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新摘商業評論,作者三方,創業邦經授權轉載。封面圖來自壹圖網。
或許,這些嘗試放在時代轉型的大背景下只是中國一隅,但當無數個中小產業帶集體走上轉型之路,這也匯聚成了中國經濟的底層韌性。
中國北方有一個小鎮,面積不足100平方公裡,卻生產了全國一半的地毯。
其中又有三分之一,來自劉氏家族。今年31歲的劉銘君是第三代傳人,也是家裡唯一開網店的。清朝康熙年間,天津武清縣崔黃口鎮生產出第一張地毯。上世紀50年代,這裡湧現大量地毯加工點,劉家也逐漸成為了地毯大戶。
改革開放前,劉銘君的祖父是鄉鎮企業老廠長。90年代,劉銘君的父親接手地毯生意,開設了崔黃口鎮第一個私人地毯廠。2015年,劉銘君從加拿大回國,搭建了全國第一個地毯垂直電商網站。這個嘗試反響平平,卻為全家的地毯生意找到新的增長點。
現在,劉銘君的重心放在第三方電商平臺上。去年全年,她家地毯出口5000多萬,電商零售3000多萬。五年前,地毯出口是1億,電商零售是0。兩個做外貿生意的叔叔,20年前受大哥影響開了地毯廠,現在也準備讓下一代開網店了。
劉家祖輩將地毯變成一樁成熟的生意。但最早吃網際網路螃蟹的,還不是做外貿的「正規軍」,而是早早發現了新銷售渠道的「遊擊隊」。比如隔壁村的張宏遠,二十來歲接觸電商,是拼多多上前十個開地毯網店的人。現在店鋪旺季日均2萬單,房子車子和工廠,都有了。
地毯不是剛需產品,行業規模不到50億元。可崔黃口卻有一半人做這樣的小生意,他們支撐了全鎮五分之一GDP。從零散加工點,到外貿大工廠,再到一個個網店,經營形態不斷變化。「地毯之鄉」的百年變革,既反映了天津紡織業的一角,也是中國產業帶的縮影。
中國還有無數這樣的特色小鎮。有人做羊絨,有人做紐扣,有人做皮草。讀懂這個存續了四百年的產業小鎮的故事,我們或許就能明白,中國經濟底層的韌性從何而來。
一張地毯怎麼變成上億張?
「我印象裡這邊種地就還行,但是特別富,每家每戶都在做手工編織。」
陳程功是崔黃口鎮商會秘書長,為了讓人了解「地毯之鄉」,特地搬來了磚頭厚的鎮志。上面記載:公元1667年康熙巡視,大宮城村侯氏給皇帝做地毯。村民根據皇帝行宮,命名了崔黃口鎮「九橋十八廟」。光緒年間,侯氏孫輩開設了崔黃口第一家地毯鋪。
崔黃口最早開始本土地毯生產。但這個生意真正發展起來,其實是靠外商。
20世紀初,中國宮廷的地毯,吸引了歐美人注意。外國人將從北京及中國西北買來的舊地毯,集中在天津裝船出口。久而久之,一些外國人希望複製這些地毯,認為在天津開店可以擴大貨源、節省轉運費。一戰後,天津三百多個地毯廠,大部分是外商所辦。
外商帶來了最早的現代化紡織技術,也為本地人示範了一條產業升級發展的道路。
小鎮真正的騰飛,與中國市場的發展密不可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小鎮工廠的地毯工藝開始飛速革新:起初是純手工編織,一人一天只能織幾釐米;2003年,手持刺槍的人一天能扎一平米,效率提高了十幾倍;2010年,剪花環節也不需要工人操刀,機器一天可以「列印」2000平米地毯。
一件商品的產量和質量提升,從來都不是只靠內部技術革新,更重要的是外部需求推動。
1973年出生的孫建友,初中畢業就去工廠剪花。他親身經歷了崔黃口外貿的興起,「以前外商找別人拿貨,後來發現中國的鄉鎮企業更便宜,就直接找我們下單了」。
1998年,崔黃口生產出第一個爆品——羔毛。原先做地毯要花十幾萬進口機器,這種毛毯自家買個小機器就可以生產,「需求特別大,大廠做不完的外貿訂單,散給下面的加工點,他們做其中一個工序。」孫建友說,龐大的需求和低門檻對撞,加速了地毯經濟崛起。
這一年,中國給聯合國氣象組織總部贈送了一塊「長城壁毯」。原產地崔黃口鎮開始為外界所知。這塊壁毯至少要編織3個月,生產之前還製作了幾幅樣品。前幾年,孫建友專門收藏了一塊,掛在自家的地毯展覽廳。有人想20萬買下,他還不同意。
「崔黃口鎮5萬戶籍人口,少部分年輕人外出讀書,留下來的2萬人從事地毯生意。」陳程功說,鎮上60歲以上的健康老人,幾乎人人製作地毯。「一個月五千收入,超過當地平均工資水平。」2018年,全鎮地毯行業年產值達到19.6億元,全鎮百姓八成收入來自這裡。
