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是什麼,為何佛陀涅槃後囑咐眾生以此為道

2020-12-17 紅塵若鏡

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

四念處,也叫做四念住,是佛法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說的是身,受,心,法之間的真諦,不過知道的人卻並不多,因為它有點偏向於小乘佛法。

就在當年佛陀涅槃之前,和佛陀關係最親密的侍從阿難尊者——他同時也是佛的堂弟,因為仰慕佛的莊嚴殊勝而出家追隨,而且他正好是佛得道的那一天出生,所以和佛的緣分極深。

佛陀在涅槃前幾個月的時候曾問過阿難是否希望自己繼續住世,可惜阿難中了魔障,竟然沉默不語,沒有出言挽留,佛陀就看出自己和這世間的緣分盡了,這才聽了魔王波旬的請求,涅槃而去。

而從魔障中醒過來的阿難悔恨不已,痛哭流涕,但也於事無補,所以他就下跪頂禮佛陀,請示佛涅槃後,他們這些弟子們該怎麼辦,後世眾生又該怎麼辦。

然後佛陀就特別開示了四句很重要的話。

第一:讓眾弟子們以「戒律」為師。

第二:讓大家以「四念處」為修行之道。

第三:所有佛經都要以「如是我聞」開頭,表示這是佛陀親口所說之法。

第四:如果有佛弟子們破戒甚至不聽勸告,大家就採取不理睬他的方式,讓他自行懺悔改正。

這一篇咱們就來介紹一下這個「四念處」,看看佛陀讓我們修行的依據到底是什麼,這裡又分為了四句話——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接下來咱們一一來看。

01觀身不淨

這裡的「身」其實就是我們的色身,凡夫們都把它看的很重,甚至可以說是最重。

就像是世人都很喜歡錢,為了錢付出再大的代價都願意,但是到了性命攸關的時候,錢也不得不屈居第二,很多人哪怕用幾千萬幾億,也想要換回哪怕一年的生命。

此外還有很多人都非常貪戀自己的色身,尤其是女性,把這個色身看的極其重要,毫不誇張的說,許多女孩子在這個色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可能超過她總量的三分之一。

這個一點都不誇張,女性師兄們不妨想想,自己每天在洗臉,洗澡,化妝,按摩,做面膜,做頭髮,買衣服,買鞋子,買包包,挑首飾,還有塑形整容,以及修圖上面,一共花了多少時間金錢和心思呢?說三分之一應該不過分吧?

當然了,男性師兄也不例外,許多人喜歡修什麼神通,包括打坐,氣功,武術等等,希望練出內力出來,搞個諸如「金剛不壞」的身體。

想讓自己的身體更好更長壽,或者讓自己顏值身材都更好,這都無可非議,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但什麼事情都講究一個度,過了就是浪費了,尤其是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說。

佛陀所說的這個「觀身不淨」,也被稱為是「不淨觀」,意思就是自己這個色身無非是四大假合因緣而成的一個容器而已,除了外面一層皮囊還算好看,但裡面都是很不乾淨的東西。

比如汗液,聞起來都是臭臭的,以及其它的體液,又會通過七竅再加上大小便一起流出,也就是九孔,根本沒有什麼聖潔莊嚴一說,就算是那些帥哥美女,無非也就是多了一層「畫皮」而已。

而且到了年老色衰甚至四大分離的時候,這個色身也就塵歸塵,土歸土了,不管您身前是高官還是富豪,是英雄還是豪傑,最後都只留下一抔黃土而已,就算是修道者也無非多留下一些舍利子罷了,色身不滅是不可能的。

這裡多說一句,這個不淨觀其實也是破除邪淫最好的一門佛法,當您觀一切美女帥哥都是紅粉骷髏的時候,又哪裡還能生得起什麼色心呢?

02觀受是苦

四念處的第二個是「受」,也就是我們的感受,而在佛法看來,我們的一切感受都應該是苦的。

這個「苦」是四念處的核心,也就是小乘佛法中的「苦集滅道」四聖諦中的苦諦。

這個並不是特別好理解,因為很多師兄都覺得美食吃著,美酒喝著,電視看著,手機刷著,豪車開著,帥哥美女處著,生活樂無邊才是,哪裡來的苦呢?

