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杜牧的這首詩表達了對人事興廢的感慨,朝代更迭,文物流落,而日月依舊,令人嗟嘆。
在中國歷史上,滄海桑田,更朝換代都是屢見不鮮的事情,曾經威勢顯赫的王朝一夕崩塌,而這些王朝卻創造了許多的物質文明,在王朝輪換和更迭之中,見證每個朝代的文物古藏卻在歷史的風煙中被保留了下來,現在成為了今人憑弔歷史的依據,而提起古玩和收藏,就有一個名字不得不被提起,那就是收藏界的一個重量級人物——馬爺馬未都
熟悉收藏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馬未都,他是文化人,也是收藏家,曾經登上央視《百家講壇》講文化,講收藏,他還創立了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將眾多藏品珍藏其中,供人參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些琳琅滿目的藏品之中卻很少見書畫藝術作品。
那麼,馬未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收藏品呢,這其實和他的人生經歷大有關係。
一、多元的生活,並行的人生
馬未都身上的首要標籤是收藏家,然而,其實如果稍微了解一下馬未都就會發現,馬未都的身份是複雜的。
馬未都出生在1955年的北京大院,從小在北京城的胡同中混跡長大,這養成了了馬未都有柔有剛,圓滑世故卻不市儈的性格,後來馬未都又下鄉插隊做過知青,後來回城之後,又在工廠做過工人,這些經歷都構成了馬未都人生的一部分。
上世紀八十年代。馬未都開始了文學的道路,並且在一家當時頗有國內影響力的雜誌社裡做起了編輯也是在這時候,馬未都迷上了收藏,最先不過是業餘愛好,在有閒暇,有餘錢的時候去古玩市場溜達幾圈,撿一檢漏。
到了後來,馬未都對收藏的癮越來越大,乾脆就把收藏當成了自己的主業,然而馬未都搞收藏也和其他收藏家不一樣,其他人搞收藏多半把古玩藏起來,最多邀二三好友一起賞玩但是馬未都卻把收藏當成一種研究。
馬未都不僅寫了好幾本關於收藏的書,最有名的就是馬未都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馬未都說收藏》,其他作品還有《醉文明》、《瓷之色》等都曾暢銷一時,而且馬未都還一度登上央視的《百家講壇》講述收藏那些事,這不僅增加了馬未都本人的熱度,也使更多人了解到了收藏這個行業。
從上面這些事情我們看得出來,馬未都並不是安於現狀的人,也不是追尋平常的人,他總是在不停地追尋自己的愛好,探索自己前進的方向,他曾經在文學領域探索過,甚至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當他發現自己的愛好在收藏之後,又立馬轉戰收藏界,總之,他的人生是多元而精彩的。
然而,馬未都擁有著很多藏品,多到能開私人博物館的程度,但是這些藏品中卻鮮見書畫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藏品萬千,獨缺書畫
提起馬未都的藏品,便不得不提起觀復博物館,這是馬未都藏品的一個大觀園,裡面藏品之多令人應接不暇。
觀復博物館創立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在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這個有馬未都一力創辦的私人收藏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也是馬未都在收藏界浸淫多年的成果展示。
觀復博物館原本有好幾家家,分別在設立在北京,上海和廈門等大城市,雖然後來廈門那一家觀復博物館由於一些原因關閉了,然而其他地方的博物館卻還在依舊在向遊客開放,將那些浸染了歷史風煙的文物呈現在大眾面前。
觀復博物館的面積極大,藏品萬千,分為好幾個展區,有陶瓷,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瓷器都被囊括其中,漫步展區之內,就仿佛看到了中國瓷器的整個發展脈絡,有家具,紅木,紫檀,黃花梨,抬眼望去,仿佛古人的精緻生活就在面前。
但是,偌大一個收藏博物館中獨缺書畫,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書畫,觀復博物館內一個專門的畫作展區,然而展出的去的都是油畫,而且大多都是今人的作品,與觀復博物館古典傳統文化的氛圍多少有些隔閡,顯然算不得中國傳統的書畫作品。
中國書畫一直是能夠集中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藝術品,詩書畫印集於尺幅之間,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也一直是收藏家收藏的一個重點,然而囊括眾多收藏品的觀復博物館卻偏偏把這一收藏界的大宗排除在外,而且馬未都也很少在人前說過關於書畫收藏的話題。
總之,不論是作為文化人,還是作為收藏家,收藏書畫都是一件很能彰顯自身審美情趣,提升自身文化格調的事情,然而,在收藏界沉浮多年,講起收藏來頭頭是道的馬未都卻獨獨不肯青睞書法作品,這不得不說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馬未都對書畫的收藏如此「不屑一顧」呢?
三、馬未都不收藏書畫的原因
其實,馬未都很大程度上不是不願意收藏書畫,而是無緣收藏書畫,這與他的收藏發家之路有著莫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馬未都雖然出生在北京,卻並非是什麼貴族子弟,所以,馬未都最開始的時候其實沒有什麼過多的閒錢讓他用來搞收藏,他藏品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他在古玩市場通過撿漏的方式得來的,就如同馬未都的好友王朔調侃的那樣,馬未都其實就是一個收破爛,倒騰古董的。
這句話只是至交好友之間的挖苦打趣,沒有包含任何的惡意,但是卻實實在在地說出馬未都早期收藏古玩的手段,即撿漏,倒騰,然而,陶瓷銅器能夠在古玩市場倒騰來,書法字畫在古玩市場就很少見了,所以馬未都藏品中少見書法作品也就很正常了。
而且鑑賞書法作品需要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這也是馬未都所缺少的,馬未都雖然寫過小說,搞過影視,算是一個文化人,但是在傳統文化領域,他的根基還顯得太淺薄,就算一個書畫作品擺在他面前,馬未都恐怕也難以辨別真假,所以馬未都不收藏書法字畫也是避免自身短處的選擇。
總之,術業有專攻,哪怕同是在收藏行業之中,不同藏品的鑑定方法也完全不相同,馬未都在器物的收藏和鑑賞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但是在書畫方面卻未必有著相同的造詣,所以不收藏書法也不足為怪了。
結語
這個世上並沒有全知全能的人,每個人也不必做到全知全能,只需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迴避自己的短處就已經能夠在世上活得風生水起,就像馬未都一樣。
馬未都剛開始收藏的時候,手裡沒有能夠揮霍的資金,他就通過撿漏的方式來充實自己的藏品,這何曾不是一種揚長避短的方式,他沒有鑑別書畫作品的能力,所以就乾脆不碰書法字畫,何曾是另一種揚長避短的方式。
這其實也是收藏界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別碰,一個真正精明的人並不是什麼都會,而是清楚自己懂得自己會什麼,不會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馬未都正是這樣一個精明人,正因為看得明白,馬未都才能活得清醒。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