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馬未都的藏品和「觀復貓」 歷史在這裡有了溫度

2021-01-09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夕,一點資訊聯合觀復博物館舉辦了「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的線下活動,邀請10多位知名文化學者、資深自媒體作者近距離參觀展品,感受古代器具的溫度。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馬未都創辦的觀復博物館已走過二十多年,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民營博物館之一。

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如何通過新的平臺和技術手段,讓普通人走進博物館,感受藝術品魅力,也成為很多博物館從業人員思考的問題。

觀復博物館創立於1996年,布展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近些年,觀復博物館也在積極的與現代連結,與科技連結,與現代人的生活連結。從馬未都幫朋友照顧第一隻「觀復貓」開始,到後來收留了一些流浪貓,現在「觀復貓」已經成為觀復博物館的一張名片。這些可愛的貓起初是一個調劑,為博物館增加生機,沒想到受到觀眾的極大歡迎。

觀復博物館內藏品

這次活動中,擔任現場解說嘉賓的崔雪凝是馬未都的助理,已經在觀復博物館工作10多年。近些年,觀復博物館也嘗試了很多新方法以便於觀眾參觀,崔雪凝指著一把椅子說:「大家看這三把椅子,分別是各個零件拆開的樣子,以及它組裝完成之後的樣子。我們這麼做是希望來博物館的人不僅僅是看到它完整的樣子,還要知道是它是怎麼來,怎麼做製作的。通過這個家具,大家還能看到中國古代的『榫卯結構』是怎麼回事兒。」崔雪凝表示,「我們希望博物館中的器具是有溫度的,讓大家在這些靜態的參觀中收穫更多。」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推薦閱讀

閱來閱好——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到自己的讀書愛好。我們從習總書記推薦過的書單中挑選了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邀請王剛、王勁松、佟麗婭等為我們朗讀其中的片段。【詳細】

喜迎十九大,聽這19位名家的文藝"初心"廣大文藝工作者們不忘初心,思索、探索、行動,開啟了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旅程。五年來,一批文藝名家做客人民網,聊創作心路,話人生感悟。【詳細】

