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的小夥伴們肯定發現了這個細節
就是劇中人人都能吼兩句秦腔
今天
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
《裝臺》劇中所展示的秦腔文化,
以及《裝臺》中的風俗民情和家鄉情懷
秦人的聲腔,西北人的情懷
秦腔,是一種特有的地域文化,是黃土高原上人們倔強的吶喊,是陝西熱土上不老不滅的靈魂!
秦腔起於西周,源於西府,形成發展於秦,西周的都城在鎬京和豐京,也就是今天西安的西南,西府是今天陝西的寶雞岐山地區,秦都位於陝西的鹹陽;這幾個地區都是陝西地區,可以說,秦腔的根就在陝西這片土地。
秦腔的語言都是關中一帶的方言,陝西方言粗獷而豪放,發音重,擲地有聲,這樣的語言才能將秦腔的腔調韻味表達出來!
在《裝臺》第一集劇情中,刁大順就立住了戲迷人設,一早和夥計們吃著早飯,電話突然響起來了,幾秒鐘的電話鈴聲一閃而過,你沒聽錯,就是秦腔。
隨著劇情的推進,第三集第四集「管後勤」的錢科長到秦腔團進行演出動員,承諾「戲要是上頭看上了」有機會到南方巡演,瞿團在匯報工作時,三言兩語交代了秦腔的歷史沿革。
正如瞿團所說,「秦腔已經不單獨是一個劇種的名稱了,代表著整個陝西的戲曲,作為秦腔團,主要是唱秦腔,省內其他主要劇種的戲曲,眉戶、碗碗腔、弦板、阿宮、同州梆子都唱。」
劇中秦腔團主推的《人面桃花》,就是用碗碗腔唱的,這一齣好戲終於要安排上了。
第六集和第七集,秦腔團的靳導和瞿團為了布「桃花網子」的景,一時爭執不下,瞿團苦於經費緊張,只能自說自話「戲好能打動人」,還得應對戲票賣不出去的窘迫,為保證劇場效果,不得不免費送票拉人撐場子。
令人意外的是,城中村的黑哥拿到戲票時,張口就能哼唱出來,唱詞熟稔於心,更是可以和秦腔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暢聊,這其實就是秦腔藝術深厚的民間基礎。
其實
劇中還有很多細節展現秦腔文化
比如
二代帶菊花郊外散心
菊花讓二代唱秦腔
順子就更不用說了
他常去城牆根聽鄉黨們唱戲
秦腔唱詞張口就來
裝臺隊的兄弟們
也是人人能夠哼唱秦腔
開心不開心
只要能吼一嗓子
就舒坦了
《人面桃花》出自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意在感慨所愛無緣相守,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而《裝臺》裡,蔡素芬歷經變故,隻身一人,無依無靠,在異鄉遇見刁順子,又受了不少刁菊花的氣,為《人面桃花》所感,潸然落淚並不稀奇。
在外打拼多年的刁大軍,回鄉探親,大有「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滄桑感,也不禁眼眶噙淚。裝臺的兄弟們,在幕後暗暗叫著戲美,大雀兒推著桃花背景板和演員,也是聽著唱腔唱詞到了,應時推了出去。
一場戲,能戳中臺下觀眾的淚點,傳統戲劇的魅力可見一斑。
更值得一提的是
《裝臺》力邀戲曲名家任小蕾
傾情參演
為觀眾帶來大師級的秦腔唱段
秦腔在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
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西人對於秦腔有著絕對的熱衷!從城牆腳下護城河邊的秦腔自樂班,到古老的易俗社劇臺上的專業劇團,秦腔和它的戲迷們依舊活躍在市井煙火氣中,你品,你細品~
