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博物館不要「板著臉」

2021-01-13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讓貓咪為文物代言 辦展現場玩直播

  從收藏家、到觀復博物館館長、文化雜家、玩自媒體玩出花兒的老炮兒……馬未都的步伐從未停過,還向著越來越「大發」、越來越時髦的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如今,是新媒體爆發的時代,觀復博物館裡辦展玩起了直播、館裡養的喵星人們在馬館長的任命下成了京城獨家貓館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說,博物館沒必要「板著臉教育人」,希望所有走進博物館的人們可以快樂地獲得知識。

  歷代萌寵展玩起直播

  7月底,觀復博物館年度大展《相看兩不厭——歷代萌寵展》啟幕。在展覽現場,一切都透著與眾不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觀眾走進的是一家以展示文物見長的私人博物館,然而從開幕模式,以及現場遊走的「嘉賓」來看,與其把它當成一個展覽不如看做是一場新意與誠意都十足的「大趴體」。

  200餘件私人藏品文物陳列在一層展櫃,足足佔據了兩個展廳,開幕式選在二層一處開闊空間,被邀請而來的家長、孩子以及媒體自覺地排排坐,靜待馬館長的到來。然而在預定的開幕時間,名人馬未都並沒有現身,反而出現在臺前的投影大屏上,此時,他正拿著話筒在一層的展廳面對攝像機玩起了直播。

  讓觀眾快樂地漲知識

  「你們看,這帶鉤可是古代款爺特製的,要我說都不是秒殺,是秒斃愛馬仕!」京腔一出,再加上淺顯易懂的導覽詞,誰還管有沒有開幕式,大家聚精會神,分分鐘被馬館長的妙語引得哈哈大笑。這還不算完,一口氣介紹完展覽上的全部文物,馬館長衝著鏡頭髮出邀請,請大家移步博物館小院與真正的萌寵小矮馬互動,一時間被勾起興趣的孩子們追著馬爺爺問著有關文物的小知識,現場還有網紅舉著自拍杆記錄下這從未在博物館裡見過的一幕幕。

  這就是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正在做的事。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展覽,也透露出馬未都辦私人博物館的真實想法——博物館沒必要「板著臉教育人」,希望所有走進博物館的人們可以快樂地獲得知識。

  中國首家私立博物館

  玩直播、在視頻網站開設自製脫口秀,這幾年那個時常與「收藏」「文物」相提並論的馬未都總是在自己的博物館裡做著與新有關的嘗試。或許正是骨子裡的敢於嘗鮮,馬未都從最初就把握了先機。

  馬未都,北京「50後」,下過鄉、插過隊還當了幾年工具機銑工。然而從小就抱著文學夢的他在1980年走上了文學之路,只用一年就在報紙雜誌上發表小說,並以此成為《青年文學》的編輯,彼時王朔、蘇童的投稿都經過他的手。

  然而在那個「發表一篇作品就能改變人生」的年代,馬未都對文學的看法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特別是在結交了收藏大家王世襄後,馬未都棄文學而轉投還沒火起來的文玩古董。你可以在腦海中還原這樣一個場景:從編輯部走出來的馬未都隨意地走進國營文物商店,以10塊錢一個的價格抱回清三代的碗……

  正是這樣的積攢,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在1996年10月成立了。博物館內設瓷器館、家具館、油畫館、工藝館、影像館、門窗館和多功能廳,其中以古代家具的收藏為最大亮點。

  《百家講壇》講收藏火了

  獨特的經歷,加上不斷累積的見識,馬館長在2008年走上《百家講壇》向大眾講收藏,這樣的一次亮相,不僅火了自己,也火了收藏。而他這種北京大爺特有的範兒在直指春晚周杰倫《青花瓷》歌詞存在謬誤後,引起公眾的更為廣泛的關注。

