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視導讀:在227的事件後,陳坤拍《鍾馗伏魔》時寫下的一篇小說《鍾馗的劍》又被重新熱轉了起來。
林更新微博2011年更新的一條略耽美的小段子,也被一位作家舒儀翻了出來。不過這倒是個烏龍,林更新糾正那是「抄來的、沒文筆」。
明星同人上了熱搜,可惜一條是烏龍。不過沒關係,《鍾馗的劍》無論是作為同人還是作為人物小傳都值得更多的討論。
人物小傳是什麼
其實要說人物小傳,一方面是說來神秘,另一方面卻也沒有那麼神奇。
網絡上也可以搜索到劇組給的人物小傳的信息——不過是劇組的超超超級簡化版。《流浪地球》不少人看過了,不過流浪地球招聘時的小傳應該沒太多人看過。看,非常簡單的介紹而已。
不過文章要說的其實還是演員們的人物小傳,這是真的幾乎只聞其名不見其物。
老一代演員裡,越出名的似乎越有種種寫人物小傳的故事,這倒也確實是老演員們的基本功。而新生代裡,聽說學院派演員們在學習時也沿襲了這一傳統到拍攝中。然而,演員們的小傳到底寫成如何,大家卻很少見到實際的筆記。
這個詞條也沒有百度百科,但實際上的內容形式,與人物傳記有著許多的相似性。
要給出人物歷程、抓住人物本質,要選典型事跡、要突出人物個性——不是故事的構建,以演員的職業,或許有一股子學術論文的味道?
想看一個內容可查、格式上非常典型且內容非常有乾貨的經典小傳,可以看鮑國安老師的曹操飾演心得。這位扮演了奸雄曹操的演員筆記,現在看著實驚到了許多人。
(《中國電視》上鮑國安老師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希望沒有縮圖太厲害,您也可以在微博檢索「鮑國安老師的曹操飾演心得全文」)
對於曹操印象的轉變,許多人的轉折點都來自《百家講壇》易中天教授剖析「可愛的奸雄」。但94版《三國演義》的曹操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演員早已經以自己的方式,得出了類似的多面解讀結論,而非傳統印象中的誤解。
人物小傳類似傳記,但也不是傳記——是演員對角色的剖析。
人物小傳?同人文?
與鮑國安的筆記相比,與小編個人搜到的另外部分演員手寫的人物小傳相比,《鍾馗的劍》內容形式著實不能稱為人物小傳,但從內容中所包含的內容講,這也確實是陳坤分享給大家看的,他做人物小傳的一個側面。
《鍾馗的劍》的視角是這樣的:寫一個下凡的神仙見到演員陳坤的故事。
原本的文章是一張長長長的圖,為了觀看方便,這裡截成了三段。如果不幸縮圖又有所好奇,可以去陳坤微博搜一搜《鍾馗的劍》。
故事是鍾馗的主視角,是他「獲批」下凡看《鍾馗捉妖》戲臺子時,與他扮演者之間的故事。
鍾馗發現了演員的一顆「鬼心」,吐槽著演員最初的「奶油小生傳」,給他講戲,帶他去看一年後的成片,而之後又反而被演員對他的詮釋所震撼。
這是鍾馗的第二視角,包含著陳坤對自己入戲過程的浪漫化的表述,對於自己演繹鍾馗在《鍾馗伏魔》中的行為邏輯的核心,概括為鬼心。鍾馗的傳說是核心之一,但這故事中凡人的鐘馗偏偏還有著神心、人心、鬼心,這也就是對劇中鍾馗演繹的另一層支撐。
當然,比較遺憾且尷尬的是……《鍾馗伏魔》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爛片,造型和故事邏輯被無數次吐槽。
唯一不辜負這篇同人小說或小傳的可能是——至少陳坤的演技一條條批評中是少見的。
「同人式」小傳的補充意義
小傳的內容沒有聽起來那麼玄乎,也不是寫了小傳就對劇質量有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小傳,又或者同人性小傳依然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最具有「傳奇性」的小傳傳說之一,可能是李明啟在《還珠格格》的扮演中給容嬤嬤的設定。
李明啟奶奶把容嬤嬤的人物核心歸納為「護主」這裡尚且不談,讓人津津樂道的則是她為了「護主」二字有支撐,所做的人物設定:容嬤嬤是喪夫、喪子後成為了皇后的奶娘。這一份「護主」不是單純的中心,而是親情的轉移。
梁家輝與小傳的故事,更加傳奇——寫人物小傳到比劇本還長,是真的厲害。相關的報導刊登在《電影》雜誌上。
與李明啟奶奶的方向不同,李明啟奶奶的小傳是設定出一個合理的背景,為行為做出更合理的解釋,讓行為有血有肉。梁家輝這裡作為案例的小傳則是在大背景之下,給出了更多的細化式解讀。
讓表演更加自然、讓表現鋪墊著隱藏信息。角色小傳讓心理有譜,更加細化的「同人式」小傳,無論方向形式、無論字數多寡,也無論內容的長短,是角色詮釋中的另一回支撐。
這一切的解析、二次創作,都是在服務於角色由紙上的文字變為有聲音、會動作的影視人物。演員們是半個官方,但也是於編劇、如是翻拍於原作角色的二次演繹。
結語
由於227相關事件的輿論旋渦,同人圈從相對亞文化的文化圈走向了主流的燈光之下。在這其中,似乎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誤解。
由演員們所創作的「同人」,也在漩渦中被重新炒熱。但這並非洪水猛獸。而演員們使用人物小傳幫助理解角色的過程中,也會涉及到同人分類中基於原作再創作、基於角色再創作中的不同分類。
真正的演員不是提線木偶,不會讓自己的解讀缺席,這也是影視發展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