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搶玩具,怎麼說孩子才肯聽?孩子:別跟我講道理!

2020-12-22 愫說育兒

前幾天,帶我女兒去母嬰店遊泳,見到了稀鬆平常的一幕,但卻很揪心!

最初,大池子裡只有我女兒和一個小男孩,兩個孩子沒什麼交流,很安靜地各自玩水。

不一會兒,來了一個稍大一些的小男孩,兩個男孩都想要玩灑水壺,在家長的調解下,他們起初也沒有大的衝突,但漸漸便執拗起來(大概和年齡段有關),不管對方玩什麼,另一個都要爭搶不休。

至此,可預見一場「戰爭」在所難免。

果然,稍大的男孩在玩另一個小玩具時,較小的男孩搶不到就立馬哭了起來。

大男孩的媽媽聽到哭聲,立馬收起手機,衝自己的孩子大嚷:「你幹什麼搶弟弟玩具?」

不由分說一把就把兒子手裡的玩具迅速奪下,遞給了小男孩。

孩子瞬間委屈巴巴地哭了起來!

這時,那位媽媽便把孩子拉到了一邊,開始了一番「大道理」:

你不可以搶弟弟的玩具,公共場所的玩具,是給大家一起玩的,媽媽在家裡是怎麼跟你說的……

01如果你是那個孩子,你希望自己被如何對待?

那一刻,我真的有點難過。

看到那位媽媽近乎「兇殘」地搶奪孩子手裡的玩具。將心比心,如果我是她的孩子,我一定也很委屈,並且無法理解媽媽的行為!

媽媽全程在玩手機,連狀況都沒有搞清楚,就自以為是地奪了自己孩子的玩具,並且大聲訓斥!完全不顧事情原由,也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當孩子還沉浸在不被理解與接納的委屈情緒中,她又開始了自我陶醉式的「講道理」。

很多時候,在孩子和同齡人發生衝突時,我們往往不自覺地站在一個制高點,孩向子「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有時候是護犢心切,有時候是生怕自己的孩子「熊」。

最糟的是像這位媽媽一樣,不明就裡自我陶醉式地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她閉上眼睛,關上耳朵,忽視孩子的感受,憑感覺去判斷是非對錯,又用自以為是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謙讓,試問,此刻滿腹委屈的孩子真的能接納她嗎?

02塑造需要一個過程,養育之路的地基很重要

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無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

好比,我們小時候念書背誦,你能讀一遍就記住的是少數。總是在不斷地理解、吸收消化和反覆練習才逐漸在腦海中留下印跡。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特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教化、幫助他理解,在生活中他才會慢慢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1、 訓練孩子玩字詞遊戲,幫助他找到更多的可能

大概在孩子一兩歲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可以跟孩子玩字詞遊戲。而遊戲應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了,孩子喜歡你陪他一起玩遊戲,比起生硬的道理也更容易接受。

什麼字詞遊戲呢?就是先教會孩子大量的詞彙:比如「是」或者「不是」,「和」、「或者」,「之前」、「之後」、「現在」和「以後」。

你可以用不同的詞來組詞造句,不斷地給孩子強化,然後讓他模仿你怎麼運用。

或者你也可以用其他的道具來把這些詞融入其中創造新玩法。

比如我們家小妤兒最先學會的是「之前」和「之後」,經常跟她玩 「滾球遊戲」。並且告訴她「前後」、「輪流」這些詞。

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不斷地訓練中讓孩子感受到一件事情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可以擁有多種可能和解決的途徑。其實這樣做,久而久之也能夠幫助孩子去拓寬視野,讓孩子面對生活時,也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她會知道我有其他選擇,而不是必須這樣。

2、 幫助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

你的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時,他就會減少甚至不發生這樣的行為。

當然讓孩子要理解他人的感受,首先是他的感受不能經常被忽略,父母要先尊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其次才是幫助他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比如在生活中,身邊發現有人爭吵或者正在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就可以詢問孩子對方是什麼感受,比如是生氣還是開心。讓孩子不斷去觀察和感受。

