶請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