  如今,這個他自說、自導的博物館衍生自製視頻節目《觀復嘟嘟》吸引了24.7萬粉絲、累積4159萬次播放,成了名副其實地「網紅」。

  搜索馬未都的職務、簡歷,你會發現他的名頭很多。這位收藏圈裡的大家,卻用自己的行動做著「雜家」才能完成的事。

  讓貓咪為文物代言

  如同當年直言挑錯引起公眾對文物收藏、歷史知識引發狂熱興趣一樣。離機場不遠,離中心很遠的觀復博物館因為幾隻貓引來了眾多探訪者。大家想看一看馬未都給幾隻貓蓋了間什麼樣的辦公室,又為什麼給這些貓封館長。

  如同玩文物收藏一樣,馬未都關注的事物總能被他玩出花樣,玩得極致。去年,這家私人博物館還是透過一場與眾不同的發布會,把院裡養了多年的貓咪介紹給公眾,透過這些身著清代八旗服飾、有大辦公室坐的貓館長,為文物代言、替觀復「說話」。

  處處宣傳傳統文化

  或許在看到新聞時,不少人第一個反應是「炒作」,但真正走進貓辦公室的時候,你卻發現處處透著馬館長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思。這些貓中,有馬未都自己放養的,還有別人棄養送過來的,它們平時也不出院,可以隨意遊走在擺著價值連城文物的館內任何腳落。

  在「貓辦」裡,每隻貓都有自己的家,這裡的一個知識點就來了:「這些貓窩是專門打制的,每個進出的洞口用的是古代家具不同的壼門造型,這個字可不是壺,而是多了一橫,卻念『kǔn』。」此外,貓館長的就餐區一字排開的瓷質貓食盆,還能幫參觀者認識汝、官、鈞、建、龍泉、吉州窯等品種瓷器的器型。

  如何玩到極致?馬館長早就設計好了「方案」,貓館長任命後,與觀復貓有關的圖書在這位當年的「文學青年」主筆下出爐,在不景氣的圖書市場銷售出好成績讓出版社瞠目。這書裡不止有喵星人與館裡文物的合影,還穿插著中國古代文化與貓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貓什麼時候與文物結緣」「中國畫裡什麼時候出現貓的身影」等有趣的知識也被馬館長用最易讀懂的文字一一揭曉。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在北京開放,這家名為「觀復」的博物館在那個時候雖然創了先河,但與現在相比,略顯孤單。任命貓館長、給貓出書,還要拍攝觀復貓自己的大電影。同時,馬未都表示,五年之內,觀復博物館的新館就要建起來。除了即將開幕的上海館,觀復還在杭州、廈門、哈爾濱、深圳開設地方館。

  經營思路

  利用新事物吸引年輕人

  信:從最初建館到現在,您對辦博物館的思路有沒有發生變化?

  馬:有變化啊。這些年社會環境發生變化,20年前有手機的人也是少數,過去也沒有網上那些事。遇上網絡興起的年代,發展很快,現在很多消息都是靠手機、靠網絡獲得,所以我們的思路在這幾年發生了變化,像通過新媒體去宣傳自己,玩直播,這些對我都不難,我做過節目,對這些很熟,這種形式如果社會歡迎,我們也會多做一些。

  新一代的孩子,他們都是通過新媒體途徑長大的,他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就是手機、微信、網絡,我們就要找到他們的興趣點。讓他們有興趣走進博物館。

  我們對所有新事物不拒絕,要更廣泛利用它。像之前于謙邀請我去他的馬場看馬,我就順便把他的小馬請到博物館裡,雙方都在自己的領域給予支持,獲得很好的效果。

  文創產品

  要讓老百姓習慣於品質

  信:我看到觀復博物館也設置了文物衍生品的銷售區域,這裡大到原樣復刻的文物藝術品,還有一些藉助文物元素製作的文物紀念品,在這一方面,觀復和您有著什麼樣的「布局」和特色?

