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頭條】不打不成「器」,南藝老師以錘為筆,打出的作品驚豔全...

2020-12-07 澎湃新聞

原創 紫牛頭條 揚子晚報

因在求學期間迷戀手工敲打金屬發出的錘音,他一錘子「敲」開了「金屬工藝」的大門,敲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國際金工大獎。他「白手起家」讓冷門專業金屬工藝在高校生根發芽。他就是南京藝術學院設計系講師王克震,主要從事金屬工藝、首飾設計方向的教學。大學老師、手工匠人、藝術家、策展人……如今擁有多重身份的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對器物感興趣,引發人們的審美和哲學思考。

近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探訪王克震工作室,聽他分享自己與金屬工藝「冥冥之中的緣分」。

「白手起家」讓冷門專業

在南藝生根發芽

王克震的工作室位於南京晨光1865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產業園所在地為李鴻章興建的金陵製造局舊址。成片的舊廠房中,走近能聽到「叮叮噹噹」的敲打聲便知道就是這裡了。

王克震的工作室取名「打做」

步入工作室,就看到有四五個學生正在敲敲打打,各種工具撞擊好不熱鬧,聲音雖大但並不刺耳。「我給工作室取名為『打做』,打和做,是我的日常,在日復一日的敲擊金屬中,完成了我與外物的對話,對我來說也是禪學裡的『打坐』。」王克震向記者介紹道,「開這麼一間工作室,也是為了讓想學習金工的學生多個去處,因為這個專業的很多想法,很難在家自己實現。」記者採訪時,正巧遇到一位留學生慕名而來。

工作室裡的學生正在工作

「打做」工作室並不大,分上下兩層,樓下正中間一張工作檯上擺放了幾盞檯燈和幾把錘子。室內隨處可見的是各種金屬製品,如壺、杯子、碗等三三兩兩地擺放在架子上、桌子上、柜子裡……古典中國風的家具、籠子裡的鳥、水缸裡的魚、牆上的裝飾畫、點綴得當的綠植,和諧又充滿生機,隨意放在角落的畫板和吉他,無處不彰顯著主人的藝術氣息。

王克震是南京藝術學院金屬工藝專業的授課老師,目前國內也只有寥寥幾所大學開設了此專業。「金屬工藝是跟金屬材料相關的一種手工藝門類,小到一個首飾,大到一個器皿或者器物,基本都要通過人用手工完成,這就有別於工業化的金屬工藝。」作為如此冷門專業的老師,王克震稱金屬工藝原先在各大院校是一片空白,2005年,他「白手起家」讓金屬工藝專業在南藝生根發芽。

金屬工藝專業所需工具

王克震指著架子上的上百把錘子說,這就是金屬工藝專業所需的工具,全套有300多件,造價將近20萬。「這裡只有部分工具,南藝有完整的一套工具。」王克震說,這套完整工具是他幾年前專程去雲南找打鐵匠做的,現在也有一些院校開始引進他的這套工具。

自從第一次握起鍛錘

他就迷戀上了金屬藝術

王克震1976年出生於江蘇南京,1995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裝飾設計專業。「我的愛好比較雜,畫畫是我的眾多愛好之一,但真正系統學習是從高二開始。」畫了一年多,就考了南藝專業成績第二名,不得不說王克震很有天賦,「天賦是一方面,我應該就是有謎之自信吧。」王克震笑稱因為自己「貪玩」,什麼都想嘗試一下。大學畢業後的頭4年裡,他在電視臺剪過片子、在廣告公司拍過廣告、開過酒吧、當過駐唱,「玩也玩過了,錢也掙了,我想是不是該換種生活方式了。」於是2003年他遠赴英國伯明罕藝術學院攻讀視覺傳達碩士專業。也是在此期間,他與金屬工藝有了不解之緣。