3、 與孩子討論感受

首先,父母在與孩子討論感受的時候,就要避免陷入不理解孩子的狀況中:強制輸出價值觀來評價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討論感受。

比如孩子摔了一跤,你說「沒關係啊,這不是很嚴重,不用那麼難過」或者說「這麼點小事你哭這麼兇,其實不對。」

這都不算是在討論感受,真正的討論是問孩子現在感覺怎麼樣,為什麼會這樣,什麼原因導致的。

只有避免一味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才能讓孩子的感受真正地被尊重、被理解,進而他才能真正理解、正視自己和別人的感受!

03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輔導孩子解決問題是關鍵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試試下面的邏輯和方法——

1、先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搞清楚狀況

不要像文章開頭那位媽媽一樣,自己沒有眼見事實,也沒有詢問狀況,甚至都沒有問問自己的孩子怎麼了,就開始了一系列神操作!

先問孩子們發生了什麼,一是尊重孩子,二是幫助孩子梳理這件事情,三是讓自己也能知道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所以這是很有必要的!

2、引導孩子說出感受,安撫孩子的情緒

3、鼓勵孩子為了獲得更好的感受,提出解決辦法在必要的情況下大人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見輔助他們來完善和實現這個想法。

比如,同一個玩具想出一個遊戲可以讓兩個人一起玩。孩子們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之下,還可以進階:告訴他們,他們的行為就是分享,分享其實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強迫孩子們分享,他們或許能夠學會分享,但是分享於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最後,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爸爸媽媽長期堅持。

而不是說我今天教了,明天引導了,覺得沒有成效,後天我就放任不管了。

更不應該從來沒有幫助過孩子培養社會能力,卻在某一天他與小朋友發生衝突時:告訴他不應該這樣,然後恐嚇、賄賂、控制他,且自我陶醉式地把自己的價值觀一股腦灌輸給他!

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在小時候持續地幫助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在養育的路上,你越來越輕鬆!

