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是唐朝表彰有功之臣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位於長安城內太極宮東北角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內。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由李世民親自題詞、命閻立本為二十四位有大功於李世民的功臣繪畫,供奉於凌煙閣中,即「凌淵閣二十四功臣」。
此篇簡單介紹下榮登二十四功臣榮譽榜的大唐功勳。
第一趙國公長孫無忌(?-659年)
長孫皇后的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子。父親長孫晟過早病死,異母哥哥長孫安業將他母子三人掃地出門,從小由舅舅高士廉撫養成人。
長孫無忌從小便是李世民的知心好友,高祖李淵晉陽起兵後,他便投奔大唐從徵李世民。
當太子建成與李世民的關係不可調和時,長孫無忌極力主張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之變」中有大功於李世民。終太宗一朝,他都是位極人臣、頗受李世民倚重,是位實實在在的大功臣。
可是長孫無忌在高宗李治上位後,開始心生異心、逐步架空了看似軟弱的李治。並以高陽公主的「風化案」為契機,將一個上不了臺面的醜聞事件升級為「房遺愛謀反案」,大肆誅殺異己,讓高宗李治心生扳倒舅舅的決心。
最終因反對李治冊立武則天為後而逐漸失勢,公元659年被許敬宗污衊謀反、於流放途中被逼自縊身亡。
第二河間郡王李孝恭(591-640年)
李唐宗室,高祖李淵的族侄,李世民的堂兄弟。
李孝恭屬於為數不多、能獨當一面的宗室猛將。曾統兵擊敗隋末大梟雄蕭銑,平巴蜀、收嶺南,論戰功絲毫不在李世民之下。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後,這位功勳卓著的李唐宗室主動卸任。晚年以歌舞美人作伴,卻並不驕奢淫逸,因此頗受李世民喜愛。
公元640年,李孝恭得疾病暴亡,死後陪葬高祖李淵獻陵,配享高祖廟庭。
凌淵閣二十四功臣建成前已經病逝。
第三萊國公杜如晦(585-630年)
一開始是隋朝的官吏,李淵晉陽起兵後,得房玄齡推薦,成為李世民的重要幕僚,「房謀杜斷」中的杜正是指杜如晦。
策劃並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後,因長孫皇后怕哥哥長孫無忌權柄過重、有外戚幹政的弊端,因此由杜如晦接替長孫無忌的右僕射之職,與房玄齡共同執掌朝政,輔助太宗治理大唐。
凌淵閣二十四功臣建成前已經病逝。
第四鄭國公魏徵(580-643年)
本是瓦崗李密的幕僚,但不受重用。瓦崗落敗後,隨李密一起投降大唐,歸太子李建成麾下,曾為大唐招降英國公李勣。
魏徵曾經數次向太子李建成建議:當機立斷除去秦王李世民,但都沒有被採納。玄武門之變後,感念李世民的不計前仇,以犯顏直諫著稱,雖然有時候也讓李世民很惱火,但終生為李世民所倚重。
魏徵去世後,太宗李世民曾痛哭流涕地說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第五梁國公房玄齡(579-648年)
晉陽起兵後投奔李世民,是秦王府重要幕僚,與杜如晦並稱「房謀杜斷」。
策劃並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將他與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列為一等功,同晉國公之位。
房玄齡終太宗一朝,頗受李世民倚重,李世民曾將他比作漢之蕭何死後配享太宗廟廷,陪葬太宗李世民昭陵,但後來受兒子「房遺愛謀反案」牽連,被遷出太廟。
第六申國公高士廉(575-647年)
長孫無忌的舅舅,養育長孫兄妹長大成人。
高士廉慧眼獨具,早年一眼就看出李世民的不凡,主動將外甥女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即後來的長孫皇后。