  馬:和公立博物館相比,我們在文創產品開發方面沒有優勢,像一些大的博物館可以憑藉品牌效應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設計,經費對於他們也不是問題。但民辦博物館開發衍生品是純商業的行為,商品很難作,無論是設計還是投入都需要我們自己動手,成本一高,東西自然不好賣。所以在這條路上,我們有自己的想法與思路。

  在我看來,要讓老百姓習慣於品質,而不習慣於價格的競爭。像我們觀復貓系列的骨制瓷器,為了保證它的質量,真正的利潤很小,但我們希望觀眾買它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品質,要因為「這杯子質量真好」去購買,而不是因為「這杯子真便宜」。

  現在大家買東西習慣地把價格放在第一位,用價格來衡量購買它的必要性,這是不對的,我們需要時間讓大家認識到把質量放在第一位。

  文化價值

  做成品牌就變得有價值

  信:任命貓館長、辦萌寵展,自己做直播節目……觀復在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的方法上用了很多新奇特的招數,您認為這樣的模式可以被其他博物館借鑑或推廣嗎?

  馬:觀復日客流量最高的時候六七百人,像周末兩天就一千多人。通過新手段的加入,主動走進我們館的人明顯增多了,我看了一下至少增加了一半。

  觀復是一個特例,我也是一個特例。現在觀復有三大塊收入:第一類是傳統門票收入;第二類服務性收入,像提供講座、場地、講解。像人工講解200塊錢一次,仍然有觀眾願意為這個講解費埋單,甚至供不應求。第三類收入是品牌收入,當博物館做成一個品牌的時候,品牌就變得有價值,比如我們利用品牌做商品,商品收入中的品牌費用全部歸博物館,比如有很多地方請我們博物館去,品牌要收費,費用全部用於博物館建設。現在我們的博物館都是良性循環,有五六年了都是有盈餘,積攢一些資金。

  民辦和公辦的不一樣,必須要自己努力。給國家創造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創造稅收,全國將近5000家博物館,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說,我們給國家創造了稅收,這一點很難做到,但我們確實做到了。

  信:作為一家民辦博物館,開創了很多先河,您為什麼要做這些嘗試?

  馬:這20年來,我們一直強調品牌,對於一間博物館來說,品牌第一重要。而我也把個人品牌轉化到博物館的品牌中。打造觀復貓同樣是一種品牌的建設,這樣一個品牌所獲得的收入也成為博物館的收入。今年9月9日,美國一部大片叫《九條命》要在中國上映,他們在尋找宣傳點的時候,就發現了觀復貓,他們發現我們的貓有職務、有自己公眾號,還有自己漫畫形象,是有身份的貓,而貓館長與電影中的貓總裁也有著呼應,他們自然而然找觀復貓做代言,希望拉近電影與中國觀眾之間的距離。

  未來,觀復貓還要拍自己的大電影,我想它們會影響一代人的童年。

  未來規劃

  將在杭州等地開分館

  信:請您透露一下,未來5年的發展,觀復最核心的規劃是什麼?

  馬:五年之內,觀復博物館的新館就要建起來。除了今年剛開放不久的上海館,觀復還在杭州、廈門、哈爾濱、深圳開設地方館。

  上海觀復博物館設在全球第二高建築,上海中心37層的寶庫藝術中心,整整一層,這個館的門票是100元,但我們有一個設想,如果你進館時,在特定時間能說出我們列在牆上特定數量的生僻字,就能免費。

  同時開放的還有觀復寶庫,這裡可以提供世界上最高等級的庫房,滿足現代人需要一個空間存放珍貴私密物品的需求,希望今後可為博物館運營提供財政支持。

  信:未來,觀復博物館會免費開放嗎?

