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宗祠探訪,尋一抹歷史記憶

2020-12-22 騰訊網

祠堂是子孫後世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是懷抱祖德、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傳統表現

近年來,為弘揚新風,南平市延平區引導發動民間力量自覺改造祠堂,在「三堂」(祠堂、廟堂、禮堂)內引入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好樣榜、壽星榜等「五榜」,有的祠堂還建成圖書館、青少年教育基地、曲藝社等,古老的祠堂「老樹春深更著花」,成為傳播精神文明的殿堂。

在延平境內,隨處可見各種構造精巧,古樸莊重的祠宇,這些祠堂建築規模大小不一,風格兼具濃鬱的地方色彩,形成了一道道奇異的風景線。

遊定夫祠

遊定夫祠前廳

遊定夫祠坐落在南山鎮鳳池村。建於元延祐三年(1316),明清時四次重修,現為清道光年十七年(1837)建築。該祠坐東北朝西南,佔地面積1085平方米,建築面積646平方米,平面呈「金」字形狀,左右兩口荷池恰似金字兩點。

遊定夫祠內景

中軸線上依次為門樓、庭院、天井、荷池、前堂、大堂,四面圍牆,內分東西兩院。大堂的額枋懸有宋理宗御賜的金子「御贊匾」和遊居敬題《祭祠堂有述》詩牌等8塊牌匾。1996年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龜山祠

楊龜山祠

楊龜山祠坐落在水南街道玉地村。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989年被大火燒毀,1997年重建。大堂供祀「文靖龜山先生神位」,左、右為「清白流風」「程門立雪」匾額,石柱刻歷代名人對聯,如「斯文上續三千載,吾道南來第一家」,左廂房為「龜山文物室」;大堂左右是「仁、義、禮、智」四大房紀念堂。祠內偏房設有楊龜山紀念館,館內藏有清康熙御書「程氏正宗」墨寶真跡及楊時的著作、畫像、祖訓等珍貴文物和墨寶。2000年列人第六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知堂

四知堂

四知堂坐落在太平鎮楊厝村,取自東漢名士楊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之理拒賄黃金的典故,是楊氏後裔廣泛使用的知名堂號。

四知堂內古代捷報

祠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20年前後),原有祖堂15間以及堂前四井三塘,總面積1600平方米。該祠奉祀當地楊氏開基祖南公(楊時五世孫)。「文革「時,祠堂毀損嚴重。1992年重新修復,簡縮為二井一塘的建制。

羅從彥祠

羅從彥祠

羅從彥祠坐落在水南街道羅源村。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已有500多年歷史。

羅從彥祠

祠堂主體坐南朝北,呈三進三開式構造,現存有門樓、御書樓、大殿三個部分。御書樓珍藏清康熙御書「奧學清節」,中堂掛羅氏先祖畫像及「尼山正脈」匾。大殿為單簷歇山頂抬梁式建築,內安放羅從彥的銅坐像,上懸「東南道脈」匾。2011年,羅氏後裔按照舊制在祠堂外重建牌樓。1994年列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延平祠

李延平祠

李延平祠坐落在夏道鎮徐洋村,於清代重建。

李延平祠內景

原祠堂四進三廳堂,四周厚牆高築。大堂高大壯觀,氣勢雄偉。大門橫楣「李氏宗祠」,祠堂大廳柱聯「斯文上續三千載,吾道南來第三家」。

李延平祠內景

因水口電站建設,庫區淹沒,拆除祠堂前二廳,保留高堂大廳。1994年,李氏後裔集資修整,恢復古蹟。2000年列人第六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延陵堂

延陵堂

延陵堂坐落於南山鎮。建於宋末元初,原有三進一林園,後因火災焚毀,清康熙年間重建。「文革」時,祠內建築物和文物損毀嚴重,1992年重修。現祠佔地面積3903平方米,有主體建築物2棟,院內檀香、松柏綠樹成蔭。祠內祀泰伯公及南山歷代先祖。祠內存有唐、宋、民國年代7塊碑文。2005年省文聯授予「八閩名祠」稱號,2012年被延平區政府列為不可移動文物單位。

