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團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2020-12-24 騰訊網

2018年被很多人稱為中國女團選秀元年,創造101掀起的全網狂歡,在2005年之後已經很少見到。今年,女團綜藝「捲土重來」再次引發了大量關注和討論。

在青春有你2第一周節目播出後,尚未登臺表演的虞書欣憑藉一聲「哇哦」居於助力榜第一位。

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觀眾,在觀看節目的時候都有個困惑——女團選拔究竟在選什麼?是唱歌跳舞的實力?還是顏值?還是……觀眾緣?

似乎沒有明確的邏輯,又仿佛有跡可循。

「女團」在英文中即「Girl Group」,指的是幾位以固定的組合形式一起唱歌、彼此和聲的女性歌手,即我們常說的「女子演唱組合」。這是最初的「女團」定義。

但我們現在說的「女團」,實際上定義更接近「女子偶像團體」。她們販賣的不只是音樂,更是一種幻想。

由於「女團」二字概念寬泛,加之大眾和媒體對其兩層定義的交錯使用,因此在這個概念上我們時常發生評判標準的混亂。

這篇文章試圖通過對女團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變史的梳理,來解答這個問題。

歐美女團

Girl Group定義了女子流行的音樂與態度

全世界已知最早的「女團」——The Three X Sisters

目前全世界已知最早的「女團」應該是美國1922年成立的The Three X Sisters(最早名為「The Hamilton Sisters and Fordyce」)。她們的表演脫胎自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歌舞雜耍秀。當時還出現了The Boswell Sisters、the Andrew Sisters等團體。

她們的風格比較接近當時白人樂界流行的叮砰巷(Tin Pan Alley)歌曲,就是我們很熟悉的早期老電影中類似《雪絨花》、《White Christmas》一類吸取了黑人爵士、藍調、搖擺樂卻又予以軟化、精緻化的風格。我們熟悉的「老上海爵士」也繼承自這種音樂類型。

Christina Aguilera在2007年的單曲《Candyman》就是在向The Andrew Sisters致敬。MV中展現了她們在戰時大受歡迎的場面。

真正搖撼了流行樂界、影響至今,乃至定義了當代Girl Group美學的,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黑人女子組合風潮。The Chantels、the Shirelles、the Supremes、the Velvelettes、the Marvelettes、the Ronettes等組合的爆發式出現,重新定義了當時的流行音樂,至今影響不輟。

從音樂史上看,她們的出現恰好處在早期搖滾樂的衰落(貓王Elvis Presley等)與英倫入侵(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之間,在音樂上混合doo-wop、搖滾樂和白人流行,歌詞內容多是青春洋溢的愛情題材,以溫柔甜美的和聲與一種理想化的純真情懷,作為Motown之聲的一部分,深刻影響了之後的R&B流行樂。她們提供著純粹的愉悅、簡單直接的傾訴、對愛情直白的企盼,定義了流行樂的核心母題。

可以說我們現在依舊深愛的「少女系流行」,仍然在重複著由60年代的黑人女子組合們塑造的美學。

60年代的Girl Group音樂是許多音樂傳奇的靈感繆斯。比如the Beatles就深受Girl Group音樂的影響,曾在專輯中翻唱the Marvelettes的名作《Please Mr. Postman》。

進入到90年代,最廣為人知的歐美女子組合是TLC、Spice Girls(辣妹)和Destiny’s Child(真命天女,Beyonce曾是其成員)。進入到21世紀,依然出現了the Pussycat Dolls、Girls Aloud、Little Mix、the Fifth Harmony等女子團體,但在影響力上不及前三者。

在她們身上,我們依舊可以看到60年代由Girl Group音樂定義的流行精神,只是在音樂上融入了當代R&B、Hip-hop的元素。

影響深遠的TLC、Spice Girls和Destiny’s Child

總而言之,在歐美女子演唱組合風潮中,50年代至60年代的黑人女子組合對流行樂審美的重定義最為重要。在那之前沒有人用如此直接的方式來做流行樂。黑人女性走到臺前,直白地唱出女性對愛情的衝動與渴望,在動聽的旋律和悅耳的節奏中擁抱自己的情感,同時具備了大眾化、年輕化傳播的土壤。

她們的音樂觸及並塑造了流行樂的本質——Simple、Catchy and True,簡單,抓耳,真實。這是後來的女子流行樂乃至大眾流行樂通行的審美根基。

日本女團

從販賣歌曲到販賣人設的轉變

日本70年代的女子組合Pink Lady

在上個世紀,東亞的流行音樂前線是日本。日本娛樂界定義了東亞女團不同於歐美女團的諸多玩法。後來發展為狂熱粉絲文化的「親衛隊」文化、現場與歌手互動應援的「打Call」和「Wota藝(ヲタ芸 )」、電視綜藝甄選女團、不斷替換補入成員的畢業制、販賣偶像人設等等,差不多全都發源自日本。