——感謝閱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習慣摔玩具怎麼辦?霍思燕育兒方式獲贊:比講道理管用!
    但是很多家長發現對孩子講道理有時候並不管用,你越講孩子就越不聽話,反而會和家長逆反著來,最後惹的家長大發雷霆。你說孩子錯了嗎?好像沒有,只是沒有聽進去家長的話而已,你說家長發脾氣錯了嗎?好像也沒有,只是孩子的行為惹怒了家長而已。
  • 「他搶我的玩具!」孩子這樣說時,兩個寶媽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
    小剛的媽媽一見到這情形就猜到小美哭應該跟自家兒子有關係。連忙問:「小美,怎麼了,是不是哥哥欺負你了?」小美委屈地說道:「我想要玩哥哥那個玩具,可是哥哥不願意給我。」小剛媽媽聽了後就地對兒子說:「小剛,你是大哥哥你把你的玩具分享一下給妹妹嘛,媽媽不是教過你要懂得分享嗎?」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最好的關係從溝通開始
    就單純的溝通來說,很多家長奉行「我說你聽」的模式,導致無論父母怎樣說,孩子就是不願意聽,父母與孩子之間很難順暢的交流溝通,已經成為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大障礙。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好的親子關係都是從溝通開始的。
  • 「漫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當孩子聽到命令式語言的時候,他接收到的信息是:你比我強大,我只能服從。我無需思考,我的想法也並不重要。簡單來說,就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我認為那就是「啟發式提問」什麼是啟發式提問呢?簡單來說,「啟發式提問」就是能夠引起孩子主動思考的提問方式。
  • 家教|有些道理,孩子也許不想聽。
    盧梭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A、講道理,帶給孩子的傷害,最大的就是情感的隔離。大多數愛講道理的父母,都有一個共通的問題是認為講了道理,就是教育了,而忽視了在講道理時的情感連結。
  • 這麼說孩子才肯學習
    疫情期間,全國的孩子都上起來網課,不少父母都遇到了空前的挑戰,怎麼保證孩子的練習量,幫他養成學習的好習慣,父母真是操碎了心。怎麼跟家裡的「神獸」溝通,也是父母需要學習的功課。如何讓孩子好好學習,確實面臨著一堆問題,要不也不會有那麼多家長一輔導作業就血壓升高了。
  • 愛和孩子講大道理的,多半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孩子發脾氣該怎麼辦?這應該是許多媽媽頭疼的問題吧,很多家長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簡直是束手無策。很多家長說,孩子亂發脾氣,道理講了沒有一百遍也有八十遍了,但是孩子就是不聽。從科學的角度講,孩子在3歲之前是根本聽不懂也聽不進去大道理的,所以說,給他講道理是根本沒用的。
  • 孩子搶玩具就是霸道?背後的原因要了解,3招讓孩子聽話照做
    而豆豆特別能搶玩具,每當他搶了別人的玩具,大人們就會拿其他的玩具去哄被搶了的孩子。豆豆媽經常教育豆豆不能搶別人的玩具,要友好相處。但是無論媽媽怎麼說都不管用,豆豆還是一如既往地搶別人的玩具,搶不過就會又哭又鬧,這時候,人家的家長看到了這種情況一般都會勸自己的孩子讓著豆豆,把玩具讓給他玩一會兒。
  • 跟孩子講道理根本沒用:了解孩子原始人人格,溝通變得更加簡單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作為兩個娃的媽媽,每天都要跟家裡的娃溝通各種問題,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育兒過程中最明白的一點就是:別遇到事,就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真的沒用,孩子還很煩,嫌棄叨叨。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是知道,但是為什麼孩子會聽不進去道理,還是有些疑惑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情況,比如:控制不了脾氣,總是批評完孩子就後悔; 還有,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可計劃挺好,就是堅持太難等等。這些情況的出現,總是讓人有些沮喪,也讓大人和孩子之間,感到自己缺乏掌控性,做事情沒有信心。
  • 孩子不願分享,喜歡搶玩具?家長做好5點,幫孩子度過物權敏感期
    彼此熟悉了,就免不了出現玩具爭奪的情況。 其實,在陽陽小朋友過來玩之前,我就跟穎寶提前講過:過幾天外婆會帶著一個妹妹過來玩一段時間。到時候你就是小主人了,是小姐姐。玩具要一起分享。玩具是你的,但妹妹住在這裡,可以借著你的玩具你的東西玩一下用一下。你可以學著巧虎招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樣招待妹妹。因為提前講的清清楚楚,穎寶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開心,接受度很高。
  • 孩子搶玩具,90%的父母無可奈何...