只不過這些無非都是虛幻的感覺而已,比如吃飯,在吃的時候似乎是享受,可是吃不到的時候就很飢餓,就是苦,而吃多了身體不舒服,則又是苦。

而且為了能吃上飯,我們可能要為之付出很多代價,像是要買食材我們需要工作賺錢,貪吃肉可能又要犯下殺業,那些生猛海鮮的尤其嚴重,比如那些活吃一大碗醉蝦的人,為了自己一時口腹之慾,等於虐殺了一大片生命。

還有為了吃美味還要花時間花精力研究各種烹飪手法,甚至天南海北的拔草找各種網紅店,有些人甚至為了吃到某些特產小吃不惜四處旅遊,吃不到就悶悶不樂。

而上述的這麼多其實都是苦,相當於是為了滿足一時口腹之慾而產生的痛苦,其餘的方面也是一樣道理,為了我們的欲望,其實我們都付出了很多很多的代價,造了很多很多的業,而這些大部分是不必要的

所以釋迦佛當年才為僧團定下了「苦修」的準則,比如日中一食,比如不可持金錢,比如不得高床大座,每次吃飯他都是帶頭帶著眾人步行好幾裡地去乞食,就是要讓大家都習慣苦行,以減少甚至最終完全脫離欲望。

其實有欲皆苦,無欲無求才是大自在啊。

03觀心無常

第三念是觀心,只不過這裡的心不是我們的那顆肉團心,而是「心念」的意思,或者可以理解為意識。

那麼什麼又是無常呢?大家不要以為是傳說中的地獄索命使者黑白無常,雖然那個多少也有一點生命無常的警示意味,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不要等到黑白無常上門了才後悔。

無常在佛法中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常態,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之中,或者這樣說也可以——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化,唯一的「常」就是無常

佛陀曾經問過弟子生命有多長,第一個弟子說有幾天,第二個弟子說一頓飯那麼久,世尊都沒有說話。

而最後一個弟子說道,生命只在呼吸間,世尊這才微笑道,只有你明白生命的真諦。

其實我們人類的壽命看似近百年,但每時每刻都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自己——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種種,譬如明日生,這也就是剎那生滅的道理,一切都是無常。

曾經有一位年老的外道,他的禪定修的很好,但是有人告訴有一位佛陀,比他的禪定更厲害,他聽了之後馬上就去找佛。

然後再舍衛城中他一眼就認出了佛,虔誠的求佛指教,佛當時正在化緣,就讓他一時之後去精舍等自己。

這時候這個老修士就感慨道,一小時太久了,也許我會在這期間死亡,也許您會死亡,也許我突然又生了退轉之心,一切都無法預料,還是請您現在就教我吧。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位老修士雖然是外道,但也一樣明白無常的道理,只有當下才是真的,哪怕一個小時以後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只有抓住此刻才行。

佛陀聽了老修士的話很欣慰,當下就傳法給他,他也很快就證果,其實因緣具足之後,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觀心無常的道理,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甚至現在心都不可得,因為這個現在也是無常,也在分分鐘變成過去。

