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特別的婚紗照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這對情侶都是支教老師,他們以學校為背景,身穿簡單的禮服和大山裡的孩子們一起拍攝了婚紗照。照片沒有華麗的布景,只有鄉村教室簡單的白牆青瓦,沒有精緻的妝容,兩人素麵朝天的笑容卻格外俊朗美麗,被網友贊為「最美婚紗照」!
照片中身穿黑色西裝的青年名叫侯長亮,已支教十年,此前他曾因一段背著80斤捐贈書籍艱難上山的視頻備受關注。
11月21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到這對支教情侶,了解到他們在大山裡支教的艱辛與不易。
樸素照片被贊「最美婚紗照」
鄉村支教情侶,相伴四年
11月17日,在雲南昭通支教的侯長亮與女友雷宇丹拍攝的婚紗照火了。簡簡單單的一組照片,樸素而動人。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侯長亮與雷宇丹一起支教已經四年,在條件極其艱苦的大山裡,一起站在三尺講臺前,給大山裡的孩子們帶去通向未來的希望。
為什麼會選擇拍攝這組婚紗照?「今年寒假,我和雷老師準備結婚了,開始我們也和所有新人一樣,找拍婚紗的公司,想去雲南麗江、海南三亞拍,雷老師糾結了很久,最後她為了給我省錢,也為了讓婚紗照更有意義,就選擇在學校自己拍。」侯長亮說,像所有新娘子一樣,拍攝前,雷老師用心地做了很多準備,還買了紅紙,自己動手寫上大的喜字和有關支教的標語。
為了拍攝婚紗照,雷宇丹提前做了很多準備
「當時也希望孩子們參與,就和一些教過的學生說了。結果拍攝當天,來了30多個學生,有的是現在教的,有的是已經去山下讀小學五六年級的,也有的是已經去鎮上讀初中的。星期六那天他們都來得很早,有些連早飯都沒有吃就過來配合我們。」侯長亮告訴記者,很多孩子都是自發來的,「我們本來準備了牛奶糖果給他們吃,後來因為來的學生很多,有點不夠。」侯長亮笑著說,孩子們很懂事,看到雷老師婚紗的裙擺比較長不好走路,就幫忙提裙子,有的孩子還去山上摘了鮮花給雷老師當捧花,有的用紙折了花,「大家都出鏡了,笑得很甜,真的很感謝這群可愛的孩子。」
孩子們用紙折了手捧花
侯長亮說,「這組照片,也是為鄉村教育代言。我們深知在偏遠地區,最缺乏的不是好心人捐助的物資,而是好的老師。就我們所在的學校,有80多個學生,一到四年級,只有三個外地支教老師和三個本地代課老師,我們需要一人兼顧多個角色,有時候真的忙不過來。所以我們也想借這組照片,傳達我們的呼籲,希望有更多的老師願意走進大山。」
因支教相識相戀
「她很能吃苦」「他不斷肯定我」
記者了解到,今年是34歲的侯長亮在鄉村支教的第十個年頭,是女友雷宇丹支教的第四年,同為湖南人的他們,因為支教相識相戀。
2011年,侯長亮從湖南文理大學畢業後,先後去廣西河池、貴州畢節支教。2017年他結束在貴州的支教準備去雲南昭通。「我通常都是在網上尋找教師資源緊缺的地區和學校,支教一段時間後,學校的師資力量改善了,學校不缺老師了,我就離開,去尋找下一個緊缺教師的地方。」
侯長亮說,自己會在QQ空間發布一些支教的文章,這些文章在網絡熱傳後被雷宇丹看到了。2015年,還在西安讀研究生的雷宇丹通過網絡聯繫到侯長亮,表達想支教的意願。但由於當時雷宇丹還在上學,沒辦法長期支教,只好作罷。「沒想到兩年後,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時間的她又聯繫到了我,告訴我她已經辭職了,現在能夠長期支教了。當時我剛好準備前往雲南昭通,就約上她一起去,我知道支教條件極其艱苦,我也想看看她到底能不能適應。」沒想到這一去,兩個醉心於教育事業的人都留了下來,「當年剛到村裡,因為山路崎嶇,沒辦法拖行李箱,我們就背著沉重的行李上山,她沒有抱怨過一句,我當時就覺得這個小姑娘很不容易。」
兩人因支教相識相戀