策劃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親徵高句麗時,曾命太子李治監國,以高士廉為太子太傅,主持朝政大事,為太宗李世民心腹。
公元647年病逝,死後配享太宗廟庭,陪葬於太宗李世民昭陵。
第七鄂國公尉遲敬德(585-658年)
曾是隋末梟雄劉武周部將,公元620年,劉武周兵敗身死,尉遲敬德歸順大唐,跟隨李世民參與了唐初平定天下的統一戰爭,在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的戰爭中屢立軍功。
作為秦王府舊將,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並手持利刃進宮為高祖李淵「護駕」。
晚年的尉遲敬德常年閉門不出,雖被人誣告謀反,但終因忠心不二,得以終享天年。
公元658年病逝,死後陪葬於太宗李世民昭陵。
第八衛國公李靖(571-649年)
大唐不敗的戰神。
李淵晉王起兵之前,李靖曾經喬裝潛行、企圖向隋煬帝告密。李淵攻下長安後,李靖差點被殺,幸虧李世民讚賞他的膽量和才氣,才將李靖救了下來。
後來李靖戴罪立功,隨李孝恭經略巴蜀之地,先後滅隋末梟雄蕭銑、輔公祏。
貞觀年間,李靖受封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軍十幾萬攻擊東突厥,最終俘虜了頡利可汗,平定突厥之患;後來又統軍平定吐谷渾叛亂。
論軍功,李靖的戰功後期無人能及,但正因為他戰無不勝,在玄武門之變時又冷眼旁觀,晚年曾多次被人誣告有謀反之心。為了避禍,李靖闔門自守,謝絕一切門生故吏,得以天年善終。
公元649年病逝,死後陪葬太宗李世民昭陵,唐玄宗李隆基時,配享武成王廟。
第九宋國公蕭瑀(675-648年)
隋煬帝蕭皇后的同母弟,後梁皇室,原來是大隋的重臣。
李淵晉陽起兵後,蕭瑀成了高祖李淵的心腹。玄武門之變後,蕭瑀與陳叔達是唯一受太宗續用的前朝老臣,但蕭瑀為人耿直,與朝中大臣多有齟齬,而且多次得罪太宗李世民,曾六次罷相。他能入「凌淵閣二十四功臣」榮譽榜,實在讓人不解。
第十褒國公段志玄(598-642年)
晉陽起兵李淵的舊部,身材偉岸、以勇猛著稱,曾經擒獲名將屈突通,後為李世民部將。
玄武門之變時,拒絕了太子李建成的拉攏。作為秦王府舊將,擁戴李世民並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公元642年病逝,死後陪葬於太宗李世民昭陵。
第十一夔國公劉弘基(582-650年)
早年是個遊手好閒的浪蕩公子,隋煬帝親徵高句麗時,劉弘基因逃兵役差點被斬。
李淵晉陽起兵時,劉弘基與長孫順德共同募兵兩千餘人。唐軍進攻長安時,劉弘基斬殺隋將宋老生,率先渡過黃河,屯軍長安舊城,成了第一個攻到長安的人,因此被授為攻克長安的第一功臣。
唐朝建立後,曾隨秦王李世民從徵宋金剛,也曾隨太宗徵討高句麗。
病逝於高宗李治的永輝元年,死後陪葬於太宗李世民昭陵。
第十二蔣國公屈突通(557-628年)
隋朝大將,隋煬帝南下江都時,留屈突通鎮守長安。李淵起兵進攻長安時,屈突通率部下死戰不敵,最終被段志玄生擒,後來改投高祖李淵。
後隨秦王李世民從徵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屢立戰功。在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紛爭中,他是李世民的堅定支持者,並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擔心洛陽動亂,派屈突通鎮守洛陽。
公元628年,屈突通病逝,死後配享太宗廟庭。
第十三鄖國公殷嶠(?-622年)
高祖李淵舊將,因軍功累至光祿大夫。後隨劉弘基渡渭水,屯兵長安舊城,因戰功封陳郡公,升吏部侍郎。
公元618年五月,以元帥府司馬一職從徵李世民,在淺水原之戰中敗於薛舉。仗打敗了總要有人負責,於是殷嶠與劉文靜被貶為庶人。
直到公元618年8月,薛舉病逝兒子薛仁杲不敵李世民,被押至長安斬首,殷嶠才官復原職。