求學時期的王克震

上了半個月的課,有一天他路過珠寶學員的工作坊,聽到裡面鐺鐺鐺的聲音,走進去一看,幾百種工具陳列在牆上,學生們都在敲敲打打,他一下就被吸引了,「這算是冥冥之中的召喚吧,我一直特別喜歡陽剛的、有男子氣概的東西,小時候看《世說新語》,讀到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覺得他在樹下打鐵太酷了。」隨後,王克震就轉了金屬工藝專業。「你用筆寫東西,和我用錘子做東西,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傳達思想的媒介不同而已。我能做一個物件,上面有我勞動過的痕跡,它能永久留存下來,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自從第一次握起鍛錘開始,王克震就再也沒有偏離自己所摯愛的金屬藝術。

畢業作品拿到行業大獎

《米器》被美術館永久收藏

王克震的畢業作品竹節器皿,拿到了當年英國金匠協會的最高獎,這也是行業內的最高榮譽,他是第一個拿到這個獎的中國大陸學生。這組器皿是16個杯子,造型是竹節的樣子,可以一隻只疊起來,也可以當花器、燭臺。「我的腦海裡比常人多一個非線性想法,因為有三年的影視剪輯經驗,我看待事物會把它的邏輯關係打亂,一套杯子放在一起就是一個故事,杯子在不同姿態下固化了,連起來是一個過程。」王克震說道,「我更在乎創作的過程,我並沒有特別在意結果,就是始終在嘗試,始終在摸索,想搞出點新玩意兒。」

竹節器皿獲行業內最高榮譽

王克震的《米器》由數千粒手工打造的純銀大米相互熔接,最終形成了碗的形式。「每一粒『米』都是純銀的,一顆顆手工挫出來,再打磨、焊接,最後成型。」2016年,該作品在中國當代首飾展「它山」中亮相,該展覽在英國國家手工藝與設計中心舉辦,王克震是該展覽的策展人之一。「這是中國當代首飾第一次在歐洲亮相,歐洲人對我的作品是既陌生又熟悉,《米器》這個作品太中國了,像個鍋巴一樣,他們沒有見過,但西方人認為他們能讀懂。」《米器》之後被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美術館(V&A)永久收藏。

作品《米器》被英國一家美術館收藏

另一件讓人讚嘆的《骨器》就陳列在工作室內,這件作品前後花了1年多的時間,他沒事就拿出來敲。把銀子敲打成骨器,關節還能開合,逼真得令人叫絕。 「《骨器》的感染力很強,首先是因為從造型到關節的開合,都很逼真。最初構想的時候有點異想天開,怎麼把一塊銀子打成中空的骨頭?骨頭本身是用來支撐身體的,當我把它變成承載器皿時,就可以賦予它新的生命。」

作品《骨器》

創作就是思辨的過程

作品是我留在世上的痕跡

王克震總是有那麼多奇思妙想,靈感來源似乎源源不斷。「如果你要讓一個藝術家講他的靈感來源,說白了都是故事。」他笑著說,其實這是一個思辨的過程,平時要有大量的思考,可能在別人看來是極度枯燥的過程,但對於他而言是不停尋找、不停定位的過程。「為什麼選擇『米』『骨頭』作為我的創作媒介,這背後有大量的思辨過程。」

王克震告訴記者,一件作品少則創作兩三月,多則三四年,中間不停改進,算是一種自我禪修吧,也可以說是對自我的一種審視。「一旦開始創作,起碼要坐五六個小時,年輕時十幾個小時也是有的,沒什麼捷徑,就是靠強大的重複勞動,不斷錘打。」他說,當敲打與自己的呼吸融為一體,就會進入忘我的境界,像入定一樣。「我與每件作品之間都有對話,我可能就是一個小說家,一個文學家抑或是一個畫家,我始終都在揣摩自己的作品。」

王克震創作時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

王克震把自己的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拿去使用,它成為了用具;另外一種像《米器》《骨器》一樣是他對世界認知的一種表達,「這樣的作品就是我留在世界上的一點點痕跡而已。」