04觀法無我

四念處的最後一個是說法的,所謂的法,其實並不單純指佛法,而是世間一切規則,只是佛法最為圓滿而已。

相關焦點

  • 佛陀說法是因為梵天勸請,為什麼佛陀的初衷是要早入涅槃呢?
    佛陀放棄了苦修,終於在三十五歲這年於菩提樹下悟道,也從此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說法之旅。但是佛陀在剛悟道的時候,本是要打算即入涅槃的,如果不是梵天來到佛前請轉發輪,佛法這種出世間的智慧也許就不會流傳到今天了。那麼佛陀作為一個覺者,為什麼在悟道之後想的不是教化眾生而是要入涅槃呢?悟道本就是一個自覺的過程。
  •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
    波旬又問佛陀:「昔日佛陀成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曾勸請如來入涅槃,當時佛說:等到四眾弟子得度、僧團成立、佛法廣傳時才能入滅。而現在正是時候,如來為何還不滅度呢」。佛陀回答:「別再說了,波旬!佛自知化緣已盡,不會再久住世間,三個月後,我將在拘屍那城的娑羅雙樹間般涅槃」。聽到佛陀的承諾,魔王心生歡喜,隨即消失無蹤。
  • 釋迦摩尼佛的涅槃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關於佛陀的般涅槃是何因緣引起的,在原始教義佛經的四部《阿含經》裡有明確記載,《長阿含經》是上座部的佛經之一,代表最真實的佛在世時的傳法記錄。我們來看一下。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 為什麼魔王波旬要阻礙佛陀悟道,還要讓佛陀早入涅槃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述那些不一樣的佛法故事。佛陀在沒有悟道成佛之前,所經歷的修行是十分艱苦的。主觀上的無法覺悟讓佛陀心急如焚,因為他曾答應過淨飯王,如果自己不能悟道就返回迦毗羅衛國去繼承王位。客觀上的諸多誘惑也在同樣在阻礙著佛陀,魔王波旬的擾佛行動就是其中之一。
  • 佛教:佛陀當時為什麼要涅槃?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心利上師-印度佛教史分期略說21從此以後,佛就開始宣揚自己的教理,歷時四十五年(一說四十九年),說法四十五年,也有說說法四十九年,輾轉諸地,就是遍五印度,辛勤化度,教化眾生。佛教化眾生的時候,佛在前面了,後面千二百五十比丘雁字排開,這在經書裡邊講是很莊嚴的。
  • 了解三寶·之四·隨念三寶(繫念佛法僧的正確方法)
    佛陀答覆道:「作為聖弟子」,「若信則能成,若不信則不然;若發勤則能成,若懈怠則不然;若繫念期能成,若妄念則不然;若得定則能成,若不得定則不然;若慧期能成,若不得慧則不然。(五根、五力)」隨後,佛陀就為摩訶男開示了「六隨念」法。
  • 《華嚴經》中說佛陀當年成道之處,有十種殊勝之處(一)
    唐代法藏大師的《華嚴經探玄記》中說: 佛陀當年示現成道所處的大地,是以金剛為地體的。換言之,它是金剛不壞之地,而且還具足了種種淨嚴之相。 什麼叫做淨嚴呢? 《探玄記》中說:「垢無不盡曰淨,德無不滿曰嚴。
  • 佛陀先說苦聖諦,方能令眾生信解善法,離苦得樂
    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說,諸天諸人,見到佛將涅槃,如同慈父離世一般無助痛哭,一切龍天護法部眾,也因佛陀涅槃而表現出巨大的憂愁苦懼。佛陀入滅之時,一切草木、藥樹、華葉都在那一剎那剖裂開來,須彌山王的層層眾生,因憂懼愁苦的緣故,也使山河大地幾欲傾頹摧折。須知,佛所入滅的,並非是如來的法身,而是應化於娑婆世界的化身。
  • 佛陀累世修行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
    是故現捨入於涅槃。迦葉。當知佛是常法不變易法。汝等於是第一義中應勤精進一心修習。既修習已廣為人說。——大般涅槃經卷三佛陀累世修行善業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其實釋迦牟尼佛是根據眾生因緣隨機示現教法,如同佛說處處經裡面說的那樣,佛舍餘壽命二十年,有三種因緣,一是因為世人貪著色身。
  • 四十二章經 是佛陀對眾生學佛的四十二個勸誡
    是佛陀對眾生的四十二個苦口婆心的學佛勸誡。熟讀四十二章經,不斷理解四十二章經,將對佛法、禪修、覺悟、解脫、涅槃成佛有個全面、簡明的了解和認識。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後,這樣認為,一個人能夠安住在甚深的大禪定當中,降伏自己內心的貪嗔痴諸魔,脫離內心的貪慾和痛苦,時刻保持在寧靜之中是最好的。
  • 法念住|體證真理,邁向解脫:四聖諦
    體證真理,邁向解脫:四聖諦法念住的最後是四聖諦隨觀,「聖諦」是神聖、真諦的意思。四聖諦分別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是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的內容,它傳遞佛陀證悟的真髓,也是佛法的核心義理。ì 滅聖諦:息滅渴愛後,達到涅槃的情況,此需透過見道的體證力量去斷除潛伏的煩惱。ì 道聖諦:導致苦滅之道,即八正道。其中,正見和正思惟屬慧學;正語、正業和正命屬戒學; 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屬定學。