最初,日本的女子團體走的還是正統歌手的路線,但已經開始有一些娛樂化的偶像延伸。

在70年代末,日本出現了第一個大受歡迎的女子團體Pink Lady。她們的音樂能夠聽出歐美搖滾樂、R&B、Disco舞曲的影響,同時結合了些許日本傳統演歌的元素,在日本銷售額在1979年超過了7200萬美元。

她們在人氣巔峰期時僅靠9張單曲就達成了佔領Oricon單曲榜冠軍63周的歷史紀錄。這一冠軍周數紀錄直到2015年才被B』z用47張單曲打破。

她們同時是僅有的兩組進入美國公告牌Top40的藝術家之一,單曲《Kiss In The Dark》最高達到了37位。

Pink Lady已經算是當時日本流行文化中「偶像」的代表,她們唱歌、跳舞、拍電影、做節目,差不多就是當代藝人的樣板。在1977至1979年間,她們主持了9檔節目,日程安排的忙碌程度可見一斑。

儘管有一些偶像化的延伸,但Pink Lady走的還是我們想像中「正統歌手」的路,販賣的主要是「歌曲」。而之後秋元康創立的「小貓俱樂部」和AKB48的出現,則間接重塑了日本乃至整個東亞的娛樂文化,從「販賣歌曲」變成了「販賣人設」。

日本首個「養成系」女子組合「小貓俱樂部」

小貓俱樂部(おニャン子クラブ)算是「AKB之父」秋元康在27歲時的早期實驗品。組合起源於1985年富士電視臺的的節目《黃昏喵喵(夕やけニャンニャン)》選拔女子高中生。節目最初只是為了做一個「女高中生放課後的興趣小組」,人選不斷招募、不斷替換,但入選者的「業餘水平」反而引起了觀眾的親近感,獲得了爆炸性的商業成功。

當時小貓俱樂部其實迎合的是日本人對女高中生的幻想。比如她們的第一張單曲名字叫做《不要脫人家的水手服啦(セーラー服を脫がさないで)》,第二張單曲名字叫做《停手TEACHER(およしになってねTEACHER)》,聽起來多少有點擦邊球意味。

小貓俱樂部單曲《不要脫人家的水手服啦(セーラー服を脫がさないで)》

小貓俱樂部紅極一時,兩年即宣告解散。她們在巔峰期佔領了整個日本少女偶像界,但業餘的水平與接連不斷的醜聞,迅速引起了審美疲勞。

但曇花一現的小貓俱樂部創新的玩法基本奠定了日本乃至東亞後來的偶像女團文化的幾大關鍵要素——「綜藝甄選」,「親近感」,「畢業制」。

「綜藝甄選」現在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不作過多展開。

「親近感」的偶像區別於專業性的舞臺偶像,類似我們現在常說的「養成系」、「素人偶像」。就像後來AKB48的理念——要選的是班上第四第五漂亮的女生,因為第一第二漂亮的女生會讓人覺得高不可攀,第四第五漂亮的女生反而能夠給人一種能接近、能幻想的感覺。由此催生了「偶像宅」文化。

「畢業制」即會有成員不斷畢業、退出,也會有成員不斷被選拔、補入。這在後來1997年出道的早安少女組(モーニング娘。)中得到發揚光大。通過「畢業制」,早安少女組堅持了22年,前後共有44人加入,其中30人已畢業或退出,現籍成員共14人。

著名歌手工藤靜香也出自小貓俱樂部

以畢業輪替制堅持了22年的早安少女組

1997年,音樂製作人淳君通過電視臺綜藝《ASAYAN》發起歌唱比賽,將其中五名落選參與者組成歌唱團體,規定她們於五日內在五個城市中的指定地點推銷出五萬張單曲唱片以贏得出道機會。

1995年成立的日本美少女組合SPEED也曾紅極一時

2005年,秋元康捲土重來,成立了改變整個日本唱片工業的團體——AKB48

在從前「小貓俱樂部」的探索基礎上,AKB48以「可以面對面的偶像」為理念,在宅男聚集地秋葉原的劇場內幾乎每日進行公演。

AKB48中,AKB即秋葉原Akihabara的簡稱。其後其他各地的姐妹組合也沿用XXX48的模式。

自此,偶像不再是遠在天邊的存在,而是能夠出現在身旁、能夠展現出成長過程的偶像。這與當年「小貓俱樂部」的宗旨別無二致。

比如「AKB之顏「前田敦子就是一個長相普通、個性很害羞的人,但是她作為center之後在舞臺上閃閃發光,讓宅男覺得那個長相普通、個性害羞但也可以閃耀的人就是自己。