王克震說,一件作品的錘鍊是不計其數的,一個銀壺可能需要敲20萬錘左右,大一點的物件就要上百萬錘了吧。「在金屬工藝門類中,鍛打是最吸引我的。它富含節奏感和控制感,我在許多作品中都用到直接鍛打,在鍛打過程中糅入類似素描的手法,在作品的表面鍛刻出我對於形態的思考以及對於空間的思辨。 」雖然鍛打這個動作是王克震的日常,但他說自己並沒有落下「職業病」,工作時也會戴上耳罩,他調侃自己還是比較惜命的,「我不是特別苦的匠人,日子過得還可以。」

任何人都可成為「匠人」

冷門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尚可

現在王克震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學校上課,「金工專業還是比較冷門的,本科每一屆只有十幾名學生,研究生也就三四名。」畢業後,學生或選擇自主創業,或繼續深造,或留校當老師,或去首飾公司工作,「現在很多我的學生都是手工匠人,他們自己創作、拍視頻、網絡帶貨,發展還是很不錯的。」王克震說,任何人都可以做手工,「匠人」不需要固定的等級,不像考大學需要達到多少分,「可以說『匠人』沒有任何門檻,勞作是人類的本能。」

王克震在給學生講課

如今普通加工的反覆錘打完全可以讓機器來做,為何還要堅持手工敲打?王克震解釋道,「就是我們常說的一萬小時定律,那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其次是因為我們每敲一下金屬都會有變化,我們也會產生新的靈感和思路,這種情感交流是機器不能取代的。」

「年輕時一天一個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在我更專注在一個事物上,沒事就會『泡』在工作室,讓自己保持在一個創作的狀態。」王克震向記者展示了他正在創作的《管器》,那是一個用純銀打造的形如通風管道的物體。「其實你們看我的整個藝術創作,《米器》《骨器》《管器》等都是圍繞『器』來展開,『器』對我來講是很本質的東西,中國有句古話『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君子要有一定的彈性。我們這輩子可以幹任何事,不要固化在一件事物上。」

目前王克震創作的作品多數還是用來展覽和參賽,「其實我不在意它們能不能作為商品銷售,作為老師,我有穩定的收入,但我不拒絕。」王克震說,如果有人想收藏他的作品,相對於價格,他更關心自己的作品被什麼樣的人喜歡,「作品就像我的孩子,孩子長大了,你也想知道他去哪兒了。」