狀元祠

狀元祠

狀元祠坐落在峽陽鎮,即應氏狀元祠。原系峽陽應氏七世祖應珍狀元的塘樓,歷經多次焚毀與重建,現祠為1993年建造。祠堂面向北方,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分主廳、前樓、後樓(包括陳列室等)、廚房四大部分。主廳建築系單簷懸山頂,穿鬥式木結構,堂中設龕,主祀狀元應珍及峽陽應氏四世祖、宋武威將軍應環秀,中奉應世哲及夫人的神位牌。該祠堂號雁翼堂,郡望汝南。祠內保存明朝瓷罐、清朝乾隆御封誥命匾及歷代名家名人墨寶、詩文等。2015年列入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義陽堂

義陽堂

義陽堂坐落在南山鎮大壩村,即大壩沛國朱氏宗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07-1567),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祠堂坐南向北,中軸線上依次分布有門樓、庭院、天井、花臺、前堂、中堂。

百忍堂

百忍堂

百忍堂坐落在峽陽鎮,即張氏宗祠。清乾隆元年(1736)建祠。祠坐西朝東,由門樓、戲臺、天井、大堂等組成,佔地271.4平方米、大門柱上鐫刻「世守百忍之訓,家垂兩銘之風」楹聯。正堂書百忍堂號。清同治御賜「百忍世家」金匾,現藏南平市博物館。1994年列入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平堂

高平堂

高平堂坐落在峽陽鎮,即範氏祠堂。始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距今有500多年歷史。期間多次修葺,色彩奪目,古韻猶存。殿宇雄偉,飛簷翹角,五鬥三星拱頂雕飾精巧。堂中存有修於清光緒四年(1878)族譜《範氏宗譜》,為閩北迄今發現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族譜。

潁川堂

潁川堂

潁川堂坐落在樟湖鎮,即陳氏宗祠。始建於明代。水口電站建成後,以原後門祠堂原拆原建。廟堂土木結構,中大門牆上門題有「陳氏宗祠」。

立雪堂

遊定夫立雪堂

遊定夫立雪堂坐落於王臺鎮九坍村,原名「永隆堂」。由遊酢五代孫遊錫疇於1269年在皇帝賜「御書閣」遺址上所建,1989年更名為「立雪堂」。祠坐南朝北,三進結構。四周土牆,結構精美,工藝巧妙,為閩北古代特色建築風格。祠內陳列著歷代遊氏先祖之塑像、牌匾及宗譜。堂內有「遊氏宗族家聲遠,遊酢立雪美名揚」柱聯。

安定堂

安定堂

安定堂坐落在樟湖鎮閩江邊唯一的原始森林群落——胡厝林內,即胡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1991年因水口電站建設,舊址淹沒,現祠為復建。祠背山面江,為硬山頂抬梁式架構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祠堂門前立有兩對表功旗杆。門上懸掛「安定堂」牌匾,左右柱刻「著史家留三尺硯,過門人識百花村」。大堂3對4米多高方形石柱為舊祠遺物,上刻「要好兒孫從尊祖敬宗起,欲光門第還是讀書積善來」等柱聯。

