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隆重首發。書中,馬未都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國寶100》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
《國寶100》共分4卷,每卷收錄24件國寶:第一卷收錄了商代后母戊鼎、東漢銅奔馬、清代各種釉彩大瓶等重量級國寶;第二卷收錄了「中華第一玉雕龍」、西周大盂鼎、戰國青銅杜虎符、西漢長信宮燈、北宋李公麟《五馬圖》、元代廣勝寺《藥師經變》壁畫等國寶;第三卷收錄了戰國曾侯乙編鐘、戰國商鞅方升、漢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西晉陸機《平復帖》、唐代宮廷金銀茶具、南宋《玉版十三行》、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等;第四卷收錄了《清明上河圖》、圓明園獸首銅像、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等國寶。馬未都講述了這些國寶的前世今生,以及圍繞著國寶發生的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同時插入大量精美圖片,讓讀者對於每件國寶擁有更加直觀的認識。
讀者或許會好奇,《國寶100》中這100件國寶是如何選出來的?談及選擇標準,馬未都表示,《國寶100》中的國寶分布在世界各地,每件國寶都極具代表性,類別涉及青銅、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書、碑帖、繪畫等多個門類,時間從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晚期,跨越幾千年。它們有的得到無數讚譽,被國內精心收藏,有的在歷史變故中輾轉定居異國他鄉。馬未都力圖詳細講述這些國寶的前世今生,深挖這些國寶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單是把這100件國寶的相關資料整理出來就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在馬未都看來,講國寶故事,其實就是在講述歷史,「通過國寶來講述歷史,是了解歷史的一種特殊欣賞方式」。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代王朝的更迭,流傳下來不計其數的奇珍異寶。這些奇珍異寶凝聚了一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同時也匯集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審美、生活故事與人文精神。所以,從某種層面而言,它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全部,文物本身便是故事的起源,亦是走向未來的載體。因此,了解國寶背後故事的意義就顯得特別重要——你只有清楚國寶的文化根源在哪兒,才能知道今天的我們來自何處。
據出版方介紹,《國寶100》前後耗時2年多的時間,先是推出音頻,繼而推出視頻,此次又以圖書的形式呈現。馬未都說:「圖書具有視頻和音頻所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為呈現在書裡的文字更嚴謹,同時書裡還配有大量插圖,有所講國寶的清晰照片,也有與之相關文物的圖片、歷史圖片、博物館照片及關鍵人物的照片等,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可以獲得更加直觀的認識。」
供圖/出版社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張知依編輯/崔巍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