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花木蘭」形象到底經歷了什麼變化?

2020-12-09 文藝客棧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郎朗上口的《木蘭辭》如今已經成為千古絕唱,這位被封為"孝烈將軍"的巾幗英雄也家喻戶曉。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也被多次搬上電影銀幕,其中美國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一經上映,便引發了劇烈轟動。動畫電影《花木蘭》不僅僅展現出了中國歷史故事與傳統文化,更是呈現出來了一場中美文化的交鋒與融匯。顯然,動畫電影中的"花木蘭"形象已經進行了重新的西方化演繹。那麼,從北朝民歌到迪斯尼動畫,"花木蘭"形象到底經歷了什麼?

實際上,從北朝民歌《木蘭辭》到動畫《花木蘭》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不同時代的"花木蘭"形象,都體現出來了不同的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

"花木蘭"作為進入西方文化視野中的東方面孔,被附加上了諸多新的文化含義,比如括女權思想、獨立精神、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反抗傳統和世俗的意志等美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念。

描繪木蘭替父從軍的裝飾插畫

動畫電影《花木蘭》海報

01、"花木蘭"形象在中國文化視野中的演變,歸功於戲劇的發展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最早是出現在宋代《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辭》。這首詩歌主要講述了父母姐弟四重人物關係,除了凸顯出木蘭溫柔勤勞等傳統美德外,更暗含著封建文化中的孝義、禮儀等內在文化。

後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明代萬曆年間,被搬上了戲劇舞臺。這時候的《木蘭辭》也具有了兩處重要的"添筆",一是木蘭從此增加"花"姓,其父名花孤;二是增加了愛情色彩,即戰爭結束後,木蘭嫁給了王郎。這樣一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就更加具有了小說色彩。

其實,元明清時期各個版本的花木蘭故事被演繹得層出不窮,甚至被編造出來了許多"不可思議"的情節。比如,元代侯有造的《祠像辨正記》中添加了皇帝有意於木蘭,木蘭不從自盡,皇帝無奈追封她為孝烈將軍的情節。明代朱國貞的《湧僮小品》裡的《木蘭將軍》承襲這一觀點,不過這種衍生出來的情節在後來就被人們所忽略掉了。

到了民國時期,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愈加流行,被頻繁搬上戲劇和電影的舞臺。這時候關於花木蘭的戲劇可謂是"百花齊放",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桂劇、粵劇等等都有花木蘭故事的版本演繹。在眾多戲曲唱段中,始終從未改變的一句臺詞就是:"誰說女子不如男!"這時候就已經初露女權思想的鋒芒了。

民國時期花木蘭題材電影

花木蘭 戲劇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被多次拍攝成電影,梅蘭芳便在1926年由京劇《木蘭從軍》改編而成的電影中飾演花木蘭。梅蘭芳藉助男旦風格在舞臺上演繹"女扮男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塑造出來了不可磨滅的經典木蘭形象。

木蘭從軍的故事被一次次的推向中國人們的面前,在古代封建社會中,花木蘭代表著封建社會女性最高的道德標準——"節"。而在近代社會中,在封閉多年的國人重新開始"睜眼看世界"的時候,"花木蘭"本身所蘊蓄的"忠"、"孝"等傳統道德,實際上更多地承載了國人抵禦外辱的愛國熱情,以及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企盼

並且,花木蘭形象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封建婚姻中以男子為主、門當戶對等陳舊觀念,它儼然早已經成為了新時期女性意識以及人性解放的"代名詞"。從《木蘭辭》出現至今一千多年的時間裡,"花木蘭"形象多次變化,但是始終從未發生改變的只有其潛在的正面價值觀與道德觀。

花木蘭故事 插畫

02、"花木蘭"形象在迪士尼動畫中的重新定位,裹挾著一層中國文化的外衣

《花木蘭》作為一部美國動畫,巧妙地借用了一層中國文化的外衣,在中國文化元素的使用上充分體現了"中為西用"的特點,很精明,也很獨到!