NMB48成員須藤凜凜花違反「戀愛禁令」,在總選中發布「結婚宣言」,引發粉絲大規模抵制

但AKB48通過公演、握手會等活動與粉絲近距離接觸,這個模式被加強、進化得更為嚴密、更易捕獲人心,也更易創造商業價值。

同時,到了AKB48成立的時候,潛規則「戀愛禁令」的明確,這種鄰家女孩的親近感變成了一種「戀愛實感」,讓幻想逼近真實,偶像的情感不屬於某個特定的人,而是屬於所有粉絲。這讓普通人與偶像的共情成為一種陪伴成長的「羈絆」。相比戀愛需要投入心力對方最後或許一無所獲,追星投入心力之後偶像就有實質上量的改變。她們仿佛一群「專業販賣幻想職業人員」,在一個虛幻的世界中,解決人群的空虛與不安全感。

當然,和小貓俱樂部一脈相承的擦邊球也沒有少,比如歌曲《裙擺飄飄(スカート、ひらり)》露出安全褲的舞蹈,一度招致爭議。

AKB48電視表演《裙擺飄飄(スカート、ひらり)》

和小貓俱樂部類似,AKB48在招募之初就不需要成員有任何專業的唱歌跳舞基礎,而是重在呈現女孩們成長、因粉絲的支持而努力的過程,因此粉絲會有一種「她在為了我而努力」、「我的意見她會傾聽」的強烈情感聯繫。

而這種情感聯繫最終被轉化成了金錢。主要通過「總選舉」和「握手會」的方式呈現。

AKB48總選舉現場

AKB48握手會現場

2009年開始,由於粉絲不滿意官方對單曲演唱者的分配,AKB48通過舉辦「總選舉」的方式來決定下一張單曲的錄製陣容,選舉票數由粉絲購買含有投票券的單曲CD決定。一般而言,排前列的女孩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粉絲們為了愛豆的未來,大批砸入金錢。

AKB48還會舉辦「握手會」活動,通過購買單曲抽選握手券,一般來說一張券能夠與愛豆握手說話5秒上下的時間,依具體情況調整。

通過這種變相刺激重複購買的形式,AKB48創造了巨額商業利潤,在2011年總銷售額甚至達到了168.2億日元,被華爾街稱為日本經濟的激勵者。

但我們也會發現,在這種模式下,音樂已經被異化成了一種「接近幻想」的入場券,娛樂產業不再販賣成熟的、專業的作品,而是販賣某種「人設」。

這種操作方式的成功,隨後深刻影響了整個東亞的娛樂文化。

AKB48真正成為國民女團是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她們到災區四處巡演,提高了國民好感度,再加上「Heavy Rotation」 (2010)和「戀愛幸運曲奇(戀するフォーチュンクッキー)」(2013)、還有隨著國民大河劇《阿淺來了》的主題曲《365日の紙飛行機》(2016)這些風靡一時的國民歌曲,一直保持熱度。現在隨著主力的畢業、運營的決策失誤,熱度已經不如從前。

當然,日本也有很多風格獨特的女子團體,比如重金屬風格的BABYMETAL,比如電子舞曲風格的Perfume等,在此不詳細展開。

韓國女團

從練習生制度到Produce101

初代韓國女團S.E.S

韓國最早一代的女團應該是1997年,由SM推出的三人女子組合S.E.S。當時SM旗下的H.O.T引爆韓流、取得了爆炸性的成功,隨後推出的S.E.S也成為了一代天團。

韓國的娛樂工業體系有著成熟而嚴苛的練習生制度,大部分藝人都是從練習生做起的,不少人在出道前都有著長時間的訓練史。熱愛唱跳、表演的年輕人們,通過日復一日的嚴格訓練,將自己提升到出道標準,等待站上臺前,接受大家的檢驗。

TWICE成員Jihyo在出道前訓練了近10年

從這個角度看,韓國偶像之前走的還是比較傳統的偶像路線,大部分唱跳能力與長相都基本過關、超越常人,才有出道資格,很少有「素人養成」的類型。幾代女團要在樂壇站穩腳跟,基本都要有動聽的作品與出色的舞臺表現力才能夠做到。

注重實力培養的工業化流程,以及韓國音樂界以BoA攻美等舉動不斷和外界交流的行為,最終孕育出了標誌性的K-Pop,及標誌性的審美風格——鮮豔的色彩、成熟的舞臺、無懈可擊的表演,及富有侵略性的繁複音樂製作手法。

