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食物鏈頂端,為什麼我們的牙齒如此不堪一擊?

2020-12-14 騰訊網

撰文 | 彼得·S·昂加爾(Peter S. Ungar)

翻譯 | 郭林

審校 | 趙凌霞

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拔掉智齒就像是成年儀式。然而從我的專業角度來看,這種「習俗」實在是錯的離譜。我是一名牙齒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一名古生物學家。在過去的30年餘年裡,我一直致力於研究現代人、人類祖先以及其他脊椎動物的牙齒。與現代人類不同,大部分脊椎動物都沒有牙列不齊或齲齒等牙齒疾病。人類祖先也很少患牙周病或智齒阻生。

事實上,現代人的牙齒處於一個非常矛盾的狀態:牙齒是我們身體中最堅硬的部分,但也無比脆弱;牙齒化石能保存幾百萬年,而我們的牙齒卻不能陪伴我們一生;牙齒讓我們的祖先在生物圈中佔據了優勢地位,然而現代人的牙齒卻需要精心養護。這種矛盾基本上是在工業時代,才在現代人中出現的。對此,科學家的最佳解釋是,使我們的牙齒及頜骨演化至今的食物與現代飲食存在差異。古生物學家很早就明白,我們的牙齒有著悠久的演化歷史。而現在,臨床研究者和牙醫也開始關注這一問題。

悠久的演化史

演化生物學家常常會驚訝於人類眼睛之複雜,認為它是「奇蹟般的設計」。但對我而言,人類牙齒結構的精妙之處遠超眼睛。構建牙齒的基本物質,和食物所含的其實是同一類。牙齒具有非凡的硬度和韌性,可以避免裂紋的產生和擴散。這得益於其外層和內部的完美結合:牙齒外層是牙釉質,幾乎完全由磷酸鈣構成,非常堅硬;牙齒內部含有有機纖維,使牙齒足夠堅韌。

不過,牙齒真正的神奇之處在於其微觀結構。我們都知道,一根竹籤很容易折斷,但一把竹籤卻很牢固。牙釉質中的微晶就像這些竹籤一樣,它們呈細長的柱狀,每根只有人頭髮的千分之一粗。許多微晶捆在一起,就會形成棒狀的釉柱。無數個釉柱平行排列,就組成了牙釉質。經計算,每平方毫米的牙釉質中存在數萬個釉柱,這些釉柱幾乎垂直於牙本質,並且會扭動、彎曲或交織,正是這種精巧的微觀構造賦予了牙齒持久的強度。

這樣的設計不是突然出現的,牙齒已經經歷了數億年的演化。

在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脊椎動物——無頜類。這些最原始的魚類沒有牙齒,但科學家在它們的頜部周圍發現了一些類似牙齒的鱗板:每一片鱗板都分為內外兩部分,有時表面還覆有堅硬的礦化層,鱗板內部則是通有血管和神經的髓腔。很多古生物學家都認為這些鱗片經過自然選擇最終演化為牙齒。

第一批真正的牙齒出現在有頜類中,它們出現的時間更晚。這些牙齒形態比較簡單,大多長得像尖刺一樣,使這些魚類可以咬住獵物,甚至通過刮、撬、夾等各種方式捕食其他生物。例如棘魚類(Acanthodians)在4.3億年前的志留紀就長出了牙齒。不過它們不會掉牙或換牙,牙齒也缺少高度礦化的表層。

一旦牙齒就位,進一步的變化隨之到來。在約4.15億年前的志留紀-泥盆紀界線,肉鰭魚類(Sarcopterygians)首先出現了釉質層。肉鰭魚是硬骨魚的一支,它們演化出了有骨骼和肌肉支撐的鰭。目前認為,它們就是現代四足動物(例如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等)的祖先。而同一時期的其他魚類則缺少釉質層,也缺少能編碼釉質形成所需蛋白的基因。

在哺乳動物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化中,牙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能幫助維持恆溫所需的新陳代謝。在安靜狀態下,哺乳動物消耗的能量是相同體型的爬行動物(無法調節自身體溫)的10倍以上。為了補充能量,自然選擇的壓力就體現在了牙齒上。其他的脊椎動物只需要用牙齒抓住並殺死獵物就夠了,而哺乳動物則需要從每一餐中獲取更多的卡路裡。為了做到這一點,它們必須充分咀嚼自己的食物。

