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庚子春節的來臨,標誌著子鼠新年的肇始。人們在親朋聚會、走親訪友之餘,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辦,那就是「敬神」。中國是個多神的國家,民間在春節有祭祀灶神、門神、財神、玉皇大帝等的年俗,其中財神是最受歡迎的神祇之一。
小夥伴們祭祀了這麼多年的財神爺,到底他是誰呢?
上圖_ 財神爺
四海八荒 財神齊聚
春節期間,「接財神」無疑是人氣最旺的民俗之一。人們祭拜財神時,會發現財神經常會變臉,燒一樣的香,拜不一樣的財神,小夥伴們一臉懵。懵歸懵,拜歸拜,心誠則靈。民間信奉財神,始於宋金,成於明清。其實,財神共有九位,分別是居中的王亥、東方的比幹、南方的柴榮、西方的關公、北方的趙公明等五位大神,另外,還有西南的端木賜、東北的李詭祖、東南的範蠡、西北的劉海蟾等四路神仙,其中趙公明、關公和比幹名氣最大,擁躉眾多。
不僅如此,財神還分文武,文財神由比幹、範蠡等文官擔當,武財神則由趙公明、關公等武將肩負。在這些人物身上折射出人們對財神的價值取向。關公代表了「信義」,範蠡代表了「智慧」,趙公明和比幹代表了「公正」,有木有感覺到即將炸裂的正能量?
上圖_ 李詭祖,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位財神
李詭祖:最早出現的財神
在前蘇聯列寧格勒,中國學者發現了宋金時期的「增福相公」木版年畫像,這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財神年畫。畫中的增福相公是北魏曲梁(治所今河北永年東南)縣令李詭祖。據《三續淄川縣誌》記載,李詭祖「孝文帝時,任曲梁令」,任內「敦行教化,與民休息」,後來積勞成疾,任中病卒,當地百姓「懷其德,立廟尸祝之」。
人們感念李詭祖的恩德,稱他是太白金星下凡。後唐明宗李嗣源深受感染,封李詭祖為「神君增福相公」,元朝時再追封他為「福善平施公」。在這場自下而上的造神運動中,李詭祖身穿紅袍、面帶笑容、手執金寶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資歷最深的財神爺,還和福星、祿星、壽星和喜神同列,化身為吉祥好運的「五福」。
上圖_ 趙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
趙公明:被洗白的惡神
九位財神中,趙公明的經歷最為傳奇。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趙公明是專索人命的天帝三大幹將之一。南梁陶弘景所著的《真誥》中,他成了「司土下冢中之事, 掌五方之氣的五方諸神之一」。時至明朝,《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趙公明化身為瘟神,妥妥的惡神形象。明朝文學家王世貞所著的《列仙全傳》裡,他再次出任鬼帥。
同樣是明朝,趙公明開始了由惡向善的逆襲。明朝古籍《歷代神仙通鑑》,道教張天師封趙公明為「正一玄壇元帥」,授命鎮守玄壇。專司人間趨善、謝功、謝過以及冥頑不化之人。真正讓趙公明洗脫惡名的是明朝許仲琳寫的《封神演義》,書中的趙公明因助紂為虐被殺身亡,後被元始天尊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
趙公明能夠成功洗白,還託了手下的四位神使的福,他們是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神。光看名頭,就能體會到這四位大神透露出濃厚的財氣。在四神的助力下,趙公明彎道超車,坐享財神。
上圖_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
關公:全能型大神
關公,原本是蜀國的一員大將,因驕傲輕敵,兵敗被殺。在《三國演義》中,他追隨劉備,實誠的體現, 千裡尋兄,是仁的體現, 華陰放曹,是義的體現, 單刀赴會,是信的體現。正因如此,佛教和道教對關公推崇倍至,統治階級也積極追封,加上各種社會力量的推波助瀾,關公逐漸被神化,各行各業爭相將其尊為祖師爺。
明朝洪武年間,為了改善邊塞的經濟條件,朝廷實行開中制。晉商順勢崛起。他們奉行「誠」、「信」、「義」、「仁」的商業準則,與關公的品德完美契合,因此,晉商自然而然將關公視為財神,常年祭祀,各地商人紛紛效仿。關公的神職業務範圍從祖師爺跨界為財神。稱讚他是全能型大神,一點兒也不過分。
上圖_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
端木賜和範蠡:實踐派財神
說起端木賜,人們可能會很陌生,不過他的字卻十分有名。端木賜,字子貢,孔門十哲之一,孔子曾稱讚他是「瑚璉之器」。小夥伴們是不是有豁然開朗的趕腳啊!端木賜不僅口才出眾,還才能卓越,曾擔任過魯國和衛國的相國。
孔子坦言:「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憑藉敏銳的商業意識,端木賜從事魯衛之間的商業貿易,奠定了名噪一時的富豪地位。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誇耀「賜(子貢)最為饒益」。在商人被列為「四民」之末的古代,能得到這么正面的評價實屬不易。
再看範蠡,他幫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積蓄力量,擊敗了吳王夫差,成就越國霸業。功成名就之後,他棄官從商,攜美女西施渡海來到齊國,從事農業和商業,「致產數十萬」。難能可貴的是範蠡三次經商,三次散盡家財,最後,他定居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終老一生。
端木賜和範蠡的相同之處在於兩人都有從政的經歷,通過經商積累了巨額財富,是後世商人崇拜的「超級歐巴」。端木賜提出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財富觀,是儒商文化的突出代表。範蠡以高超的經商手段賺取了豐厚的利潤,有「商聖」之譽,他屢次散盡家財的義舉,是古代慈善家的傑出典範。
上圖_ 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其他財神中,王亥最先發明了牛車,開創了商業貿易的先河,被尊為「華商始祖」。比幹原為商紂王的叔叔,因不滿紂王的荒淫無道,摘心明志,廣受好評。世宗柴榮大力推動中原經濟,增強後周實力,得到了後世的認可和尊重。劉海蟾留有「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傳說,被推上了財神的寶座。
財神信仰的發展壯大,和時代進步有著密切的關係。自西漢以來,傳統儒家思想禁錮了統治者的頭腦,阻礙了社會邁進的腳步。直到明朝,正統儒家文化受到現實和觀念的嚴峻挑戰,思想家王陽明明確提出了「四民異業而同道」的觀點。宰相張居正也主張:「商通有無, 農力本穡, 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 則農病 ;農不得利本穡以資商, 則商病。」在這種背景下,財神信仰逐步形成一種文化現象,流傳至今,歷久彌新。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史記》、《論語》、《王陽明全集》、《張居正集》、《封神榜》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