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
古人的風雅閒情,真真的是賞不盡。《長物志》裡說:「夫標榜林壑,品題酒茗,收藏位置圖史、杯鐺之屬於世為閒事,於身為長物……非有真韻、真才與真情以勝之,其調弗同」。
傳統文人雅事中,任何一個小點都能如抽絲般牽出一條彩練,比如「香事」。
從漢唐至明清,各種香具,詩文和繪畫中古人的各種香事,應接不暇,最早實物在紅山文化出土。以後歷朝均有出土或傳世為考,用香、品香的器具,材質各不相同,銅、鐵、錫、陶、瓷、玉等。
這些器物,在今人眼前拼出香道的歷史。明朝學者陳繼儒就曾說:「餘嘗淨一室,置一幾,陳幾種快意書,放一本舊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揮塵,意思小倦,暫休竹榻」。這裡描述的確是一個香雲漫沁的文人佳境。
我們在《西廂記》版畫中可以看到鶯鶯在花園對月焚香,虔誠祝告的場景。
宋代以來焚香成了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事。黃庭堅的各種愛香的典故讓人覺得趣味無窮,可感一縷幽香喚起幽思的別一番況味。
在諸多材質之中,銅製香爐易燃立香,香氣不染銅器,做銅薰香爐古人講究用木做蓋,避免香失真味。
「附庸風雅」是一個門徑,讓我們開闊視野、讓我們豐富體驗,也給我們帶來更高層面的精神享受。這其實並不遙遠,多鑑賞,多品鑑,自然有自己的心得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