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國是否真的登上過月球,學術界一直存在著爭議,相信朋友們也看過不少這方面的文章,我們不在這兒累述,今天我們來聊聊登月背後的故事。在那個年代,美國沒有可以運送登月太空飛行器的火箭,登月艙也沒有研發,甚至連登月相關裝備都沒有,沒有人知道如何才能把人安全送到月球再回來,沒有人知道月球表面是什麼樣,沒有人知道太空人到了月球能呆多久,這項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向國會建議美國在10年內,也就是1970年之前實現登月目標,國會在幾乎沒有經過討論的情況下就批准了甘迺迪的提議,這是因為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在美蘇冷戰的太空競賽中已經處於了領先地位!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第1顆人造衛星「斯普尼克1號」,1959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第1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隨後前蘇聯又發射了世界第一艘宇宙飛船「東方號」,1961年,前蘇聯的加加林成為了世界上第1個進入太空的人,實現了人類對太空探索零的突破。
前蘇聯的壯舉嚴重刺激了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這迫使美國必須要加大對太空領域的投入——登陸月球,這在當時看來是不可能的任務,雖然當時的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但是登月的難度不亞於60年代一窮二白的中國試製原子彈。這時的美國連續發射了幾次登月探測器均告失敗,而第1次載人太空飛行的航天員艾倫·謝波德在太空中僅停留了15分鐘,當時的美國沒有可以運送登月太空飛行器的火箭,登月艙沒有研發,甚至連登月的相關裝備都沒有。
當甘迺迪提出美國要在10年之內登月的時候,最震驚的當屬NASA的航天工程師和科學家,沒有人知道如何才能把人安全送到月球再回來,沒有人知道月球表面是什麼樣,沒有人知道太空人到了月球能呆多久,然而總統放話就必須說到做到,舉全國之力打造了國家級登月項目——阿波羅計劃,幾乎把全年科研經費的1/5都撥給了這個計劃,整個阿波羅計劃花費255億美元,按照黃金比值來算,相當於現在的2000億美元。
限制登月的一大要素就是火箭,登月需要一種推力巨大的火箭,所以火箭的研發就要放在首位。在二戰德國戰敗後,美國把當時開發德國V2飛彈的總設計師馮·布勞恩作為1號人才帶回了美國,他先是研製彈道飛彈,後來成為新成立的拉薩的太空飛行總指揮,負責美國整個空間開發計劃。在馮布勞恩的主持下,美國開始實施「土星重型火箭計劃」,美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土星火箭就此展開,從土星1號到土星1號B再到最強大的土星5號,美國終於研發出了可以勝任登月任務的火箭。
這個時候已經是1967年,距離10年的期限也只剩下三年而已,火箭的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登月飛船了,登月飛船被命名為阿波羅飛船,但是這個飛船在一開始研發就遇到了失敗,在1967年進行的阿波羅1號飛船的例行測試中,還在發射臺上的飛船突然發生大火,三名太空人在15秒內被活活燒死。當時的火箭還沒有注入推進劑本身並不會著火,沒有人想到飛船會著火,事後調查發現是飛船指揮艙裡的一根電線短路,由於艙內的百分百純氧導致了火勢加劇釀成了這起慘案。
實際上1961年蘇聯的一位太空人就在純氧的環境中被飛船中的大火活活燒死,但基於當時美蘇對抗的模式,蘇聯並未向世界披露這一消息,導致了美國的不知情,可以說這些太空人的犧牲換來的是後續太空人的安全。事後NASA從新評估了阿波羅登月艙內所使用的材料,將艙內的百分百純氧環境換成了氧氮混合環境,或許如果當時不是純氧環境,太空人存活的機率會高一些,也不會釀成這起慘案了。