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劉瀏

編輯|萬惠娟

拍攝|楊澤華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來源 記者拍攝 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你可能還對這些內容感興趣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紫牛頭條】不打不成「器」,南藝老師以錘為筆,打出的作品驚豔全世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紫牛頭條】連雲港小夥用巧克力徵服世界:中國元素是獨一無二的法寶
    原創 紫牛頭條 揚子晚報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日前,來自連雲港的翻糖世界冠軍韓磊上了綜藝節目,帶去了一張用巧克力做的桌子,他出神入化的手藝
  • 【紫牛頭條】盱眙有個「沐浴之王」,搓澡工成炫酷曳步舞王
    原創 紫牛頭條 揚子晚報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最近熱映的電影《沐浴之王》裡面澡堂搓澡工的絕技驚豔眾人,在江蘇淮安也有一位身懷絕技的搓澡工
  • 【紫牛頭條】哆啦A夢同款!老師通宵做記憶麵包,有同學高考後驚呼...
    原創 紫牛頭條 揚子晚報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7月7日,是全國高考的第一天,和所有考生一樣,廣東省深圳市龍城高級中學高三(14
  • 「紫牛頭條」畫家拿女兒的香奈兒口紅畫出驚豔國畫,女兒:含淚也得...
    最近,江蘇蘇州一位「敗家文藝父親」拿女兒的大牌絕版口紅畫畫的視頻在網絡吸引了很多關注,有人被他的畫功所折服,有人在心疼化妝品,還有網友擔心這下父女情要「破裂」了……視頻中,這位「不讓人省心的老爸」,使用女兒的口紅、眼影、眼線筆,勾勒出了蘇州園林、上海豫園等地的樣貌,構圖別具匠心,色彩濃淡總相宜。
  • 【紫牛頭條】先秦女子如何裝扮漢代美人啥樣90後古妝復原師帶你穿越
    原創 紫牛頭條 揚子晚報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言美女又工妝飾,傅著脂粉,面白如玉,黛畫眉,鬢黑而光淨,又施芳澤,其芳香鬱渥也
  • 【紫牛頭條】產婦危急,回鄉探親的年輕醫生挺身而出,29年後女嬰成...
    紫牛新聞記者近日聯繫到這位醫生,聽他講述當年的故事。這個女嬰就是我身邊這位美女,如今已成長為航天科技工作者,她帶著先生來給我敬酒,此時此刻非常陶醉,也許這就是作為醫生的價值所在。」不過他說當年的決定是正確的,而且即使當時不認識女孩的媽媽,碰到這麼危險的情況也應該出手相助。他說:「這是我這輩子做的唯一一臺剖宮產手術,萬一有個意外我可是超範圍執業,逃脫不了法律的懲罰!社會能給醫生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是醫生之幸!更是患者之福!」
  • 【紫牛頭條】​小學老師靠放大鏡改了6年作業:醫生說我會失明...
    黃仁英的診斷書學校之前在了解到黃仁英老師的情況後,決定將其調整到較為輕鬆的崗位,但黃老師放心不下學生,堅持在教育一線,「我們學校本來就缺語文老師,我也是考慮了一段時間,最後還是拒絕了。」丈夫兒子眼中的她有點倔,卻是個好老師在觀閣鎮小學,大家都知道有一位用放大鏡的老師,學生喜歡稱呼她為「放大鏡老師」。黃仁英說:「我們班裡的學生都特別暖心,寫作業時會刻意把字寫得大一點,為了讓我看得不是那麼費力。」
  • 【紫牛新聞】一聲老師一輩子!7位7旬"老學生"病...
    本文原標題:《【紫牛新聞】一聲老師一輩子!7位7旬"老學生"病床前照顧94歲恩師半年》原創:紫牛新聞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祝你生日快樂……」7月3日上午,蘇州一護理院的病房裡,6名70多歲的老人圍著一名九旬老教師,高興地唱著生日歌。「孫老師住進來正好半年,他恢復情況越來越好,現在可以自己慢慢站起來了!」
  • 【紫牛頭條】這堂課為啥這麼催淚?看著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笑著...
    原創 紫牛頭條 揚子晚報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這幾日,一段小學生在教室表演手舞看哭父母的小視頻,在網絡熱傳。
  • 【紫牛頭條】他畫的魚惹得小貓狂舔,小夥的3D樹脂畫火到國外,一幅...
    原創 紫牛頭條 揚子晚報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他「養」的金魚不用呼吸,也不會死。樹脂畫不同於傳統紙面上的繪畫,過程非常繁瑣,層與層之間的度和顏料乾濕最難把握,用筆流暢也很重要。「一筆錯了,整個就要毀掉重來,所以要格外專注。」凌迅廢掉的作品並不多,因為他每一次下筆都格外慎重精準。
