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講國寶是換種方式看歷史

2020-12-24 新京報網

日前,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新書《國寶100》首發。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僅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中打聽到的各種趣聞。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出版社供圖


馬未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講國寶故事,其實就是在講述歷史,通過國寶來講述歷史,是了解歷史的一種特殊方式。


一件文物代表一個時代的全部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代王朝的更迭,流傳下來不計其數的奇珍異寶。這些奇珍異寶凝聚了一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同時也匯集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審美、生活故事與人文精神。所以,從某種層面而言,它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全部,文物本身便是故事的起源,亦是走向未來的載體。


因此,在馬未都看來,了解國寶背後故事的意義就顯得特別重要——你只有清楚國寶的文化根源在哪兒,才能知道今天的我們來自何處。


馬未都。出版社供圖


馬未都講述國寶,並不是作為文獻資料而寫作,而是將自己與國寶的故事寫了進去,而且豐富了周邊的知識。比如書中講到的出土自漢武帝茂陵的西漢金馬,通過講述金馬的來歷和西漢時期的工藝水平,轉而提到了現在金馬的存放地——日本滋賀縣美秀博物館。這座馬未都最喜歡的博物館出自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通往博物館有條單獨的通道,當你從停車場下來時才會發現,這座藏有西漢金馬的博物館有多麼漂亮。


馬未都希望通過他個人的經驗,梳理圍繞著國寶文物周邊各種龐雜的知識,為讀者和國寶之間打開新的天地。


100件國寶,時間跨越幾千年


《國寶100》中這100件國寶分布在世界各地,每件國寶都極具代表性,類別涉及青銅、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書、碑帖、繪畫等多個門類,時間從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晚期,跨越幾千年。馬未都講述了這些國寶的前世今生,挖掘這些國寶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單是把這100件國寶的相關資料整理出來就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馬未都坦言,之所以選擇這100件文物,就是他認為這100件既有故事又有文物知識,又能代表這一領域最尖端的成就。它們中有的得到無數讚譽,被國內精心收藏,有的在歷史變故中輾轉定居異國他鄉。


《國寶100》中涉及到的文物。出版社供圖



「一見鍾情是傳奇,一輩子相愛也是傳奇」


「100件國寶」的選擇標準?


馬未都:我們考慮到中國文物的豐富性,青銅、陶瓷、玉器、書畫、竹木牙角器等都有所選擇,它代表這一領域比較尖端的水平。我們沒有選擇任何私人手中收藏的,都是選博物館收藏的。


這次也有很多沒有收錄其中的國寶,永遠會有遺憾。沒有收入其中的國寶,有的是因為不具備故事性。我講的是「國寶故事」,如果沒有故事,就沒法兒去講。如果將來再做「國寶知識100講」的話,那我專門講知識,而忽略故事。今天是希望大家通過聽故事來了解我們的國寶。


如何「講國寶」?


馬未都:我講國寶跟別人講國寶有所不同的是,我講的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是我們團隊一起努力去重新整理的。我也聽到了很多國寶故事,那些都是書本上看來的,是從書本到書本,而我們是從書本到個人的表達。我在文物領域待了一輩子,對文物領域比較熟知,所以我的表達相對來說更加個性化、生活化。


100件文物中印象深刻的有很多,基本上件件文物給我印象都很深刻,不深刻我們也不會選擇它。你說,最喜歡哪個?這個很難說,就跟你咬哪個手指頭更疼一樣。每件文物儘管千差萬別,但它所承載的文化和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一樣的。這100件寶貝中,每件文物都有它的傳奇,傳奇色彩是不一樣的,一見鍾情是傳奇,一輩子相愛也是傳奇。


為什麼選擇「講國寶」?


