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的起家史:為啥偏偏不收中國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2020-12-22 格子說歷史

引言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杜牧的這首詩表達了對人事興廢的感慨,朝代更迭,文物流落,而日月依舊,令人嗟嘆。

在中國歷史上,滄海桑田,更朝換代都是屢見不鮮的事情,曾經威勢顯赫的王朝一夕崩塌,而這些王朝卻創造了許多的物質文明,在王朝輪換和更迭之中,見證每個朝代的文物古藏卻在歷史的風煙中被保留了下來,現在成為了今人憑弔歷史的依據,而提起古玩和收藏,就有一個名字不得不被提起,那就是收藏界的一個重量級人物——馬爺馬未都

熟悉收藏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馬未都,他是文化人,也是收藏家,曾經登上央視《百家講壇》講文化,講收藏,他還創立了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將眾多藏品珍藏其中,供人參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些琳琅滿目的藏品之中卻很少見書畫藝術作品。

那麼,馬未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收藏品呢,這其實和他的人生經歷大有關係。

一、多元的生活,並行的人生

馬未都身上的首要標籤是收藏家,然而,其實如果稍微了解一下馬未都就會發現,馬未都的身份是複雜的。

馬未都出生在1955年的北京大院,從小在北京城的胡同中混跡長大,這養成了了馬未都有柔有剛,圓滑世故卻不市儈的性格,後來馬未都又下鄉插隊做過知青,後來回城之後,又在工廠做過工人,這些經歷都構成了馬未都人生的一部分。

上世紀八十年代。馬未都開始了文學的道路,並且在一家當時頗有國內影響力的雜誌社裡做起了編輯也是在這時候,馬未都迷上了收藏,最先不過是業餘愛好,在有閒暇,有餘錢的時候去古玩市場溜達幾圈,撿一檢漏。

到了後來,馬未都對收藏的癮越來越大,乾脆就把收藏當成了自己的主業,然而馬未都搞收藏也和其他收藏家不一樣,其他人搞收藏多半把古玩藏起來,最多邀二三好友一起賞玩但是馬未都卻把收藏當成一種研究。

馬未都不僅寫了好幾本關於收藏的書,最有名的就是馬未都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馬未都說收藏》,其他作品還有《醉文明》、《瓷之色》等都曾暢銷一時,而且馬未都還一度登上央視的《百家講壇》講述收藏那些事,這不僅增加了馬未都本人的熱度,也使更多人了解到了收藏這個行業。

從上面這些事情我們看得出來,馬未都並不是安於現狀的人,也不是追尋平常的人,他總是在不停地追尋自己的愛好,探索自己前進的方向,他曾經在文學領域探索過,甚至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當他發現自己的愛好在收藏之後,又立馬轉戰收藏界,總之,他的人生是多元而精彩的。

然而,馬未都擁有著很多藏品,多到能開私人博物館的程度,但是這些藏品中卻鮮見書畫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藏品萬千,獨缺書畫

提起馬未都的藏品,便不得不提起觀復博物館,這是馬未都藏品的一個大觀園,裡面藏品之多令人應接不暇。

觀復博物館創立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在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這個有馬未都一力創辦的私人收藏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也是馬未都在收藏界浸淫多年的成果展示。

觀復博物館原本有好幾家家,分別在設立在北京,上海和廈門等大城市,雖然後來廈門那一家觀復博物館由於一些原因關閉了,然而其他地方的博物館卻還在依舊在向遊客開放,將那些浸染了歷史風煙的文物呈現在大眾面前。

觀復博物館的面積極大,藏品萬千,分為好幾個展區,有陶瓷,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瓷器都被囊括其中,漫步展區之內,就仿佛看到了中國瓷器的整個發展脈絡,有家具,紅木,紫檀,黃花梨,抬眼望去,仿佛古人的精緻生活就在面前。

但是,偌大一個收藏博物館中獨缺書畫,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書畫,觀復博物館內一個專門的畫作展區,然而展出的去的都是油畫,而且大多都是今人的作品,與觀復博物館古典傳統文化的氛圍多少有些隔閡,顯然算不得中國傳統的書畫作品。

