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悠悠五千年朝代史,共誕生八十三個王朝,五百五十九位帝王,其中「帝」為397人,「王」為162人。那麼,在這些帝王之中,壽命跨度能有多大呢?由於先秦時期的計年方式未能達成統一,容易出現錯亂,暫時將這一時期的帝王排除。
從秦漢時期到清朝末期,壽命最長的皇帝為乾隆,享年八十九歲;壽命最短的是東漢殤帝劉隆,年僅兩歲。歷史上能夠確認出生年月的帝王有209人,他們的平均壽命均達到39.2歲,這也就是說,古代皇帝很難活過40歲這個坎兒。網上普遍流傳:古人平均壽命為35歲的傳言,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皇帝的壽命還是要高於普通百姓。其實,關於古人平均壽命35歲的說法,還是不夠準確。
古人與現今人們計算平均壽命的方法不同。古時候,許多因多種因素死亡的百姓,也會被計算入平均壽命,勢必會拉低古人的平均壽命值。古代多亂世,國家常年徵戰殺伐,對抗外敵、平息內亂,造成大量人口折損,由此,使得平均壽命過低。
古人的平均壽命可以達到57歲,這樣算來,古時百姓還是挺長壽的,與之相比,皇帝平均39.2的壽命,則顯得刺目了許多。按理說,皇帝作為一國天子,富貴、權力享之不盡,那麼,為何會如此短命呢?
非正常死亡——所謂非正常死亡,自然首先要脫離「生老病死」中的「老病」,跳出了這個生命循環,出現死亡,便就是非正常死亡。古時誰能擁有皇位,便等於擁有天下,在巨大吸引下,難免會有野心之輩以身犯險,奪取皇位。
緊張情緒——通過第一條便可知曉,通常有憂患意識的皇帝,身坐高位必然沒有那麼輕鬆。他不僅要提防國內權臣勢力,更要擔心外部蠻族入侵,有時候還要防止手握兵權的大將造反,長期心力交瘁,必然會損害身體。
繁重工作——歷史上除了部分因昏庸無道滅國的帝王外,更多的帝王則是倒在了繁重朝政上。尤其是一些開國君主,建立新的江山後,國家百廢待興,自然要勤於政事,改革民生。
身為一國之主,承受的壓力與挑戰是尋常人難以體會的,但凡歷史上能夠留下功績的帝王,都有著自己勤奮一面。比如:秦始皇就有個習慣,每天必須看完120斤的竹簡;朱元璋每天早起處理政事。大多數都是享樂或者理想主義,要麼就是因為權臣本身的鉗制,比如:嘉慶啊光緒之類的,雖然不能叫沒有才能,但是,沒有魄力和實力打破掌握實權的人的格局,所以,他們多數則會自暴自棄安於享樂了。
精氣損耗——皇帝之所以令人羨慕,除了至高無上的權利,當然還有後宮三千佳麗。妃子眾多,也是造成皇帝短命的一個原因。任何事情達到極值,都會適得其反,房事亦如此。
能被選進宮內當妃子的,姿色定然是極其出眾,陪伴在皇帝身邊的女人,更是萬中無一的美人。試想一下,倘若是你每天置身於百花簇擁之中,能夠做到心靜如水嗎?恐怕是個正常男人都達不到這種境界吧,皇帝也是人,他同樣如此。
遺傳因素——清朝皇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正是遺傳因素與政治壓力最終導致光緒患有滑精、癆症等多種疾病。開國皇帝皇太極,享年51歲,他11個兒子中長到16虛歲以上的成人共7位,4個早夭;14個女兒中13位長到16歲以上,只有1位15歲死去,子女早夭的比例為20%。第二位皇帝順治帝,患天花而死,終年23歲,共8個兒子、6個女兒,子女早夭比例為43%。第三位皇帝康熙帝,享年68周歲,共生了35個兒子、20個女兒,子女早夭的比例為51%。
試想一下,這樣的基因,之後怎麼能生出長命的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