這也是韓國女團最標誌性的歷史功績——鮮明的音樂、舞蹈和視覺風格,作為K-Pop的一部分,成為了一種成熟的、超越語言壁壘的、可輸出的流行文化樣板,背後以工業化的高標準為支撐。韓國目前的音樂水準也走在東亞各國最前,K-Pop的高標準甚至帶動了音樂產業其餘部分的高水準,以其並不寬廣的國土面積與人口數量來說,其歌手和樂手的水準堪稱奇蹟。

少女時代(GIRLS' GENERATION)的《Gee》和Wonder Girls的《Nobody》都是風靡全亞洲的大熱歌曲

BLACKPINK在2019年登上歐美一線音樂節Coachella

與之相應,韓國娛樂界倒是很少有過度消費人設的東西,基本還是業務能力說話,音樂質量為先。

但韓國女團的打造模式存在的問題,就是質量雖高,但工業感、模式感過重,從而可複製、迭代較快。不過這也正是娛樂工業過度成熟的副作用。

當然,隨著Produce101(也就是創造101原版)節目的播出,也有越來越多的偏養成系偶像出現。只是後來的腐敗醜聞,為這一模式也蒙上了不小的陰影。

中國女團

歌手與養成系的混戰

中國的「初代女團」城市少女

中國的「女團」風格也很多樣,有S.H.E、Twins這樣的青春流行系,有黑鴨子演唱組合這樣的正經和聲演唱系,有承襲自AKB48的SNH48、Sing女團這樣的養成系,有黑澀會美眉這樣比較綜藝娛樂化的偶像路線,也有注重亞文化的3unshine等。

中國最早的女團可以追溯到1985年在臺灣出道的城市少女,以青春愉悅的迪斯科舞曲為主。黑鴨子演唱組合在1992年出現。大小S的SOS在1993-1994年間成立,後來轉戰電視劇和綜藝主持。比較意外的是,大陸早在1997年推出的女子組合「青春美少女」已經經歷四代成員更迭,現在仍在發片。

大小S徐熙媛徐熙娣的組合S.O.S的第一張專輯

大體而言,中國女團人氣爆發的頂峰是在千禧年前後,以S.H.E、Twins等組合的流行為標誌。在21世紀初,S.H.E和Twins分別作為臺灣和香港樂壇的女團代表,體現了兩地造星模式的不同。

S.H.E的首張專輯《女生宿舍》

S.H.E在2000年因《宇宙2000實力美少女爭霸戰》而成立,2001以首張專輯《女生宿舍》正式出道。

S.H.E的音樂風格跨度比較大,很難概括,有歐美Hip-hop/R&B(比如首張專輯的主打是翻唱Destiny’s Child的《戀人未滿》),有比較可愛的偏日系舞曲(比如《美麗新世界》),有搖滾(《Super Star》,《痛快》),也有周杰倫式的中國風R&B、大批典型的臺式抒情等。非要做個劃分的話,大概還是teen-pop——洋溢著青春色彩,始終記錄真實而直接的少女情感

2019年,三人與華研合約到期後,暫未確定能否以組合形式繼續活動

S.H.E最大的優勢就是三人各具特色的聲音搭配在一起時呈現的流行價值。Selina的纖細甜美、Hebe的清亮集中與Ella的低沉有力讓她們在solo部分時各有閃光點,彼此和聲時又有種三頻通透的和諧感。她們也因此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歌曲的流行價值,從相對比較可愛風的歌,到稍微沉重一點的悲傷抒情,都能通過協調三人的演唱比重來完成。

Twins首張同名EP

相對來說,Twins的音樂港風要重很多。就音樂題材來說,她們前兩年的音樂相對比較偏校園風,從球場說到學生時代的明戀暗戀,從2003年收錄《下一站天后》的《Touch Of Love》開始趨於成熟,描寫更為細膩的愛情、社會感想。

音樂風格上,Twins的音樂「快歌更重,K歌更K,風格更多」,快節奏曲目借鑑更多歐陸電音和搖滾樂的影響,K歌則是典型的港樂抒情風格輔以少女特質。在2003之後,音樂風格則更為多元。以當年的專輯《Evolution》為例,她們可以從爵士唱到華爾茲,從拉丁唱到印度風,從藍調唱到搖滾,呈現出濃烈的世界風感覺。

Twins在2005、2006發行的兩張國語專輯

期間Twins曾在2005、2006發行國語專輯《見習愛神》和《八十塊環遊地球》進軍國語市場,有部分歌曲由臺灣製作團隊打造,就能聽出明顯的風格差異,更軟、更簡約、更凸顯人聲。相對而言確實還是香港製作團隊與她們的基因更合。

可以說,S.H.E和Twins都是當時在各自領域內做到了極致的女子團體。S.H.E在當紅期間偶像劇、主持等多面開花,Twins在電影與時尚方面也有豐富的涉獵。S.H.E因語言優勢,其音樂在泛華語圈關注度更高,Twins則在粵語區有著難以撼動的影響力。