公元619年,殷嶠隨李世民徵討王世充,因軍功受封鄖國公。
公元622年,在徵討劉黑闥途中病逝,後被追贈為陝東道大行臺右僕射,死後配享高祖廟庭。
殷嶠是二十四名臣中最早去世的。
第十四譙國公柴紹(588-638年)
高祖李淵的女婿,妻子是李淵的第三個女兒平陽公主。
柴紹自幼便有矯捷勇猛、鋤強扶弱的賢名。高祖李淵決定起兵前,曾秘密召回女婿柴紹。
晉陽起兵後,柴紹因作戰勇猛被封為臨汾縣公。大唐正式建立後,柴紹從徵秦王李世民,在平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中屢立戰功,因此受封右驍衛大將軍。
貞觀二年,柴紹作為主帥消滅了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三年,隨大將軍李靖平定東突厥。
柴紹的後世也出了一位皇帝,後周世宗柴榮正是他的子孫。
第十五薛國公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
長孫無忌的堂叔,李唐外戚。
長孫順德原本在隋朝擔任小吏,隋煬帝親徵高句麗時,為逃兵役,長孫順德跑到了太原,依附高祖李淵。
晉陽起兵前,劉武周自立為王,引突厥為援圍攻中原。李淵趁勢以抵抗突厥為名,令長孫順德與劉弘基募兵,旬月便招募了兩千壯兵,有大功於李淵。
長孫順德為人彪悍,作戰勇猛。李淵起兵後曾令長孫順德統軍,在平霍邑、臨汾、絳郡都立有大功。大唐開國後,長孫順德官至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
玄武門之變後,本來長孫順德因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立有大功,可他貪財好色,數次被人告發,加上後來牽連進宗室李孝常的謀反案中,太宗念長孫順德年老,罷免長孫順德所有官職,讓其回家養老。
卸職後長孫順德終日鬱鬱寡歡,李世民不忍,又恢復了他的爵位,但始終對他沒好臉色,給了個澤州刺史外任官職,將他趕出了長安,直到長孫順德病逝。
第十六鄖國公張亮(?-646年)
出身貧賤,原來隨李密瓦崗起兵,屬於徐世勣(徐茂公)部下。後隨徐世勣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推薦,歸入秦王李世民麾下,並倚為心腹。
貞觀年間,張亮揭發侯君集謀反、又隨太宗親徵高句麗,屢立戰功而歷任要職。
公元646年,張亮因蓄養500死士被人告發意圖謀反,最終被斬於長安鬧市街頭。
第十七潞國公侯君集(?-643年)
曾是李世民心腹愛將,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
太宗李世民繼位後,侯君集作為李靖副手擊敗吐骨渾,後來又平滅高昌,因軍功歷任要職。
公元643年,侯君集因女婿賀蘭楚石擔任東宮侍衛,進而依附太子李承乾。太子謀反案爆發後,侯君集曾與太子密謀發動兵變的事被人告發。即使如此,太宗李世民也不忍誅殺侯君集,但群臣都進言說謀反乃天誅地滅的大罪。太宗無奈,最終下令將侯君集斬首。
第十八郯國公張公謹(594-632年)
原為王世充部將,公元618年歸附大唐,後經徐世勣、尉遲恭推薦,進入秦王府,被李世民倚為心腹,積極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貞觀三年,張公謹向太宗進言,認為討伐東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有理有據了陳述了六條諫言,被太宗採納,後隨李靖平定突厥。張公謹因軍功累積,受封鄒國公、任襄州都督。但不久之後,張公瑾就病逝了。貞觀十三年,太宗改封他為郯國公。
第十九盧國公程知節(589-665年)
原名程咬金,瓦崗李密麾下猛將,善使馬槊。
曾投降王世充,但因為看不慣王世充的小人行徑,於武德初年與秦叔寶一同歸附大唐,屬秦王李世民麾下。
武德年間,隨李世民徵戰南北,在討伐竇建德、王世充、宋金剛的統一戰爭中屢立戰功。後參與玄武門之變,對太宗的上位有鼎立之功。
