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
阿寶、滬生、蓓蒂、李李......寥寥百字,命運判詞,160餘位人物形貌躍然紙上。在最近上市的新版《繁花》中,人們將看到作家金宇澄親自為書中人物書寫的「小傳」。
[caption id="attachment_3164820"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繁花》
金宇澄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年11月[/caption]
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筆下的《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金宇澄以滬語入小說,重溫說書人傳統,書寫上海民俗習慣和人文傳統。
[caption id="attachment_3164822" align="alignnone" width="512"]
▲金宇澄[/caption]
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繁花》新版,金宇澄親審勘定,修訂達20多處,受到讀者普遍關注,記者專訪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繁花》責任編輯王丹姝,講述新版《繁花》推出背後的故事,以及和舊版主要的區別。
[caption id="attachment_3164821" align="alignnone" width="600"]
▲《繁花》新版人物小傳[/caption]
新增「人物小傳」和「關係圖」
上海文藝出版社王丹姝告訴記者,這一版最大的特色就是增訂了「人物小傳」和「主要人物關係圖」,二者均為金宇澄授予上海文藝出版社獨家出版,是讀者閱讀《繁花》最好的腳註,擴大了閱讀這本經典文學作品的體驗維度。
電影導演王家衛曾如此評價繁花:「這部小說我是一口氣讀完的,補白了我六十年代來香港後的上海面貌。《繁花》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圖》,它是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這座城市的發展寫照,代表了上海的精氣神。《繁花》是讓全世界了解上海、上海人以及上海文化的一部辭典。」
擬「人物小傳」,最初是回應英譯者的需求,方便英譯者迅速理清本書複雜的情節結構和繁雜的人事關係。金宇澄按照人物先後出場的順序,介紹每一章的主要情節,對各章出現的人物的一生進行了提煉,也反映作家對筆下每一個人物的認識,冷靜敘述背後隱藏了態度上的針砭。比如介紹主人公阿寶:「也稱寶總,少時與滬生、小毛交往,祖父為資產階級,父親曾是中共地下人員,1966年隨全家掃地出門遷至郊區工人新村,曾在裡弄工廠上班,後從事非洲百貨貿易,一直未婚,時代旁觀者。」
介紹大妹妹:「出身『奉幫』裁縫家庭,弄堂小家碧玉,1970年代初中畢業,在即將『被分配』安徽軍工廠上班前短暫半年中,肆意遊蕩,甚至以吸引『盯梢』者為樂事。」用簡潔的文字勾勒了時代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一生。
滬生、蓓蒂、李李、汪小姐......一百六十多個人物,總結出的小傳總計八千餘字,可在閱讀正文前讀,提前預覽書中內容;也可在全文後讀,幫助回顧文中情節。
「人物關係圖為同名舞臺劇方提供,最初是應演員排戲的需要而作,也方便觀眾梳理人物關係。此次將人物關係圖、人物小傳與原文並置出版,也是有深意的。讀者可看出從作者和舞臺劇的角度來看繁花的角色譜,有何不同,這個對比饒有趣味,留待讀者去探索。另外,通過拉頁設計的人物關係圖,千頭百緒的情節線索,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一眼即見分曉。」王丹姝表示。
[caption id="attachment_3164823" align="alignnone" width="600"]
▲《繁花》新版人物關係圖[/caption]
對語言「提純」
《繁花》新版為作者金宇澄親審勘定,修訂有20多處,整個籌備過程也十分瑣碎繁雜,在延續舊版風格的基礎上,檢查每一處細節,包括文字上的勘誤、封面裝幀的調整、重新選用正文用紙、調整插圖位置、改動封面封底文字……在延續讀者心中對《繁花》經典印象同時,讓各處細節和閱讀體驗都跟得上市場需求。
王丹姝介紹,此次改動主要在具體用字和語式方面,有一處在正文72頁(第伍章—貳):「蓓蒂說,馬頭想帶我去高郎橋去看看,馬頭住的地方,全部是工廠」這一句中,「帶我去高郎橋去看看」改為「帶我到高郎橋去看看」,兩個「去」字,在滬語的語境中,讀起來沒有問題,但在普通話中卻有一種重複感。金老師改掉一個去字,雖然是極其細緻入微的變化,但更符合大部分讀者聽覺上的審美學。「可以說,《繁花》新版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提純』中誕生的,這也體現作家金宇澄對語言的敬意。」
隨著王家衛導演、胡歌主演的《繁花》同名電視劇的拍攝,《繁花》帶起的公眾話題被廣泛討論。最近網絡上又掀起了一波自發用滬語朗讀《繁花》的熱潮。主持人潘濤在央視《夜讀》欄目率先用「散裝上海話」朗讀《繁花》壹章的經典段落,上海大學教授錢乃榮先生也表演了一段正宗的滬語朗讀,並且評論說:「《繁花》通過正宗的海派方言、上海人說話的口語風格,讓地域風情更濃。而那種上海海派地域的神味,沒有這些上海母語詞彙的閃光,沒有上海度過都市生活經驗的民間表達方式,各階層百姓的不同風情是難以顯現的,這就是《繁花》人人愛讀的成功之處。」
「《繁花》作為語言學的現象和文化的現象,早已破出文學之『圈』,對上海會越來越重要。」王丹姝介紹。作為一本暢銷8年的書籍,《繁花》重印超過45次,每年賣出超過10萬冊,早已證明了它的市場的力量。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