當時同期還有楊丞琳所在的4 In Love(出道於2000年,《一千零一個願望》紅極一時),陳喬恩所在的七朵花(成立於2004年)。但在兩大巔峰女團的光芒之下,都未能獲得那樣現象及的影響力。2008年出道的BY2隨著唱片市場的衰弱,也未能掀起更高的關注度。

4 In Love、七朵花和BY2

自此,華語樂壇的女團進入了相對沉寂的時期,直到2012年SNH48的出現,才逐漸有了新的水花。雖然SNH48很少在大眾平臺上出現,其成員的大眾認知度也不及一線明星,但其吸金能力卻不可小覷。

SNH48總選畫面

SNH48每年的重頭戲和其模式來源AKB48一樣,也是總選舉。投票方式包括購買78元的EP(附贈投票權),線上購買50元的投票權,或者購買1680元的大盤(含48張票,折合每票35元左右)。以2017年為例,其300餘名成員共獲得330萬張投票,以最低價35元折合,其收入也已經超過億元。在SNH48巔峰期的2016-2018年,每年能為其所屬的絲芭傳媒帶來上億營收。

但SNH48依賴的「養成系偶像」模式,在2018年卻受到了大眾平臺的衝擊。《創造101》節目的熱播逐漸開始瓜分她們的蛋糕。在節目播出期間,關於楊超越舞臺實力的討論引發了一場又一場的網際網路風暴,這也是「養成系女子偶像」在國內第一次如此殘酷地出現在競技型平臺上。

創造101中成團的「火箭少女101」

最後節目選出11人,組成了活動兩年的限定團體「火箭少女101」,可以說是中國近幾年唯一具備廣泛大眾知名度的女子偶像團體,其成員組成基本囊括了各種女子偶像形態

在2018年,SNH系無人參加「創造101」。但面對市場被蠶食的衝擊,在今年舉辦的「青春有你2」中,SNH48派出了十餘名成員參選。

在千禧年的黃金時期,女子團體的收益主要還是來自唱片銷量、商業演出、廣告代言等。而到了SNH48入局、國內逐漸開始盛行「粉絲經濟」概念後,各種集資、刷榜、做數據、買代言、為偶像爭資源等,成為了新的生態,也導致了新的混亂。

總結

在此處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女團選拔,究竟在選什麼?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梳理,我們發現,其實只要撇開「養成系偶像」的概念,標準就很清晰——我們選的就是音樂和舞臺質量具備大眾吸引力的流行藝人。從歐美60年代的Girl Group,到韓國女團,到華語的S.H.E、Twins,無一不因作品而走紅。

但秋元康提出的「養成系偶像」、「可以面對面的偶像」概念,打破了這個邏輯。它的生長與傳播,以快錢、資本為誘惑,逐漸讓整個東亞的娛樂工業陷入了重度混亂。或許以前也存在憑藉「觀眾緣」走紅的藝人,但從未像今天這樣成為視野主流。它最終導致了以作品為養料的娛樂文化整體質量走向下坡。

其造成今日之局面主要原因有三點——「養成系偶像對現代人孤獨感的利用」,「競爭性帶來的機械疲勞」, 「養成系泛濫帶來的標準錯亂」。

養成系偶像對現代人孤獨感的利用

所謂「養成系偶像」,利用的是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據谷歌收錄海量文本的大數據詞頻統計,1850年後,「Alone」詞頻下降,「Lonely」詞頻上升。我們「獨自一人」的時候少了,「孤獨感」卻並沒有因此而減少。現代技術的信息交流便利把我們放在了更大的世界之中,我們卻因此感到加倍的寂寞。看到娛樂工業推出的一個個美麗而閃耀的偶像,感到遙不可及,於是希望去追尋有親近感、可以觸碰的「偶像」,去提供「戀愛實感」與「陪伴養成感」。

偶像到今日似乎變成一種特定的「職業」,唱歌跳舞都是附產品,主要的功能變成了讓人投射、滿足幻想。

秋元康對準的就是這一點。

但正如一個個美麗而閃耀的「偶像」未必是真的,所謂有親近感、可以觸碰的「偶像」也未必是真的。

之所以這麼說,並不是說偶像們都是「假人」,而是在資本與商品化的邏輯下,我們的愛被假、重複的東西綁架了。

原本我們購買音樂是為了享受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後來卻變成了一種「愛的綁架」。

這在上世紀的偶像時代已經初露端倪,但彼時當偶像依然是有門檻的,依然能夠提供相應的審美和娛樂價值。但當資本家把「親近感」和「戀愛實感」都拿出來販賣的時候,我們徹底失守,審美和娛樂的世界標準一潰千裡。