哺乳動物的牙齒操縱著咀嚼的過程。通過施加壓力,牙齒會固定住食物並致其破碎。為了充分地發揮咀嚼的作用,牙齒咬合需要精確到毫米級。為了便於咀嚼,早期哺乳動物已經喪失了換牙的能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部分哺乳動物與魚類和爬行類不同,即使老牙已經磨平或者破損了,也不會持續生長新牙。

釉柱也同樣是適應咀嚼的特徵之一。大部分研究認為,釉柱的演化是為了增強牙齒咀嚼的強度。哺乳動物牙齒的基本結構——牙本質的牙冠外包裹著釉柱層——早在三疊紀就出現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臼齒看似形態各異,但其實都只是同一模板的微調。

口腔菌群與齲齒

牙齒的演化史不僅解釋了它們為何如此強韌,也解釋了為何現代人的牙齒存在缺陷。簡單來說,牙齒的這種結構是為了適應特定的環境條件,包括受到的壓力、可能的磨損,以及口腔內的某些化學物質和細菌。這就導致口腔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毫無防備的牙齒造成損害。現代人的飲食就造成了這樣一種情況,它與以往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不同。我們的生理結構並不能適應我們的行為,這就導致現代人飽受齲齒、智齒阻生及其他牙頜問題的困擾。

全球有數十億人受到了牙科相關疾病的困擾。然而在過去30餘年間,我研究了成百上千塊牙齒化石以及現生動物的牙齒,卻幾乎沒有發現過任何牙科疾病的跡象。

為了了解現代人類的牙齒為何如此容易生病,我們需要參考自然狀態下的口腔環境。健康的口腔中居住著數十億個微生物,其中細菌就多達700餘種。其中大多數細菌是有益的,可以抵禦疾病、幫助消化以及調節機體機能。不過也有一些細菌對牙齒是有害的,它們代謝產生的乳酸會破壞牙釉質。通常情況下,它們的數量會受到有益菌的限制。這些細菌可以產生鹼性物質和抗菌蛋白,從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在過去幾億年間,牙齒一直維持著這種破壞與修補的平衡狀態。

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誘發齲齒。比如,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利於產酸細菌的增殖,並導致口腔的pH值下降。在這種酸性環境下,有害細菌會更加猖狂,還會制約有益細菌的生存,從而進一步降低環境pH值。這一連串的過程被臨床研究者稱為「菌群失調」(dysbiosis)。常見的蔗糖尤其容易引起這種麻煩。利用蔗糖,有害細菌可以形成一層厚厚的牙菌斑,牢牢粘附在牙齒上。即使沒有食物來源,牙菌斑中儲存的能量也足夠它們消耗,這也就意味著牙齒會更持久地暴露於酸性物質的攻擊。

很早之前,考古學家就提出,在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從採集轉變為耕作的生活方式和齲齒的出現存在聯繫。這是因為小麥、水稻和玉米富含可用於發酵的碳水化合物,正符合了產酸細菌的需求。而齲齒率的真正激增,出現在工業革命時期。我們的食物經過了更精細的加工,蔗糖也廣泛出現於餐桌上。加工過的食物通常更柔軟,需要的咀嚼過程更少,無法磨平牙齒的小凹陷或縫隙,給牙菌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

不幸的是,由於牙齒的發育過程特殊,我們的牙釉質不能像皮膚、骨頭一樣重新生長。在牙釉質形成過程中,成釉細胞(ameloblast,一種形成牙釉質的細胞)會由牙齒內部向外遷移,最終到達牙齒表面,遷移的痕跡就形成了釉柱。我們的牙釉質之所以無法生長,就是因為在牙冠發育完整以後,這些成釉細胞就消失了。而產生牙本質的成牙質細胞(odontoblast)的遷移方向與成釉細胞完全相反,它們會向內移動最終到達牙髓腔。在個體的一生中,這些成牙質細胞都可以繼續產生牙本質,從而修復和替換磨損或受傷的組織。如果牙本質遭到了更嚴重的傷害,新鮮的細胞會形成牙本質層,以保護牙髓腔不受傷害。

然而齲洞卻可以突破自然防護感染牙髓腔,最終使牙齒完全壞掉。相比過去漫長的生命演化歷程,工業革命後的幾個世紀短暫如白駒過隙,根本不足以讓我們的牙齒適應如今高糖分、精加工的飲食結構。