這部動畫電影以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為原型,很自由地融入了美國文化精神,書寫了一段兼具中美文化特色的巾幗英雄的光影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花木蘭》系列影片的第二部中,導演就主要在感情戲上大做文章,獲得真愛的花木蘭和將軍喜結連理,添加的劇情中熔鑄了許多美國的女權思想、個人英雄主義等社會文化內涵,雖然不符合北朝民歌中的客觀陳述,但是這種故事情節"篡改"卻迎合了當代大眾的娛樂心理。

動畫電影《花木蘭》中的許多人物與劇情的設計,雖然採用的是中國風元素的呈現方式,但是並不純粹,而是融合了強烈的美國風格。比如,比如在軍營中,木須龍可以圍著圍裙煎著荷包蛋做西式早飯;或者在宰相的帳篷裡,蛐蛐可以用腿來打字,寫成了一篇至關重要的調令;或者眾多的花家祖先在祠堂會議中,雜亂的次序更像是西方的董事會會議等等。

這些與中國本土"花木蘭"形象不同的改變,其實源於美國迪士尼動畫自己的主動嘗試。為了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展示這個悠久的東方傳統故事,拒絕僵硬的標籤化,不得已進行必要的取捨。畢竟,美國《時代》周刊曾經這樣評論到: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類似於聖女貞德的巾幗英雄。中國的難題是,從 1998 年開始,這個故事的最終版就被貼上了迪斯尼的標籤。"

雖然是在動畫故事的劇情方面上有所變動,但是整部動畫在色彩、光線以及場景設置等方面都保留了濃鬱的中國味道。在西方人眼中,東方民族是一個樸素古老的民族,所以《花木蘭》整片色彩不像往迪士尼動畫色彩鮮豔奪目,似乎所有的顏色濾淡了一層。另外,在光線的造型層面,動畫影片對於光影虛實相生的巧妙運用,產生了一種亦幻亦真的剪影美。

動畫中的剪影美

而在場景設置方面,更是透露著濃濃的中國風味道,飽含一種精簡、礙練而又意境悠遠的東方韻味。動畫電影中將現實的內在之意與富有神秘色彩的東方經典故事相結合,達到了寫實與寫意的協調平衡。

畫面場景就如同一幅幅中國潑墨的山水畫,給我們一種朦朧中凸顯意境悠遠的精緻寫實畫風,在線條的繪製上,不論是人物、場景等都體現了中國圓潤的筆觸,就連煙霧的線條形狀,都具有濃鬱的東方情調。

《花木蘭》動畫電影中的場景設計

03、結語: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中國人物的西方化闡釋

古往今來,其實有不少的詩句都是描繪讚許木蘭的生平故事的,可見歷代文人對於木蘭形象都抱有哦極大的興趣。比如,杜牧《題木蘭廟》:"彎弓徵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白居易《戲題木蘭花》:"紫房日超胭脂拆,素豔風吹膩粉開。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 陳天策《木蘭歌》:"從此不敢量巾幗,還笑男兒讀父書"等等,數不勝數。

中國本土的花木蘭形象是堅強倔強的典型,而且這非常符合民族文化中內在的潛質,它仿若是一個道德層面"神"的存在。

而美國迪士尼中的花木蘭形象則更像是一個普通人:

面對陌生的軍營,她迷茫;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她措手不及;面對社會不解的目光,她忐忑不安。面對入侵者的刀劍,她害怕,卻又挺身而出;面對皇帝陛下嚴厲的目光,她又像一個做錯事的小孩子,慚愧的低下頭。

可以說,在動畫電影中的花木蘭,充滿矛盾的個性展露無遺,她不是一個徹底的革命者,卻是一個敢愛敢恨的真實的人。此時的花木蘭終於走下了神壇,走向了人間。

記憶特別深刻的是,動畫電影《花木蘭》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也許我並不是為了爹爹,也許更重要的只是想證明我自己有本事,這樣往後再照鏡子,就會看見一個巾幗英雄。可我錯了,我還是我自己。"

這就是一個西方化的木蘭,不僅僅是為了救父親,更重要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個人價值!