貞觀年間歷任幽州都督、左屯衛大將軍,鎮軍大將軍等要職。太宗李世民駕崩後,程知節統軍護衛太子李治回朝繼位,並親自護衛高宗數月之久。
高宗時期,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賀魯,但是因為誤信副手王文度的讒言,曾下令屠殺無辜百姓,後因此被罷官直到病逝。
公元665年,程知節病逝,死後陪葬於太宗李世民昭陵。
第二十永興文懿公虞世南(558-638年)
南朝大臣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的弟弟。
宇文化及江都弒主後,虞世南被挾裹著北返。後來宇文化及被殺,虞世南又被竇建德強行任命為黃門侍郎。竇建德兵敗後,虞世南歸附大唐,成了秦王府的幕僚。
虞世南自幼以文才著稱,時稱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之能。他雖然是個書生,但為人剛正不阿,以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器重。
虞世南書法高超,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家。
公元638年,八十一歲高齡的虞世南病逝,後陪葬太宗李世民昭陵。
第二十一渝國公劉政會(?-635年)
高祖李淵舊部,曾幫助李淵誅殺太原副留守、煬帝心腹王威、高君雅二人,是晉陽起兵的重要參與者。
李淵起兵攻進長安後,劉政會負責留守晉陽,後來不幸被劉武周生俘,但他寧死不屈、忠心不二,後劉武周被大唐擊敗,劉政會因此獲救。
劉政會病逝於貞觀九年,死後配享高祖廟庭。
第二十二莒國公唐儉(579-656年)
高祖李淵密友,晉陽起兵首倡功臣。
武德年間,高祖李淵的表弟獨孤懷恩曾聯合劉武周,想加害李淵父子,後被唐儉告發未成。唐儉由此大功,高祖特旨免死罪一次。
貞觀年間,奉命以說客身份、配合李靖擊敗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後加封民部尚書(高宗時期改名戶部尚書)。
身居高位後的唐儉開始縱情娛樂,不理政事,後被罷官免職。
第二十三英國公李勣(594-669年)
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又稱徐茂公,後因戰功被賜姓李,唐初與李靖齊名的猛將。
原是瓦崗翟讓麾下猛將,後來李密斬殺翟讓,李勣不得已歸附了李密,後隨李密降唐。
李勣一生侍奉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帝王,戰功赫赫。歷代帝王都對他委以重任。
李勣病逝後,高宗親臨葬禮現場,命太子李弘扶靈送葬,並特旨恩典李勣陪葬太宗李世民昭陵。
公元684年,因李勣的孫子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兵敗,禍及李勣,武則天下令剝奪李勣的一切官爵、開棺戮屍,並改回徐姓。中宗李顯二次復位後,恢復了李勣的勳爵,並為他重新斂葬。
第二十四胡國公秦瓊(?-638年)
字叔寶,原來是隋朝歷城一小吏,先後在隋朝名將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後投李密反隋,為瓦崗李密帳下猛將。瓦崗敗亡後,和程知節一同投奔王世充,後來又改投大唐,歸秦王李世民帳下。
隨李世民南徵北戰,屢立戰功,但也因戰傷太多、過早病逝。
凌淵閣二十四功臣,排名在前的大多是有大功於太宗李世民。尤其是排名第一的長孫無忌,曾經多次救太宗於危難,他在太宗一朝因妹妹長孫皇后的壓制,並沒有多少不法行為。但後期為了把持朝政,扶立孱弱的九皇子李治登基。
高宗繼位後,長孫無忌倚仗迎立大功,逐步剷除異己,架空高宗,連皇子李恪都被他逼死了,最後自己也讓一個酷吏給害死了。
由此可見,長孫皇后的眼光還是很獨到的,看似壓制了哥哥,實質是防止外戚幹政,禍亂天下,怕哥哥難以善終。只是聰明一世的長孫無忌,最後還是落了個自縊身亡的下場。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