頜骨壓力的缺失

如今,口腔正畸也成為了一項普遍需求。約9成的人都至少存在輕微的牙列不齊或咬合錯位的問題,四分之三的人都存在無法正常萌出的智齒。簡單來說,這是因為我們的牙齒和頜骨並不匹配。其根本原因也和齲齒一樣,是現代人類全新的飲食內容破壞了口腔環境的平衡。

早在1920年,澳大利亞著名的口腔正畸醫生貝格("Tick" Begg)就注意到了這種牙頜不匹配的現象。貝格認為,自然狀態下相鄰牙齒間的磨損會給口腔騰出更多的空間。他相信頜骨的長度在演化過程中已經被「設計好」了。我們的牙齒本是為了研磨堅硬的食物而生的,但現代柔軟、精加工的食物打破了牙齒尺寸和頜骨長度間的平衡。

基於這樣的假設,貝格發明出一套矯正牙齒的方法,一直以來這一方法都被業界認為是「金標準」。這種方法需要拔掉前臼齒(位於犬齒與臼齒之間)以騰出空間,再用金屬絲將其他牙齒箍起來,達到拉伸牙弓、讓空缺消失的效果。事實證明,貝格的方法的確有效,並能使患者受益終生。

貝格關於牙齒與頜骨之間不匹配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他搞錯了一些細節。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人類學家羅布·科魯奇尼(Rob Corruccini)在研究中指出,牙弓形態的關鍵不在於牙齒的磨損,而在於進食時頜骨感受到的壓力。而且問題也並非是現代人的牙齒沒有磨損,而是頜骨太小了

科魯奇尼解釋道,自然條件下,嬰兒咀嚼食物時會給頜骨壓力並讓其生長,最終牙齒的大小應當正好適合頜骨。當頜骨在發育中沒有得到應有的刺激時,前部的牙齒就會變得擁擠,並導致後部牙齒阻生。他對猴子做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理論,那些餵了更軟食物的猴子的頜骨較小,也更容易出現牙齒阻生。

根治口腔疾病

從演化的角度看,人類生態的轉變導致了我們的牙齒疾病。這一全新視角有利於研究者和臨床醫生從根本上解決口腔問題。目前的治療手段會對牙冠進行窩溝封閉,使用氟化物修補或強化牙釉質,但是這些措施都不能從根本上調節菌群。一些具有殺菌效果的漱口水的確可以殺死引發齲齒的細菌,但它同樣也會殺死有益菌種。受到最近微生物組學治療方法的啟發,研究者已經開始嘗試改造牙菌斑的環境。我們即將迎來引入口腔益生菌、靶向抗菌藥物和微生物移植等新療法。

對於口腔正畸方案,我們也要考慮自然條件下的口腔環境。牙科醫生和正畸醫生開始意識到,精加工的嬰兒食物改變了嬰兒面部和頜骨的應力分布。咀嚼造成的壓力會激發兒童頜骨和面中部骨骼的正常發育,而以糊狀的嬰兒食物餵養孩子會導致這些部位長期得不到充分發育。有時,這一問題的影響比牙列不齊更為嚴重:一些專家提出這樣會導致氣道狹窄,並可能誘發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

沒有人想讓蹣跚學步的孩子被太硬的食物噎到,但比起豌豆泥來說,我們也許能找到更合適的食物幫助孩子斷奶。近幾年誕生了一門新的產業,專門致力於幫助孩子打開氣道,促進頜骨的正常發育,幫助牙齒自然排列。我們有一系列有效的口腔問題治療方法,但是如果我們能像祖先一樣,用咀嚼強度更高的食物來餵養孩子,也許很多人就可以避免這些治療了。

本文作者:彼得·S·昂加爾是美國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古生物學家和人類牙齒學家。他主要專注於現生及化石靈長類動物的食性和取食適應性的研究。

