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蔣華 文/圖
重慶市巫山縣歷史悠遠,漢代時,疆域遼闊,涵蓋如今巫山、巫溪、建始、巴東、恩施等縣域。整個兩漢時期這裡都稱為巫縣,一度還曾是建平郡郡治所在,巫山縣正是其核心區域。
這裡出土的先秦兩漢時期文物明顯「高大上」,精美紋飾的瓦當及巨大板瓦,數量驚人且圖案、文字精美的漢磚,以及高大的陶樓陶房,無一不印證當年此地曾有何等氣派。巫山老城考古發掘中還發現距今兩千多年、規模宏大的西漢城址,這也是迄今為止三峽地區發現的最古老、最完整城牆遺址。漢代古人如此嘔心瀝血經營此地,原因何在?答案就在一件文物上。
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巫山縣早陽旅遊新城(江東組團)發掘出土眾多文物,其中一件基本完整的西漢「九連灶」(上圖)甚為罕見。這件「九連灶」是一件明器。漢代古人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風盛行,特意製作了這件「九連灶」用於陪葬。稱其為「九連灶」,是因為灶臺上有九個圓形灶坑,其中八個兩兩對稱,上面還放置有八口平底鍋,剩餘一個則單獨成列置於灶坑前端,上面置放的是由甑(zèng)置於釜之上組合而成的一種炊具甗(yǎn)。巫山古時「因鹽而興」,這座「九連灶」正是當年熬鹽器皿的寫照。
「一泉流白玉,萬裡走黃金。」這是古代詩詞對井鹽業的描述,人們把從井中汲取的鹽稱為「白玉」,認為其價值堪稱「黃金」。《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郡巫縣有鹽官」,西漢「九連灶」的出土證明當年巫縣曾有欣欣向榮的鹽業經濟。這一切都源於巫縣北部有一處天賜寶庫——寶源山鹽泉(今重慶市巫溪縣寧廠),地殼深處的鹽滷水在這裡會自動噴湧而出,至今都還在汩汩不息地流淌。憑藉天賜鹽泉,富庶與繁榮,在漢代巫縣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一件珍貴文物恰可與這件西漢「九連灶」相互印證:成都羊子山出土的東漢「井鹽畫像磚」(下圖)。其左下角,一個高高的井架矗立,井中有高架,架上安有轆轤,上系長長的繩索,架分兩層,每層站兩人,正用力向上拉著盛滿鹽水的桶並將鹽水注入右側盆中,然後經竹筒流入煮鹽的缸裡,再放入鹽鍋內熬煮;右下角,鹽灶上有五口鹽鍋,灶門前有一人搖扇助火,灶堂裡火焰熊熊,灶後有通氣的煙囪;「山麓」上,二人背著鹽包正向外運輸煮好的鹽。「井鹽畫像磚」上的五口鹽鍋正與「九連灶」八口鹽鍋相互佐證。
通過這兩件文物,可一窺漢代時巴蜀大地上鹽業生產的興盛、貿易的繁榮,以及對當時古人之影響,二者為我們呈現了獨具特色的巴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