陝西作家們對秦腔更是有著別樣的情結
廣漠曠遠的八百裡秦川,只有這秦腔,也只能有這秦腔,八百裡秦川的勞作農民只有也只能有這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賈平凹《秦腔》
這腔兒無疑最適合秦人的襟懷展示。黃土在,秦人在,這腔兒便不會息聲。—— 陳忠實《我的秦腔記憶》
這就是秦腔,秦人的聲腔,西北人的情懷。—— 路遙
不管是誰
只要是喜歡秦腔
誰想唱便出來唱
不想唱便坐下來聽
唱者聲情並茂
聽者如痴如醉
這一刻你能感受到
這座城市對秦腔的痴迷
講最真實的小人物故事
深度展現家鄉民俗風情
在《裝臺》中,熟悉的景點、繁華的街道,誘人的美食,親切的陝普,集中呈現著十三朝古都西安的魅力和變遷,很多觀眾感嘆,這簡直就是一部西安的宣傳片。
近日,記者採訪該劇編劇馬曉勇時,他坦言自己是西安人,這份親切感是不由自主的。
馬曉勇擅長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曾完成《重案六組》等多部家喻戶曉的作品,文字風格鮮活有趣,擅長以小人物的視角刻畫大時代背景,人物真實、接地氣。
馬曉勇說,作家陳彥所創作的小說《裝臺》,是用冷峻的現實主義筆觸描寫小人物生活,也讓自己有了「上手」的衝動。
「原著我只看了一遍,可能每個編劇理解不同,方式不同,我的理念是看得越多,越不知道怎麼改。」改編中,最讓馬曉勇頭疼的是演員人物的設置問題,「在原小說裡,允許女一號一半就沒了,但在影視劇裡一半就沒了女一號,演員合同怎麼籤?另外,劇中前幾集突出了楊波這個人物,因為作為影視劇男二號他太靠後才出現不合適,還是合同不好籤,不能白來不幹活。」
《裝臺》已經播出過半,雖然沒有太多的懸念和巨大的矛盾衝突,但仍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心。對此,馬曉勇表示,這部戲並不強情節,儘可能的是在抓人物、塑造人物。「我個人更看重人物,喜歡做有情節的人物。」
馬曉勇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劇中所拍攝的美食美景、發展變遷,是不由自主展現出來的。「回家拍戲,像看到自己家人一樣,那種親切感,想摁也摁不住。我在西安長大,方言從小就說,要想表現西安的特點,接地氣,西安的語言就脫口而出。至於片中的美食,有時是在創作時出去吃了什麼,回來順手就加在作品裡。」
由於《裝臺》劇組大部分來自西影,工作氣氛也相當松馳。片中,馬曉勇還親自上陣,飾演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黑總一角,他解釋並非出於對角色的偏愛,「也想演疤叔,一個是有別的活兒要做,二來疤叔戲太多,記不住臺詞。想演診室大夫,只是那大夫話嘮,更記不住詞。黑總說什麼不說什麼都一回事,可以隨意發揮,又站那兒不動,屬於置景部門。」
相較原著,劇版《裝臺》仍然講著最真實的小人物生活,有苦難、有喧鬧、有悲涼……但也多了一些輕鬆、幽默和從容。「現在國家形勢這麼好,如果只有憂傷,沒有笑光是哭,那是創作者的苦肉計。更多的觀眾需要溫馨,電視劇需要更多的人來看,最好是讓觀眾笑著笑著哭了,哭著哭著笑了。每個人的趣味不一樣,能儘量多地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挺好。」馬曉勇說。
張嘉益:「順子身上珍貴、純粹的
善良和倔強是陝西人的特質」
電視劇熱播之際,張嘉益對劇作本身、角色詮釋,甚至對陝西影視文化作品的發展又有怎樣的想法和感悟?他又有哪些話想對支持《裝臺》的觀眾們說?