隨後的日子裡,朝夕相伴的兩人,慢慢滋生了愛情。「她熱愛學習,對學生很有耐心、很溫暖、也很善良。」侯長亮笑著說。雷老師則在自己的文章裡寫道:「問我為什麼選擇他?因為我們相處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可以完全放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他總是在不斷地肯定我。他還全身心地為著鄉村教育,為著山裡的孩子們,不在意收入,不在意自己的衣服穿了好多年,不在意山高路遠……」
曾因背80斤重書籍上山被關注
「其實她也和我一起背的」
對於為什麼這麼多年能堅持留在鄉村支教,侯長亮坦言:「因為小時候家裡窮,兄弟幾個讀書太不容易。」老家在湖南邵陽的侯長亮,小時候和父母兄弟一起住在一間不足70平方米的土坯房裡。爺爺奶奶去世得早,母親多病,父親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村子裡務農,這使得他們家裡非常拮据,連吃飽飯都是問題。為了補貼家用,侯長亮的大哥初中就輟學外出打工,吃了很多苦,寄工資回家供弟弟讀書。在這樣的成長經歷影響下,侯長亮深知窮人家孩子讀書的不易,知道偏遠山區的孩子十分需要老師去教他們知識,去引導他們變得堅強自立。
山村條件艱苦,兩人一直堅持著
也因此,儘管支教的山村條件艱苦,他始終堅持著。「這裡晴天很少,一年有兩百多天大霧瀰漫。冬天時間長,下雪多,但我們仍會冒著風雪去家訪。2018年1月8日,整個烏蒙山區大雪紛飛,山村堆上了厚厚的雪,那天整個網絡都在關注一個『冰花男孩』。但其實,在我們支教的學校也是如此,學生冒著風雪走路一個多小時來上學,頭髮都凍成了冰針。」
侯長亮背著80斤重的捐贈書籍艱難上山
天氣好的時候,山路也不太好走。今年九月,侯長亮就因為背著80斤重的捐贈書籍艱難上山的視頻引來了很多人的關注,侯長亮笑著說,其實那時候是雷老師和自己一塊兒背的。「那會兒村裡的山路還沒有修好,很多捐贈物資只能寄到山下,我們一起下山去取,通常下山要一個多小時,背著書本上山要三個多小時。」
帶學生挖蒲公英採竹筍
想讓他們了解到勞動的價值
侯長亮告訴記者,幸運的是,比起小時候上學的艱辛,這些年,因為國家扶貧助學政策,山區裡孩子的教育條件好了很多,現在大山裡的孩子普遍都有學上了。這些年的支教經歷,也讓侯長亮對山村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落泥」裡分享了支教故事、公益理念,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在很多人一想到幫助山區孩子,最多的就是衣物捐助,但其實就我現在所處的山村環境來看,衣物捐助並不是最急需的,現在上學基本是免費的,在家庭勞動力正常的情況下,孩子的衣服和學習用品是不會缺的。」
侯長亮期待更多好老師加入支教隊伍
侯長亮告訴記者,有時候很多從外地寄來的衣物對當地學生並不實用,且學校偏遠,去拿捐贈的衣物也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最後卻用不上。同時,太多的捐贈會給學生以及家長帶來依賴,反而會滋生不勞而獲的心理。「我們教導學生們,實在困難時可以接受別人幫助,但不能依賴別人的幫助,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靠勞動獲得回報,這才是有尊嚴、有力量、有自信的人。」
侯長亮會利用課餘時間帶著孩子們去山上摘旋覆花、挖蒲公英、採竹筍拿去賣掉。「我還記得有次吃飯的時候,一個學生拿著自己賣蒲公英賺來的三張紙幣攤在手掌裡給我看時的那種驕傲與喜悅,我覺得作為老師,我更應該教會學生們這些。」
記者看到侯長亮與女友的婚紗照上,孩子們手裡捧著的紅紙上寫著:走出大山,不但要走出物質的大山,更重要的是走出精神的大山。
紫牛新聞記者|張冰晶
編輯|萬惠娟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