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訊)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19央視財經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賦能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探討中國發展戰略、發展思路,適應全球競爭的新格局。
部委領導、經濟學家、企業家等重量級嘉賓出席論壇,共同研討2020年中國經濟形勢,貫徹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點明方向。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當前,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步伐。
如何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助推高質量發展?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論壇上表示,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這是工業的基礎能力。「四基」是工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它也是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石,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 李毅中
近幾年,業界開展的「強基工程」,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要分行業查找行業的「四基」問題,然後制定「一攬子」突破項目的方案。
二、大力開展創建製造業的「單向冠軍」和工業「小巨人」行動。
三、打造各類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平臺。這個服務平臺推動網際網路等現有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行業的跨界融合。
以下是致辭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企業家、各位朋友,祝賀央視財經論壇成功舉辦。論壇要我就「夯實實業根基」這個話題做個發言,我想從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提升工業基礎能力說起。
昨天(12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談到當前的重點工作,在第五項工作「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中有這麼一句話,再次強調了「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我看了以後感到很振奮。中央再一次把基礎工作、基層建設,把基礎能力提到這樣一個高的位置上。
什麼是工業基礎能力呢?《中國製造2025》提出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這是工業的基礎能力。「四基」是工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它也是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石,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不客氣地講,在談5G的同時,不要忘記提「四基」,我覺得「四基」提的很不夠。
「四基」之間緊密聯繫,它組成了工業基礎能力。我們看一看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第一,是眾多的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它組合成了整機,而相關的物理單元集合在一起形成生產線,所以零部件和元器件是生產線的基礎。二是若干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變化,它合成了工藝技術路線,只有先進的基礎工藝,才能有先進的技術經濟指標。三是無論是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還是半導體材料、化工原材料,都是所有工業製品的母體,材料太重要了。四是產業技術基礎包括了實驗的設施、質量檢測認證、計量的標準核檢、技術信息等服務平臺,這些都是技術創新必要手段。
「四基」不強集中表現在一些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材料的自給率,不客氣地講只有1/3。在2015年我們制定《中國製造2025》的時候,當時的自給率只有20%,現在是1/3,到2020年達到40%,2025年達到70%,我們現在還大量依賴進口。產業技術基礎支撐薄弱,無論是質量、計量、實驗、安全等等這些支撐能力還比較薄弱。「四基」不強,難以實現精準製造和智能製造,難以提升工業供給能力和水平。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怎麼能談到智能化。
近幾年,業界開展「強基工程」有一些措施應該總結一下還是行之有效的,大概有下面幾個措施,我分別說一說:
一、要分行業查找行業的「四基」問題,然後制定「一攬子」突破項目的方案。前不久,工信部和財政部已經發布了《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其中列出了十大先進位造一攬子突破行動的項目明細,核心零部件元器件80種,關鍵基礎材料20種,先進工藝30項,就梳理了一下十大先進位造領域有這麼多的弱項應該加以突破。我建議其他行業,包括傳統製造行業也要列出明細一一落實。「一攬子」不是事無巨細,而是抓住行業的重點、難點和痛點,對「四基」通盤研究,多措並舉,從而提升我們行業的能力和水平。比如高檔數控工具機就要抓住數控系統以及工具機的主軸、導軌、軸承等行動系統,一個控制系統、一個行動系統。再比如機器人,種類很多,但是它的弱項還是在磁浮電機、減速器等等系統,所以要一攬子解決,這是一個有力的措施,就是對一個行業來講要一攬子解決。
二、對跨行業通用重點產品為龍頭開展一條龍的協同攻關。跨行業,剛才講的是一個行業,有許多相近的行業它也有相近的產品和工藝,組織一個產業鏈的協同攻關。比如說各類工具機設備的控制器,用在各類生產線的控制系統,包括了控制方案以及儀表儀器等硬體,他們有許多共同點。在上面我講的財政部和工信部的實施指南裡,列出了16項一條龍應用計劃,其中就包括了傳感器、控制器、控制系統這三項。再比如像高鐵動車組的軸承和地鐵、城軌車輛的軸承,它有共同的相近的應用場景
三、「產學研用」相結合,組織核心關鍵和共性技術攻關,並且把它轉化為行業專用的工程技術,把這個技術注入「四基」。我建議在「產學研」後面加一個「用」字,一個含義它是動詞,要應用,因為研發的目的全在於用,只有用才進入了市場,只有用才能不斷地改進完善。另一個含義它是個名詞,那指的是「用戶」,用戶要自始至終參與到研發的全過程,這樣可以給我們研發研製提供實踐經驗,提出使用要求和改進的建議,重創重包,可以縮短研發時間,提高研發效率。用戶參與了,有助於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用戶參加了,它就和我們研發單位結成了聯盟,有了感情,他了解這個產品的研發過程,他願意用,他敢於用。「四基」技術含量高,需要新進行的持續提升。
四、大力開展創建製造業的「單向冠軍」和工業「小巨人」行動。借鑑德國和日本的經驗,以及我們工業界常年的探索實踐,都證明開展「單向冠軍」、「小巨人」這樣的活動對提升「四基」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從2016年開始,我們實行了製造業「單向冠軍」企業和產品已向社會公布了三批,再過一個禮拜要公布第四批。我算了一下,累計514家,這個數字還不多,但是有了一個好的開端,他們為行業樹立了標杆和榜樣。
他們的共同點有四個:一是專注自主。長期專注核心產品,堅守主業,幾十年來研究一個產品,潛心研製,追求卓越。二是創新驅動。從前三批獲得稱號的企業和產品分析,這些「單向冠軍」的企業平均一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28項,這個不容易,一個企業,而且往往是中小企業有這麼多的發明專家。三是質量為先。精準製造、智能製造,產品和服務的先進性、可靠性、穩定性,對於環境的適應性和壽命周期,它在行業領先,很多在國際領先。四是擴展市場。他們的主營產品市場佔有率在全球排行前三名,如果不是前三名,進入不了「單向冠軍」,這個指標還是很過硬的。如果我們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能達到「單向冠軍」的水準,進而成長為專精、特精的「小巨人」,我國製造業水平就會大大的提升。
五、打造各類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平臺。工信部已經出臺了一個文件,叫《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管理辦法》,支持各類專業、各種所有制的平臺為社會服務。這個平臺有兩類:一類是試驗檢測認證的,它應該具有資質,應該由相關部門授權;另一類是技術管理諮詢服務的應該放開市場化運作。
這幾年信息服務平臺應運而生,為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由於它們的資歷和財力有限,它自己沒有能力去開發,那麼這個服務平臺就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了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從而推動了網際網路等現有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行業的跨界融合。
以上「四基」工程主要還是著眼於技術和裝備,從物的方面提出的。那麼提升工業基礎能力還要從基礎工作、基層建設、人員基本素質等等這個管理的層面,從人的層面而努力,某種意義上顯得更為必要,當然這是另外一個範疇的問題,還需要另外專門研討。
耽誤大家的時間,講得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