相關焦點

  • 人文|自帶流量和創意,馬未都和他的「觀復貓」
    觀復博物館的門票是100元,在國內的博物館中定價著實不低。特別是隨著公立博物館免費政策的推出,性價比降低,按理說應該受到衝擊較大。然而事實是,觀復博物館不僅沒有就此「門前冷落鞍馬稀」,客流反而保持穩定增長,並將分館開到了上海、廈門等地,聲名日隆。除了藏品本身的魅力以外,馬未都自帶的流量屬性和創意頭腦為觀復博物館圈粉不少。
  • 馬未都:我的觀復博物館,和我的「觀復貓」
    許多人知道他熟悉他,可能是因為他的一檔收藏類節目:《收藏馬未都》,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但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馬未都那些珍貴的藏品,而是他的觀復博物館裡的,那些貓兒!馬未都和「黑包包」觀復博物館坐落在首都北京的五環外,這是全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 北京觀復博物館:在欣賞馬未都的私人珍藏的同時,還有貓咪作陪!
    不得不說的是,北京的觀復博物館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早有聽聞馬未都先生愛貓、愛收集精緻的藏品,是一個充滿孩子氣的老人,在這座私人博物館裡就實現了他全部的喜好。數量不小的精緻藏品,以及撿來的貓咪,共同組成了這座觀復博物館。
  • 觀復貓何以成網紅?
    觀復貓何以成了網紅?馬未都。受訪者供圖馬未都,一位關注度頗高的文化名人。他有著「多重身份」:曾經的文學編輯、編劇;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文化學者、作家……他創辦的觀復博物館,也是文博圈的「網紅」。觀復博物館的館址曾有過變更,現在位於北京東北五環外,遠離市中心。推開大門,一個小而精緻的院落徐徐呈現在眼前:綠植爬滿牆壁,地面鋪著仿古石磚,間或有幾隻萌貓出沒。
  • 馬未都:觀復貓的出現是個宿命,貓的江湖就是人的江湖!
    這個是插畫類的,現在很多年輕的孩子們喜歡插畫,再有就是這種漫畫類的,有故事情節推進的,就是觀復貓的演義跟三國演義似的。最後這兩本,是一個教育類的,它是也算故事類,也算漫畫類,那麼這四類書呢,實際上是觀復博物館的一個品牌,觀復貓的一個推廣。
  • 馬未都:博物館不要「板著臉」
    這就是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正在做的事。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展覽,也透露出馬未都辦私人博物館的真實想法——博物館沒必要「板著臉教育人」,希望所有走進博物館的人們可以快樂地獲得知識。  搜索馬未都的職務、簡歷,你會發現他的名頭很多。這位收藏圈裡的大家,卻用自己的行動做著「雜家」才能完成的事。  讓貓咪為文物代言   如同當年直言挑錯引起公眾對文物收藏、歷史知識引發狂熱興趣一樣。離機場不遠,離中心很遠的觀復博物館因為幾隻貓引來了眾多探訪者。
  • 芒種丨觀復貓的仲夏之夢
    《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氣》馬未都著 中信出版集團  而此時,另一個群體則顯得異常活躍,眾所周知,馬未都先生創辦的觀復博物館裡有一群大名鼎鼎的貓館長熟悉它們的人肯定記得,貓館長們去年出了一本寫真集,還對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大力弘揚了一番,今年,他們文化大使的責任感愈發強烈,作為貓界文化擔當,觀復貓這次來講講中國的節氣文化,跟他們的馬霸霸一起創作了一本有意思的新書《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氣》。
  • 【連載】觀復貓小學館《麻條條的二十四小時》漫畫來襲,帶你穿越...
    【連載】觀復貓小學館《麻條條的二十四小時》漫畫來襲,帶你穿越古今大冒險!叢書共計六冊,分別以節日民俗、漢字文化、民間技藝、禮儀制度、飲食文化、生活藝術為核心敘事主線,以觀復博物館的五位明星貓館長為主人公展開故事情節,向孩子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集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文化現象。《麻條條的二十四小時》以古代聖賢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以麻條條為主的觀復貓穿越古今,幫助來自3019年的博物館貓千禧復原文明神樹、拯救地球文明的驚險旅程。
  • 《觀復貓》第100話 GF計劃
    總策劃:觀復識途《觀復貓》漫畫第一季結束感謝各位100話的陪伴和鼓勵!和花肥肥對話的神秘人是誰?誰在敲觀復貓別墅的門?花肥肥真能回來嗎?「GF計劃」指什麼?收到指令的幾位又是誰?馬霸霸、花肥肥、神秘人之間有什麼關係?
  • 心心念念的觀復博物館