中國書畫一直是能夠集中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藝術品,詩書畫印集於尺幅之間,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也一直是收藏家收藏的一個重點,然而囊括眾多收藏品的觀復博物館卻偏偏把這一收藏界的大宗排除在外,而且馬未都也很少在人前說過關於書畫收藏的話題。

總之,不論是作為文化人,還是作為收藏家,收藏書畫都是一件很能彰顯自身審美情趣,提升自身文化格調的事情,然而,在收藏界沉浮多年,講起收藏來頭頭是道的馬未都卻獨獨不肯青睞書法作品,這不得不說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馬未都對書畫的收藏如此「不屑一顧」呢?

三、馬未都不收藏書畫的原因

其實,馬未都很大程度上不是不願意收藏書畫,而是無緣收藏書畫,這與他的收藏發家之路有著莫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馬未都雖然出生在北京,卻並非是什麼貴族子弟,所以,馬未都最開始的時候其實沒有什麼過多的閒錢讓他用來搞收藏,他藏品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他在古玩市場通過撿漏的方式得來的,就如同馬未都的好友王朔調侃的那樣,馬未都其實就是一個收破爛,倒騰古董的。

這句話只是至交好友之間的挖苦打趣,沒有包含任何的惡意,但是卻實實在在地說出馬未都早期收藏古玩的手段,即撿漏,倒騰,然而,陶瓷銅器能夠在古玩市場倒騰來,書法字畫在古玩市場就很少見了,所以馬未都藏品中少見書法作品也就很正常了。

而且鑑賞書法作品需要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這也是馬未都所缺少的,馬未都雖然寫過小說,搞過影視,算是一個文化人,但是在傳統文化領域,他的根基還顯得太淺薄,就算一個書畫作品擺在他面前,馬未都恐怕也難以辨別真假,所以馬未都不收藏書法字畫也是避免自身短處的選擇。

總之,術業有專攻,哪怕同是在收藏行業之中,不同藏品的鑑定方法也完全不相同,馬未都在器物的收藏和鑑賞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但是在書畫方面卻未必有著相同的造詣,所以不收藏書法也不足為怪了。

結語

這個世上並沒有全知全能的人,每個人也不必做到全知全能,只需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迴避自己的短處就已經能夠在世上活得風生水起,就像馬未都一樣。

馬未都剛開始收藏的時候,手裡沒有能夠揮霍的資金,他就通過撿漏的方式來充實自己的藏品,這何曾不是一種揚長避短的方式,他沒有鑑別書畫作品的能力,所以就乾脆不碰書法字畫,何曾是另一種揚長避短的方式。

