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貓咪為文物代言 辦展現場玩直播
從收藏家、到觀復博物館館長、文化雜家、玩自媒體玩出花兒的老炮兒……馬未都的步伐從未停過,還向著越來越「大發」、越來越時髦的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如今,是新媒體爆發的時代,觀復博物館裡辦展玩起了直播、館裡養的喵星人們在馬館長的任命下成了京城獨家貓館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說,博物館沒必要「板著臉教育人」,希望所有走進博物館的人們可以快樂地獲得知識。
歷代萌寵展玩起直播
7月底,觀復博物館年度大展《相看兩不厭——歷代萌寵展》啟幕。在展覽現場,一切都透著與眾不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觀眾走進的是一家以展示文物見長的私人博物館,然而從開幕模式,以及現場遊走的「嘉賓」來看,與其把它當成一個展覽不如看做是一場新意與誠意都十足的「大趴體」。
200餘件私人藏品文物陳列在一層展櫃,足足佔據了兩個展廳,開幕式選在二層一處開闊空間,被邀請而來的家長、孩子以及媒體自覺地排排坐,靜待馬館長的到來。然而在預定的開幕時間,名人馬未都並沒有現身,反而出現在臺前的投影大屏上,此時,他正拿著話筒在一層的展廳面對攝像機玩起了直播。
讓觀眾快樂地漲知識
「你們看,這帶鉤可是古代款爺特製的,要我說都不是秒殺,是秒斃愛馬仕!」京腔一出,再加上淺顯易懂的導覽詞,誰還管有沒有開幕式,大家聚精會神,分分鐘被馬館長的妙語引得哈哈大笑。這還不算完,一口氣介紹完展覽上的全部文物,馬館長衝著鏡頭髮出邀請,請大家移步博物館小院與真正的萌寵小矮馬互動,一時間被勾起興趣的孩子們追著馬爺爺問著有關文物的小知識,現場還有網紅舉著自拍杆記錄下這從未在博物館裡見過的一幕幕。
這就是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正在做的事。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展覽,也透露出馬未都辦私人博物館的真實想法——博物館沒必要「板著臉教育人」,希望所有走進博物館的人們可以快樂地獲得知識。
中國首家私立博物館
玩直播、在視頻網站開設自製脫口秀,這幾年那個時常與「收藏」「文物」相提並論的馬未都總是在自己的博物館裡做著與新有關的嘗試。或許正是骨子裡的敢於嘗鮮,馬未都從最初就把握了先機。
馬未都,北京「50後」,下過鄉、插過隊還當了幾年工具機銑工。然而從小就抱著文學夢的他在1980年走上了文學之路,只用一年就在報紙雜誌上發表小說,並以此成為《青年文學》的編輯,彼時王朔、蘇童的投稿都經過他的手。
然而在那個「發表一篇作品就能改變人生」的年代,馬未都對文學的看法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特別是在結交了收藏大家王世襄後,馬未都棄文學而轉投還沒火起來的文玩古董。你可以在腦海中還原這樣一個場景:從編輯部走出來的馬未都隨意地走進國營文物商店,以10塊錢一個的價格抱回清三代的碗……
正是這樣的積攢,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在1996年10月成立了。博物館內設瓷器館、家具館、油畫館、工藝館、影像館、門窗館和多功能廳,其中以古代家具的收藏為最大亮點。
《百家講壇》講收藏火了