阿波羅系列一共研發了17艘飛船,1~3號是測試飛船,4~6號為無人飛船,7~10號為環月飛船,11~17號為登月飛船,還有傳說中的三次秘密登月的阿波羅18、19、20號,其中20號就是傳說中發現月球三眼女屍的飛船,當然這個未經證實。其中阿波羅11號執行了第1次登月計劃,當時NASA對於第1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的目標很簡單——安全送達,活著回來。
阿波羅11號首先由土星5號火箭發射到月球軌道,然後飛船和火箭分離,登月飛船由登月艙、指揮艙和服務艙三個部分組成,而其中的登月艙就是子母飛船,在降落到月球表面的時候底部的母飛船留在了月面上,而上面的子飛船升空和指揮艙以及服務艙對接返回地球,而登月艙的外表包裹了一層金色鋁箔紙一樣的東西,這是一種叫做Mylar的聚酯薄膜,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熱防寒的作用。
底部的母飛船的舷梯上裝有那面由硬質尼龍布製成的國旗,這樣能保證在沒有空氣流動的月球上還能看起來是飄動的樣子,而在登月艙的另一側裝載了一個月球雷射反射鏡,作用是可以反射地球上發射到這面鏡子上的雷射,這樣就可以精確測算出月球到地球的距離,也就是通過這個裝置,科學家發現月球正在以每年3.8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發射,這個發射器被永久的放置到了月球上,這也成為現最有力的登月證據之一,基本駁斥了登月陰謀論,說登月是在攝影棚裡拍攝出來的說法。
由於登月的很多想法都太過超前,當時的製造業完全跟不上,所以那個時候很多東西都是靠最笨的方法,也就是手工打造出來的,比如登月的太空衣有21層材料製成,至於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層,是因為NASA預計月球表面的環境不可預知需要儘可能的保護太空人。負責製作登月太空衣的是一家叫做Playtex的內衣廠(你沒看錯,就是一家內衣廠),因為他家生產的文胸結實耐用,而又貼身靈活被選中,而太空衣的幾層面料也是直接使用了他們製作文胸的材料,所以說登月太空衣就是一個「大號的文胸」也不為過。
在阿波羅15號登月任務中,登月艙中攜帶了一輛月球車,車上有攝影機、無線電收發機和測量儀器,摺疊展開後可以在月面上行駛,大大增加了太空人的活動範圍,要知道之前的幾次登月任務,太空人最遠只離開了登月艙100米,而第1次月球車就開到30公裡以外的地方。NASA請來了著名的輪胎廠商Goodyear固特異基於月球環境打造了特製輪胎——手工切割鋼琴絲編織而成的輪胎,太空人在月球上駕駛著月球車一度飆到了15公裡每小時。
在登月艙和指令艙集合返回地球,進入大氣層的時候速度非常快,大氣摩擦返回艙底部的溫度接近3000攝氏度,當時沒有任何一種金屬能夠低到如此的高溫,一家叫做AVCO的公司找到了一種樹脂,並將這種樹脂用一種類似蜂巢的結構一點一點的拼裝上去,因為蜂巢結構可以讓樹脂的融化速度降到最低,以保障太空人的安全,這種蜂巢狀結構的隔熱瓦不僅讓我想起羅斯威爾事件,據一張羅斯威爾墜毀的UFO復原圖來看,當時的UFO底部就是類似於這種蜂巢結構,這不禁也讓我們浮想聯翩。
經過長達10年的努力,在30萬人的協同工作下,1969年7月21號,人類終於第1次站在了月球的土地上,說出了那句:「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經典名言。在人類誕生的幾百萬年裡,人類從沒離開過地球,更別說登上另一個星球,千百年來當人類抬頭仰望熟悉又陌生的月球時,一定有人幻想過有朝一日能夠登上月球的土地,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勇於探索的人,才能讓人類不斷進步,去驗證人類存在的意義。
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中,登月是人類太空探索的第1個裡程碑,那麼我們可以想像星際旅行、空間跳躍、時間機器……這些太空裡程碑終有一天也會到來,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個裡程碑的到來吧,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暢所欲言,喜歡這篇文章,還請幫忙轉發分享、點讚收藏,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動力,我們明晚,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