這其實也是收藏界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別碰,一個真正精明的人並不是什麼都會,而是清楚自己懂得自己會什麼,不會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馬未都正是這樣一個精明人,正因為看得明白,馬未都才能活得清醒。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馬未都:王朔的小說讓整個80年代變得五光十色,真實且有人性
    要講到王朔對於文學界的影響,先不說遠了,就用他的老熟人馬未都來講,他形容王朔的小說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的小說讓整個80年代變得五光十色,真實且有人性。其實馬未都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相信但凡是讀過王朔小說的人,都會認同這一句話吧。
  • 王朔談中國演藝圈潛規則:張鈺陪睡30多位導演,為啥落得被封殺
    文丨曹鏡明題丨王朔談中國演藝圈潛規則:張鈺陪睡30多位導演,為啥落得被封殺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娛樂圈的看法!令人嚮往的娛樂圈記得在筆者小時候,老師在課上問「你們的夢想是什麼啊?」基本上,都會異口同聲的回答道「科學家」之類的。
  • 馬未都:從工人到富豪,他是見證時代的京城「老炮兒」
    都說北京人講究,也會生活,衣食住行中處處透露著規矩和禮數,見誰無論高低輩分,就光憑一個「您」字兒,估計全國也沒有哪個城市能與之相比。當然了,北京人也愛玩兒,花鳥魚蟲、古玩字畫,這是北京人傳統的生活情趣。
  • 劉震雲嘲諷莫言,給王朔挖坑,馬未都:劉、王都不是「正經人」
    憑藉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而一炮而紅的除了「京圈朔爺」王朔,還有劉震雲。1993年,劉震雲創作的《一地雞毛》被馮小剛拍成了電視劇,劉震雲拿到了8萬塊的報酬,雖然沒獲得大獎,但讓劉震雲名聲大噪。有褒就有貶 ,在一次採訪中,記者問劉震雲如何看待當今文壇現狀,他直言不諱回答道:「莫言能獲獎,表明中國至少有十個人,也可以獲獎。」巧合的是,2011年劉震雲與莫言等共4人都同時獲得國內文學獎的最高獎項茅盾獎,這句話背後的內涵自然是不言而喻。
  • 馬未都:我買古董有「三藏三不藏」,讀懂了你也能成為內行人!
    馬未都:我買古董有「三藏三不藏」,讀懂了你也能成為內行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馬未都大量收集古董,那是一個辭舊迎新的年代,人人都想過上富裕的生活,而那個時候,富裕的生活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可馬未都偏偏反其道而行,人們不要的舊家具,他統統收回家,人們不要的舊瓷器,他也來者不拒,也正是因為這樣,馬未都現在達到了百億身價,可見他的眼光有多麼的長遠。
  • 王朔「交惡史」:米家山沒本事,英達真小人,白巖松顧盼自雄
    」咱也不知道,這對馮小剛來說算不算誇獎?梁左遺願落空,王朔怒罵英達1992年,王朔和英達合作的電視劇《愛你沒商量》播出後反響不佳,英達決定學美國的《考斯比秀》拍一個中國式情景喜劇來讓自己翻身,《我愛我家》應運而生。
  • 馬未都:30年前,我一個月就能掙7、8萬,同事才賺幾百
    在中國的收藏界,馬未都的地位就好比齊天大聖,這個比喻乍一看好像有些滑稽,但是實際上細想想倒是很貼切的。馬未都和孫悟空一樣橫空出世,誰也說不清馬未都是怎樣發的家,他的財富如何一天天被積累的,總不可能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 無知者無畏,王朔為什麼痛恨知識分子
    王朔說,「我曾經立誓不做那個所謂的知識分子。這原因大概首先出於念中學時我的老師們給我留下的印象。他們那麼不通人情、妄自尊大,全在於他們自以為知識在手,在他們那兒知識變成了恃強凌弱的資本」,「我成長過程中看到太多知識被濫用、被迷信、被用來歪曲人性,導致我對某些自稱知識分子者的不信任,反感乃至仇視。」
  • 王朔評錢鍾書:《圍城》不過是玩花活,表面迷人其實裡面沒什麼
    八十年代喜歡文學的人估計沒人不知道王朔。他那犀利的筆鋒、巧妙的構思、俗到極點但又極度打動你的語言迅速讓他走紅大江南北。上個世紀,引發全民追劇熱潮的《渴望》,就是由他參與製作的。馬未都先生對王朔也非常讚賞,他說王朔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依舊保存了作為一個作家基本尊嚴的人,他不為五鬥米折腰,不願去跪舔那些所謂的美好。在王朔之前,新中國只有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語言以用詞空洞、結構累贅、語氣蠻橫等為特點。