從清末生產出第一張地毯,到現在每年地毯數量上億,據統計,國內每十張地毯,八張來自崔黃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崔黃口終於成了名副其實的「地毯之鄉」。
產業集聚達到極致,就是優勢
崔黃口的地毯越來越多,孫建友卻感到寒意。
他一直做國內地毯批發生意,最多時候一年給四百個實體店供貨,有一年客戶減少了一半,「沒辦法,大家都轉移到線上去了」。
鎮上規模較大的都是外貿工廠,習慣跟大客戶打交道。面對網際網路衝擊,崔黃口人的第一反應是:建一個垂直電商平臺。整合全鎮的地毯資源,放到網上展示給客戶,不就行了麼?2015年,劉銘君承擔這一職責,在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毯誠網」。
可平臺沒有那麼好做,尤其是小眾行業。後來,這個網站成了崔黃口地毯對外展示的窗口,劉銘君把重心放到了綜合電商平臺。原本,她以為利用自家工廠的剩餘產能,就足夠應付幾個網店了。沒想到,第一年就積壓了不少庫存。
明明當時鎮上已有不少網店,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劉銘君去考察了一番。
2008年,有個崔黃口人返鄉,帶回了一個杭州媳婦。他開起了鎮上第一個地毯網店,儘管當時還沒有快遞點,商品只能通過郵局發送。
「他很賺錢,用平常老百姓的話說,又買樓房,又是大汽車開回家。」地毯工人張宏遠受到鼓舞,兩年後也出來「乾電商」:一個人,一根網線,一臺電腦,半年掙了4萬塊。打工一個月工資最多兩千,這堅定了他一直做下去的決心。
2010年,鎮上外貿佔九成,地毯供不應求。張宏遠四處收集工廠庫存,「哪有廠就去哪問,能賣你一塊兩塊的,都是關係好的熟人」,張宏遠印象裡,賣得最多的是一種客廳絲毯,一點花紋也沒有卻能賣爆。利潤還高,「進價50塊一平,賣出去120塊」。
劉銘君反應過來,不是地毯不適合電商平臺,而是思路要變了。
「我們通常以為開工廠利潤最大,但崔黃口產業集聚達到極致,拿貨的性價比反而更高。」
外貿訂單生產和針對中國市場的電商零售完全是兩回事。劉銘君說,近幾年興起一種熱轉印技術,先把圖案印在特殊的紙上,再通過高溫高壓轉移到布面上,「以前重工藝和技術,現在拼布料和花紋」。反映到工廠,就是要小批次多種類生產新品。
圍繞一張地毯,崔黃口做什麼的都有。劉銘君曾去蘇州採購布料,沒想到價格跟崔黃口一樣:她一人拿貨量太小,崔黃口很多專門賣布料的,價格能談到最低。實際上,她去蘇州最少也要訂一車,但在家門口「拿兩卷就行,還不用花精力和壓錢」。
劉銘君迅速調整模式:不用自家外貿工廠,外包四個小工廠做電商。
兩條線的產品也不一樣:外貿訂單規格各異,需要廠家專門定製;電商訂單規格差不多,關鍵是花色要豐富。現在,她的網店可以做到「當天下單、當天生產、當天發貨」,銷售額佔全家地毯生意的40%。
對於中國產業帶來說,性價比是最好的推廣
電商是個規模生意。這一點,張宏遠感觸更深。
2010年,他剛開始網上賣地毯時,因為信息不對稱,利潤能達到60%。隨著信息差的減少,三年後利潤降到了25%。消費者對地毯的要求越來越高,張宏遠也想去找一些新產品。2013年,他跟親戚合開了四個小工廠,去南方拿最新的布料,追趕國外設計潮流。
「一個好產品能吃三年,整體利潤馬上翻一倍。」但這只是當時的情況,如今每年崔黃口開發上萬種新品,張宏遠的利潤再次下滑。
他坦言,隨著開店的人越來越多,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劉銘君在尋找替代方案。比方說,網購銷量最大的布料是水晶絨,這種材質的地毯便宜、圖案多、易清洗。有商家正在考慮,減少包邊這個環節,改為加緊加厚布面,「這樣每平米少三塊錢,也能滿足消費者需求」。
但更多功夫要花在線上,即找到更多、更便宜的流量。
2016年,張宏遠發現朋友圈很多人在發「砍一刀」,於是成為拼多多上前十家地毯網店店主,「不用太複雜地運營,只要產品本身有性價比就能賣出去,利潤比淘寶高得多」。