  馬:我一直強調所有購票參觀的都是博物館的贊助人,這個概念給觀眾帶來一種榮譽感。我們是有生存能力的民辦博物館。以前,國家提出過給我們財政支持,問我們需要多少錢可以免費向公眾開放。我當時就說不會免費,我們一定是收費的,我們不白拿國家這部分錢,我們本身是野生的,不想躺在錢上,而是有自己的能力,讓人們慢慢了解觀復,從一般喜歡到深入喜愛,走完這個過程。而這也是社會的認可,社會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馬未都私人博物館的盜竊案,他自己破了!
    某天早晨,剛起床的馬未都就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中「馬先生,不好了,2000萬《上海少女》雕塑不見了,可能是被盜了。」馬未都嚇的差點一口氣沒吸上來,立刻趕往觀復博物館現場。說起馬未都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之後在1996年成立國內第一家私人博物館——上海觀復博物館,裡面多是寶貝,監控的非常嚴密。那曾想博物館居然會發現失竊事件。而這幅丟失的價值2000萬的《上海少女》,是著名雕塑家陳逸飛的作品,十分尊貴。來到博物館到馬未都心裡發怵,畢竟這是2000萬千的寶貝,丟了怎麼辦?立即詢問了博物館主要的負責人員後,隨即去查看了監控。
  • 馬未都:我的觀復博物館,和我的「觀復貓」
    許多人知道他熟悉他,可能是因為他的一檔收藏類節目:《收藏馬未都》,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但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馬未都那些珍貴的藏品,而是他的觀復博物館裡的,那些貓兒!馬未都和「黑包包」觀復博物館坐落在首都北京的五環外,這是全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 世界四大博物館,為何沒有故宮博物院?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
    世界四大博物館,為何沒有故宮博物院?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眾所周知,世界四大博物館,是法國的羅浮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俄羅斯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以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這四大博物館,卻偏偏沒有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承載的是五千年文化沉澱,可就是沒有評選上世界四大博物館。
  • 馬未都:不要小瞧了盜墓者,一眼定穴,高手在民間
    觀復博物館現任館長,也是知名收藏家馬未都就曾對盜墓者的特異功能進行了肯定,曾說:「不要小瞧盜墓賊,一眼定穴,高手在民間」。盜墓賊發現古墓的手段據馬未都說,就是用手搭了一次,就判定了古墓的具體地點,這樣的說法如果是真的,那就像小說裡描繪那樣,只需幾眼,就能見分曉。這個故事的可考性有多高,其實可以從馬未都的身份入手。那麼,馬未都到底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 北京觀復博物館:在欣賞馬未都的私人珍藏的同時,還有貓咪作陪!
    不得不說的是,北京的觀復博物館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早有聽聞馬未都先生愛貓、愛收集精緻的藏品,是一個充滿孩子氣的老人,在這座私人博物館裡就實現了他全部的喜好。數量不小的精緻藏品,以及撿來的貓咪,共同組成了這座觀復博物館。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線上首發
    2020年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創作的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首發。書中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僅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在抖音直播之前,馬未都接受了記者微信採訪。馬未都說,自己講述國寶,並不是作為文獻資料而寫作,而是將自己與國寶的故事寫了進去,這是與別人講國寶的不同之處。
  • 人文|自帶流量和創意,馬未都和他的「觀復貓」
    在一次訪談中,馬未都曾表示,在物面前,我們永遠不及物,隨便拿一件文物,都比我們的壽命長。「文物在自己手上是聚,對別人來說就是散,捐出來放在博物館對自己是散,對公眾來說就是聚」,這大概是他建立觀復博物館的初衷。除了藏品本身的魅力,馬未都自帶的流量屬性和創意頭腦,著實為觀復博物館圈粉不少。~藏家馬未都撿漏的故事,廣泛流傳於坊間。
  • 馬未都的起家史:為啥偏偏不收中國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熟悉收藏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馬未都,他是文化人,也是收藏家,曾經登上央視《百家講壇》講文化,講收藏,他還創立了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將眾多藏品珍藏其中,供人參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些琳琅滿目的藏品之中卻很少見書畫藝術作品。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講述100件國寶的100個故事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觀復博物館創辦人、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新書《國寶100》3日晚在線上首發。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