本文譯者:郭林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古人類學。

本文審校:趙凌霞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古人類學領域的研究。

《環球科學》5月新刊即將上市

戳圖片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白堊紀的霸王龍為什麼可以站在食物鏈的頂端,真的是因為體型?
    因為現在最大的陸生動物大象在他的面前也不堪一擊。但是在當時呢?那並不算大,真正大的可以甩他幾條街呢?現在就像大家介紹幾種:(1)蛇頸龍現在就為你揭秘,為什麼它可以如此強悍。所以呀,它在白堊紀晚期的時候可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和貝爺有的拼)當時的所有恐龍都可以成為他捕獵的對象,及石油的恐龍與它發生衝突,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的。難道恐龍時代只有霸王龍是主宰?肯定不是嘍,現在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其它的幾種和它一樣下兇殘的恐龍。
  • 為什麼人類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青銅開局大王收場,你會明白的
    事實上這是人類進化的最初階段,因為他是人類進化的最初階段,那時,人類在眾多的野生動物面前只能自詡為貧窮和弱小,人類現在處於食物鏈的頂端。為什麼人類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青銅開局大王收場,你會明白的。人類的起源是什麼?
  • 處在食物鏈越頂端,種群數量越少?為什麼人類卻有70億人口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大型動物,沒有競爭對手,繁殖能力反而更弱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在食物鏈越高的位置,能量的利用率就越低!如果種群數量多,它們將沒有足夠的能量或食物養活相應的種群。在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簡單來看下,能量如何在食物鏈中流動。
  •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無限流精品文,被封兩年仍然被人惦記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大笨淡,5級作者。分類:科幻-時空穿梭。【簡介】我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PS:這不是一個正常人的故事,這是一個逗比的故事,認真你就輸了。其中《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起點收藏5.33萬,書城收藏5307,粉絲書13萬。首訂未統計,半個月達成精品,上過三江,數據開始起飛。這其實就是一本無限流,偏向日常,文風以搞笑為主,偶爾帶點敏感色彩描寫。
  • 火影忍者:盤點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怪物!九尾也就只能排第三
    眾所周知,火影忍者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怪物,而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卻少之又少,他們第一要求強大的力量,第二就是要殺人如麻,第三就是要長得嚇人,而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些是食物鏈頂端的怪我們吧!第五名:萬蛇萬蛇他是火影忍者中三忍之一大蛇丸的通靈獸,在前期的時候它還是很強的。
  • 為何人類能站在食物鏈頂端?青銅開局王者結局,看完你就懂了
    人類經過幾億年的演化,走到今天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人類最開始的配置是其實比較差的,當時的人類在大片的野生動物面前,大概就只能用可憐,弱小來形容了,而如今人類已然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為何人類能站在食物鏈頂端?青銅開局王者結局,看完你就懂了。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這是為什麼?
    這就能看出來明顯的不同之處,鬣狗是機會主義者,它們不會錯過任何的食物,有的時候腐肉也不在話下。食肉動物和非食肉動物它們在食物鏈上所處的等級都不相同,食物鏈上最重要的一環當屬於食草動物,它們的基礎數量充足,每天都在不斷地吃草,把這些來自於太陽的能量向食物鏈上級傳遞,它們的存在仿佛天生就是為了供養食肉動物的,數量非常多,怎麼吃都吃不沒。
  • 如果地球動物都變成人類一樣大小,這種動物必會處於食物鏈頂端!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的地球上存在數不清的動物 物種,大小個頭也是參差不齊每樣動物都有不同的特性和本領,但是卻因為個頭體積太小 ,導致再厲害的動物也會處於劣勢,站在食物鏈的最末端那今天就假設一下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變成和我們人類一樣大小的話又會怎麼樣呢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什麼剛出生時就大哭?而其他動物卻異常動靜