馬未都:了解國寶故事首先要知道國寶生存的一個道理,其次要知道國寶生存的那個時代的藝術成就。把100件國寶的故事都聽完了,你會對中國古代藝術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個了解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都是重要的修養。


情商高的人都能理解情義在哪兒,情商低的人就不太容易理解,情義實際上是文化跟我們個人之間溝通的一個媒介,或者說一個橋梁。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時代,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情感問題,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也有情感問題。比如說很多人使用了一輩子的器物扔掉的時候特別可惜,這就是情感問題,那麼我們的國寶承載的文化內容,遠大於我們個人的想像。


新京報記者 劉瑋 出版社供圖

編輯 吳冬妮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線上接受採訪 挑選100件國寶講述100個...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隆重首發,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講述100件國寶的100個故事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觀復博物館創辦人、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新書《國寶100》3日晚在線上首發。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
  • 100件國寶 100個故事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出版
    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隆重首發。書中,馬未都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國寶100》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線上首發
    2020年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創作的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首發。書中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僅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在抖音直播之前,馬未都接受了記者微信採訪。馬未都說,自己講述國寶,並不是作為文獻資料而寫作,而是將自己與國寶的故事寫了進去,這是與別人講國寶的不同之處。
  • 馬未都出新作《國寶100》:清楚國寶根源,才知道我們來自何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首發。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
  • 聽名家說國寶,串聯上下古今,馬未都攜《國寶100》做客徐匯
    聽名家說國寶,串聯上下古今,馬未都攜《國寶100》做客徐匯 2020-09-01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未都每天講一個國寶故事——離奇詭異的大盂鼎
    馬未都每天講一個國寶故事——離奇詭異的大盂鼎 每天一個國寶故事
  • 聽馬未都《國寶100》,文物結合故事,我們不能期望太多
    今天繼續來聊馬未都先生的《國寶100》,畢竟差不多聽了100期,心中肯定有很多想法。對於國寶文物最近也一向是非常感興趣,我離廣州博物館不是那麼遠,有時候有好的展覽,只要有時間,還是會趕過去看一下。但是,對於文物國寶這些東西,我們確實好像是去旅遊一樣,看個外觀,我們對於文物也不會那麼細緻,那麼細微的去觀察,不像馬未都先生一樣,他們是真正的內行,我們去觀看文物,就像去景點旅遊一樣,很多時候是打一個卡,如果沒有導遊,看了也就看了,真正內在的故事,我們可能不知道。
  • 馬未都:主要有2種功能
    馬未都:主要有2種功能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於鹹豐十三年(1860年)攻入北京。清軍以少數兵力拼死抵抗,由於武器裝備懸殊過大,英法聯軍得以進入圓明園。英軍負責人額爾金,得到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授意,野蠻的火燒搶掠圓明園。康雍乾三代一百多年的積累,被英法聯軍搶去。其中,就包括了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對中國人來說不會陌生,它代表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民族疼痛。
  • 《如果國寶會說話》裡的100件國寶,這個博物館有30件展品