  • 《過把癮》的原著作者王朔,「毒嘴」懟人,還婚內出軌
    現在有很多的人都不認識他,但是要說他曾經懟過的人,你肯定知道。餘秋雨、白巖松、侯耀華、馬未都、金庸等等,這些人在他的嘴裡,都得不到好的評價,他的這一張嘴可是得罪過不少的人。許多的導演都要去他那找劇本,他得到的版權費讓他在2007年的時候甚至上了中國作家的富豪榜,這樣的榮譽可是沒幾個人能有。
  • 導演想拍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找到王朔一篇小說,成就了經典
    而電視劇卻未見起色,時任北京藝術中心副主任鄭曉龍非常著急,所以,他把作家王朔,編輯馬未都,編劇李曉明召集起來,還有鋼廠工人趙寶剛和美工馮小剛。經過幾人的共同努力,於是就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室內劇《渴望》,不曾想一經播出此劇引起全國轟動,達到萬人空巷爭先看《渴望》盛況。
  • 不屑與王朔並提,李敖:我罵的都是能讓我坐牢的人!
    贊之者以為痛快淋漓,直擊要害,也說了很多別人想說而不敢說的話,人以真話目之。貶之者認為,罵人顯得小家子氣,你一個大師,有失修為啊。而且,罵人又耗費精力,罵來罵去你的建樹呢?魯豫有約一期節目,問答環節,就有觀眾質疑。但是李敖大師自有辯論,說我沒建樹的,沒看過我的書,答案都在書裡。《李敖大全集》確實煌煌巨著。
  • 談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引言「唯英雄能本色,是名士自風流」,這句話出自《菜根譚》,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事實:這世界上許多的英雄名士往往是不拘小節,本性灑脫的。後來,報社的領導看見馬未都才華橫溢,是個可造之材,於是破格讓馬未都做了編輯,從那以後,馬未都就選了「瘦馬」作自己的筆名,一方面做一個作家,另一方面做作家的「伯樂」,王朔等知名作家都是被馬未都慧眼識珠發掘出來的。
  •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在八十年代之前,我國是禁止民間私自買賣文物的,所有文物都由國家文物商店統一收購,那個時候買賣古董都是偷偷摸摸,沒人敢大張旗鼓,後來禁令解除,收藏也成為了一門聲勢浩大的生意,無數人投身其中,但能夠發財的並不多,馬未都算是其中一個。
  • 馬未都:我爹很聰明,打仗衝鋒總慢半秒,39人參軍只有他活下來
    馬未都老師大家都不陌生,他的節目《馬未都說收藏》幾乎大家都看過。馬未都老師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深入的了解,談起來如數家珍。這讓人不禁想到,是什麼樣的家學淵源才會培養出馬未都這樣一個優雅的鑑寶大師呢?馬未都老師的人生智慧馬未都除了以此聞名的鑑寶技能之外,其實還有著許多重身份——作家、編劇。出1981年,馬未都的《今夜月兒圓》刊登在了《中國青年報》上,此時的馬未都以作家的身份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 馬未都:博物館不要「板著臉」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說,博物館沒必要「板著臉教育人」,希望所有走進博物館的人們可以快樂地獲得知識。  歷代萌寵展玩起直播   7月底,觀復博物館年度大展《相看兩不厭——歷代萌寵展》啟幕。在展覽現場,一切都透著與眾不同。
  • 馬未都道出背後隱情
    馬未都道出背後隱情世界三大名刀又稱「世界三大名刃」,分別是大馬士革刀、馬來刀、日本刀。明眼人一看,日本刀與中國刀關係密切,可以說是中國刀的「學生」,可人家躋身世界三大名刀,偏偏沒有中國刀。中國刀在歷史上也是風光無限,開疆拓土離不開它。然而,世界三大名刀就是沒有中國刀。中國刀為何不行?馬未都道出了背後隱情。
  • 和珅家椅子,馬未都當年用5000塊錢就收了!
    和珅家椅子,馬未都當年用5000塊錢就收了! 我一聽, 哎喲,趕緊就跑到恭王府去看, 轉了所有的房間, 也沒看到跟這一模一樣的椅子。 所以它究竟是不是和珅家的, 我還真不知道。
  • 王朔評中國作家:沒幾個及格的,賈平凹的《廢都》是扒廁所
    王朔談中國作家沒幾個合格的:賈平凹《廢都》是扒廁所,金庸抄襲文壇惡評家談及王朔,恐怕對於絕大多數年輕的朋友都會有些陌生,並不怎麼熟悉。然而,如若往以前數上幾十年,絕對是紅遍半邊天的存在,是無數粉絲心目中的偶像。
  • 王朔:為啥說魯迅不是大文豪?沒有長篇,就連「思想主張」都沒有
    文丨曹鏡明 題丨王朔:為啥說魯迅不是大文豪?沒有長篇,就連「思想主張」都沒有 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王朔和魯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