  • 馬丹林:馬未都之父,打仗衝鋒慢半秒,馬未都:「我爹很聰明」
    馬未都這個名字,想必很多人都有聽過。多數人認識這個名字,應該是在一檔節目當中。他曾經在2008年的時候,加入央視的《百家講壇》拍攝當中,先後一共參與錄製了五十二期節目。
  • 獻給馬未都和他的搖滾朋友臧天朔!
    當我見到我心中最仰慕的收藏家馬未都出席搖滾圈裡大哥級別的臧天朔葬禮確實有些驚訝!收藏家馬未都確實是很具權威的收藏家和國學大師!上過百家講壇和電視鑑寶欄目常駐嘉賓!北京郊區開的觀復博物館的藏品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中國古玩藝術私人博物館數一數二的!
  • 馬未都:從工人到富豪,他是見證時代的京城「老炮兒」
    5月28日,馬未都發博說要選個日子理髮,人家先生從大年初五至今,寫成了《唐詩宋詞密碼》,如今書已落筆,頭髮也是時候該理一理,於是便有了「最豪華理髮陣容」。那麼馬未都何許人也?且聽以下分解。高級「老炮兒」說馬未都是「老炮兒」,並不是說他曾經混跡於大街小巷耍橫,而是在他的人生軌跡中,總是出其不意,也笑傲江湖,他見證了時代,亦典藏著歷史,靠著賺老祖宗的錢發家致富,他是身家百億的隱形富豪,從一名工人到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再到創立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他的一生,比電影更精彩。
  • 馬未都出新作《國寶100》:清楚國寶根源,才知道我們來自何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首發。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
  • 走進馬未都的藏品和「觀復貓」 歷史在這裡有了溫度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馬未都創辦的觀復博物館已走過二十多年,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民營博物館之一。 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如何通過新的平臺和技術手段,讓普通人走進博物館,感受藝術品魅力,也成為很多博物館從業人員思考的問題。
  •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講國寶是換種方式看歷史
    日前,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新書《國寶100》首發。
  • 聽名家說國寶,串聯上下古今,馬未都攜《國寶100》做客徐匯
    8月29日下午,由徐匯區圖書館和虹梅街道圖書館主辦,長江文藝出版社和鍾書閣共同承辦的「馬未都說國寶暨作者見面會」在虹梅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行,觀復博物館創辦人、收藏家馬未都攜一套四卷本的重量級新作《國寶100》做客徐匯,與讀者分享國寶故事。從天下第一桌紫檀三彎腿畫桌,到最小的一件寶貝皇后之璽,最薄的寶貝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最晚的寶貝翡翠扳指。
  • 馬未都的「私人寶庫」有多牛?位於地下5層,核彈來了都不怕!
    馬未都的「私人寶庫」有多牛?位於地下5層,核彈來了都不怕! 馬未都是知名的收藏大家,他多年積累下的寶物已經豐富到足以開辦好幾個私人博物館,不僅是數量驚人,質量也足夠讓人瞠目結舌,有好多東西連故宮都沒有,可見其珍貴,很多人以為馬未都的寶物都擺在博物館了,但實際上,擺在博物館中的寶物只是他的冰山一角,馬未都真正的寶物,其實都放在一個名為「觀復寶庫」的大保險庫之中。
  •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線上接受採訪 挑選100件國寶講述100個...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隆重首發,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
  • 《中國博物館吸貓圖鑑》
    △觀復博物館內的貓咪 觀復博物館,是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於1996年創辦的國內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館長馬未都非常喜歡貓,自從收養了第一隻流浪貓「花肥肥」後,博物館內陸陸續續又收養了許多隻流浪貓、棄養貓。
  • 馬未都:30年前,我一個月就能掙7、8萬,同事才賺幾百
    在中國的收藏界,馬未都的地位就好比齊天大聖,這個比喻乍一看好像有些滑稽,但是實際上細想想倒是很貼切的。馬未都和孫悟空一樣橫空出世,誰也說不清馬未都是怎樣發的家,他的財富如何一天天被積累的,總不可能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