供稿單位:延平記憶編委會

相關焦點

  • 閩北記憶|延平:宗祠探訪,尋一抹歷史記憶
    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已有500多年歷史。 李延平祠 大門橫楣「李氏宗祠」,祠堂大廳柱聯「斯文上續三千載,吾道南來第三家」。
  • 百年劉氏大宗祠續寫歷史變遷
    劉氏大宗祠 瀝東社區的眾多宗祠都歷史悠久 但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 在江夏村就有一間劉氏大宗祠 它保存得比較好 同時體現出清代的建築風格 今天,小編帶你一起來了解下 位於江夏村的劉氏大宗祠
  • ...世代傳——探訪「四川省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升庵桂湖暨楊氏宗祠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任然 文/攝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藏在小村深處的楊氏宗祠並不難找。村口,樹立著一座名為「升庵故裡坊」的高大牌坊,進村的蜿蜒小路上,處處可見楊升庵生平簡介、清風事跡、家教家訓等各種宣傳小畫。
  • 探訪安徽武研搏擊俱樂部,與少年隊員零距離交流,尋搏擊運動魅力
    2020年7月10日,探訪位於合肥市包河工業園的武研搏擊俱樂部,與少年搏擊散打隊員零距離交流,尋搏擊運動的魅力,體驗他們訓練的艱辛和汗水。圖為隊員們正在訓練。2020年7月10日,探訪位於合肥市包河工業園的武研搏擊俱樂部,與少年搏擊散打隊員零距離交流,尋搏擊運動的魅力,體驗他們訓練的艱辛和汗水。圖為隊員們正在訓練。
  • 200多年歷史的祠堂,不但文化底蘊深厚,還是雲南最洋氣的宗祠
    在多民族的融合的雲南,多元化的地域風情、多樣性的文化元素,保存著多種建築風格的祠堂,逐漸成為遊客參觀的熱點,成為了解雲南歷史和文化的窗口。去年曾經來雲南旅遊,遊覽過幾家非常有特色的祠堂,今天林木帶大家走進雲南最洋氣的一家祠堂,也就是寸氏宗祠,透過祠堂裡建築與記載,可以感受一個家族的輝煌與傳統。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祠堂,實為中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祠還悠久
    《破冰行動》收視爆棚之後,茶東村也開始進入全國人民的視線,很多人從外地慕名前來探訪,才發現這個茶東村雖然並不是塔寨村,但村中古蹟遍布,不僅有400多年歷史的陳氏宗祠,還有「東來圩」遺址、關帝廟及清代時期建立的茶東公園等名勝古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 古氏宗祠「紅色」縈繞
    古氏宗祠景色。九月初,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中,位於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南橋村檳榔山14號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古氏宗祠)入選其中。入選後,作為紅色革命基地的古氏宗祠,在主題教育與紅色文化中的意義將被進一步挖掘。中山市五桂山區作為華南地區抗擊日軍的主戰場之一,建立了覆蓋100萬人口、1000平方公裡遊擊區。目前,五桂山區遺留下了多處紅色革命遺址,主要集中在五桂山區腹地,古氏宗祠是其中最為出名的一處。
  • 石氏宗祠彰顯大姓望族
    湖北大冶石任村石氏宗祠 寧遠石氏宗祠 江西南康和諧城石氏宗祠
  • 最美宗祠,南康龍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巍巍南山,南康和諧城龍氏宗祠流光溢彩南康百家姓和諧城龍氏宗祠>(龍氏宗祠)(龍氏宗祠內景)宗祠的建成得到了眾多宗親的支持理事會成員不辭辛苦跟隨小南一起認識下吧(水南高樓上龍屋宗親樂捐榜)(龍華鄉雙江黃竹塘龍屋宗親樂捐榜)(唐江鎮貫子壠宗親樂捐榜)(南康潭口宗親樂捐榜)還有這些龍氏宗親為宗祠的興建出力
  • 八步古村落——臨賀故城宗祠群
    臨賀故城宗祠群位於河西城池內,現存有王、鄧、龍、劉、李、廖、邱、鄒、岑、陳、羅、莫、張、楊、黃、謝、潘、鍾、蘇、黎、秦、蔡等總共24座姓氏宗祠。這些宗祠的建築年代始於明朝,清朝達到高潮,大部分為清朝中期所建。在一座具有行政、軍事、商業、學宮、民居為一體的古代城池中,同時存在著這麼多姓氏宗祠建築,在全國古代城池中是極為罕見的。
  • 廣東中山:南朗左步村,歷史名人眾多,一起去看看
    左步村,位於中山南朗鎮,該村有600多年歷史,是孫中山的祖居地, 該村也是著名的首家民族資本企業的創辦人方舉贊、粵漢鐵路總監歐庚祥、影星阮玲玉、漫畫家方成、革命家歐初等名人的家鄉。(南朗左步村)歐氏宗祠,村子主要有三姓:歐、孫、阮,各有宗祠,而又各出了些人物。