換句話說,「養成系偶像」放大了唱片工業本身的商品化,瞄準現代人最深層最脆弱的孤獨感,將陪伴的需求異化。

原本的唱片工業的「偶像」販賣的依然是作品,我們對作品的喜愛演化成對人的「崇拜」,進而被扭曲成了量化的金錢,一箱一箱的CD往家裡搬只為偶像排行榜的風光。

而如今的「養成系偶像」甚至跳過了打磨作品的階段,直接用「親近感」將我們的獨一無二的愛異化成可量化的金錢投入。

當「愛」這種小王子對玫瑰花的「特殊」,被異化成了可用金錢計量的「無限重複」,還依然是愛嗎?

還只不過是對「愛」的利用?

競爭性帶來的機械疲勞

從綜藝甄選、選舉競爭開始,在偶像團體內部及其關注者內部,就免不了彼此鬥爭。實際上這種「鬥爭」更像是一場以資本為導向的遊戲,目標是讓粉絲氪金,竭澤而漁。粉絲為了讓偶像有更好的未來,從而被這種情感所綁架,不斷地為TA刷數據、買代言、投票……

但我們回到S.H.E、Twins的時代,雖然會存在爭奪排行榜的情況,但團體內部相對不會出現如今爭C位爭到如此白熱化的程度。S.H.E的專輯封面也好、音樂也好,從來是輪換C位。Twins兩個人一左一右,也沒什麼C位好爭,兩個人就連拍電影的路線都不一樣。刻意避免競爭,是為了團體更長遠的生命力。而刻意引發競爭,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是把團體本身的未來放在了輪盤賭桌上。

這種對「競爭」關係的宣導,其實是對唱片工業「排行榜」刺激消費、將消費者同一化行為的現代新發展。

賈克·阿達利在《噪音》中將音樂的發展分成了幾個階段,即以宗教功用為主的犧牲階段,以現場娛樂為主的再現階段,以唱片工業為主的重複階段,和未來以共同享樂為主的創作階段。

在他看來,20世紀的唱片工業人為地製造了太多的需求,比如「排行榜」。原本音樂、藝術的欣賞關於每個人意識層面的「差異化」,而「在排行榜中,音樂的差異化會被同一化,成為一條列表,然後進一步同一化,大家會只關心排在頭幾位的所謂金曲」。最後,許多人的消費並不是為了讓自己獲得屬於自己的、不同的時間,而是為了與他人相似。

這個問題到了為偶像重複購買唱片、乃至重複購買虛擬商品的時代更為弔詭,人的差異化被進一步泯滅。我們一邊相信偶像是屬於我心中唯一的存在,一邊卻只能用高度機械化、重複化、整齊化的方式愛TA,每個人愛TA的方式都是一樣的,就是為TA花錢,或者為TA去吸引更多的人花錢,然後去徵伐其他對TA不利的人。

真正好戰的人不多,但「愛」的感覺卻可以讓大多數人變得好戰。但我們終究會感到疲勞,因為這個行為的內核本身就是矛盾的——我們在尋求差異化的過程中,變成了一樣的面孔。

養成系泛濫帶來的標準錯亂

養成系偶像是有其存在價值的——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普通人的鼓勵,幫助普通人找到發光的勇氣。

但養成系偶像導致整個娛樂行業的門檻無限降低後,資本的入局資源傾斜、利用前文提到的競爭機制和愛的綁架,不斷榨乾粉絲們的精力和金錢之後,反而真正優秀的、有才華、希望靠作品說話的人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應有的資源。

就像原本我們是要鼓勵所有普通人也要勇敢向前,但這種「鼓勵」被商業資本異化之後,反而真正優秀的人被邊緣化了,極為弔詭。

當養成系偶像與歌手、演員們混在一起,又憑藉流量的狂熱成為壓倒性的主流,整個流行音樂乃至流行文化的輸出質量就失控了。走在臺前的未必是作品最好的,可能只是最有「親和力」的。他們會吞噬掉原本屬於高水準音樂人的市場。而中國目前偶像工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偶像和歌手、演員在行業內沒有分別,偶像紛紛表示自己就是歌手、就是演員,侵佔了原本大批屬於專業人士的資源。

弔詭的情況還發生在偶像與粉絲之間。這種親近感的愛,使得普通人與偶像之間距離的無限拉近,粉絲們不再是「欣賞」的一方,更像是在一場遊戲中「自娛自樂」。就像日本風行一時的Wota藝一樣,大家去看Live,只是為了找到同好,共同進行某種亞文化互動,在臺下瘋狂舞蹈,動作與臺上一點關係都沒有。歌手甚至會在臺上問,你們究竟有在聽我唱歌嗎?