相關焦點

  •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花木蘭"形象到底經歷了什麼變化?
    動畫電影《花木蘭》不僅僅展現出了中國歷史故事與傳統文化,更是呈現出來了一場中美文化的交鋒與融匯。顯然,動畫電影中的&34;形象已經進行了重新的西方化演繹。那麼,從北朝民歌到迪斯尼動畫,&34;形象到底經歷了什麼?
  • 小雞寶寶考考你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記載,花木蘭家裡至少有幾...
    小雞寶寶考考你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記載,花木蘭家裡至少有幾口人時間:2020-10-14 08: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雞寶寶考考你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記載,花木蘭家裡至少有幾口人 小雞寶寶考考你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記載,花木蘭家裡至少有幾口人?
  • 不被中國人接受的花木蘭
    那迪士尼旗下花木蘭動畫和電影為什麼就讓我們這些中國人看著有些不舒服呢?我們需要從1998年的花木蘭動畫說起。花木蘭的故事我們是從「木蘭辭」這首北朝民歌流傳下來的。而迪士尼創作的花木蘭也是根據這首民歌編纂出來,由於國內外的文化差異,迪士尼的創作者沒有考慮到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文化、政治、軍事等細節性的東西。基於迪士尼一貫的創作手法,重主線,避支線。
  • 任人打扮的花木蘭
    (資料圖/圖)花木蘭,這個中國古代戰爭背景下關於女性命運的故事,最早出自北朝民歌《木蘭詩》。在此基礎上,花木蘭的故事由古至今不斷發展豐富,衍生出文學、戲劇、電視劇、電影等不同版本,包括明代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豫劇電影《花木蘭》(1956)、龍江劇電影《木蘭傳奇》(1994)、電視劇《花木蘭》(1998)、電影《花木蘭》(2009)等等。
  • 迪士尼不一樣的公主——花木蘭
    電影《花木蘭》從籌備開拍到選角到現在即將上映一直備受關注,動畫版花木蘭在全球上映時全球轟動,當時在北美的票房全年第七,雖然花木蘭這個角色本身不是皇帝的女兒或者王子的妻子,但依舊是迪士尼這個動畫王國的公主,有些角色雖說是皇帝的女兒但並不屬於迪士尼公主中的一員。
  • 《花木蘭》是如何被迪士尼搞砸的?
    花木蘭,跟迪士尼其他女性角色形象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漫長的歷史中,女性都處於附屬的地位,所以反映在童話或者民間故事裡,女性常常都處於被拯救角色,即便是在迪士尼動畫裡,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亦是如此。甚至「迪士尼公主」成為了迪士尼的女性形象合集。
  • 花木蘭替父從軍屬於什麼類型的故事 花木蘭幾種文學形象解析
    而郭茂倩在編纂《樂府詩集》時,說這首《木蘭詩》是引自南陳朝的古詩集《古今樂錄》,並暗示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所以木蘭的文學形象很可能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這個木蘭是沒有姓的,而這個替父從軍,抗擊外敵的木蘭有了花木蘭的全名則要等到明朝。
  •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女主敲定劉亦菲
    迪士尼自宣布經典動畫《花木蘭》將改編成真人電影後,女主角人選始終是網友關注的焦點。今日,全球娛樂業權威媒體《好萊塢報導》發布新聞,宣布迪士尼已結束全球海選,中國女演員劉亦菲確定飾演傳奇巾幗英雄花木蘭。
  • 為什麼說迪士尼動畫版的《花木蘭》才是真正的女性個性解放?
    花木蘭故事源於北朝民歌《木蘭詩》,詩歌敘說一個叫花木蘭的少女,因家中無青壯男丁,無奈女扮男裝,代替年邁體弱的老父從軍、實現自我價值的西方女性主義話語,這應該是它被著意女性形象建構與性別關係演繹的迪士尼公主系列選中,並成為從動畫到真人版一再改編的第一個中國故事的顯在原因。
  • 對不起,這才是我想要的花木蘭
    迪士尼宣布電影《花木蘭》放棄在北美院線發行,改為在流媒體平臺Disney+上點播放映。並且,國內確定引進,未確認具體線下上映日期。還好,沒有錯過~從20年前的迪士尼動畫到如今的真人版電影,迪士尼對這個來自東方古國的故事一直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 中西方文化碰撞出的《花木蘭》