    孩子愛搶東西這個行為看起來好像不是多麼嚴重的事情,但是如果家長處理不好的話,可能會出現特別尷尬的場面。 那麼,家長到底該不該參與孩子的「戰爭」呢,又該怎樣引導孩子化解矛盾?我們弄要清楚,孩子為什麼要搶東西。
  • 孩子的玩具被搶,是教孩子分享還是搶回來,聰明的父母是這麼做的
    文/小幸運嘛嘛的育兒經「媽媽,他搶了我的玩具!」當別的孩子來搶自家孩子玩具時,媽媽們的反應會是如何呢?A媽媽立刻去把兩個孩子分開,並對自己的孩子說:「玩具要跟小朋友分享的,你這樣太小氣了。」然後,不管自家的孩子的淚痕還在臉上,就把玩具徑直給了另外一個孩子玩。B媽媽嘴上一邊說:「沒關係的,給小哥哥玩一下,玩具是要分享的。」可手卻一直在掰開另一個小朋友的手指,讓玩具回到了自家孩子手中。C媽媽直接一把把玩具搶回來,帶著孩子揚長而去:「哪來這麼沒教養的孩子,走,我們不跟他玩。」
  • 你嘮叨了八百遍,孩子還聽不進去?預防孩子對你開啟3種飛行模式
    商場人那麼多,我都差點擠不過去找她了!她才8歲啊!」生活中,像珊珊媽媽遇到的這些情況非常常見。這邊是爸爸媽媽嘮嘮叨叨,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孩子倒好,全把你的話當作耳邊風。別以為珊珊小才這樣,事實上,無論孩子到了那個年齡階段,總會出現「你講你的,他做他的」這種「不聽話」的情況。
  • 如何讓孩子主動整理玩具?「戲精」姑姑哭著求侄子,溝通技巧滿分
    就說是逗B吧,她有一個侄子,她經常會上傳自己和侄子的相處日常,特別搞笑,別看她搞笑逗B,但是她把侄子教的特別好。原因就在與她這個「戲精」的誇張演技對孩子出奇的有效。有一次她侄子在客廳玩耍,弄的滿地都是玩具,她二話不說直接撲到玩具堆兒裡大鬧,一邊鬧一邊假裝哭著說:「啊啊啊啊!這些玩具我不會整理!」
  • 「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媽媽聽了別委屈,這才說明娃很愛你
    還別說,我自己就遇到過不少這樣的情形。最近的一次是在上周末,因為孩子幼兒園還沒開學,我又要上班,就把娃送回老家由爺爺奶奶帶著。周末回去看他,奶奶也總是重複這句話「怎麼在家孩子這麼聽話,你一回來他就不乖啦?」讓人聽了洩氣。
  • 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走,家長幫孩子「搶回去」很重要
    玩具,能帶給孩子快樂美好,但也往往會帶來很多爭端。對於幼小的孩子們來講,玩具就是他們的精神世界。 經常會收到這樣的私信:孩子的玩具總是被其他小朋友搶過去,是孩子太內向了嗎?大人是否應該鼓勵他搶回來?或者應不應該參與其中?
  • 打罵不聽,講道理沒用,兩三歲的孩子到底該怎麼管?
    管教兩三歲的孩子,對於普通的爸爸媽媽來說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我們經常會納悶,為什麼好好地講道理孩子不聽,非要打一頓才行。即使是用打罵、威脅的方式,也不能保證孩子一直聽話。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的錯,不是孩子任性、叛逆造成的,而是因為我們用了不合適的管教方法。孩子不聽話的兩大原因兩三歲的孩子和我們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有限,如果我們總是長篇大論地給他講道理,孩子是很難理解的。
  • 遇到別人家孩子搶自己孩子玩具起爭執,媽媽要不要管呢?
    隨後就見小男孩的媽媽過來,了解到是大男孩在搶小男孩的玩具,雖然是別人家的孩子在欺負自家的孩子,小男孩的媽媽也並沒有生氣,而是勸說大男孩不能這麼做,想要玩具可以和弟弟商量。一直到大男孩的媽媽到來,讓大男孩給小男孩道歉,最後兩個小朋友的爭搶才結束。
  • 孩子總是愛霸佔別人的玩具,愛佔小便宜,家長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總是喜歡霸佔別人的東西,那麼就說明這個孩子是愛佔小便宜的。每個家長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愛佔便宜,那麼,家長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改掉愛佔小便宜的毛病呢?首先,家長們要找出孩子貪心的原因。1.孩子的正常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有的家長有節約的習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教孩子勤儉節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家長不能按照大人省錢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比如,有些家長認為給孩子買玩具不僅浪費錢還浪費時間,於是很少給孩子買玩具。孩子買玩具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滿足,當他看到好朋友有好玩的玩具時,就可能會去霸佔他們的玩具。這對孩子的健康長大非常不利。
  • 當孩子對別人說:「這是我的玩具」時,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英英2歲的時候,曾帶去參加一次朋友的聚會,一開始幾個孩子都玩得還挺開心的,但沒過多長時間就突然起了爭執,媽媽們過去了解了下,發現是英英喜歡另一個小朋友的玩具,非要搶過來玩。媽媽把玩具還給了孩子,英英就開始大哭大鬧。後來怎麼勸都沒有用,為了讓英英停止哭鬧,這位媽媽只能答應給孩子買新玩具才就此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