獨特的經歷,加上不斷累積的見識,馬館長在2008年走上《百家講壇》向大眾講收藏,這樣的一次亮相,不僅火了自己,也火了收藏。而他這種北京大爺特有的範兒在直指春晚周杰倫《青花瓷》歌詞存在謬誤後,引起公眾的更為廣泛的關注。
如今,這個他自說、自導的博物館衍生自製視頻節目《觀復嘟嘟》吸引了24.7萬粉絲、累積4159萬次播放,成了名副其實地「網紅」。
搜索馬未都的職務、簡歷,你會發現他的名頭很多。這位收藏圈裡的大家,卻用自己的行動做著「雜家」才能完成的事。
讓貓咪為文物代言
如同當年直言挑錯引起公眾對文物收藏、歷史知識引發狂熱興趣一樣。離機場不遠,離中心很遠的觀復博物館因為幾隻貓引來了眾多探訪者。大家想看一看馬未都給幾隻貓蓋了間什麼樣的辦公室,又為什麼給這些貓封館長。
如同玩文物收藏一樣,馬未都關注的事物總能被他玩出花樣,玩得極致。去年,這家私人博物館還是透過一場與眾不同的發布會,把院裡養了多年的貓咪介紹給公眾,透過這些身著清代八旗服飾、有大辦公室坐的貓館長,為文物代言、替觀復「說話」。
處處宣傳傳統文化
或許在看到新聞時,不少人第一個反應是「炒作」,但真正走進貓辦公室的時候,你卻發現處處透著馬館長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思。這些貓中,有馬未都自己放養的,還有別人棄養送過來的,它們平時也不出院,可以隨意遊走在擺著價值連城文物的館內任何腳落。
在「貓辦」裡,每隻貓都有自己的家,這裡的一個知識點就來了:「這些貓窩是專門打制的,每個進出的洞口用的是古代家具不同的壼門造型,這個字可不是壺,而是多了一橫,卻念『kǔn』。」此外,貓館長的就餐區一字排開的瓷質貓食盆,還能幫參觀者認識汝、官、鈞、建、龍泉、吉州窯等品種瓷器的器型。
如何玩到極致?馬館長早就設計好了「方案」,貓館長任命後,與觀復貓有關的圖書在這位當年的「文學青年」主筆下出爐,在不景氣的圖書市場銷售出好成績讓出版社瞠目。這書裡不止有喵星人與館裡文物的合影,還穿插著中國古代文化與貓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貓什麼時候與文物結緣」「中國畫裡什麼時候出現貓的身影」等有趣的知識也被馬館長用最易讀懂的文字一一揭曉。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在北京開放,這家名為「觀復」的博物館在那個時候雖然創了先河,但與現在相比,略顯孤單。任命貓館長、給貓出書,還要拍攝觀復貓自己的大電影。同時,馬未都表示,五年之內,觀復博物館的新館就要建起來。除了即將開幕的上海館,觀復還在杭州、廈門、哈爾濱、深圳開設地方館。
經營思路
利用新事物吸引年輕人
信:從最初建館到現在,您對辦博物館的思路有沒有發生變化?
馬:有變化啊。這些年社會環境發生變化,20年前有手機的人也是少數,過去也沒有網上那些事。遇上網絡興起的年代,發展很快,現在很多消息都是靠手機、靠網絡獲得,所以我們的思路在這幾年發生了變化,像通過新媒體去宣傳自己,玩直播,這些對我都不難,我做過節目,對這些很熟,這種形式如果社會歡迎,我們也會多做一些。
新一代的孩子,他們都是通過新媒體途徑長大的,他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就是手機、微信、網絡,我們就要找到他們的興趣點。讓他們有興趣走進博物館。
我們對所有新事物不拒絕,要更廣泛利用它。像之前于謙邀請我去他的馬場看馬,我就順便把他的小馬請到博物館裡,雙方都在自己的領域給予支持,獲得很好的效果。
文創產品
要讓老百姓習慣於品質
信:我看到觀復博物館也設置了文物衍生品的銷售區域,這裡大到原樣復刻的文物藝術品,還有一些藉助文物元素製作的文物紀念品,在這一方面,觀復和您有著什麼樣的「布局」和特色?
