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利鈉肽(BNP) 可用於預測有症狀及無症狀患者瓣膜置換術後的生存率及再入院率。然而,瓣膜置換術前BNP水平的確切作用及相關分界值仍然等待進一步闡明,並且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經瓣膜置換術後BNP水平升高的預後意義尚未得到仔細評估。
在主動脈瓣狹窄患者中,BNP水平的升高可用於預測無症狀患者的症狀發作及臨床結局;其術前水平可用於預測有症狀及無症狀患者瓣膜置換術後的生存率及再入院率。然而,瓣膜置換術前BNP水平的確切作用及相關分界值仍然等待進一步闡明,並且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經瓣膜置換術後利鈉肽水平升高的預後意義尚未得到仔細評估。近期JAMA Cardiology 上的一篇文章評估了TAVR術後BNP水平升高及其在各隨訪時間點的變化與後續臨床結局的聯繫。
研究設計
該隊列研究納入了來自PARTNER IIA cohort、PARTNER IIB cohort、 SAPIEN 3 intermediate-risk registry和SAPIEN 3 high-risk registry的3391名接受TAVR手術的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分別測得患者基線、出院前、術後30天及1年的BNP水平,並將所測得的BNP數值除以試驗正常參考範圍上限值來計算出BNP比值。研究終點為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再入院情況以及心血管死亡和再入院的複合終點。
研究結果
在各個隨訪時間點,基線86.6%、出院時88.5%、術後30天80.5%、術後1年75.2%的患者BNP比值大於1。經校正後,術後30天時BNP比值升高1(大約相當於BNP水平升高100pg/mL)與術後30天至2年的全因死亡(adjusted hazard ratio[aHR], 1.11; 95% CI, 1.07-1.15)、心血管死亡(aHR, 1.16; 95% CI, 1.11-1.21)及再入院(aHR, 1.08; 95% CI, 1.03-1.14)的風險升高相關。在出院時BNP比值≥2的患者中,經校正後,出院至術後30天時的BNP比值降低1與術後30天至2年間全因死亡(aHR, 0.92; 95% CI, 0.88-0.96)風險降低相關。
圖1 術後30天BNP比值與心血管事件的相關性
結 論
該項研究提示TAVR術後BNP水平與預後相關。隨著術後BNP比值的升高,TAVR術後不良心血管事件顯著增加。近年來TAVR手術適應證不斷拓寬,國內外手術量顯著增長,然而關於TAVR患者的風險評估工具卻十分有限。STS等傳統外科手術相關的風險評估模型直接用於TAVR患者的評估,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我們需要改良這些評估工具,甚至探索新的評估方法。這篇研究關於TAVR術後BNP水平與不良預後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發與示範。
參考文獻:
1、Association of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With Subsequent Clinical Outcomes. Jared M. O』Leary, et al. JAMA Cardiol. 2020 Jul 15;5(10):1113-1123.