  • 南藝這個國家級實驗室的顏值,也太太太太逆天了!
    數字音頻實驗室:南藝出品的院線電影聲音製作從這誕生 這個國家級數字音頻實驗室,是全省最專業、全國高校最一流的錄音棚,也是全南藝單位面積造價最傲嬌的四室一廳,五個空間設備投入和環境建設總價超過1000萬,於2015年落成投入使用,分為數位音樂混錄實驗室、數位音樂製作實驗室、影視聲音初混實驗室和影視擬音配音實驗室
  • 廣州美院向南藝贈送著名雕塑家潘鶴作品《艱苦歲月》
    12月17日,恰逢著名雕塑家潘鶴先生誕辰日,其經典作品《艱苦歲月》正式落址南藝。該作品是廣州美術學院向南京藝術學院贈送的108周年校慶賀禮。 潘鶴先生是20世紀以來中國傑出的雕塑家、美術教育家、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
  • 【紫牛頭條】男老師穿旗袍送考:豁出去了,希望我的學生們旗開得勝
    ,為孩子們吶喊助威,希望他們能旗開得勝。  女老師穿旗袍給學生加油,那男老師怎麼辦?遼寧丹東一位男老師豁出去了,為了孩子們他也穿上了大紅的旗袍。只不過,他沒有站在考場前,而是站在教室裡。7月5日,他把自己穿旗袍的這段視頻發布在網絡後,迅速得到很多網友關注。網友們紛紛給這位老師點讚,並為孩子們加油打氣。「這真的是別人家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簡直太幸福了,又感動又想笑」。
  • 為匠心,不止步,這,就是紫先生選擇的老師!
    昨天,我到蔣澤軍老師家裡,正巧看到蔣老師在做壺——我們紫先生壺友定製的一把大亨掇只壺。蔣老師說:「對,就是這樣。其實兩把壺的區別就在壺腹,壺腹的直徑有非常細微的差別,肉眼可能看不出來,但是正是這個細微的差別,這兩把壺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同」。
  • 【紫牛頭條】瘋狂攝影師-40℃蹲守野外 ,拍到「流星冰暈」,國內尚...
    記者了解到,不只有牛乾拍到這顆火流星,國內也有攝影師曬出拍到的火流星照片,經過鑑定確定是同一顆流星。在現場同樣也有人記錄下流星的畫面,但是相比完整記錄全過程的視頻,還是缺少了一些震撼的感覺。「照片可能效果就沒有那麼好了,流星的行程在圖片上顯得短一些,沒有視頻中那麼長,還有的呈現在照片上就是一條很粗的線,遠遠沒有視頻中來得震撼。
  • 【紫牛頭條】被北大貓協刷屏了,其實南京高校的流浪貓圖鑑也超有愛
    原創 紫牛頭條 揚子晚報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吸貓嗎,有北大學籍那種?」這陣子,想必很多人都被「北大貓協」刷屏了!
  • 【紫牛頭條】徐州版"摔跤吧!爸爸":虎爸帶三娃練武,棍棒刀槍樣樣行
    妻子顧丹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劉龍在家練功時,都是背著她的,雖然知道丈夫會武術,結婚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也弄不清丈夫究竟有沒有「真功夫」。生活重壓下,劉龍不敢將武術當成職業。幸運的是,三年前,因為家裡房子拆遷,經濟壓力一下子緩解了。劉龍這下有了「非分之想」,他跟妻子商量,能不能領貨幣補償,自己開一家武館。
  • 【紫牛頭條】豪橫姐負重70斤拍電影,洗衣工到國內第一位斯坦尼康女...
    ,驚豔了許多網友,被稱為「身穿斯坦尼康的女鋼鐵俠」。有接觸過斯坦尼康的網友則直言,「我第一次用這套設備時差點把我壓趴下,我們班男生都舉不動」。更多網友留言的是「帥炸了」「太酷、太颯了」。看了她的部分攝影作品後,很多網友表示,作品中電影的長鏡頭超級多,最長可達12分鐘,難以想像鄧璐付出了怎樣的艱辛。「這個熱搜吧,簡直就是『人在家中躺,熱搜天上來』。」
  • 【紫牛頭條】背80斤書上山的支教老師要結婚了!與女友拍出最美婚紗照
    這對情侶都是支教老師,他們以學校為背景,身穿簡單的禮服和大山裡的孩子們一起拍攝了婚紗照。照片沒有華麗的布景,只有鄉村教室簡單的白牆青瓦,沒有精緻的妝容,兩人素麵朝天的笑容卻格外俊朗美麗,被網友贊為「最美婚紗照」!
  • 【紫牛新聞】 《最強大腦》上的南京「小鮮肉」: 把一張紙的美演繹...
    紫牛新聞見習記者艾陸琦  他用紙「折」出夢幻世界  被譽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摺紙大師  2017年,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的舞臺走上了一位江蘇南京的摺紙設計師——裴浩正,他年僅20來歲,展示的摺紙作品《六翼天使》《摺紙天使》《鳳凰》《世界地圖》等,卻讓在場觀眾無不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