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到蔣澤軍老師家裡,正巧看到蔣老師在做壺——我們紫先生壺友定製的一把大亨掇只壺。
紫先生注意到一個細節:老師的手中已然有了一把可以說是玉潤無比且細節極其到位的生胚,正當我細細觀摩的時候,蔣老師對我說:「你對比下這兩把生胚,尤其是細節部分。」
細節部分我倒沒看出來區別,但是感覺好像不同,我說:「哎?我感覺兩個壺給我的感覺不同,一把好像更俊秀些,一個更飽滿大氣些。」
蔣老師說:「對,就是這樣。其實兩把壺的區別就在壺腹,壺腹的直徑有非常細微的差別,肉眼可能看不出來,但是正是這個細微的差別,這兩把壺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同」。
蔣老師繼續說:「第一把壺做出來之後,挺拔的氣勢有了,但是大氣還有欠缺,所以後面我就又重新做了一個,這個胚就更好些,讓壺腹的曲線更飽滿,這樣看起來就更大氣了!」
說著,還不斷的拿起壺與照片比對,反覆的查看各個細節與整體形態。
老師最後說:「壺友定製了一把壺,但是這兩把我會都做出來,然後看壺友的選擇,是想要亭勻些,還是要挺括大氣些」。
有感於老師對於作品的嚴格要求,有感於老師這種精益求精的匠心,讓我想了很多。我們看到的是老師的作品,其實每把壺的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是匠人的心血和汗水,是那些匠心所傾注的情感和精力。
這樣的匠人,正是我們紫先生一直以來的選擇!這樣的匠人,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真正的在用心創作;他們不是在做壺,而是在創造生命!一切只為了把更完美,更具有生命力的壺展現給大家!
我們做紫砂的這份事業,其實也是一樣的,在我們心目中,這份事業不單單是一份營生,更重要的是一份清淨和修行。
正如我們提出的理念一樣,做壺人是在通過做壺,修養自己的身心;而我們是在通過經營紫砂的這份事業,修養我們身心,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好;每個喜歡紫砂壺的壺友,也正是通過鑑賞這些好的作品,親自養出來一把好壺,養壺養心,成長為更加優秀的自己!
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這就是成語「庖丁解牛」的出處,這也是工匠精神的至高境界,當常規技藝與人的精神達到一種高層次的配合,心手合一,物我兩忘,便創造了極近完美、精益求精的深遠天地。
紫先生經常說:腳踏實地,註定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品質,我們要走的正是這條少有人走的路!把我們的內心和情感,寄於紫砂的這份事業,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終一生,愛一事」,「擇一事,終一生」!
2020年瞬間已經接近尾聲了~我們紫砂之路的第九個年頭馬上就要過去了,面對新的開始,紫先生也會一如既往按照自己的原則勇敢前行!
初心不忘,勵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