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家門口即將收割的麥田
六月,和乾熱風一起到來的是全國升高的氣溫,還有北方變得金黃的麥子和南方稻田裡繁忙的插秧身影。
傍晚走在麥田間的小道,有風吹過的時候,麥穗碰撞在一起的沙沙聲讓燥熱的空氣多了一份收穫的實感。
芒種前後是北方收麥的時間。收割機轟隆隆地駛過麥田,空氣中揚起了漫天的黃色秸稈粉末。一粒粒飽滿的麥子滑入穀倉後,麥田裡也只剩下短短的麥稈了。麥子收了就該忙著種下玉米了。
古人按照二十四節氣勞作耕種,傳到現在,我們依舊感嘆古人的智慧,在沒有精密的機械儀表情況下,總結出的自然規律,到現在都適用。
今天是芒種,我們自小就背誦二十四節氣歌,芒種是夏季中的第三個節氣,但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芒種為什麼叫芒種呢?
-
芒種驛站
文 | 徐斌
本文節選自《蔬菜月令:我的耕讀筆記》
芒種說到就到了。
芒種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晨跑時,閒看得勝河兩岸,麥子已黃,尖細的麥芒,像無數的金針;水田裡,禾苗稀稀拉拉,如同初生嬰兒的毛髮。
農曆是一條關於種植的路,二十四個節氣是路邊的驛站,芒種是第九站。在這驛站,我看到麥子、禾苗,看到枇杷、櫻桃、楊梅;還看到「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成熟,紅豔豔的,甜絲絲的,空氣裡瀰漫著水果的香氣。
在我的菜園辭典裡,芒種就是摘黃瓜,摘西紅柿。都是頭茬。黃瓜帶著嫩刺,帶著花兒,一咬,咔嚓,清氣四溢,齒頰留香。西紅柿呢,拳頭大小,像元宵節的燈籠,像老屋裡的磨盤,像不施粉黛的表妹,像正在勞作的愛人。
還有青椒,隱在葉子底下,髮際別著秀氣的白花。它很低調,不願依靠網絡推手,或博出位譁眾取寵。它相信,只要堅持,會漸漸紅起來的。
芒種的第二個義項,就是「忙碌之中」。小滿以後,就沒下雨了,地幹得發白,山藥葉子、黃瓜葉子、四季豆葉子、西紅柿葉子等,都蔫蔫的,奄奄一息。蟲卻活躍起來,洋辣子到處爬,還有蚱蜢,從茄子上蹦到辣椒上,又蹦到毛豆、人參菜上。
我打開院子後門,從院外池塘裡拎水,把所有的菜都澆透,像給它們衝涼似的。又用尿瓢舀糞,給山藥施肥。又薅雜草。草不怕熱,勃勃地長,像進城的農民工,頂著太陽掃馬路、砌樓房,幹一切粗活、累活。
院門太緊,開關費勁,於是請了朋友來修;尿瓢用了兩年了,竹把嘎地折斷,於是蹲下來修。汗水流下來,眼鹹得睜不開,褲子都溼透了,就想到兩句老歌:「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陽下低頭,流著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但是我想,有事情做,總是幸福的。
高爾基說:「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他還說:「只有人的勞動才是神聖的。」我喜歡這兩句話。我從心底反對那些不勞而獲的人,我甚至鄙視那些掙錢掙得太容易的人——他們的收入與他們的付出不對等,相當於侵害了別人。
飲過水的蔬菜太美。它們堅強、豁達,安靜、美麗。黃瓜的藤一路向上,那些花兒迎風歌唱;山藥的藤節節攀高,葉片就像孩子們的「綠領巾」,在風中飄揚;西紅柿像蔬菜中的公主,但看她那被陽光照亮的腮紅,恐怕是最完美的濾鏡也無法呈現的小女兒情態。
因為愛,我對蔬菜的了解漸漸增多。我知道蔬菜的葉片正反面的顏色並不相同。正面朝陽,含有葉綠素多,顏色濃些;背面葉綠素少,顏色略淡。
我知道現在栽培的黃瓜,皆由野生黃瓜培育而來,瓜柄處殘留著糖苷,略有些苦。野生黃瓜是很苦的,目的是保護種群,它們怕被動物吃了,沒法繁衍。
我還知道西紅柿到了成熟期,所含的葉綠素逐漸減少,它內部的番茄紅素則不斷增加,所以越來越紅;辣椒也是,到了成熟期,葉綠素漸少,內部的黃色素和葉紅素相應增多,於是變成黃色或紅色。
《蔬菜月令:我的耕讀筆記》
作者:徐斌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11
它是一部種菜散文集,也是一部生態蔬菜志,還是一部私人閱讀史,更是一部生活美學指南。全書分為春、夏、秋、冬四輯,這個四季既是蔬菜的四季,也是指人生的四季,耐人尋味。作者以一顆敏感的心,感受著一年四季中蔬菜的生長變化,觀察著社會萬象與生活百態,以時而感性時而犀利的筆觸,記錄種菜點滴、描摹蔬菜百態,同時佐以廣泛的閱讀體會、獨特的生命體悟,引導讀者認識蔬菜、體味生活、感悟人生。文字清新雋永、靈動而不失深度,筆到意隨,就像作者的這一方菜園,帶給人自然清新的閱讀享受。
晴耕雨讀固然令人嚮往,隨遇而安才是生活的真諦:無論身處何方,一雙善於發現詩意的眼睛、一顆樂於感知美好的心靈,總會帶我們找到那獨一份的「三分自留地」。
原標題:《芒種 |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奔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