養成系偶像的粉絲圈子也經常出現類似的場景,其實很多人不太關注偶像真正唱了什麼、表演了什麼,而是光顧著不斷吶喊、抒發自己的「愛」。他們試圖在一種組織和職業化的「陪伴」中,找到安全感、集體感。當偶像偶爾覺得自己可以不那麼偶像了,粉絲們甚至會喊出「你的作品怎麼樣你心裡沒數嗎?」這樣的狠話。

江河日下,自欺欺人。

結語

所謂偶像的「親近感」,被放大成主流、成為經濟鏈條後,多像是一場願打願挨的騙局。他們一邊告訴你,你是特殊的,偶像只有你了,一邊希望儘可能多的人和你一樣這麼認為。

最後差異化的泯滅導致了各種整齊劃一、不容一絲反對或獨立意見的輿論風氣——這一切都是因為所謂的「親近感」,親近感讓我們相信偶像是脆弱的,偶像是需要保護的,我們必須為偶像做點什麼。

其實最後不過是澆灌了那背後的資本而已。在現代人的孤獨感魔咒之下,為偶像氪金,就像是治標不治本的成癮藥物。最後,我們沒有獲得真正的親近感,孤獨感也依然沒有解決。

對於尚未建立信仰體系的現代人,別有用心者打著愛的旗號趁虛而入,或許要對治我們心中這種要命的虛無,本就不該到那麼遙遠的偶像身上去尋找,最終南轅北轍,越投入越失望。

倒不如回歸王陽明所言,「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別讓他人替你製造空虛。

THE END

作者:木一編輯:洗澡

記得點亮在看

相關焦點

  • 休斯頓紅隊羅伯特·考文頓NBA歷程,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休斯頓紅隊羅伯特·考文頓NBA歷程,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當年15萬年薪被火箭裁掉,現在卻用卡佩拉去換,以前沒有怎麼關注過他
  • 李小璐的婚姻走到這一步,早在15年前就有所預兆
    年少成名、演技好、外形討喜,卻一步走錯前途盡毀,甚至受盡人們的非議。 從這可以看出,李小璐的演技天賦極強,別人怎麼努力也夠不到的東西,她卻觸手可及。 果然從這之後,李小璐的演藝生涯走得格外順利,備受關注。
  • 英雄聯盟手遊KDA女團皮膚怎麼獲得 KDA女團皮膚獲得方法
    ------------------------------------- 英雄聯盟手遊KDA女團皮膚怎麼獲得?KDA女團皮膚在哪裡獲得?
  • BLACKPINK走到頂點?YG著手推新女團,對家太強大!
    韓國娛樂公司忙不贏,最近新女團一個接一個出,「老大哥」SM公司時隔六年再次推出新女團,從出道曲的MV的投入就能看出SM公司對新女團Asepa寄予厚望,老對手YG娛樂也不甘心五代女團市場就被SM搶走,積極籌備推出新女團。
  • 新冠疫情失控,美國怎麼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截止今天,美國全國已經出現9000多例新冠確診,其中有100多人死亡,確診病例已經蔓延到了全美50個州。▲ 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目前中國內地(橙色)病例的增長已經大幅放緩、總數趨於穩定;海外確診人數(黃色)正呈指數上升,並開始超越中國(JHU CSSE)這只是檯面上的數字。
  • 《火影忍者手遊》怎麼獲得女團忍者 女團忍者獲得方法一覽
    導 讀 火影忍者手遊女團忍者怎麼獲得?
  • 從三流女團到三代之光,Apink組合怎麼逆襲的?
    南韓女子組合Apink時隔一年三個月帶著他們的第九張迷你新專輯《Look》回歸了,主打曲《Dumhdurum》拿下了南韓五大音樂榜單的TOP1,Apink這次回歸造就了三代女團的神話,一個南韓的小公司怎麼從三流女團到如今的三代女團之光,Apink組合怎麼逆襲的?
  • 走到這一步,「藍委」:吳敦義可憐的韓國瑜
    大選兩個月後,林為洲接受了《信傳媒》的專訪,國民黨走到這一步,他坦言初選制度太混亂了,無論是他的新竹縣選舉長期被迫退卻,還是初選制度的無序改革,所有不想當選的人和不能當選的人都將當選。結果,韓國瑜被吳敦義擠出選舉,導致國民黨慘敗,韓國瑜現在正面臨罷免危機!韓的市長受了很多苦。
  •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這主要是因為雖然這些評論的發布有時間差,但它們都會在視頻時間線的某一個點位出現。這讓觀眾有了一種同時與很多人在同時觀看的錯覺,參與討論的熱情因此被點燃。甚至會在討論的過程中形成二次創作,為年輕人自己提供暗語,或是視頻創作者提供粉絲應援梗。明明是個快手老鐵怎麼就在B站火了呢?
  • 火影忍者手遊女團忍者怎麼獲得?女團忍者獲取方法途徑[多圖]