    人類一直是被稱為萬物之長,處於食物鏈頂端的我們,當今世界上已經沒有天敵能威脅到我們的生存。但是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為什麼胎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就嚎啕大哭,而其他動物卻異常安靜,很快就結束了。人類幼崽出生時,吸收的營養都是用來發育大腦,而動物的幼崽全用來發育身體,這也是為什麼動物的體格要普遍比人類幼崽發育較快的原因,它們不需要大腦,只需要體力,而人類卻恰恰相反。
  • 老鷹明明處於食物鏈的頂端,為什麼有時還會被貓頭鷹所捕食?
    我們在觀看有關老鷹的視頻時,往往都會被它們那碩大的身姿、出眾的飛翔能力、無比兇悍的性格所震撼,也會被它們那遨遊萬裡天空、俯視天下蒼生唯我獨尊的氣勢所折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鷹可以說是生態系統的頂級捕獵者。
  • 論體能,人類完全被虐,為何能屹立食物鏈頂端?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不是最強壯的動物,論體能、力量、敏捷,人類幾乎排不上號,但是事實恰恰相反,人類已經成為了食物鏈頂端,這是為什麼呢?僅僅是因為我們的智慧嗎?
  • 同是食物鏈最頂端的獵食者,老虎和人哪個更殘忍?為什麼?
    人與老虎有一個相似之處,那就是都是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而且都有肉食的習性。在自然界中,老虎會獵殺大多數生境中的動物,而人為了吃肉也會殺掉許多動物。那麼,人和老虎誰更殘忍呢?二者的區別在哪裡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人和老虎誰更殘忍?
  • 盤中餐:人類是靠著什麼躍到食物鏈頂端的?
    為什麼很多人會幻想,一切生物都能成為自己的盤中餐呢?造物主賜予了人類智力,也給了我們幻想。讓我們擁有打破常規的勇氣,也讓我們認不清世界的本質。潘多拉魔盒裡有什麼,只有打開之後才知道,但我們不會愛上這個答案,雖然我們可以打開它,但關閉它的權力卻不在我們手中。人類是靠著什麼躍到食物鏈頂端的呢?
  • 《熊熊勇闖異世界》:異世界熊傲天,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那隻萌熊
    動畫中多方面萌點的體現,奠定了食物鏈頂端的那隻萌熊路人對於優奈的吐槽:在我看來,這一點是《熊熊勇闖異世界》中的加分項,關於主角優奈的的萌點大都在於畫面以及人物表情的Q版化,而路人體現出來的萌點大都是通過「語言」,通過對於優奈的熊熊套裝的外表進行一系列的吐槽,諸如「熊呢」、「是熊啊」、「熊」以及「她似乎又殲滅了狼群,不 止是狼,附近的野生動物都快滅絕了,位於食物鏈頂端呢
  • 《熊熊勇闖異世界》:異世界熊傲天,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那隻萌熊
    02.動畫中多方面萌點的體現,奠定了食物鏈頂端的那隻萌熊 目前,《熊熊勇闖異世界》已經更新到了第4集,在B站上的評分也達到了9.4分,1-
  • 老鷹處於食物鏈的頂端,為何有時還會被貓頭鷹捕食?
    我們在觀看有關老鷹的視頻時,往往都會被它們那碩大的身姿、出眾的飛翔能力、無比兇悍的性格所震撼,也會被它們那遨遊萬裡天空、俯視天下蒼生唯我獨尊的氣勢所折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鷹可以說是生態系統的頂級捕獵者。
  •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全球排名前9的頂級捕食者
    風靡全球的野外生存節目《荒野求生》讓貝爺成了家喻戶曉的「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 人類憑藉著超高的智慧和藉助、發明和使用各種先進的工具已經成為了地球的主宰,但是當我們不藉助這些工具的時候,在野外的生存能力是非常弱的,因為有許多大型、巨型動物能夠輕易將我們殺死。
  • 適者生存 到底誰才是《我的世界》裡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
    在《我的世界》裡面有著各式各樣的動物,然而跟現實世界中一樣,各種動物並不能和平相處,在遊戲中也有著食物鏈的存在,那麼跟現實中的動物相比,遊戲中的動物有什麼不同呢?快來看看吧。由於是對比遊戲中的動物跟現實世界中的動物有什麼區別,這裡只列出幾種我們通過動物園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見到的動物來做對比馬科動物作為馬科動物家族中的三大將,馬、騾子、驢之間可以說是非常相似了,而在遊戲中也表現出了這一點,作為馬和驢的雜交品種,騾子既有馬的膚色和斑點,又有驢子特有的長耳朵,無疑是非常容易分辨了。
  • 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蛇蟲鼠蟻皆為美食,「貝爺」為何不敢吃蝙蝠
    在貝爺的眼裡,蛇蟲鼠蟻都可以成為口中美食,因此,貝爺被稱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一旦貝爺告訴你這東西富含大量蛋白質的時候,你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了……貝爾1974年出生於英國懷特島本布裡奇城,年少時曾跟隨父親學習爬山和駕駛帆船,練過空手道。後來貝爾在英國特種部隊第二十一特種空勤團當兵三年,成為英國特種兵尖兵。
  • 中國食物鏈最頂端的省,一年吃掉五萬噸野生菌,當地人:不要驚訝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古老的國家,在這上下幾千年的歷史裡面,我們中國人對於美食的研究,那是深入到了骨子裡。只要是能吃的東西,它遲早會被端到我們的餐桌上,中國的美食種類在世界上數第二,那麼將沒有任何國家敢說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