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篇原創漫畫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命令往往激起身體的緊張,傳遞給大腦一個信號來反抗。當孩子聽到命令式語言的時候,他接收到的信息是:
你比我強大,我只能服從。我無需思考,我的想法也並不重要。
那麼,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溝通方式,可以傳達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期盼,同時還能幫助孩子進行獨立思考,增強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簡單來說,就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什麼是啟發式提問呢?簡單來說,「啟發式提問」就是能夠引起孩子主動思考的提問方式。它體現了「教育」(education)這個詞的本意,education來源於拉丁文educare, 詞根的本意是啟發、發掘和引領,把潛藏於身上的東西引導出來並變成現實。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幾個典型的啟發式問題:
你覺得這個小朋友為什麼哭呢?
你能做些什麼讓她感覺好些呢?
你認為過馬路的時候為什麼要遵守交通規則?
當父母採用啟發式提問的時候,也代表了他們出於好奇和關心,發自內心地想要知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鼓勵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啟發式提問讓人放鬆,它會告訴大腦去尋找答案。通過
「你覺得……為什麼……?」、
「你認為怎麼樣才能……?」、
「你對這件事有什麼感受?」、
除了……,還有……嗎?」、
「如果……會發生什麼事呢?」
這樣的句式,促使孩子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推理,對已知的經驗進行判斷、選擇和比較。
在我們跟孩子的日常溝通中,如果用啟發式提問代替命令式語言,會是什麼樣的呢?
舉例來說:
當孩子想要自己把湯從廚房端到桌子上,媽媽擔心孩子會弄得一塌糊塗,但又不想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怎麼才能不讓湯灑出來呢?(完整的句子+鼓勵的語氣)
兄弟倆打架,媽媽把兩個人分開了。
你們倆先冷靜一下,然後想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鼓勵思考+中立的態度)
孩子睡前磨蹭著不肯收拾玩具,媽媽想催促他儘快完成,早點開始入睡前的程序。
寶貝,你現在需要做些什麼,才不會耽誤聽故事的時間呢?(啟發思考+從孩子的立場出發)
父母有事要商量,孩子偏要在旁邊不停地說話,或者發出其他噪音。
爸爸媽媽有一些事情要商量,你可以做些什麼讓你在等待的時候不那麼無聊呢?(注意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相信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潛力)
1、態度:給孩子權利!(給孩子選擇餘地,賦予力量。)
2、不要一開始問:為什麼?用「什麼?哪裡?怎樣?」問題要具體(問為什麼有種質問孩子的口氣。)
3、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對孩子的信任)
4、允許孩子「不知道」(這是孩子思考的開始)
5、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鍛鍊家長的耐性!)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啟發式提問能夠讓他們感受到信任和尊重,感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被平等對待。
它給孩子傳遞了這樣的信息——
「你的想法是值得傾聽的,你的解決辦法是值得探討的,你的獨立思考是被期待的。」
對於每天都在努力長大,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的孩子來說,這,也許是比新玩具和新衣服都更珍貴的禮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