    因為仰慕馬先生,一直想去看他的觀復博物館,不知用仰慕這個純潔的詞合適不合適,但是確實存了一點想偶遇的私心,不過話說凡是去觀復博物館的哪位不想偶遇馬先生呢,除非個別只想去擼貓的可愛孩子~~~~~下了地鐵轉公交百轉拐繞,感覺幾乎到六環的荒郊野外了,在一片空曠中,很突兀的有一座攀滿幹爬山虎的西式大宅邸,白牆紅頂的一個二層小樓,院牆很高,院外的停車場挺大,那就是網上顯得很壯觀的傳說中的觀復博物館了
  • 馬未都的起家史:為啥偏偏不收中國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在中國歷史上,滄海桑田,更朝換代都是屢見不鮮的事情,曾經威勢顯赫的王朝一夕崩塌,而這些王朝卻創造了許多的物質文明,在王朝輪換和更迭之中,見證每個朝代的文物古藏卻在歷史的風煙中被保留了下來,現在成為了今人憑弔歷史的依據,而提起古玩和收藏,就有一個名字不得不被提起,那就是收藏界的一個重量級人物——馬爺馬未都
  • 中國有觀復博物館的貓館長,俄國有博物館的貓門童,貓已深入職場
    這裡是水珊的貓王國,帶你一起學習養貓知識,分享精彩養貓生活!歡迎關注!貓館長觀復博物館是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於1996年在北京創辦的,這家博物館的展品或許不是最出名的,因為人們更熟悉的是博物館裡的貓們,馬先生稱它們為觀復貓。
  • 馬未都的貓都成了大IP, 你不想看看他們長什麼樣?
    辦公樓門前,一隻喵舉著牌子說 「每周總有5天不想工作」,是不是喪到心坎兒裡了。別急,還有30多隻喵在各個角落等著你。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與北京來福士中心聯合,在來福士中心設立「觀復貓說愛你」IP展。30餘處「觀復貓」展示配合領養貓咪、戲劇經驗分享、喵局慢遞等線上線下活動,快來一起看!「觀復貓」喵事檔案2003年,馬未都收養了一隻流浪的中國狸花貓,取名「花肥肥」。
  • 馬未都先生養的貓,文化人的養貓樂趣
    作者:坡上的風第一次了解到馬未都先生養的貓,是在早晚讀書裡邊聽先生講《小文65》中聽到的。原來我們中華田園貓分類是如此別出新意的有趣。過去貓的品種命名都是按照花色命名,先生簡單地講到了幾個分類:滿地錦、鞭打繡球、雪地拖槍、銜禪與銜碟。講到銜蟬時,先生就像一位鄰居老者像向我們講家常般:「那我們博物館就有這樣一個,只不過是只奶牛貓,但嘴上的那個蟬呢是別提多標準」。這裡的奶牛貓是:白色毛,背部有一片黑色的毛。而最名貴的銜蟬是純白色毛,嘴上的黑毛像只蟬飛來銜在鼻子上。
  • 獻給馬未都和他的搖滾朋友臧天朔!
    當我見到我心中最仰慕的收藏家馬未都出席搖滾圈裡大哥級別的臧天朔葬禮確實有些驚訝!收藏家馬未都確實是很具權威的收藏家和國學大師!上過百家講壇和電視鑑寶欄目常駐嘉賓!北京郊區開的觀復博物館的藏品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中國古玩藝術私人博物館數一數二的!
  • 故宮的貓敦煌的狗,當博物館有了動物代言人
    與其費盡心思設計虛構的吉祥物,這些長在這裡的動物,反而更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因為它們天然與此地有關聯、有故事,而且觸手可及。無獨有偶,千裡之外的敦煌莫高窟,去年也意外地因為一隻狗而受到關注。起因是敦煌研究院莫高窟的官方微博發了一條消息,稱因窟區降雨夾雪,棧道積水嚴重,莫高窟暫停開放,「窟霸」樂樂大王早起巡山已回,路況可見圖片。
  • 馬未都的「私人寶庫」有多牛?位於地下5層,核彈來了都不怕!
    馬未都的「私人寶庫」有多牛?位於地下5層,核彈來了都不怕! 馬未都是知名的收藏大家,他多年積累下的寶物已經豐富到足以開辦好幾個私人博物館,不僅是數量驚人,質量也足夠讓人瞠目結舌,有好多東西連故宮都沒有,可見其珍貴,很多人以為馬未都的寶物都擺在博物館了,但實際上,擺在博物館中的寶物只是他的冰山一角,馬未都真正的寶物,其實都放在一個名為「觀復寶庫」的大保險庫之中。
  • 「觀復貓小學館」系列的編輯探索
    如何發揮漫畫的獨特性,並讓這種獨特性轉化為更廣泛、更有意義的閱讀需求,成為少兒圖書出版者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漫畫」的利弊與重塑    為此,我們在《觀復貓小學館》系列叢書的策劃和編輯過程中,特別注意了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其一,堅持漫畫作品的本土化特徵。
  • 《中國博物館吸貓圖鑑》
    (點擊橫線部分可跳轉回顧) 當時還有不少鏟屎官在評論留言說,有機會也想去故宮吸貓。 其實,除了故宮博物院可以吸貓,在北京的觀復博物館,還有一群貓咪當館長、館員——它們就是「觀復貓」。
  • 馬未都:30年前,我一個月就能掙7、8萬,同事才賺幾百
    馬未都和孫悟空一樣,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孫悟空僅憑一雙眼睛便能看透妖魔鬼怪的本來面目,馬未都僅憑肉眼就能斷定文物的來歷底細,估算它的收藏價值。作為一個行業的標杆人物,必定背後有他的過人之處。馬未都雖說現在是中國最有名的文化收藏家,但是誰也想不到他的真實學歷,只有小學四年級的水平,因為他的成長正好趕上了中國特殊歷史階段,所以書沒讀多少,便被帶去上山下鄉,不過之後馬未都用實力證明了文憑並不等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