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暫時無法播放此視頻。
青島新聞網1月8日訊(記者 朱穎)「十三五」期間,青島市圍繞「產業空間拓展、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功能完善、市民方便宜居四個目標一個過程完成」要求,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發起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將13個領域、39個責任單位、23個企業商協會系統整合,堅持規劃引領,構築高品質都市空間格局,聚焦「宜居宜業幸福之城、多元融合魅力之城、崇尚藝術創意之城、治理有序文明之城」四大攻堅戰,協同攻堅,高品質都市空間格局日漸完善,一大批公共服務設施相繼啟動建設,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我市成功躋身2019-2020年度「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構建
依據國務院批覆的《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深入實施「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戰略,成為「十三五」期間我市城市建設發展的法定藍圖。編制完成《青島市2050遠景發展戰略》,提出青島未來發展定位。
編制完成《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規劃綱要、《青島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青島市海岸帶及海域空間專項規劃》,深化實施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戰略,籤訂膠東五市國土空間規劃協同合作協議。
高效利用國土資源 守護沃野青山
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統一時點調查,全面摸清全市土地利用現狀和變化情況。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大節約集約用地力度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20條創新措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抗牢糧食安全責任,劃定永農儲備區。完成441處礦山修復治理工作,萊西市九頂莊園入選全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打造宜業宜居生產生活空間
堅持產城融合,劃定產業區塊控制線,總面積約500平方公裡。出臺《關於加強新型產業規劃用地管理的通知(試行)》給予新型產業項目充分的規劃用地政策支持。持續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發起以來,協同各參戰單位,新建改擴建了262所幼兒園、中小學校,推進21個醫療重大項目建設,新建改擴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6處,建設運動健身場地207處、健身步道3000多公裡,建成口袋公園111處、綠道240公裡,立體綠化218處。
彰顯城市風貌打造「文化名片」
編制完成《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年)》、《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規劃》、《青島萬國建築博覽區規劃》、《中山路及周邊區域保護與更新規劃》,全力推動歷史城區復興。啟動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編制完成《膠濟鐵路沿線工業文化遺存保護與利用規劃》,促進工業遺存活化利用。
設計融入生活激發城市活力
完成全國第一批城市設計試點工作,編制完成《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開展重點區域城市設計。成功舉辦「2017青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雕塑邀請展」「德國奧地利瑞士當代雕塑藝術展」「義大利當代藝術展」等40餘次公共空間藝術展覽活動。探索落實30處城市空間微更新試點示範項目,營造了共同設計、共建家園的社會氛圍。
面向「十四五」,城市品質還有短板和弱項。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聚焦聚力青島「六個率先走在前列」,加壓奮進、攻堅克難、狠抓落實,全力改善提升城市品質,積極為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貢獻力量。
答記者問
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我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如何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構築高品質都市空間平臺?
回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要求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
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一優三高(即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樹立底線思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保護好以膠州灣、嶗山等為核心的山海島灣自然地理格局和膠萊平原糧食主產區,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科學布局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提升生態服務功能,保障糧食安全,引導城鎮集約適度。
堅持高質量發展。尊重順應城市空間發展規律,實施聚灣強心戰略,提升環膠州灣地區發展密度和濃度,打造內生活力的環灣都市區,帶動全域統籌發展,構築「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開放型」國際化大都市空間布局,搭建高質量發展空間平臺。聚焦國家和區域戰略落實,優化資源要素配置,以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更高質量規劃建設上合示範區、自貿區、臨空經濟區、藍色矽谷等戰略承載區,打造城市發展重要增長極和連結全球的重要功能節點。
堅持高品質生活。樹立人民城市為人民的主旨思想,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按照以人為本、適度超前、分級配置的原則,以通勤空間尺度和設施服務半徑為參照,構建都市生活圈、地區生活圈和社區生活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國際化、高端化的消費休閒設施,加大人才公寓、安居住房和低成本創新創業空間的供給,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打造宜業宜居宜遊之城。
堅持高水平治理。深入實施城市更新,促進市南中山路、市北老港區、李滄樓山後等舊城區、舊工業區的更新提質,傳承歷史文脈、織補城市肌理、完善服務設施、改善環境品質、植入新興業態,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實現產業空間拓展、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功能完善、市民方便宜居。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後備耕地整理,加強海灣灘涂、河流山體的生態修復,打造山海林田生命共同體,構築美麗國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