  • 福鼎有人因修宗祠正被追究責任
    宗祠拆舊建新需謹慎 規範修繕,不可任性 2020年2月至3月間,福鼎市太姥山鎮屯頭村部分村民在明知屯頭黃氏宗祠(含麟江歷史紀念堂)系已列入「福鼎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情況下,還組織人員對其拆除重建。
  • 新餘老祠堂的記憶——百年風霜惇慵堂,凝望梧岡聽雨聲
    今天,讓我們走進觀下宗祠,一覽先賢的遺風,撫摸歷史的根脈,感受文化的驚豔吧。歷史之餘音探訪祠堂前,不妨先追溯下它的主人彭氏歷史。據《彭氏族譜》記載:彭姓是顓頊帝的贏姓之後,起源江蘇徐州,祖宗彭祖又彭鏗是顓頊帝的五世孫,因堯封地大彭而以地得氏,歷虞夏而周秦,歷周秦而西漢,其間支分派別莫記其詳。
  • 延平大橋助航標誌設計施工及橋區航道炸礁工程通過驗收
    「延平大橋助航標誌設計施工及橋區航道炸礁工程的順利驗收,能有效地改善閩江的通航條件,為重現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建設富美新南平創造有利條件。」6月29日,南平市土發集團市高鐵片區開發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經理鄭垂孟介紹,延平大橋助航標誌設計施工總承包工程及橋區航道炸礁工程竣工並通過驗收委員會驗收。驗收委員會本著嚴格工程質量、驗收標準、滿足使用功能的原則開展驗收工作,認真聽取施工、監理、設計單位對大橋助航標誌設計施工總承包工程及橋區航道炸礁工程建設情況匯報,並詳細查閱工程內業資料、現場查看工程實體質量等。
  • 探訪香港歷史博物館
    位於香港尖沙咀的香港歷史博物館,共耗資3億9千萬港元興建,於1998年開放。香港歷史博物館為市民及遊客介紹香港的歷史,展覽內容包括香港及南中國一帶的考古發現、珍貴文物及資料等;涵蓋自然生態、民間風俗及歷史發展,呈現香港四億年來的自然生態環境及歷史故事。博物館總樓面面積18,500平方米,常設展廳佔地7000平方米,並經常舉辦包括香港掌故等主題展覽。圖為講述香港故事的主題展覽。
  • 歷史時光中的洄遊:一位歷史學者的「尋宋」之旅
    但與一般困守書齋、埋頭書堆的學者不同,作者在翻讀史料之餘,他更渴望回到歷史事件發生的現場,直接面對殘存的歷史遺蹟,通過觸摸真實的歷史文物,來尋找對於歷史的真切感受。為了達成這個願望,他寧願花費四年時間,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跨越十餘省份,行程近十萬華裡,完成了四十餘次尋宋之旅。最終,這些實地探訪的所得所思,結集成了《尋宋》一書。
  • 霞浦滎陽文化研究會隆重召開「霞浦鄭氏宗祠落成慶典」大會
    元月六日上午,福建省霞浦縣級文物保護點鄭氏宗祠理事會,在松城「旗下街」隆重舉辦鄭氏宗祠落成暨慶典大會。祠內張掛來自海內海賀聯50多幅,海外僑胞鄭紹安、鄭紹旗以及上海商會會長鄭建斌、事業家鄭世鼎、鄭垂生、鄭垂旺等專程從新加坡或國內趕回參會。
  • 中山古氏宗祠:擦亮紅色印記 傳承革命精神
    近日,記者來到古氏宗祠,看見三三兩兩的工人拿著工具,在宗祠前的空地上,安裝更換消防設施。南橋村黨支部書記甘少光表示,近年來,他們通過修繕、派專人管理等措施,加強保護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舊址,以鼓舞年輕一代學習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 組圖:走進海陽市祥東村,參觀百餘年前的孫氏宗祠
    實際上,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這裡都屬於萊陽管轄,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才劃到了海陽。從行村鎮駐地出發,向西走到南廒子村附近轉到北面,過了迎春村之後,就可以到達祥東村。根據村志記載,祥東村有400多戶人家,包括孫、呂、翟、趙、張、宋等姓氏,其中以孫姓居多。
  • 尋鎮浙江金華|芝英古鎮,濃濃鄉愁藏在座座祠堂中
    境內溪流縱貫,塘潭密布,山襯水美,水映山輝,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古鎮形若寶盆,形成獨特的鐘靈勝地。芝英古鎮建成於1700多年前的東晉,位於永康市中部,總面積68平方公裡。2014年被列為第六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格局保存完整,以「小宗祠堂」為中心,向四周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