張宏遠記得義烏有個在拼多多上賣門墊的商家,一場活動賣了37萬單,這是什麼概念?他指了指身旁嗡嗡作響的打單機,「得50個機子同時操作,一個印表機最快2秒出一單」。
雖然2013年他就開了工廠,但那是「跟姐幾個弄的小作坊」。隨著出貨量增多,2017年他正式擴充團隊,現在廠房面積1萬多平米。
2018年,他算了一筆帳:一單運費已經降到三塊錢,淘寶抽傭加起來七八個點,拼多多隻抽千分之六的手續費。這意味著,一樣的東西,「商家可以有更多空間返利給消費者」。
產業帶的規模優勢如今凸顯出來。張宏遠充分利用了產業帶成本低的特點,將過去追求「高溢價」的外貿思維調整為「用性價比贏得消費者」內需思維。
現在,張宏遠在拼多多的營銷成本佔銷售額的10%,其中一部分用來給消費者優惠促銷,形成性價比優勢。而與此同時,他在淘寶的營銷成本大概高5個點左右。
劉銘君年前開設拼多多店鋪,她發現拼多多前期掙大錢或許不容易,但起量很容易,量起來了,其它成本就能降低。合作的工廠接單會更穩,快遞成本也會下降。
「成本5塊錢,我們賣2塊錢,差的3塊就是推廣費,省下來推廣費給消費者促銷,還是比較值的。」她經營拼多多的邏輯,和去蘇州採購布料的邏輯相通:規模上來了,成本就下來了。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旺季,劉銘君正打算跟小二制定更詳細的計劃。上半年,她的店鋪剛開張就碰到疫情,半擱置狀態下,就已經賣掉了5萬單,「相信正式運營後,單量會漲得很快」。
穿越周期四百年
孫建友的地毯公司,位於崔黃口一座四層小樓,低層是廠房,中間是辦公室,樓上是地毯展覽廳。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幅山水掛毯,書桌旁放著半人高的地球儀,窗邊的顯示器監控廠房動態。窗外,村落隱藏在茫茫綠色中。
他原本是崔黃口地毯商的「保守派」。2015年,地毯進口業務量下滑,孫建友的第一反應是增加出口業務,「我是做高端地毯的,原本有點看不上網店」,現在他發現,新電商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今年5月,商務部發布的《中國產業帶數位化轉型》報告顯示,中國產業帶空間分布特色是:廣東和浙江是「兩核」,企業數量最多;東部沿海、長江中下遊和黃河中下遊為「三域」,產業帶最密集;零散分布的「多點式」產業帶,則主要分布在北方和中部地區。
我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其中,地級市或百億產值強縣有250多個產業帶,鎮一級有1000多個專業化垂直產業帶。全國地毯產值不足50億元,比不上一個大牌服裝品牌的年收入——顯然,崔黃口地毯是一個小產業帶。
但崔黃口也是極少數穿越周期的老產業帶。中國絕大多數產業帶都僅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多數都誕生發展於上世紀80-90年代。而崔黃口在四百年的發展中,緊緊抓住特色產業帶的集中優勢,不斷尋求轉型,在渠道轉型中實現產業升級。
三百多年前的清初,皇帝行宮開小鎮製作地毯的先河;一百多年前國門洞開,外商帶來了現代化紡織技術;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劉銘君的祖父成為鄉鎮企業帶頭人;2008年,杭州打工歸來的一個小夥子,開起了全鎮第一個地毯網店。
以張宏遠為代表的年輕人,正在開啟崔黃口地毯第五次產業革命。或許,這些嘗試放在時代轉型的大背景下只是中國一隅,但當無數個中小產業帶集體走上轉型之路,這也匯聚成了中國經濟的底層韌性。
缺乏研發設計能力、出口轉內銷沒有渠道、面對網際網路浪潮無所適從……中國產業帶的困境是相似的,方法卻不止一個。崔黃口人的答案是,先靠舶來技術發展本土產業,再靠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最後借新電商充分發揮產業帶優勢,挖掘內需市場。作為中國產業帶中難得的百年樣本,崔黃口的故事,也是中國經濟韌性的樣本。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