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無人知曉》的故事開始於一樁宗教獻祭式的連環殺人案。
兇手是新生命教會的教徒和牧師,相信死亡是在拯救那些罪人的靈魂。他以獻出自己生命的方式完成了這一完整的獻祭過程,並且深信自己和那些被他親手殺死的人都將受到上帝的祝福,通過神聖的力量獲得重生。
兇手所在的教會,會收養一些不幸的孩子,給他們住處、食物和衣服,但他們必須一字不差地背誦教會的福音書,背錯一個字就要挨打,他們相信,福音書裡的每一個字都是上帝的恩典。
女主最好的朋友是那場連環殺人案的第八個受害者,女主因此成為警察,帶著沉重的負罪感和堅韌的意志追尋真兇。
最後,這個案件真正的兇手被揭示出來,正是一個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他從一個無辜的生活在不幸之中的孩子,成長為一個不幸的殘酷的怪物。
信仰基督教的法國哲學家西蒙娜·薇依討論過無辜者的不幸。
「不幸使上帝在一段時間內不在場……在這期間,無愛可言。可怕的是若在這無愛可言的黑暗中,靈魂停止了愛,那麼,上帝的不在場就成為終極的了。靈魂應當繼續無目標地愛,至少應當願意去愛,即使以自身極小的一部分去愛也罷。於是,有一天上帝會親自出現在靈魂面前,向靈魂揭示世界之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帝」就是「愛」的代名詞。不幸使人生存在無愛可言的環境之中,如果靈魂停止了愛,那麼愛的缺失就成為終極的了。如果靈魂仍然願意去愛,總有一天,愛將向靈魂揭示世界之美。
我處在不幸中的那段時間,曾在雜誌上看到過另一段類似的話語:「生活一旦發生重大變故,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個面目可憎的成年人。那是考驗人性的時刻,讓人脊背發涼。」那時,我對自己說,不想變成面目可憎的成年人。然後我回答自己,不會變成那樣。
只要經歷過不幸,並且最終在愛中倖存下來的人,應該可以體會那種無愛可言的瞬間,但又不願意放棄愛的心情,以及後來重新看見世界之美時的慶幸。
《無人知曉》故事最終結束時跳出來的字幕是:「好的守護者,會趕走不幸。」
的確,在這個故事中,有很多好的守護者,有的是警察,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只有十五歲的男孩子,像天使一般充滿愛的存在,因此在沉重、危險的氣氛中展開的故事,也穿插著很多治癒的日常畫面。
但可惜,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幸遇見好的守護者。那時候,仰賴的只能是自己身上的愛的力量。
所以,《無人知曉》全篇最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女主好友臨死前的遺言。她是在雙手被刀刺穿、知道自己即將死去、充滿恐懼和眼淚的情況下,說出的那些話。她沒有任何抱怨,而是感謝了父母和朋友,希望他們不要為她的死感到難過。
作為一部反應韓國社會中勢力龐大的邪教組織的劇集,這個弱小的女孩子,在一開始就死去的女孩子,她的遺言有著一種不真實的驚心動魄的力量,接近神的形象。而那些以上帝之名行事的邪教教徒們,毫無神性可言。
因為真正神聖的東西是愛本身。
順便說說是枝裕和的電影《無人知曉》,雖然不涉及宗教,但其實也是類似的關於不幸者的故事。
電影改編自日本社會的真實事件。新聞中的男孩似乎已經滑向了怪物的那一端,但在電影中,導演帶著溫情的希望,讓不幸的大男孩在經歷過短暫的自暴自棄之後,又回歸到充滿困頓的愛之中。
因為不負責任的大人,因為守護者的缺席,他們始終生活在陰暗處,背負著沉重的枷鎖,走向無可預測的未來。但如果不喪失愛的能力,大概還是會擁有幸福的可能吧。
無論世界如何不幸,讓我們至少成為自己的守護者吧,仍然願意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