    火影忍者手遊女團忍者怎麼獲得?火影忍者女團忍者馬上就要和大家見面了,很多的玩家朋友對於女團忍者的獲取方式方法還不太了解,為了幫助大家提前了解活動規則,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關於火影忍者手遊女團忍者怎麼獲得?女團忍者獲取方法途徑,希望大家能夠喜歡。火影忍者手遊最近的點券忍者轟炸各位應該都看到了吧?
  • 四代女團引臥虎藏龍,為什麼偏偏是姜澀琪成為了公認最強ACE?
    都說娛樂圈是一個更新換代極為迅速的地方,這句話真的是一點都不假,尤其是在娛樂業發達的韓國娛樂圈,這種現象更是數不勝數。而目前在韓娛,二代,三代女團合體機會很少,忙於各自的發展,五代女團還未達到巔峰,因此,四代女團就成為了當下韓娛最受關注的焦點。今年也正是四代女團最為繁盛的時刻,blackpink和TWICE的先後回歸,引發了整個韓娛的轟動,mamamoo和Red Velvet也是先後有作品發出。
  • 法國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虎嗅網
    《查理周刊》事件當年震驚世界這次,悲劇再次發生(圖片:conejota / Shutterstock)事情越鬧越大,然而這名老師被警察調查時表達了自己的疑惑——這一次法國輿論為什麼沒有刻板印象中和稀泥的白左特質呢?這背後有反應了哪些社會現實呢?潘多拉魔盒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法國就出現了生育率下降,希望引入大量外國廉價勞動力緩解國內勞動力市場的失衡。
  • 民眾:德國走到這一步,和美國關係很大
    一直被拿來與柴契爾夫人相提並論的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其確實有不輸柴契爾夫人的政治勢力,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位德國「鐵娘子」其卻在前不久的一次演講中落下了眼淚,確實德國人民正在遭受的新冠疫情的洗禮,其痛苦是只有德國人民自己知道,不過就在這些情況發生之後,也一直有聲音認為,德國走到這一步,
  • LOL新KDA女團造型曝光 新KDA女團造型搶先看
    ------------------------------------- LOL新KDA女團造型好不好看?新KDA女團的皮膚都長什麼樣?新KDA女團皮膚要怎麼獲得?
  • 《火影忍者》手遊女團忍者怎麼獲得 女團忍者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 火影忍者手遊女團忍者是最近才曝光的,也是這次活動當中的主題,目前有天天,小櫻,井野,雛田等,那麼這些的話分別要怎麼獲得
  • 白冰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對於這段婚姻,當時的吃瓜群眾用了一個詞「下嫁」。畢竟,同樣身為藝人的丁一,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在作品和名氣上,都比不上白冰。這段婚姻,讓白冰走進了情感的「殼子」裡。在這條當年的官宣微博下,白冰的很多粉絲留言:祝你幸福,期待更多新作品!
  • 《三國志幻想大陸》女團後期陣容怎麼搭配 女團減傷陣容推薦速參考
    《三國志幻想大陸》女團後期陣容怎麼搭配 女團減傷陣容推薦速參考時間:2020-12-14 19:09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志幻想大陸》女團後期陣容怎麼搭配 女團減傷陣容推薦速參考 三國志幻想大陸女團後期陣容怎麼搭配?
  • 英雄聯盟手遊kda女團任務在哪裡 kda女團任務介紹
    ------------------------------------- 英雄聯盟手遊kda女團任務在哪裡?kda女團任務要怎麼做?kda女團任務的獎勵是什麼?
  • 《火影忍者》山中井野女團怎麼玩 山中井野女團技能加點連招詳解
    火影忍者山中井野女團全新忍者將在9月19日登場咯,這個女團爆料第一人,擁有怎樣的技能效果呢,現在就帶來給大家詳細攻略吧~ 而不久前開啟的女團選拔活動中,她與春野櫻、日向雛田、天天一起組成了木葉新秀小隊。 在與其他三支隊伍的投票比拼中,她們脫穎而出,獲得了正式出道的機會。本次即將與大家見面的山中井野[女團],展現的正是她成為偶像後的身姿!
  • 同是貓科動物,貓和老虎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老虎就很懊惱,師傅怎麼沒教給我這一招啊。貓師傅當然更聰明一些,如果我不留一手的話,我還會有命在嗎? 不過這只是一個寓言故事罷了,他們並不是師徒關係。但是他們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