馬:和公立博物館相比,我們在文創產品開發方面沒有優勢,像一些大的博物館可以憑藉品牌效應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設計,經費對於他們也不是問題。但民辦博物館開發衍生品是純商業的行為,商品很難作,無論是設計還是投入都需要我們自己動手,成本一高,東西自然不好賣。所以在這條路上,我們有自己的想法與思路。
在我看來,要讓老百姓習慣於品質,而不習慣於價格的競爭。像我們觀復貓系列的骨制瓷器,為了保證它的質量,真正的利潤很小,但我們希望觀眾買它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品質,要因為「這杯子質量真好」去購買,而不是因為「這杯子真便宜」。
現在大家買東西習慣地把價格放在第一位,用價格來衡量購買它的必要性,這是不對的,我們需要時間讓大家認識到把質量放在第一位。
文化價值
做成品牌就變得有價值
信:任命貓館長、辦萌寵展,自己做直播節目……觀復在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的方法上用了很多新奇特的招數,您認為這樣的模式可以被其他博物館借鑑或推廣嗎?
馬:觀復日客流量最高的時候六七百人,像周末兩天就一千多人。通過新手段的加入,主動走進我們館的人明顯增多了,我看了一下至少增加了一半。
觀復是一個特例,我也是一個特例。現在觀復有三大塊收入:第一類是傳統門票收入;第二類服務性收入,像提供講座、場地、講解。像人工講解200塊錢一次,仍然有觀眾願意為這個講解費埋單,甚至供不應求。第三類收入是品牌收入,當博物館做成一個品牌的時候,品牌就變得有價值,比如我們利用品牌做商品,商品收入中的品牌費用全部歸博物館,比如有很多地方請我們博物館去,品牌要收費,費用全部用於博物館建設。現在我們的博物館都是良性循環,有五六年了都是有盈餘,積攢一些資金。
民辦和公辦的不一樣,必須要自己努力。給國家創造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創造稅收,全國將近5000家博物館,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說,我們給國家創造了稅收,這一點很難做到,但我們確實做到了。
信:作為一家民辦博物館,開創了很多先河,您為什麼要做這些嘗試?
馬:這20年來,我們一直強調品牌,對於一間博物館來說,品牌第一重要。而我也把個人品牌轉化到博物館的品牌中。打造觀復貓同樣是一種品牌的建設,這樣一個品牌所獲得的收入也成為博物館的收入。今年9月9日,美國一部大片叫《九條命》要在中國上映,他們在尋找宣傳點的時候,就發現了觀復貓,他們發現我們的貓有職務、有自己公眾號,還有自己漫畫形象,是有身份的貓,而貓館長與電影中的貓總裁也有著呼應,他們自然而然找觀復貓做代言,希望拉近電影與中國觀眾之間的距離。
未來,觀復貓還要拍自己的大電影,我想它們會影響一代人的童年。
未來規劃
將在杭州等地開分館
信:請您透露一下,未來5年的發展,觀復最核心的規劃是什麼?
馬:五年之內,觀復博物館的新館就要建起來。除了今年剛開放不久的上海館,觀復還在杭州、廈門、哈爾濱、深圳開設地方館。
上海觀復博物館設在全球第二高建築,上海中心37層的寶庫藝術中心,整整一層,這個館的門票是100元,但我們有一個設想,如果你進館時,在特定時間能說出我們列在牆上特定數量的生僻字,就能免費。
同時開放的還有觀復寶庫,這裡可以提供世界上最高等級的庫房,滿足現代人需要一個空間存放珍貴私密物品的需求,希望今後可為博物館運營提供財政支持。
信:未來,觀復博物館會免費開放嗎?
馬:我一直強調所有購票參觀的都是博物館的贊助人,這個概念給觀眾帶來一種榮譽感。我們是有生存能力的民辦博物館。以前,國家提出過給我們財政支持,問我們需要多少錢可以免費向公眾開放。我當時就說不會免費,我們一定是收費的,我們不白拿國家這部分錢,我們本身是野生的,不想躺在錢上,而是有自己的能力,讓人們慢慢了解觀復,從一般喜歡到深入喜愛,走完這個過程。而這也是社會的認可,社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