    劉亦菲版的《花木蘭》即將在3月27日開始上映。故事的取材是我國北朝民歌《木蘭辭》,講述的是花木蘭男扮女裝替父充軍的故事。在我們很多人初中的時候默背過這個篇章,「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整體上十分押韻,朗朗上口。
  • 為什麼說動畫版的《花木蘭》才是真正的女性個性解放?
    花木蘭取材於北朝民歌《木蘭詩》,在中國流傳了上千年:從明雜劇到豫劇再到當代的影視作品。花木蘭作為「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第一位中國的「公主」,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不靠公主出身,不靠嫁入皇族,而是靠自我成長、自我確認完成人格與實力的形象。本文作者林丹婭與張春認為,比起中國的花木蘭,迪士尼的動畫版《花木蘭》在改編之後更能體現人文主義與女性主義膠合的女性個性的解放。而中國故事裡的花木蘭看起來表達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思想,內在故事邏輯反而是一種對父權秩序的確認與強調。
  • 劉亦菲《花木蘭》評分驟降!看看迪士尼動畫影片就知道了
    22年前,迪士尼開啟了東方文化的探索,一部動畫影片《花木蘭》橫空出世。 22年後,迪士尼再次開啟了東方文化的探索,將這部動畫影片製作成了真人電影《花木蘭》。 可是歷經22年,似乎迪士尼對東方文化依然不盡了解。
  • 《木蘭詩》表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質樸形象
    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思念什麼呢?(木蘭說)我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昨夜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我)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出徵。木蘭到集市各處買了駿馬,鞍墊子,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和長鞭。
  • 西方畫師眼中迪士尼公主的豐滿形象:每個都是重量級,花木蘭也在
    迪士尼再度改編的《花木蘭》將在國內上映。1998年迪士尼改編動畫電影《花木蘭》上映後獲得各項殊榮,由於它在我們國內上映的時間是1999年,當時國內電影行業還沒有現在那麼普及與火爆,所以我們更多的還是通過另外的渠道觀看到這部作品,而且這是動畫電影,對於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來說吸引力最大,也不會對當中天馬行空的設定產生諸多負面評論。
  • 花木蘭電影花木蘭迪士尼真人 花木蘭迪士尼真人預告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最新海報和預告片的發布,劉亦菲柔中帶剛的眼神中,為這部電影奠定了基調。那麼美國人眼中的花木蘭為什麼是她?據了解,《花木蘭》的選角導演團隊訪問了五大洲,看了近1000名候選人。因為這個角色需要可靠的武術技能、流利英語的能力,以及最難以形容的要求:明星素質。
  • 這部1998年的山寨動畫版《花木蘭》,暴露了美國的無知與可笑
    花木蘭一直是中國歷史上「巾幗英雄」的代表人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立下赫赫戰功,保衛了國家和平。關於《花木蘭》的影視劇一直層出不窮,最早的一部可以追溯到1964年,而且不僅中國人會拍,外國人也會拍,美國迪士尼就曾拍過一部動畫版的《花木蘭》,廣受好評。
  • 美國迪士尼開講中國"花木蘭" 預告片引發爭議
    然而在影片熱度居高不下的同時,預告片公布的角色妝容、取景地福建土樓的選擇也產生不小的爭議,這不禁令人們聯想到此前動畫版《花木蘭》在國內上映時,也曾因人物角色形象而受到質疑的情景。由於諸多爭議,業內也出現了迪士尼這一次還能否玩轉中國IP的討論。
  • 「花木蘭」的故事為何能廣泛流傳?忠孝情結導向與通俗作品演繹
    價值觀的正面導向作用,讓《木蘭詩》地位極高「花木蘭」的故事到底起源於何時,這個已經無法考證了,但其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被歌詠是一個確切的事實。那麼在此之前應該是有一些零星的故事片段,至於是否真的有「花木蘭」這個原型,倒不是必須的。
  • 被誤解的《花木蘭》,迪士尼不必道歉
    而在此之前,原計劃3月上映的《花木蘭》因疫情影響全球撤檔。作為迪士尼寄予厚望的誠意之作,好萊塢報導者稱《花木蘭》製作成本高達2億美元,是目前迪士尼動畫翻拍真人電影中成本最高的一部(成本達2.6億美元的新《獅子王》不算「真人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