    如果你對《如果國寶會說話》裡的文物念念不忘,不妨親身前往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一睹文物們在現實世界裡的「音容笑貌」。若想探訪老北京文化,首都博物館是首選。但想要看到國內的「重量級」國寶,還得是國博。國博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入口在天安門斜對面,出口則正對人民大會堂。
  • 懶人聽書打造國寶說歷史精品聽單 弘揚優秀本土文化
    國寶不說話,卻承載千言萬語。彩陶盆、青銅器、秦俑、青花瓷……如同一個個精巧謎面,吸引後世穿越時間,走進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一群人的精神信仰。近日,懶人聽書推出傳統文化專題書單「了不起的中華文明」,整合平臺上最考究的文物、建築、壁畫、神話等等有聲作品,用精彩紛呈的物件與故事,助力弘揚中國符號、本土文化魅力。
  • 姬路城&good古園的焦點是國寶姬路城中的歷史訪問
    兵庫縣姬的國寶「姬路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入選日本100個著名城市。以建造的大殿壽為中心,姬路城保持了美麗的姿態,其歷史價值毋庸贅言,作為一個可以欣賞日本傳統美景的景點,他也非常受歡迎,吸引著觀光客遍布世界各地。這次我們將介紹姬路城和「好古園」,他們也可以欣賞美麗的風景。
  • 大熊貓怎麼成為國寶的?為什麼比它更珍稀的動物,卻非國寶待遇?
    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大衛大熊貓成為國寶的原因有幾個:首先是大熊貓是一種經歷了冰川期的物種(熊貓已經有800萬年的歷史),在更新世時期曾經遍布整個中國南部地區,甚至包括東南亞部分地區,1915年曾在越南和緬甸發現過大熊貓的化石!
  • 國寶大熊貓,會不會因為遷徙跑到鄰國,變成其他國家的國寶?
    國寶大熊貓那憨態可掬的樣子,基本都是人見人愛,和另一種國寶華南虎在野外已經沒有生存種群不一樣,大熊貓還有野生種群!它們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盆地周邊山區和陝西南部的秦嶺等地,儘管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但由於多年的繁育發展以及野外條件的改善,現在的等級已經從「瀕危級」降低為「易危級」!從速度上看大熊貓能跑到國外嗎?成年熊貓體重約100千克左右,它們長途跋涉的速度大約在5-10千米,緊急狀態下奔跑速度能超過50千米/小時!
  • 三十三間堂是日本的國寶建築,裡面有幾尊雕像更是國寶中的國寶
    三十三間堂是日本的國寶建築,裡面有幾尊雕像更是國寶中的國寶三十三間堂是日本的國寶建築,裡面有幾尊雕像更是國寶中的國寶,一千多尊金燦燦的十一面千手觀音像整齊的排列著煞是壯觀,像兵馬俑一樣。在國寶博物館裡,有許多佛像。禁止在裡面拍照。這裡需要入場券,但沒有人登記。不得不說日本人很有秩序。地鐵或這些大廳會有意識地買票。眾所周知,由於照片不允許入內,在各種遊記中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很好看,特別值得去」和「不好看的是浪費金錢和時間」。不親自去是不可能辨別真偽的。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國寶背後的故事
    「國寶守護人」是《國家寶藏》經典的節目模式。第三季中,馮小剛、張子楓等演藝界人士將分別「代言」27件國寶,通過藝術化的歷史演繹、跨學科的立體解讀,揭示國寶的基因密碼。 首次擔任國寶守護人的導演馮小剛,向記者表達了守護國寶的榮幸和興奮。「20年前我拍攝電影《大腕》,曾在午門前取景,僅僅是走近它的時候,就已經心存敬畏。」
  • 大熊貓為什麼能成為國寶?
    作為國寶,大熊貓實至名歸。我們的國寶才不管有沒有人,成年熊貓公然搔首弄姿,幼熊經常求抱抱,看著憨態可掬的它,怎能不打動你的心。難怪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們都渴望能夠去動物園看一看胖達呢。所以說,大熊貓會成為我國的國寶,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 看我們用多種語言為國寶「代言」
    《國家寶藏》第三季探尋九座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攜手新一輪國寶守護人為觀眾講述27件國寶的前世今生,探討中華文明的形成及其對世界的貢獻。為國寶「代言」的,可不僅只有國寶守護人們。國廣子行傳媒擁有70餘種語言的譯製能力,曾負責過《國家寶藏》阿拉伯語、英語、日語、韓語、義大利語版本的譯製,用多種語言為世界人民講述中國國寶的故事。
  • 馬未都:村民挖出國寶級文物,上交國家後,得到5雙線手套的獎勵
    馬未都就曾透露過一則文物故事,一個普通的村民發現了一件國寶級文物,上交國家後,得到5雙線手套作為獎勵。這件國寶的經歷看起來很是傳奇,它是如何被發現的呢?對中國考古界又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馬未都指出,這件國寶級文物也是遇到了好時候,碰上了改革開放。
  • 姬路城&好古園的看點在國寶姬路城進行歷史探訪
    兵庫縣姬路市的國寶「姬路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選為日本100座名城。以慶長14年(1609年)建造的大天守為中心,姬路城保留了其美麗的姿態,其歷史價值自不必說,作為能欣賞日本傳統美景的景點也很受歡迎,吸引了全世界的觀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