  • 法海禪師問道開悟,無法印無苦集滅道
    六祖道:「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禪師一聽,言下大悟,遂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六祖大師說:前邊的念不要生,這就是心。後邊的念不要滅,(活在當下)這就是佛。
  • 詞語解釋:何為「四聖諦」!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聊到過緣起是佛法的根本,而佛陀也因證得「緣起」來成佛,但緣起看似簡單實則深奧難懂,因此佛陀便以「四聖諦」來向大家傳法,以此透過生死解脫來講解緣起。如果說,「緣起」是佛陀證得成佛「自受用」,那「四聖諦」就是利益大家的「他受用」。
  • 何謂「法念住」,與五蓋、五取蘊什麼關係?
    法念住,首先是觀察五蓋;去除心的障礙後;再就五取蘊、六入處覺察有情的身心活動;之後隨觀七覺支,將心導向覺悟;最後隨觀四聖諦,徹底體證涅槃,導向解脫。一:法念住概說四念住中的第四念住是「法念住」。法念住的修習範圍很廣,內容分別是:五蓋、五取蘊、六入處、七覺支、四聖諦。法念住的觀照所緣,將牽涉到色法、心法及其之間的緣起,因此,法念住的的範疇,涵蓋全部的有為法(緣生法)和無為法(涅槃)。
  • 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
    其形呈忿怒相,由諸毛孔流出火焰,四臂具足,右手執劍,下手持索,左手持棒,下手持三股叉,一一器杖皆起火焰;佛經有載,則非忿怒之形,四臂之器杖亦有別。此外,餘經所載,更有異形。依佛經中所說,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三千大千世界有無量百千萬眾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大家因佛陀入滅而哽咽啼泣悲惱,還有無量的諸天大眾及釋提桓因等也都來供養佛陀。
  • 佛陀初說法之日的紀念——苦集滅道四聖諦
    ▲釋迦佛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聖諦六月初四日,是世尊釋迦牟尼佛在人間首次宣說佛法的重要紀念日。在鹿野苑,佛陀向憍陳如等五位比丘弟子,講說了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要,五位比丘弟子對佛陀所說之法,領受奉行,從而證悟了阿羅漢的聖果。在大乘佛法興起以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菩薩道,是廣大佛子所信受的成佛之道。而已經進入寂靜涅槃的阿羅漢,也會在佛陀度一切眾生皆入一佛乘的悲心大願攝受下,回小向大,證悟無上菩提。
  • 《心經》:無苦集滅道:生死即涅槃
    現在再來看《心經》的經文:「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這四個字,佛教叫做四聖諦,也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聖諦,就是四種聖人們所覺悟到的真理。這裡面的聲聞乘,就是親自聽到了佛陀的言說音聲、說法教義,參悟四聖諦的教義而悟道的。四諦是聲聞乘得以修行證果的理論。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講經說法的時候,給五比丘開示的就是四諦的教理。
  • 佛陀所示地藏菩薩的無量功德
    佛陀如旭日普照高山天宮,統佛道之一乘,流暉於鹿苑,轉四諦之輪,雖為一切眾生分發珍寶,卻無一絲雜亂,如一雲普雨花草樹木。自從佛陀涅槃,慧日下沉,成就者日漸凋零,聖者亦開始憂慮,佛陀之語甚深難解,後學之輩孤陋寡聞,更難親承。何況正法已過,末法已久,眾生的定慧、福德皆不能與佛陀在世時相比,對於佛法的信受也不夠純熟,一乘、三乘之佛法如何示其同源呢?
  • 娑婆詩.慈悲佛陀眾生想知道的在這首詩(作者:善知識念佛人)
    娑婆詩.慈悲佛陀廣渡一切佛緣眾生作者:善知識念佛人)除佛不是眾生以外,菩薩聲聞緣覺以及。好莊嚴其佛陀聖身,眾生要明白佛不是。眾生唯佛能渡眾生,所以諸佛不是眾生。諸佛世尊大慈大悲,救渡一切佛緣眾生。何為與佛有緣眾生,孝敬父母諸惡莫作。時常淨信勤念佛號,莫犯五逆彌天大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 佛陀入滅前所說的「寂滅為樂」,是讓眾生惜時如金,刻苦用功嗎?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佛者,覺悟之人也。釋迦牟尼佛本為迦毗羅衛國王子,經籍中記載,他二十九歲出家,用了六年的時間苦修,最後在三十五歲那年,睹明星而悟道。隨後週遊古印度,弘化說法,在八十歲示現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