「走進人物,
提前一個月回西安感受生活」
為了更好地詮釋角色,了解「裝臺」這一工作,張嘉益專門在開拍前一個月,提前回到西安,回到城中村,每天去體驗生活,觀摩裝臺人幹活,了解他們的生活。「我覺得我們任何演員去演這些行業劇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體驗生活,你要想走進人物,就要去體驗生活,這一課是少不了的。」張嘉益說。
張嘉益告訴小編,他本身就是西安人,對西安的風俗民情了解得更透徹,「但其實這個組裡所有的演員幾乎都是提前一個月去體驗生活。」這也為劇作更加真實還原西安裝臺人的生活打下了基礎。
「順子這個人物,
有著陝西人的特質」
追劇的觀眾都知道,張嘉益飾演的順子,生活似乎跟「順子」這個名字恰恰相反,那麼張嘉益又是怎麼理解和塑造這個人物的呢?
張嘉益表示,當初看陳彥老師小說的時候,這個人物就深深吸引了他。「順子的生活好像不太順,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這恰恰是最真實的瑣碎生活。」張嘉益對小編說道。
而順子這個人物之所以真實,因為他身上有種珍貴、純粹的善良和倔強。張嘉益認為「這些也都是陝西人身上的特質,所以讓我特別能夠靠近、理解順子」。
「做演員,
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
張嘉益的演藝生涯中,成功詮釋了很多觀眾印象深刻的角色。《裝臺》中的刁順子又是底層人物,很多觀眾評價「張嘉益把順子演活了」。也有很多人看來,演好小角色並不容易,那麼張嘉益有著怎樣的經驗呢?
採訪中,張嘉益表示,要把刁順子這個底層人物演好,在創作人物的過程中,除了基本功,還要去觀察生活,去體驗生活,去靠近他。「其實做演員,最主要的是要放下自己,有些時候你去想如何演好一個角色的時候,第一步要看能不能放下自己,你要先把自己放下,你才能夠進入角色。」
「我和閆妮都是陝西人,
很了解陝西的風情」
說起全國觀眾最熟悉的陝西籍演員,張嘉益和閆妮絕對數一數二。這部劇中,張嘉益和閆妮再次飾演夫妻,也成為公認的「西安最佳熒幕CP」。對此,張嘉益直言,和閆妮的合作是比較默契的,「因為搭檔這麼久,彼此都很熟悉了」。
而之所以能再次完美合作詮釋《裝臺》裡的夫妻角色,張嘉益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是陝西人,很了解陝西的風情。」張嘉益透露,拍戲時在現場可能會有突如其來的靈感,和閆妮之間因為熟悉,「彼此都能接得住,也都能託得住」。
「我是西安人,
對家鄉充滿熱愛」
近年來,熒幕有很多現實題材電視劇,有一些好的作品,但也被觀眾詬病不真實、浮泛。《裝臺》濃鬱的「西安風味」人間煙火氣非常吸引人,人物和情感都很紮實,在藝術化還原生活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收穫了觀眾口碑。
張嘉益說,能獲得觀眾認可首先要感謝陳彥老師,讓劇作有一部好的小說作底子,同時感謝馬曉勇老師出色的劇本改編。而主創團隊裡,導演、攝影等等都是西安人,真實的生活呈現,也源於他們對陝西的了解。
「我本身就是西安人,我對我的家鄉充滿了熱愛。在西安拍攝時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都是我熟悉的,包括這座城市每一個季節的溫度,我都能感覺得到。在這部戲上,我們很多時候都希望能融入到生活情境當中,這樣才能與更多普通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張嘉益動情地表示。
「陝西影視能夠承擔起
更多厚重的作品」
近年來,「影視陝軍」不斷發力,讓全國觀眾看到了陝西影視文化作品的更多可能。那麼在今天的影視版圖上,陝西文化的影視作品可以突出怎樣的特色、發揮怎樣的作用?張嘉益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
張嘉益說,《裝臺》裡很多取景地、很多美食都是他特別熟悉的。詮釋角色的過程中,他作為陝西影視人倍感驕傲,「陝西影視確實在中國電影史上有著濃重一筆,陝西的文化和整體氛圍,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張嘉益認為,正是有了這片文化的土壤,陝西影視才有能力承擔起更多、更厚重、充滿正能量的作品。
(來源:西部網、西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